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体小说与三国演义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之一,它融合了史实与传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深受读者喜爱。

“历史演体小说”这一概念是指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创作而成的小说类型。这类小说通常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但其中的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一些具体情节则多为作者的创造。《三国演义》就是典型的历史演体小说,它在忠实于基本历史框架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和作者个人的想象,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的看法。

《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重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而且通过对各种复杂关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此外,《三国演义》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学创作、影视改编还是日常文化生活中,都能看到其身影。

历史小说为什么只有《三国演义》成为了名著呢?

而《说唐》就是各种阴谋论加洗白和贬低盛行了,把瓦岗的人基本都贬低成了厚黑学和小人了,反倒是把李世民洗成了白莲花!更可怕的就是把李世民这个古往今来的第一猛人贬低成了纯粹的废物!就像《封神演义》贬低姜子牙一样!

《三国演义》除了过于洗白蜀汉这群人以外,主要人物刻画的都很好!蜀汉、曹魏、东吴的人都有很多角色深入人心,除了为了吹捧蜀汉黑了一些人安装vr直接出现网页游戏,其他都还好!塑造的人物足够饱满。而像《东周列国志》因为没有贯穿剧情的主角所以塑造的人物远远不够鲜明。

历史演体小说与三国演义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官渡战役、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改变了天下走势。其实客观一点来讲,关羽指挥的襄樊之战才更有资格代替夷陵之战入选三国的三大战役的。一战打得天下震动,逼得一代雄主曹操都想迁都了,这是什么概念?

关羽,这个人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他是有成见的,比如说他傲慢无礼、刚愎自用等,尤其是他最后败走麦城更加让人感觉他是名过其实的。但其实关羽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军事担当。没错,你们没听错,事实就是如此。

然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三个阵营之中的9个人,曹操、刘备、孙权这个三个创始人级别的人物,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吧?诸葛亮这个灵魂人物和司马懿这个最后胜利者,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争议,那么还剩下关羽、荀彧、孙策、周瑜这四位可能引起大家见仁见智了。咱一一来介绍吧。

先说袁绍。袁绍这个人绝对是被历史低看了的,这位同志其实是一个有着顶级策划能力的大导演,也是汉末或者说三国前期的绝对主角。没有他,东汉崩盘不会那么快,士族集团登台也还得再等等。历史上什么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群雄争霸等重头戏都是他策划出来的。他是三国历史中第一个改变天下大势的人。

再比如,真实的诸葛亮是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谋略家、军事家,但《三国演义》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过于突出他犹如半仙般的军师角色,结果反而使得诸葛亮“蹈一州之土,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的功绩和能力不能得到世人的正常理解。

比如很多历史人物其实就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袁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志大才疏”的绣花枕头,这就有点不客观了。真实的袁绍其实相当有能力、有格局、有手腕,如果不是遇到比他更胜一筹的曹操,相信在那个时代,他一定是可以大放异彩的。东汉的崩盘其实就是他一手策划的,统一北方也基本上在他手里完成雏形的。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无限感慨,但其实“既生袁绍,何生曹操”也是类似的遗憾。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也只是一部小说,所以是不可能与真实的历史完全吻合的。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对原有的历史产生极强的替代效应,这对大家去理解真实的历史是颇有影响的。

《三国演义》是很注意这一点的,觉得夸张的情节会做到点到为止,并巧妙地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比如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人家就交代了,前提是曹操因为爱才不准放箭要活捉;比如张飞和马超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惺惺相惜成为了队友,既体现了两人都武艺高强,又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去联想,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比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什么前面要写那么多北伐战争的局部胜利?就是让你们去猜,假设诸葛亮不死,蜀国能否北定中原?比如,关羽在书中从来不好女色,但是见了貂蝉也怦然心动了,你一看就能想象得出,貂蝉的确是个大美女……

历史演义小说众多,为什么《三国演义》最受读者喜爱?

至于道学则马融、郑玄,文藻则蔡邕、王粲,颖捷则曹植、杨修,早慧则诸葛恪、锺会,应对则秦宓、张松,舌辩则李恢、阚泽,不辱君命则赵谘、邓芝,飞书驰檄则陈琳、阮瑀,治烦理剧则蒋琬、董允,扬誉蜚声则马良、荀爽,好古则杜预,博物则张华,求之别籍,俱未易一一见也。

直到今天,三国题材的电子游戏都特别畅销,而以其他朝代为背景的游戏不仅数量稀少还往往铩羽而归。三国游戏好像得到了《三国演义》特有的加持,每个人物都有着天然的人设,光是名字就特别带感,更何况英雄豪杰的数量还特别庞大。

盘点十部流传至今的古典历史演义小说,说英雄谁是英雄?

