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卧龙吊孝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罗贯中。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以魏、蜀、吴三国互相争战为主线的历史故事。卧龙指的是蜀汉的诸葛亮,因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卧龙”。

关于“卧龙吊孝”的故事,主要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七十二回中。这一段情节讲述了关羽被东吴所杀后,刘备大怒,准备亲自出兵讨伐东吴。诸葛亮认为此举不仅不利于蜀汉的长远发展,还会让敌我双方陷入长期的消耗战中。于是,诸葛亮以“卧龙”的身份,向刘备提出了“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策略,即在蜀中不主动出击,而是通过智谋和战略来影响战局。

曹操得知刘备要兵发东吴的消息后,也主动派遣使者前来劝说刘备,提醒刘备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诸葛亮便让使者转达曹操的劝言,并在自己吊唁关羽的祭典上,亲自书写了一篇祭文,表达对关羽的哀思与尊敬,同时暗示刘备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为个人情感而做出冲动的决定。

这段情节展示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对大局的考虑,也体现了他对刘备和关羽之间情感的尊重。通过“卧龙吊孝”的故事,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死亡的庄重态度,以及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平衡处理。

三国演义之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箭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 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三国演义卧龙吊孝小说

天猫魔盒7a改游戏盒子却说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晓,告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玄德问孔明曰:“周瑜既死,还当如何?”孔明曰:“代瑜领兵者,必鲁肃也。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赴巴丘吊丧。于路探听得孙权已令鲁肃为都督,周瑜灵柩已回柴桑。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gan晚)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

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阇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

《三国演义》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以貌取人容易误人误事,刘备有幸得庞统,差点失之交臂。

曹操招马腾打东吴,想害他。马腾让大儿子马超守西凉,带次子马休、马铁,侄马岱同往,曹操派黄奎去迎接,当行军参谋。黄奎喝多了,告诉马腾曹操想害他,要第二天一起杀曹操。黄奎小妾与其妻弟私通,向曹操告密,马腾父子三人、黄奎一家被杀,其妻弟与小妾也都杀了。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马岱扮客商逃回。

以貌取人,刘备差点失去一位好军师。阅完支持佳作

这里我必须声明,我做这个盘点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演义写得不好,更不是要黑诸葛亮或者蜀汉。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其优秀的历史小说,诸葛亮不论能力还是人格,都是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众多的三国爱好者,要想正确的了解和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应该首先明白小说和历史、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区别。

小说写诸葛亮病重之时,以祈禳之法向上天请求延寿,不料却被魏延误闯入大帐,踏灭了本命灯。这一情节同伙息上方谷一样,也是作者为将诸葛亮塑造成悲剧英雄而凭空创造的神来之笔。不过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另外,诸葛亮临死前授给杨仪锦囊妙计,说自己死后魏延必反一事史书上其实也是没有记载的。

小说第101回血诸葛亮五出祁山,为迷惑司马懿,以便赶在魏军之前,抢割陇上小麦,就预先准备了三辆同款四轮车,让魏延、姜维、马岱假扮成自己,使用影分身之术,以吓阻魏军。原著中还说诸葛亮会缩地之法,所以魏军明明看见四轮车在前,可追逐几十里,却怎么也追不上。这一段情节不但是完全虚构,而且荒诞离奇,近乎玄幻,按现代人的逻辑实在不好解释。所以老三国电视剧在这里有一个轻微改动及原创了个名叫怪树滩的地名,用奇形怪状的怪树和风吹怪树的声响来营造诡异的气氛。其实在历史上,诸葛亮这次北伐是堂堂正正的击败了魏将郭淮,然后收割了上珪附近的青麦,并没有搞什么装神弄鬼的把戏。

小说第100回写曹真、司马懿统兵40万伐蜀,因大雨退兵,诸葛亮在后追击,设计劫了曹真营寨,幸亏司马懿来救,曹真才得以脱险。事后他羞惭成疾,诸葛亮又写信来大肆挖苦,结果曹真就气死了。再然后,司马懿与诸葛亮在渭水边斗阵,诸葛亮用八卦阵大破魏军,后来因后主刘禅相召,他才不得不退兵。然而在历史上,曹魏这次伐蜀,总共是三路进军,曹真和司马懿根本就不在一条进攻路线上。魏军撤退之时,诸葛亮也只是派魏延深入羌中,也不曾进攻曹真大营,曹真更不是被诸葛亮修书所气死。至于斗阵的情节,则更是纯属虚构。

历史上诸葛亮没用过空城计,这一点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而且这一情节最大的bug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还在以骠骑将军的身份镇守宛城,他根本就没参与街亭之战。不过,据史籍记载,同时期有若干将领都用过与空城计类似的这种虚张声势的计策。比如赵云在汉中之战时,面对曹操的军队,他就使用过大开门、偃旗息鼓的策略,使曹兵生疑而不敢进攻。孙坚,曹操也搞过这一套。罗贯中创作空城计应该是借鉴了这些记载。

