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阵法介绍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在小说中,各种阵法被频繁提及,展现出了古代中国军事战略的深奥和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著名阵法:

1. 八卦阵:这是诸葛亮在小说中多次使用的阵法,被认为是最为复杂的布阵方法之一。八卦阵以八卦图形为排列依据,能够灵活调整阵型,以攻为守,迷惑敌人,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2. 八门金锁阵:由曹操所创,是另一种极具威力的阵法。据说此阵法融合了八卦阵的精髓,通过设置八个入口,每个入口代表一个方位,从而形成一个封闭而复杂的迷宫,以困敌于阵中,让敌人难以逃脱。

3. 连环马阵:曹操的另一阵法,通过将战马连环链接,形成一个移动的防御或攻击阵型。这种阵法在战场上可以迅速调整阵型,形成防线或突击阵型,具备很高的战术灵活性。

4. 铁索连环阵:同样由曹操使用,将船只或兵器以铁索相连,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移动堡垒或防御阵型。在水战中,这种阵法能够有效抵御敌人的攻击,同时还能利用自身形成的阵型对敌人发起进攻。

5. 雁行阵:这是一种在行军中常用的阵型,模仿雁群的飞行模式,前排将士稍后于后排,形成一个“V”字形,既能够保持队形不乱,又能提高行军速度。在战斗中,雁行阵可以迅速调整队形,进行攻防转换。

这些阵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高超,也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战略战术的演变。通过《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战争策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国演义》中的那些阵法

诸葛亮八卦阵,真是走进去就出不来吗?为何李靖也赞不绝口

根据《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的作者以《武备志》复原的鱼复八阵图(即最有名的奉节水八阵,也是杜甫《八阵图》所写的对象)来看,“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子阵各由6支小队组成,中间大将所在则是16支小队组成的4乘4方阵,24队游骑在阵前游弋苹果双人联机游戏网页游戏,并在阵外布置拒马、鹿角作为阻敌障碍。

八阵图中,各部队以较小的军事单元组成密集军阵,其排布有些类似西周时的井田,方阵由横纵两行列分九部分,除了居中指挥部队的将领和其卫队外,还会在前后左右以及四角布置军队。由于诸葛亮本人关于八阵的文献散佚严重,想要了解八阵的具体面貌,还要从存世较为久远的八阵图遗址来着手。

三国演义小说阵法介绍

武侯八阵把部队分为八个部分,进行指挥,即“八阵本一,分为八焉”,与《唐李问对》的观点相似,晋代名将马隆在《八阵总述》中也认为武侯八阵是“合而为一,离而为八”。这也与《水经注》考证的八阵图遗址“东跨故垒,皆垒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相符。

这一点名将李靖就看得相当透彻,当时多数人认为武侯八阵即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不同阵法,唐太宗也曾向他询问这八种阵法的具体意义,但他却说这种误会是“传之者误也”,古人是为了“秘藏此法”,才编出这些听上去不明觉厉的名号,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只不过是诸葛亮训练部队时所用的不同番队名称,用于方便指挥队伍,而不代表任何特定含义,这段对话被记录在了《唐李问对》当中。

陈寿编著的《诸葛亮集》,虽然散佚大半,但仍有部分残篇存世,如《条令》《兵要》,其中《条令》提到“闻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陈(阵)”,“连冲之阵,似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身相离,护侧骑马相远”,“三面阵”、“连冲之阵”均不在后世所猜测的武侯八阵名单中。

因此,我们也可认为“八阵”其实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军事术语,比如《后汉书·窦融传附曾孙窦宪传》记载的《封燕然山铭》有“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句,而《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原文“四时讲武于农隙,汉承秦制,三时不讲,唯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名日乘之。全金革未偃,士尼素习,自今已后,可无四时讲武。”要是据此认为这些汉朝或者魏国士兵对孙武八阵或上古的风后八阵谙熟,就有些太过牵强了。

