《三国演义》并不是中篇小说,而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事迹。《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演义是中篇小说吗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三国游戏单机街机通关下载,《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由讲史话本整理而成的文学读本就是平话,平话亦称“评话”,以其"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①现存说三分的平话有两种:一种是《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扉页有“甲午新刊”字样,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另一种是《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内容与《三分事略》基本相同而叙述较详。记述刘邦、吕雉屈杀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受命在阴间了结此案,使刘邦转生为汉献帝,吕雉转生为伏皇后,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分别托生为曹操、孙权、刘备、司马懿,报仇的报仇,领赏的领赏。三国归晋后,刘禅的外孙刘渊从匈奴起兵反晋,自称后汉,灭晋报刘禅之仇。平话的内容除上述因果报应外,绝大部分为《三国演义》所吸收。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乱世时期,展现了英雄豪杰之间的权谋斗争、忠诚与背叛、智勇过人的故事。
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看后总结。
小说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以及各个势力内部的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展现了三国时期政治的复杂性和激烈性。故事的主线之一是关羽与曹操的争斗,关羽最终为曹操所杀。另一条主线则是诸葛亮与孔明的故事,他们通过谋略,最终帮助蜀国走向强盛。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还记载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荆州之战等,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刘备的一场大战,双方都派出了大军,最终是刘备败给了曹操,官渡之战是曹操和刘备的一场大战,最终是曹操败给了刘备,荆州之战是曹操和刘备的一场大战。
三国演义中还记载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黄忠等,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他曾经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统一中国,司马懿是曹操的谋士,他曾经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统一中国,周瑜是孙权的大将,帮助孙权统一南方,黄忠是刘备的大将,帮助刘备统一西方。
推荐好书《三国演义》|烟台中小学生习作园地
第一,此书版本为古文,全文几乎没有删改。当然,你也不用担心看不懂这些古文,因为本版《三国演义》已经为一些生僻字加上了拼音,有的难以理解的词语也会加以注释,如文中的“山东”,注释就会告诉我们,此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并不是现在的山东省。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70周年,最新纪念版增加系列插图
对于《三国演义》在当代的阅读意义。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四平认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地位,可以用“四个第一”概述,一个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第三,从成书过程来说,成书史的时间来说,它是成书第一长的小说。第四,它的文化含量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影响度最高的、第一的长篇小说。
时光荏苒,到2023年,人文社《三国演义》整理校注本已出版七十年,一代代读者通过这个版本走进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为初版题签的“三国演义”书名,也成为大家熟悉的人文版标志。2023年10月,人文版《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版隆重推出,其文字内容与人文社通行的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增加了当代著名画家陈全胜先生的“三国”系列插图。装帧设计方面,复古风格和创新元素结合,力图为读者朋友呈现一部精美雅致、品质优良的纪念版。
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自己的判断是非常自信甚至自恋的。比如,当到处流浪的客将刘备来投奔曹操时,曹操手下谋士就劝他,说刘备这个人有野心,而且还是汉室宗亲,应该杀掉。但是曹操认为,刘备本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杀刘备之后可能会导致自己名声受损,别人以后也不敢来投奔自己了。随后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煮酒论英雄”单机三国志4游戏难度,曹操说天下英雄就是你刘备跟我两人,刘备听了这话就装成很害怕的样子,说自己被天上打雷吓到了,曹操哈哈大笑说英雄也会害怕打雷,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后来徐州发生变乱,刘备找了个借口声称自己要去替曹操攻打袁术,向曹操借了五千兵马后就离开了。刘备走后,曹操的谋士说不能放他走,曹操又派了许褚带五百人去追刘备。许褚是曹操手下的勇将,但是他头脑简单不懂谋略,派这样的人去追刘备,而且是五百人去追五千人,显然是追不回来的。曹操手下谋士们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追不回刘备太可惜,但曹操是绝对不会公开承认自己犯错的,他说自己既然用了人就不会怀疑他,“我既遣之,何可复悔?”刘备就这样成功溜掉了。这就是曹操不疑的一面,《三国演义》作了很好的展现。
