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马超,字孟起,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
马超的报仇情节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1. 报仇仇人:马超的*要报复对象是曹操。马超的父亲马腾与兄弟马休在汉末乱世中被曹操所杀,这让马超对曹操怀有深仇大恨。在《三国演义》中,马超曾多次与曹操的军队交战,尤其是渭南之战中,马超单骑闯入曹操军营,虽然最终未能直接报仇,但马超表现出的勇猛和对曹操军队的打击,足以展现他对父亲之仇的耿耿于怀。
2. 报仇对象的转变:在马超的生涯中,他最初为曹操效力,后因对曹操的不满而归附刘备。刘备晋封为汉中王后,马超被封为伏波将军,后又徙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兼领并州诸军事。然而,马超后来因与韩遂不合,最终被曹操所杀。
《三国演义》中马超的报仇情节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恩怨情仇,也反映了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历史情境。马超的故事是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群像中的一笔,展现了忠义与复仇之间的矛盾与抉择。
三国演义五十八回:马超为父报仇 曹阿满割须弃袍
曹操在乱军中听到西凉大军喊:穿红色锦刨的就是曹操,这把曹操吓得赶紧脱下红袍,接着又听见大军喊:长胡子的就是曹操,曹操吓得赶紧拿出刀割掉胡子,然后接着西凉军又喊:短胡子的就是曹操,曹操无奈只能扯下红旗来包住脖子仓皇而逃。
结果曹洪性急中了马超计谋,第九天就丢失了潼关,这把曹操气到想杀曹洪,接下来曹操就攻打潼关,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马超恨不得生吃了曹操,双方人马立马干了起来,而马超、庞德和马岱则引百余骑兵直接朝曹操方向杀来,目的很明确,擒贼先擒王就是要杀了曹操。
正史里:然而在正史中,刘备其实是一个坚毅果敢的这么一个人,他遇事果断类似烽火三国2的单机游戏,也颇有自己的手腕,和小说里爱哭鼻子的形象完全判若两人。
三国演义小说马超报仇
罗贯中为了小说的精彩程度和故事性更加完整,对很多历史人物做出了颠覆性的处理,这就导致《三国演义》里的一些角色,明明在正史里是个高手,但在小说里就成了菜鸟,而一些正史中相对比较正面的角色,也被罗贯中故意抹黑成了反面角色。
《三国演义》(1-60回)主要情节
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前推荐祢衡。祢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不行待贤之礼,并给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穿旧衣击鼓,趁机骂曹操。曹操怀恨在心,遣他去刘表处,刘表没有杀祢衡。后来是黄祖不堪祢衡讥讽,杀了祢衡。
陈琳起草檄文:袁绍应刘备之请,欲起兵与曹操决战。为师出有名,就叫陈琳起草一篇讨曹檄。檄文历数曹操祖宗劣迹,言辞犀利,富于文采。传到许都,曹操正感冒卧病在床,看了之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
曹操大权在握,逼迫皇帝去许田打猎,并用天子的宝雕弓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纰箭,误认为是天于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将宝雕弓自悬在身边。
22.煮酒论英雄: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在后院种菜来掩人耳目。一日,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去喝酒,坐饮畅谈。曹操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很多人的名字。曹操只是摇头。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一大惊,将匙箸掉落在地。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自己的吃惊,也使曹操放松了警惕。
21.白门楼吕布殒命:下邳城失陷后,吕布被缚至白门楼。吕布恳请刘备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何如,刘备以吕布认丁原、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为例,吕布大骂刘备大耳儿,曹操将吕布缢死。
19. 割发代*:攻打张绣期间,所到之处,麦子成熟。为赢民心,曹操下令,“大小将校,**麦田,有践踏者,一律**”,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了军令,理当**。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以割发代*,并显示三军自己带头执法。
18. 小斗散粮:曹操攻打袁术,相持不下,粮草快完了,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又荒旱,接济不及。他叫粮官王垕小斗放粮,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按令去做,将士因吃不饱大哗。为平民愤,以盗窃官粮罪把王垕推出去**,借粮官的人头以稳定军心。
17.望梅止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有水喝了。
16. 吕布辕门射戟:袁术派大将纪灵攻打刘备。袁术担心吕布救援,给吕布送去粮草和密信。刘备也写信求助吕布。吕布收了袁术的粮草,又收了刘备的求援信,吕布让人把刘备和纪灵同时请来赴宴。吕布用射画戟的办法来调解,后果然射中画戟,用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厮杀。
15. 吕布夜袭徐州:刘备起兵讨伐袁术,派张飞守徐州城,张飞不听刘备吩咐,醉酒鞭打吕布的岳父曹豹,曹豹深恨张飞,派人连夜送信给吕布。吕布派兵与曹豹里应外合,攻下徐州。张飞正醉卧府中,准备不及,引数十骑兵,逃出徐州。吕布占领徐州,并软禁刘备家眷。
14. 迁都许都: 汉献帝回到洛阳重建宫殿,改元建安。曹操应诏到洛阳辅佐王室,但是,不久又听董昭的建议,迁都许都。从此,朝廷大权被曹操一人包揽。他挟天子而令诸侯,所有大事都得先奏明曹操,然后在告诉天子。曹操遂分封大臣,自命为大将军、武平侯。
13.陶谦三让徐州:曹操为报父仇,亲讨徐州陶谦。刘备借赵云和兵马解救陶谦,刘备第一次入城,陶谦设宴,见玄德仪表轩昂,是汉室宗亲,想将徐州牌印给刘备,刘备不受。第二次是刘备击退曹兵,谦因年迈,二子不才,推让徐州,刘备还不受。第三次是陶谦忽然染病,再托徐州,以手指心而死。徐州百姓,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暂时管理徐州事务。
《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反差最大的角色是?