由此可知,《孙膑兵法》所说的“八阵”并不特指八种阵法,而是指对于军队排布规则的分析解释,当然,《隋书》记载的孙武八阵也许并非虚指,但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词义的演变几乎是一种必然,八阵的含义已经如同“六军”一样,被逐渐泛化,大多数时可以被解释为布阵之法。

有以上两字的古义我们也能理解,为何“八阵”有时也会写作“八其阵”、“释阵”、“析阵”。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孙膑兵法·八阵》篇虽以八阵为篇名,全篇二百零九个字竟然没有提到任何一个阵法名称——因为这本就是一篇用来解释阵法原理和效用的文章,自然与具体的阵法无关。

不过话又说回来,八卦阵的精妙之处,并不是谁看一眼就能懂的,而且基本上无人能破。恒温看破阵法是骗人的,只是口出狂言罢了。其实诸葛亮的八卦阵不过是抵御敌人的一种布局阵法,比较注重角度,方位之类的,并非是玄学之类的,不过是后人为了神化诸葛亮而对八卦阵赋予了一些玄学的东西。也有人认为八卦阵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看似他说得头头是道,事实他根本就不懂,连阵法的原理都不懂,压根就破不了这个阵法,强装镇定不过是为了稳定军心。最后他还是选择绕开阵法走,因为让他去破阵法的话,没有成功反而会被军队的人耻笑,别人就知道他有几斤几两,所以他不敢去破。

到了东晋的时候,当时的大司马恒温带兵攻打巴蜀,不想在路上遇到了当年诸葛亮打仗时留下的八卦阵,恒温自然是知道八卦阵的威力的,谁曾想有一天也会遇到八卦阵,但是他强装镇定,好像能看透这阵法一样。

诸葛亮死后将阵法传授给了姜维,但是姜维也是没有参透,只懂一些皮毛,并没有领悟到精髓。多年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军事奇才能够参透这八卦阵。

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随着时间的推移,阵内的敌军最终会被逐渐消耗一空。八卦一说,则是好事者给简单的军事队列,披上了一层玄妙的外衣。

连续不断地接触,无穷无尽的敌人,将会逐步消耗马军的气势和体力。而由于马军自身的特性,他们又不得不按照这条“安全”的路线冲锋。

阵势的核心在于:这种路径可以通过事先操演确定,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对方本来是战阵两端的直线冲杀,变成我方主导下的,在阵内的环型路线!

根据后世记载,八卦阵共分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诸葛亮按照九宫八卦方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布置,其中暗藏群英、长蛇、卧龙、十面埋伏等阵法。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云:“亮性长于巧思,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在《三国演义》中,一个八卦阵可以抵挡十万精兵,可见八卦阵的玄妙和威力。

诸葛亮八阵图:可挡十万精兵,桓温看透后,为何却不敢破阵?

在他远赴巴蜀地区打仗的时候,曾意外发现前方,竟然好似有大批部队在等待着自己前进,气势汹汹,来者不善。可等到桓温走进一看才发现,这竟然只是一堆奇奇怪怪的石头。仅凭特殊的摆放方式,便有了让人不敢前进的威势。

《三国演义》挑刺(三十四)一样的阵,不一样的名

诸葛亮的八阵图你知道有多厉害么?

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吩咐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

杀入阵中后,不料八卦阵突然变成两仪太极阵,“八卦生两仪”,所有阵门都关闭了,进入阵中的兵士被活捉,诸葛亮不杀他们,而让部下脱下他们的衣服,涂黑他们的脸,随即放回捎话给司马懿:“回家再读兵法,重习战策,三年后再来一战。”司马懿闻言大怒,下令全军压上,活捉诸葛亮,岂料此举正中诸葛亮计策。

诸葛亮八阵图暗藏玄机?

