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断代体小说吗

0

《三国演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断代体小说。断代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是专门记载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代的历史,如《汉书》、《后汉书》等。

而《三国演义》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虽然《三国演义》涵盖了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容,但它更多的是文学创作,融合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因此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断代体史书。它更接近于历史小说,旨在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同时传达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的看法。

演义和历史一锅乱炖?谈聂绀弩之《三国演义》前言的谬误

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明主就可能寸步难行。忠臣如此重要,但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有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臣,更不如有两者相结合掌握全局大权的忠臣。《三国演义》既以蜀为正统,它就需要蜀国有这样一个大人物,需要这样一个典型,而蜀国恰有这样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本是一生唯谨慎,是鞠躬尽瘁的人物。这不能满足作者的要求,除此之外,作者还需要一个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识魏延反骨、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死了还以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的诸葛亮。它也就把他写成这样了。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如此。不是有人谓使徒宣传耶稣一个饼可以吃饱多少人为妄吗?如果这使徒是去宣传科学,他如是说,当然是妄。但他是宣传宗教、宣传教主的神通,那就越妄越好,吃饱的人越多越好。越多听的人越信,因为听者心里早就希望有这样一个教主。不是饿么?不是没有东西吃、吃也不容易吃饱么?现在有人能用一个饼吃饱许多人,这世界将有什么改变啊?赶快收拾铺盖跟他走吧!像甄士隐、柳湘莲跟一僧一道那样去吧!我觉得《三国演义》写诸葛近妖,不算失败,或者反算成功。鲁迅先生本来就未言其成败。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据说还读过书,知春秋大义,等等。此外说他不怕疼,刮骨疗毒时还在下棋。再就是写他本来三战吕布不下的,斩颜良、文丑时似变得天下无敌了。照某旧小说的说法,吕布岂不是第一条好汉,他是第二条?

大概到了三国时代,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的忠就很难完成,对忠的要求也很难严格,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还要算难能可贵的忠。义,也是像《三国演义》那种时代所需要的。战争那么多,天下那么分崩离析,一个战将势穷力尽,如果既能不死,又不全降或久降,有条件地降敌,是内心所希求的。敌酋不守约,过在敌酋;形势变了(假如刘备死了)2003三国志单机游戏,只怪条件不同。至于敌酋守约,倒真是意外的,这事本身也就是义。应以“义”报之。不报谁还肯对人讲义呢?岂不以后有条件投降变为不可能了么?这在历史上恐怕是新人新事。既然这种事在关羽身上出现了,于是关羽就被神化了。这种道德规范,是封建乱世所需要的,也是封建制度所不得不允许的。不允许,以后降了敌谁肯回来呢?(战国时对降敌极酷,不智。)关羽的典型化,神化,不仅与书本上记载的他的事迹有关,而且,更甚的是,与他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时有关。一种人物典型之所以成立、稳固、持久,不只是一部书、一个人的事,而是作者所塑造的东西和广大读者的精神境界是否融洽以及融洽到什么程度。关羽如此,诸葛亮、曹操也如此。

三国演义是断代体小说吗

先说关羽。他较简单。关羽不是人,是神。而且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与神的极致。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辞千里万里往投。这是忠的一种新形式。这和后来放走曹操是“义”的一种新形式一样,都是以奇特的方式完成的。

《三国演义》用这观点立场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不是说别的人物不够典型或写得不好,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器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各极其态。不过这里只说这三个典型。这三个典型,是中国长篇小说中最大也最久的典型,不但读书时活跃在你眼前,就是抛开书了,他们也充塞天地,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每部小说是不是都有观点立场,把观点立场隐蔽起来好还是显露出来好?这里都不讨论。只说《三国演义》是有观点立场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都是很明确的。那末,它的观点立场是什么呢?是天下者汉家之天下也。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姓人不能问鼎!万一汉家被别姓所篡,而别有姓刘的起来,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第八十回回目:“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刘备)正位续大统”就是这意思。

说话人当他们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者别的什么的时候,都不过是个微小人物奏献一点薄艺,以解决自己和家人生计的一种手段。自然,他们力求说得动人、叫座、赛过别人而又能避免官方的干涉和舆论的非难。不知道自己的一点卑微的欲求和活动,与天下、国家、历史、文化之类的大事有什么关系,不知道自己正在干一种伟大事业,是把高文典册的内容通俗化了交到略识之无甚至文盲的手里。他们的粗俗的语言经过一定发展过程之后,终于取代了那些高文典册里的文章,成为正宗的文学语言,乃至一切文章的语言。关于这,似已在别处说过,姑止。

第三,反过来说,《三国演义》不只把通俗化了的高文典册放在一般人手里,还把一般人看的通俗读物放在知识分子乃至高级知识分子手里,使他们更有兴趣地了解了高文典册,使他们发现:那些典重文字竟还可以写成这样奇趣横生的通俗文字,通俗文字还能如此驰骋于神出鬼没想象不到的境界。这就使他们的眼界为之一宽,文风为之一变,甚至使没有读过陈寿《三国志》这样一部重要史书的人,因为读了《三国演义》,实际上没有什么重大的遗憾。而读过《三国志》的人,又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第二,把正史变成小说,为了把一件事说得娓娓动听,把一个人说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使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我没有核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异同,但我想象桃园结义、连环计、祭东风、草船借箭、蒋干盗书,以及以后的单刀赴会、玉泉显圣、骂死王朗、空城计之类,恐非《三国志》所全有。