正史司马懿对曹魏的功劳,远小*演义的描述;其能夺曹爽之权,重点也不在于能忍,而在于翻脸比翻书还快。某种程度上,司马懿的小说形象,已*算是沾了“诸葛亮最后对手与三国时代最后胜利者”的光,给提升了一点了——至于偏次要的角色张郃,那就只好作为牺牲品咯。
还有,正史里马超曾试图突袭曹操,被许褚瞪眼,于是不敢冒险了,所谓“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罗贯中大概觉得这事有损马超英武,小说里改了,还让马超和许褚大战一场,让许褚中了两箭才罢。
因而也就认识不到,作为弱之师,应充分发挥在家门作战的地利人和之优势,采取政整防的指导思想坚守险阻。待机而动。以持久对速决,方是万全之策,恰恰相反,急于取胜的马超,却做出了集中兵方与军速决的错误决心,为了一举灭背,马超竟然接连不断地以西腺调兵遣将,真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马超的举动,正是曹操所求之不得的。演义中说,曹操“每闻赋加员添众,则有喜色。当他听说马超调兵愈增亦多时,甚至“就于帐中设宴作贺”,弄得手下众将不解其意。马超增兵,曹操为何反倒喜形于色?直到潼关大捷后,曹操才道出其中的真谛。他对众将说:“关中边远,若群贼各依险阻,征之非一二年可平复;今皆来一处,其众虽多,人心不一,易于离间,一举可灭。吾故喜也。”于是曹军诸将无不佩服。
武艺超群的马超在与曹操决战的初期阶段,有局部的优势并处在主动地位上。然而,几*较量,马超最终还是惨败在曹操手下:几十万西凉大军“只剩得三十余骑”,狼狈不堪地“望陇西临兆而去。”究其原因,四个字可以概括:有勇少谋。纵观曹操与马超的潼关会战,曹操虽然在初战中吃了些亏,但从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看,曹操在总体上处于优势,马超处于劣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作为三军统帅的马超,应冷静观察,悉心思考,认真分析敌情、我情,找出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用己之长攻敌之短,以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战而胜之。然而马超自恃武艺超群,勇猛*人,陶醉于初战的胜利。既无视曹军的兵力优势,也看不到曹军劳师远征、不能持久的弱点和意在速决的战役企图。
是日天色一晚,玄德谓张飞日:‘马超英勇,不可轻敌,且退上关。来日再战。’张飞杀的性起,那里肯休?大叫曰:‘誓死不回!’玄德日:‘今日天晚,不可战矣。’飞日:‘多点火把,安排夜战!’马超亦换了马,再出阵前,大叫曰:‘张飞!敢夜战吗?张飞性起,问玄德换了坐下马,抢出阵来,叫曰:‘我捉你不得,誓不上关!’超曰:‘我胜你不得,誓不回寨!’两军呐喊,点起千百火把,照耀如同白日。两将又向前厮杀…”
马超,在三国诸战将中,可算得上是一位勇将。《三国志·蜀书卷六·马超传》中,陈寿就曾借用杨阜的话说,马超“有信韩信)、布(吕布)之名正是因为他勇力*人,为刘备屡建战功,被刘备封为与关羽、张飞齐名的五虎上将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表现马超的英勇无比,曾写了三段精彩的战斗场面:
“勇”与“谋”相较,胜利天平一定会向“谋”的一方倾。曹操固然有勇的一方面,但各路豪强中,以勇著称的大有人在,但是他们大都败在了曹操手下,因为他真正靠的是“智谋”。曹操打败马超就是一例。
白话《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
《三国演义现代白话版》正在热销中,感谢广大朋友们鼎力相助。 《三国演义》中的内容何为正史,何为演义?应广大读者朋友要求,我逐回为大家解读分享。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吧 三国演义小说差 逆三国演义小说
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出版时间
下一篇三国演义卧龙吊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