诸葛亮的八卦阵与《周易》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八阵图的特点,正如李靖《问对》所指出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64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64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虽然诸葛亮的智慧结晶——八阵图的图形如今难以寻见,但求证心切的人们找到了诸葛亮练兵遗址的所谓“八阵图垒”。按照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介绍,这种“图垒”皆垒细石为之。“八卦图垒”现存三处,最著名的要数重庆奉节的这一处了,诸葛亮据传就在这里的永安宫南江滩上设置了此垒。

短史记:诸葛亮的“八阵图”,并非是一种阵法,而是一部兵书

陆逊带人进阵后,只见“飞沙走石,遮天盖地”,当即被困在里面。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心下不忍,从“生门”把陆逊等人救了出来,并解释说,“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和历史上一样,小说中的战斗中常用的“阵法”有哪些

明嘉靖年间,东南地区爆发倭乱。戚继光根据东南的地形特点和倭寇的作战风格,发明了“鸳鸯阵”。这个方队由一名队长、一名厨师和十名士兵组成。十名士兵中,四名持矛为主攻,四名持盾分为左右两层。两个人抬着用枝叶做成的毛竹制成的“狼竹”,两个人抬着可以发射火箭的“钯”。阵型上,一尺三尺的狼剑将倭寇的六十到七十厘米的匕首和野刀完全抵挡住了。同时,火箭赋予了鸳鸯阵远距离进攻的能力。在理论和创新的驱动下,编队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孙膑兵法》有句话说:“局势简单就多车,危险就多骑兵,灾难就多弓”。赵光义打破了这个原则,试图以一成不变的数万大军去征服世界,却被现实狠狠地打了一顿。脸。可见阵法并不是万能的末日手游英雄天赋盒子,必须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

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自创“平戎万全阵”。比赛前,他会“亲自学习进、退、攻之策”。整个平戎军分为前、后、中、左、右五个阵,步骑兵十四万余人。作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步兵拥有士兵多达11万,正面宽度达20英里。它完全忽视了地形的要求。而且步兵行动缓慢,战术僵化。他经常在装备齐全之前就遭到攻击。

历代对战法的重视,不仅关系到战斗的胜负,而且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兴衰。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在香积寺部署了15万唐军,排成长阵,加强阵型纵深,占侧翼掩护。他阻止了安庆绪叛军的步行和骑兵进攻,夺回了长安,一举扭转了对手的战略。扩张的势头使唐朝国祚的寿命延长了150年。

隋炀帝征伐高丽时,隋军“排成方阵,四面抵御外敌”。他们在行军中既能攻能守,也体现了平时阵型的重要性。唐初,太宗李世民任命李璟为总教官,要求将领学习几种军事阵法。 《兵书《李卫公问对》是唐朝实战阵法经验的总结。为了应对突发战争,编队从战时延伸到日常生活,成为军事行动和训练的日常运作。

诸葛亮虽没有留下应用八阵图实战的记载,但西晋武将马隆,却曾经活学活用八阵图,大破鲜卑猛将秃发树机能。秃发树机能手下有数万精锐骑兵,勇不可当。《晋书》记载,马隆只带了三千步兵,然后“依八阵图做偏厢车”,利用八阵图摆成战车阵,大获全胜。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显然是个军事外行,对八阵图一知半解,进行了不切合实际的夸张演绎,在他笔下,敌方千军万马走入八阵图,就会被困在其中迷失方向,难以走出。这种说法是对八阵图不正确的理解。

历代兵家都对阵法非常重视,创造了许多有名的阵法。《太公兵法》中有“太公阵”,《司马法》中有“五行阵”,诸葛亮创立“八阵图”,隋朝名将韩擒虎创立过“九军阵”,唐朝名将李靖创造过“六花阵”,宋代更是阵法发展的高峰期,出现过名噪一时的“平戎万全阵”。

众所周知,每一次战争,都需要动用成千上万名战士参战。这么多人聚集到一起,决不能乱七八糟挤在一起,无论行进、作战、扎营,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阵型才能便于主帅统一指挥,才能高效率地执行作战任务,才能在战场上更好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阵法由此应运而生。

在古代军事战争领域,阵法是真实存在过的一种常规战术。但阵法远没有演义传说中那么神奇,三国时诸葛亮留下的八阵图,并不能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困住敌方军队,那种说法完全是对八阵图的误解。

专题: 散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原小说   后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