用历史上的曹操真相来为曹操翻案,本来就不大合适。偏偏聂又选择了一个最不适合拿来给曹操翻案的倒霉话题。就是欺凌献帝和曹丕篡汉。这两件事情是演义和历史双方面,曹操都逃不过的罪名,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聂不是史家我们可以原谅他。但是他是学者,成语词典也好辞源辞海也好,关于“路人皆知”这个成语的注解,说的很清楚,司马昭学习曹操榜样,坚持自己不篡,儿子篡的政治原则。

国人读过演义的应该是100%,86版演义在市面上占有的比例的应该超过50%,而有能力读到前述诸葛亮没有剽窃羽扇纶巾之说的人不会超过15%,这样算下来,至今仍持有周瑜原创羽扇纶巾诸葛亮盗版概念的人数不在少。

宋人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览》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又“扇类”条引晋人裴启《裴子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

我最崇拜的就是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聪明绝顶,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体现在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取汉中、七擒孟获等故事中。草船借箭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了。因为周瑜想要害死他,便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却说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他借大雾天,让曹军射了十万多支箭送给自己。诸葛亮的同伴问他怎么知道会有大雾,诸葛亮说:“打仗,要是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该怎么打呢?”周瑜知道这件事后,惭愧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我不如他啊!”

从这回里面,我学到了,要善于听取各方的意见。不要过于的一意孤行,否则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我觉得这回里面与前几回有很大的区别,它开始出现了有3个字的名字。而且也恢复了在文中出现与所写东西有关的诗句。我觉得这些诗句在文中发挥出莫大的作用,它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前面的事物的了解,而且对下文作出了铺垫。在这回里面,开始出现另一号的人物,他就是吕布。在文中写到他忘恩负义和见利忘义,我觉得在这里是对下文作出了铺垫,暗示出董卓最终会被吕布出卖。

第三回的主要内容是: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我最喜欢的人物当属曹操,他“破黄巾,灭袁绍,收刘表,挟天子以今诸侯”。这些足够体现出曹操杰出的统治手段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不仅如此,曹操还为平定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他在北方屯田,建修水利、广纳人才、抑制豪强,这些举措使得他所统治的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也留下了许多诗歌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华的远大抱负。然而英雄也难料后世,只可惜到了最后终究是“三国归晋”的结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记录了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的乱世。那是一个英雄辈出,崇尚建功立业的年代,有着一位位杰的英雄人物。故事里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讲义气的关羽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他们都在为成为一方领土的霸主而奋战,每当我想起三国故事,眼前会浮现群雄割据,三足鼎立的画面。

在我看来,曹孟德说的一点都不是骄傲自负的话语,而正从这些话语中,我看到了他的雄心,他的英雄气概。曹操的奸诈狡猾正是他用兵的计谋。俗话说:“事贵应机,兵不厌诈。”但若曹操的雄心再小一点,用计不那么过分,伪装出几分仁义,他一统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突然想起一首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变?”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在《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故事精彩,如:智慧的诸葛亮,庞统;勇敢的关羽,张飞;奸诈的曹操,袁绍等等。关于他们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他们为我们留下战争得智慧,战争中的理论,也正是他们,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名垂千古的故事。

好书共读||23本中国断代史之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头条免费读

本书以三家分晋到秦朝统一天下的历史兴衰为纲,通过十二场著名战役来讲述历史,包括:三家分晋、马陵之战、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秦并巴蜀、“胡服骑射”、伊阙之战、乐毅破齐、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嫪毐之乱、王翦灭楚。 中国的历史很美,中国的历史很有逻辑,它可以让你在未来的人生抉择中微笑从容,因为我们此时此刻面对的人和事,老祖宗曾经用他们的智慧与血泪做过深度诠释。

所有的兴衰、偶然、动机、谋略、经济、天灾,在万事俱备下导演出了这一场场改变历史的战争;也是这一场场的战争,将我们对于历史的所有看法、印象、调侃、想象,全部浓缩,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串联起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

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先生撰写,主要是对秦汉帝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和简要评论,作者在秦汉史领域功力深厚,著述等身,这部著作因此而成为一部“大家小书”,也是“深入浅出”式的经典。西嶋定生以其“东亚册封体制”理论受到东亚史学界的极高尊敬,而这部《秦汉帝国》则让读者看到他另外一种史学境界。

《大秦帝国》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大秦帝国》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2016即时战斗网页游戏,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史料已经散佚,许多史实已无从考证。但在本书中,李开元教授基于田野调查、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侦察你所好奇的有关秦始皇的一切。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对秦始皇及其周围的人物身世、背景、立场、政治活动和秦代宫廷政治网络做了全面的勾勒,从而使得如谜的秦朝历史,有趣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陈寿,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他少年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三国时代结束进入晋朝以后,他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

名著解读之29,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哪一个更适合我们

专题: 真三国演义小说   讲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