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白话文版txt

5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

如果您想获取《三国演义》的白话文版TXT文件,有几种*法可以尝试:

1.在线图书馆和电子书网站:很多公共版权的书籍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下载。例如,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古腾堡计划(ProjectGutenberg)、豆瓣阅读等网站都可能提供《三国演义》的免费下载版本。

4.实体书店或网络书店:虽然不是TXT格*,但**实体书或电子书也是一种支持作者和出版社的**。您可以在当当网、京东、亚马逊等网站查找**。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

这夜,诸葛亮带病出帐,仰观天文后十分惊慌,入帐对姜维说:“我命在旦夕!”姜维说:“丞相向来熟知祈禳之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挽回生命?”诸葛亮说:“我不知天意如何。你领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在帐中祈禳北斗。如果七日中主灯不灭,我寿命可增十年,如果灯灭,我必身死。闲杂人等不要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派两个小童搬运。”姜维领命后前去准备。

正议论间,忽然有人报告费祎来到。诸葛亮请入询问,费祎说:“曹睿听说东吴三路进兵,亲自带领大军赶到合肥,命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三路迎敌。满宠设计烧掉了东吴粮草战具,吴军多生疾病。陆逊向上表吴王,约定前后夹攻,没想到送表人中途被魏军所擒获,因此机关泄漏,吴军无功而退。”

三国演义小说白话文版txt

司马懿悄悄对辛毗说:“先生真知我心!”于是传令军中:皇帝命令辛毗持节,传谕司马懿不能出战。蜀将听到这事后,报告给诸葛亮。诸葛亮笑道:“这是司马懿安抚三军之法。”姜维说:“丞相怎么知道?”诸葛亮说:“他本来就无战心。之所以请战,就是想找借口压制众将。难道没有听说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真正想要出战,哪里会用到千里之外去请战的?这是司马懿因为将士愤怒多年前三国战略单机游戏,故意抬出曹睿来压制众人。现在又故意传出这话,是想懈怠我军心。”

却说魏将都知道诸葛亮用巾帼女衣羞辱司马懿,司马懿接受后就是不出战。众将十分愤怒,入帐报告说:“我们都是大国名将,怎能够忍受蜀军这样的羞辱!我们请立即出战,以决雌雄。”司马懿说:“我并是不敢出战而甘心受辱。怎奈天子有明诏,传令我们坚守勿动。现在如果轻易出击,那是违抗君命。”众将仍然愤愤不平。司马懿说:“你们大家既然都要出战,等我奏报天子,然后同力赴敌,怎么样?”众将全都允诺。

主簿杨顒劝谏说:“我经常看到丞相亲自校对文书,我认为大可不必。治理国家贵在层级管理,上下不能相侵。就像治家一样,一定要让仆人耕作,婢女织布,所有的事情上下有序,那么这家的主人才能从容自在,高枕饮食。如果事必躬亲,必定形疲神困,最终一事无成。难道是这家主人的智商不如那些婢仆吗?这才是真正的家主之道。所以古人说:坐而论道,能做三公;做而行之,能做士大夫。当年邴吉忧虑牛喘,而不去过问横死道旁之人,陈平不掌握钱谷的具体数量,他反而说:那些事情自有人管理。现在丞相亲自处理细枝末节小事,汗流终日,这样能不劳累吗?司马懿的话,说的是至理名言。”诸葛亮哭道:“我怎么能够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我既然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像我一样尽心尽力!”众将全都落泪。从此诸葛亮感觉神思不宁,众将因此也不敢进兵。

使者辞别后回到五丈原,见了诸葛亮说:“司马懿受纳了巾帼女衣,看了书信后并不恼怒,只是询问丞相寝食繁简之事,根本不提及军旅之事,我是这样答对的。他却说:‘食少事烦,岂能长久?’”诸葛亮长叹一声说:“司马懿真正彻底了解我!”