《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其性格的核心就是多疑,并且因为多疑产生了一系列命运的改变。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因为多疑而中了周瑜、黄盖的反间计,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处死了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导致曹军不堪水战。而且曹操的多疑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甚至曹操之死也是因为多疑。晚年曹操患头痛病,找华佗来医治,这段故事的原型出自《三国志》。记载说的是华佗给曹操治病,后来请假回家,曹操再找他,华佗屡次推辞说自己妻子病了迟迟不来,曹操于是派人核实此事,并且有言在先,说如果华佗说的是真的就给他发放粮食,如果华佗说谎就把他抓回来,结果发现华佗说的是假话,于是华佗被捕最后死于狱中。而在《三国演义》中,华佗说要根治曹操的头痛病需要开颅,曹操觉得这种医疗方法是华佗想趁治病的机会害死他,于是就把华佗关进监狱,最后华佗死于狱中,他集一生经验写成的医书也随之失传。
那么,小说对曹操人物性格的转变刻画得是不是太突兀了呢?并不是。《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体现出来。它写曹操的为人起初是好的,是个刚烈有血性的义士,但是曹操的心理又非常不健康,主要是因为他性格多疑。多疑,本是《三国演义》里很多军阀、谋士都有的毛病,但是曹操的多疑非常有特点。别人的多疑是两可的,认为一个人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而曹操的多疑是很“坚决”的,他认为只要被他怀疑的就是坏人、就是对他曹操有威胁的人;而且,别人多疑的后续行动可能是疑而不决,可曹操多疑之后就会立即行动,即使明知滥杀无辜也在所不惜。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三国演义》把曹操处理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坏人,但是这不代表《三国演义》只是一味将曹操污名化。其实,《三国演义》一方面在丑化曹操,另一方面也在美化曹操。比如《三国志》里提到,军阀董卓控制东汉朝廷时期比较看重曹操,给了曹操一个骁骑校尉的职位,这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的待遇了,但是曹操认为跟着董卓没前途,于是就溜掉了。关于这一段情节,《三国演义》处理成了曹操虽受董卓器重,但是他并不喜欢董卓,这时候司徒王允觉得董卓专权导致汉室倾颓,大家就开会商量如何对抗董卓,曹操慷慨激昂主动表示要去行刺董卓。这个情节显然是美化了曹操。而后来曹操离开京城的情节,《三国志》里写的是曹操对董卓不辞而别,改名换姓路过中牟时,被当地的亭长抓住,当地有人认出曹操,就把他放了,此事不了了之。而《三国演义》里对应的这段历史,写的是曹操因为行刺董卓失败被迫逃亡离京,路过中牟时被捕,县令陈宫审讯他的时候,曹操表现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终感动了陈宫,弃官跟着曹操一起逃亡了,这又是美化了曹操。
这种小说和历史的差异,可以延伸到我们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它和《三国志》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三国志》是正史,历史范畴内讲的是真;《三国演义》是小说,主要是写人,它的价值不在于真而在于情感的美。小说要揭示的是人的内心,它描写的人物是军阀也好农民也罢,注重的都是对人内心情感的透视和洞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里的人物,从历史角度来说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创造这个人物形象,生动地揭示他的情感世界、内心理想以及感知,那么就具有了文学的价值。用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审美价值。
比如,毛宗岗所肯定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艺术形象,和从历史角度来看曹操所得到的印象,二者是存在相当距离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战乱持续了九十多年,户籍流散、灾荒横行,人口大量减少,文化受到摧残,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遭到了极大灾难。曹操在诗里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蔡文姬诗里也说“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诗句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是很明显地反映出当时长期的战乱导致人民生命严重缺乏保障。长期的军阀混战,让东汉朝廷成了空架子,乱世中每个有武力的人都可以争当皇帝,只要谁武力最强能够结束这一场灾难,就会被人视为英雄。所以后人看这段历史,就认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曹操就在这样的战乱中成长为最强的力量,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和军事实力很强,政治相对开明,最后统一了北方,因此曹操也可以称为英雄。但是《三国演义》里显然没有把曹操当成英雄,作者给曹操安排了很多生动的内容,把他写成了一个心狠手辣、残忍好杀的奸雄。
专题: 小说书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6 三国演义卡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是自转体小说吗
下一篇三国演义是写实小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