这是一部类型化的小说,也是一部非常好玩的小说,故事雷同和人物杂糅不可避免,但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还是虎虎有生气,比如闹海的哪吒、善于土遁的土行孙、精擅八九玄功的杨戬,这样的人物格局和人物设定,在其他同类型小说中是不存在的。

作为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同时也是历史演义小说最为成熟和崇高的代表作。作者罗贯中,本着《三国志》,采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以如椽巨笔刻画了三国兴衰的历史进程,唱响了英雄纵横的岁月长歌。

盘点正史里的三国与演义小说三国的出入

15.演义中的襄樊会战关羽水淹七军,实为虚构,此战并非人力导致的水患,而是天灾,《三国志》中记载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14.演义中关羽的武器青龙偃月刀,实为虚构,在东汉末年,骑兵用刀作战的,都是使用环首刀,类似于青龙偃月刀这样的长柄大刀,直到唐宋时才出现。而且《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斩杀颜良一战: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但实际史书只记载了诸葛亮作为使者前往东吴,面见孙权商议联合一事,并未与东吴官吏争论,反而是孙权将此事与众将领商议,东吴的主战派和主降派相争不下,孙权本人亦是主战,后周瑜回来主张抗曹,才最终定下联合抗曹一事。

但实际上,这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以及黄河渡口滑州(实际应该是东郡,滑州并非东汉时期地名),除了东岭关是不知名的小地方,其余四处都是沿着黄河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如要去往袁绍处,直接一路往北才是最近路线。

9.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去见刘备,讲的是官渡之战中,关羽协助曹操斩杀了袁绍上将颜良、文丑后得知了大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于是在许昌带着二位嫂嫂拜别曹操去寻刘备,但曹操避而不见,关羽不辞而别,途经关隘由于没有曹操手谕,守关将领拦阻,关羽便一路过关斩将。

读书|历史演义小说那么多,为什么大家偏喜欢看《三国演义》?

四大名著,也成了小学推荐书目。但是,除了西游和水浒的部分节选章节打印出来给言选读之外。《三国演义》差不多是对他全部开放的一本大部头名著了。当然,因为字迹密密麻麻,言看的一度想放弃,最终还是抵不住故事精彩,陆陆续续看完了。

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演义》?

还有袁于令的《隋史遗文》,它把说唐故事演义到了一个新阶段,把以帝王为中心的叙事传统,转移到乱世群雄的身上,使得故事的传奇性,故事性,可看性极大增强,成为一时的巅峰。之后,这部小说被同样题材和类型的小说《隋唐演义》所超越。现在我们熟知的隋唐英雄们的故事,几乎都出在《隋唐演义》。

明中期以后,还有一类是反映民族英雄的作品。这类作品则首推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本书与《南宋志传》合刊后,称为《南北宋志传》。《北宋志传》主要讲杨家将的故事,从幽州大战、到杨业撞死李陵碑,再到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寡妇征西。从这本小说开始,杨家将、杨门女将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有多大?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演义和历史一锅乱炖?谈聂绀弩之《三国演义》前言的谬误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

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何如?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之誓不两生,他的爱才方法就是“杀”,只要把天才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非池中物”,顶好把刘备杀了,至少羁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眼光浅短,器量狭小,非英雄也。曹操说他与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听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其时刘备正是曹操的瓮中之鳖。既然同是英雄,就当惺惺惜惺惺,让其存在,相与驰骋沙场,决胜千里,一显雌雄,若以阴谋诡计或一时机缘毁坏英雄,这事本身就不是英雄之所屑。曹操还有豁达大度之事,均非周瑜所能梦见。如他不杀陈琳,说陈琳檄文可愈头风之类。

把曹操和几个人比比: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就先比刘备。就《三国演义》说,看不出刘备有啥足以与曹操并论的。刘备称帝之前,早就想做皇帝。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为封禅冰雪手游单职业盒子怎么下载,即天子祭天地之礼。可见他念念不忘此类事。曹操却未见想做皇帝之意。天下英雄何须以帝位自重(自累)?其次曹操覆荫过刘备,后来又覆荫过关羽,虽地位使然;然识英雄于未遇时,或成人之美,亦非易事,刘备就连曹操于已显时也未必知他是天下英雄。又曹操是实干家,曾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董卓。这类事刘备什么也没有干。末了曹操是大军事家,刘备却未见有何军事才能,最后又败亡于军事。