在历史上,七擒孟获一事是有记载的,但史籍并没有具体记录每一次诸葛亮是如何设计,孟获又是如何被擒。所以罗贯中在小说的第87回到90回,虚构了大量的情节和人物。比如火烧藤甲兵的情节。以及祝融夫人带来洞主、木鹿大王等,都不是真实人物,甚至孟获本人历史上也只是南中本地的汉人豪强,而不是什么蛮王。

小说中写刘备去世后,曹丕采纳司马懿的计策,发动五路大军向蜀汉进攻。后主刘禅闻报十分着急,而诸葛亮却安居家中,表面上不为所动,暗中却早已布置停当,轻描淡写地退去了五路大军。而在历史上,刘备去世以后,曹丕不但没有伐蜀,反而全力攻伐东吴,根本就没有五路攻蜀的事,安居平五路的情节从头到尾就是虚构。

小说中说,诸葛亮早在入川之前,便在鱼腹浦布下了八阵图,后来夷陵之战,刘备败还,陆逊领兵在后追击,所以被八阵图所困。最后幸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指点,这才得以脱身。其实在历史上,夷陵战后是陆逊主动放弃了追击,他更不曾被八阵图所困。而八阵图虽是诸葛亮所创,实际呢,则是他演练阵法的兵书或者军事手册,并不是小说中那样用石头布成的机关。不过早在晋书水经注等史籍中就记载有诸葛亮在鱼腹江边留有八阵图的传说,罗贯中应该是受这些传说启发,才创造了陆逊被困的情节。

小说中说,诸葛亮亲自指挥了汉中之战,他先是用激将法使得老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又在曹操亲领大军前来之后,多方设计将他击败,迫使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但是在历史上,夺取汉中的策划者是法正,而实际指挥战斗的人是刘备自己。整个汉中战役期间,诸葛亮都镇守成都,负责后方事宜,并不曾涉足汉中前线。罗贯中在这里又搞了一次典型的张冠李戴。

张任是刘璋手下大将,曾驻守雒城。小说中说,正是张任在落凤坡设下埋伏,才乱箭射死了庞统。后来刘备急调诸葛亮入蜀,诸葛亮遂设计活捉了张任,拿下雒城。张任不降,最后被斩。然而,在历史上,诸葛亮自荆州入蜀,是在刘备打成都的时候,之前的雒城是刘备攻破的,张任也是被刘备抓获斩杀。这里,罗贯中又是把刘备的功劳安在了诸葛亮的头上。

小说写周瑜死后,诸葛亮亲至柴桑口吊孝,还在灵前痛哭一场,以极其精彩的演技令东吴群臣大为感动。其实这一段也是作者虚构,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周瑜死后,诸葛亮曾赴东吴吊丧。历史上倒是鲁肃死后,诸葛亮亦为发哀。

小说中,罗贯中为了反衬诸葛亮智谋无双,处处胜周瑜一筹,有意识地设计了三气周瑜的情节,乃至有诸葛亮气死周瑜的说法。具体而言,第一气说诸葛亮设计夺了南郡,但历史上南郡本是周瑜夺得,后来是孙权“借”给了刘备。第二期,周瑜献美人计,假意将孙尚香嫁给刘备,结果被诸葛亮将计就计,弄假成真,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孙刘联姻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并没有弄假成真的说法。第三季,诸葛亮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再次挫败了周瑜欲夺荆州的企图。这件事则是纯属虚构,周瑜死前也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周瑜是因病而亡,他的死根本跟诸葛亮无关。

历史上火烧赤壁主要是周瑜的功劳。小说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谋和贡献,硬给他加上许多戏码,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戏借东风就是彻底的虚构。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一方的确利用东风发动火攻,但没有证据显示诸葛亮事先曾对东风的到来进行过预测,更没有他做法祭风的记载。

众所周知,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草船借箭。不过历史上可以找到其原型,那是在建安17年曹操亲征孙权的濡须口之战期间。有一天,孙权亲自乘一只轻船来侦查曹军水战,曹操得知后,就下令弓弩乱发,无数的箭射到船上,以致受箭的那边因太重而倾斜。孙权便命调转船身,让另一边受箭,等到“箭均船平,乃还”。小说中不但将这件事安到了诸葛亮的头上,而且还将孙权被动受箭的情节改为了是诸葛亮主动借箭,为此还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了夜晚大雾横江之时。这一改动虽然有趣,逻辑上的bug就很多,比如知乎就有人提问说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针对的就是其中的漏洞。

在小说中,诸葛亮为了激发周瑜抗曹的决心,说江东只需要把大乔小乔献给曹操,曹操就能退兵。为此,还故意篡改了铜雀台赋的词句,说,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就是曹操垂涎二乔的证据。其实这个情节也是杜撰。从史料来看,周瑜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主战派,并不需要诸葛亮用什么激将法。再说,铜雀台是建安15年冬才建成的,赤壁之战的时候还没有呢。而曹植铜雀台赋的原文里,也没有揽二乔于东南的字句。

然而,历史上却是曹操南征的时候,刘备早已经不在新野屯住了,而是在樊城。后来听说刘琮投降,刘备立刻便器南城,南逃了。诸葛亮也是随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方向撤退,自然不可能参与新野之战。

如果说博望之战,罗贯中只是张冠李戴,并为此篡改了战事发生的时间,那么小说中紧随其后的火烧新野之战则更是彻底的虚构,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这么一场战争。小说中说,夏侯惇败回后,曹操兴兵50万亲征,并以曹仁、曹洪统兵10万为先锋,诸葛亮在新野城中设伏,用火攻之计大破了曹仁。

小说里,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站,就是在博望坡设下火攻之计,大败了夏侯敦统领的10万大军。但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博望之战发生在建安七年,而不是小说中的建安13年。当时刘备新投刘表不久,刘表派刘备北侵叶城(今河南叶县西南)直接威胁许都,曹操就派夏侯惇、于禁前往征讨。刘备设计“烧屯伪遁”,然后在夏侯惇追击的路线上设下伏兵,由此打了一场胜仗,随后见好就收,撤回了新野,而夏侯惇也没有再追击。此战的规模其实不大,更重要的是,这一年诸葛亮只有22岁,他还在隆中高卧,还没有拖到刘备帐下,自然不可能指挥博望之战。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小说就有虚构的成分。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这是就其整体而言,如果单论其中的主要人物,情况还不一样。例如诸葛亮,鲁迅先生就说,《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谋高,把它写得简直像是个神通广大的妖怪。

身为异国之臣,是天意;忠心耿耿,各为其主,是人性;天意难违,但人性相同、内心相通,尽管生前斗智斗勇,但彼此之间均饱有理解、尊重和敬佩。

周瑜生前网页游戏设计素材模板下载,和诸葛亮彼此间争斗最厉害,只是因为各有其志,各为其主,但都是“忠义”之士,因此诸葛亮能理解周瑜,深解其《长河吟》之寓意,死后吊丧也是真的悲痛感人;周瑜也能理解诸葛亮,才说出“人言我与孔明两雄相争,水火不容,谁知他竟能深解我《长河吟》之寓意...各有其志,各为其主,又岂能不争?”并口述奏章与孙权,推荐鲁肃替代其职,嘱托鲁肃“孙刘联合抗曹”的大计。

周瑜之死,东吴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气死他的,所以都欲愤而报仇,但鲁肃仍然坚持联合刘备共同抗曹。鲁肃说周瑜生前托付与他要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尽管他与都督生前情同手足,但仍然应以国家大局为重。

周瑜并非嫉妒诸葛亮之才,只是各为其主,站在国家的角度,从国家的利益长远考虑,才对诸葛亮多有顾虑,而非因为自己。周瑜真的是东吴的忠臣,什么是“忠”?“忠”就是尽己所能为他,像对自己一样尽力的对待他人,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段讲的真是太真切了,人这一生无非“天意”和“人力”,有很多事是命中注定的,天意难违,我们要接纳,同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珍惜当下,全力以赴、力争最好。人生,不是由一个机遇、两个机遇,一件事、两件事决定的,而是很多机遇、很多决策和行动叠加的结果,“机遇”是天意,“怎样决策和行动”是人力。孔子说“尽人事,听天命”,就是把我们能做的做到最好,剩下的留给时间和命运就好,正所谓“事在人为,乐天知命”。

周瑜临死说:人言我与孔明两雄相争,水火不容,谁知他竟能深解我《长河吟》之寓意...各有其志,各为其主,又岂能不争?只是每一争,他都胜我一筹。天意乎?人力乎?既生瑜,何生亮...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像《三国演义》开篇词中写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到临终,无论钱财名誉,还是是非成败都看得比较开了,因为生命一结束,这些也都成了身后事,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真心话”嘱托给“最真心”的人。

诸葛亮在归去时路遇庞统,邀其过江共扶刘备以成大业。庞统从之。孔明手书一封,让其去荆州将信交与刘备,必当重用。庞统来见刘备,并不拿出书信,刘备也如孙权一样,见庞统貌陋,不甚看重,只委他去耒阳作一县令。庞统受了冷落,到任之后整日喝酒,拒不理事,耒阳百姓忙告到刘备处,刘备大怒,令张飞、孙乾同去查办。庞统有心显露才干,在张飞面前升堂审案,只见他目审状纸,耳听陈述,手批判决,不到半日将百日积案尽皆断完,无一差错。张飞惊其大才,告知刘备。刘备深责自己屈才之过,重用庞统,拜其为副军师、中郎将。

专题: 三国演义主小说   小说写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