前面说过,君主统治需要忠臣,不言而喻最反对篡臣;对于篡臣本身,江山既已篡去,皇帝已做了几代,诚然对他没有多大办法,但他有父母,还可以设法解解愤。秦始皇灭了周和六国,太史公不高兴,就把始皇的妈的淫行,夸张到不堪的程度。始皇是十二个月生的,嫪毐的性器可以“专车”。始皇是什么样的皇帝,与在妈肚子里过了多少时间能有多大关系,与他妈的面首的器官又能有多大关系?如此津津乐道,亦如市井儿童吵架,使对方无法应付,只好骂声“丢那妈”之类泄愤。

现在说曹操。奸雄曹操是篡贼曹丕的儿子。(注:这是作者就曹丕篡汉后追称其父为帝,出现“儿子产生老子”这一现象而说的一句俏皮话。)这是说,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是因为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不用说曹操为曹丕的篡汉廓清了道路。曹丕做了皇帝,即追称他的父亲为武帝。在一定场合、一定解释下:儿子产生老子!

《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刘备弃新野走樊城一路逃走不脱,却说成诸葛亮率领百姓撤出新野,然后设计火烧占领新野的曹军,接着说刘备不忍弃百姓,“缓缓而行”,“日行十余里”。猇亭兵败,刘备输干赌本,逃到白帝城,却有诸葛亮早摆好八阵图,使敌将陆逊迷失其间,若无孔明的岳老太爷引路,恐怕会死在里头。失了街亭,司马懿兵临城下,不过为了表现孔明的“空城计”!最后,孔明被司马懿拖死了,还用木偶吓司马退却一阵,也就挽回了一点面子。几乎一切坏事都是好事。

2.杜牧《铜雀台怀古》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演义》从中悟出了两点。一点,从二乔与东吴人物的关系,说诸葛亮去东吴游说,劝周瑜献“民间之二女”二乔与曹操,曹操自然退兵。激起周瑜破曹决心,好像东吴破曹全由诸葛亮激起。更重要的是东风,曹操在上水,船多;东吴在下水,船少。非有东风,决难取胜,而东风则只有诸葛亮能祭。于是破曹首功,当然推诸葛亮。但这也是剥夺周瑜的。元曲中有隔江斗智,于是《三国演义》有三气周瑜。不但剥夺了周瑜的东西,简直把他的性命也了结了。使他临死还说:“既生瑜,何生亮?”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舳舻灰飞烟灭。”每一句话都是说周瑜的,《三国演义》把“羽扇纶巾”等等都拿给诸葛亮了,剩下的只有小乔。先把诸葛亮打扮一番。

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明主就可能寸步难行。忠臣如此重要,但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有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臣,更不如有两者相结合掌握全局大权的忠臣。《三国演义》既以蜀为正统,它就需要蜀国有这样一个大人物,需要这样一个典型,而蜀国恰有这样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本是一生唯谨慎,是鞠躬尽瘁的人物。这不能满足作者的要求,除此之外,作者还需要一个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识魏延反骨、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死了还以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的诸葛亮。它也就把他写成这样了。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如此。不是有人谓使徒宣传耶稣一个饼可以吃饱多少人为妄吗?如果这使徒是去宣传科学,他如是说,当然是妄。但他是宣传宗教、宣传教主的神通,那就越妄越好,吃饱的人越多越好。越多听的人越信,因为听者心里早就希望有这样一个教主。不是饿么?不是没有东西吃、吃也不容易吃饱么?现在有人能用一个饼吃饱许多人,这世界将有什么改变啊?赶快收拾铺盖跟他走吧!像甄士隐、柳湘莲跟一僧一道那样去吧!我觉得《三国演义》写诸葛近妖,不算失败,或者反算成功。鲁迅先生本来就未言其成败。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据说还读过书,知春秋大义,等等。此外说他不怕疼,刮骨疗毒时还在下棋。再就是写他本来三战吕布不下的,斩颜良、文丑时似变得天下无敌了。照某旧小说的说法,吕布岂不是第一条好汉,他是第二条?

专题: 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小说   三国演义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