司马懿看完后冲冲大怒,却假装干笑道:“嘿嘿嘿,诸葛亮竟然视我为妇人!”立即收纳,派人款待来使。司马懿问:“诸葛亮寝食的繁简程度怎样?”使者说:“丞相夙兴夜寐,责罚二十以上都要亲自处理。所吃的粮食,每天不超过几升。”司马懿对众将说:“诸葛亮食少事烦,生命怎么能够持久?”

且说诸葛亮亲自领军兵屯扎在五丈原,多次派人搦战,魏军只是坚守不出。诸葛亮取来巾帼妇人缟素服装,盛在大盒之中,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魏军营寨。众将不敢隐瞒,领着来使去见司马懿。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观看,里面有巾帼妇人也不一套,并附有书信一封。司马懿拆信观看,信中说: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七回

这夜,曹爽犹豫不决,拔剑在手叹息寻思,从黄昏一直流泪到晚上,最终狐疑不定。桓范进入帐中催促道:“主公思虑了一昼夜,为什么还不作出决定?”曹爽扔剑长叹道:“我还是不起兵好,起兵也打不过太傅。我宁愿弃官做个富家翁就满足了,这当官的事也太折磨人!”桓范大哭,出帐叹道:“曹子丹英雄一世,以智谋自负一生,他的儿子兄弟三人简直猪狗不如!”痛哭不止。

不一会,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来到,两人报告说:“太傅只是因为将军权重,不过是要削夺兵权,并没有其他意图,将军可以早回城中。”曹爽默然不语,又看到殿中校尉尹大目来到。尹大目说:“太傅指着洛水发誓,并没有其他意图,有蒋太尉书信在这里为证。将军可交还兵权,早早回到府中。”曹爽相信这是真话。桓范又劝告:“事情很紧急了,千万不要听信外人之言而去赴死地!”

曹爽听了后十分不高兴,只是流泪哭泣。桓范又说:“这次去许都,不过是中间借宿,城中粮草足以支撑数年。现在主公其他营寨兵马都近在城南,呼之即来。大司马的帅印我已经带来,主公要马上决择,再迟就全完了!”曹爽说:“大家不要再逼我,等我细细思考。”

话音未落,参军辛敞、司马鲁芝来到,曹爽问他们情况。两人报告说:“城中围把象铁桶一样,太傅领兵屯扎在洛水浮桥,现在的形势绝对不能回去,应当早定大计。”正说话之间,司农桓范骤马赶到,对曹爽说:“太傅发动兵变,大将军为什么不请示天子幸驾许都,调集外郡之兵讨伐司马懿?”曹爽说:“我们的全家都在城中,怎么能够投奔他处求援?”桓范说:“匹夫临难还寻机求活路!现在主公跟随天子,可以随时号令天下,谁敢不响应?怎么能够自投死地?”

魏主曹芳听完后对曹爽说:“太傅这样说,卿家你看应该怎样裁处?”曹爽手足无措,回顾两个兄弟说:“你们都说说我们该怎么办?”曹羲说:“我曾经多次劝告过兄长,你却是执迷不听,所以才有今日。司马懿诡诈无比,连诸葛亮都不能够战胜他,何况你我兄弟?我们不如自缚去见太傅,也许能免一死。”

“征西大都督、太傅臣司马懿,诚惶诚恐,顿首谨表: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与秦王及臣等,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今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此非先帝诏陛下及嘱臣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往言?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曹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于洛水浮桥,伺察非常。谨此上闻,伏于圣听。”

司马懿于是命令许允、陈泰说:“你们快去见曹爽,说太傅没有其他意图,只是想削夺他们兄弟的兵权。”许允、陈泰两人去了。司马懿又召来殿中校尉尹大目来到,让蒋济写信,命令尹大目带着书信去见曹爽。司马懿吩咐道:“你和曹爽交情莫逆,可以担当这个重任。你见到曹爽后,说我和蒋济指着洛水发誓,只是想要兵权,没有其他意图。”尹大目按令而去。

司蕃说:“请取诏旨查验。”柦范喝斥道:“你是我原来的部下,怎么敢这样无礼!”司蕃只得开门放出。桓范来到城外后,对司蕃说:“太傅造反,你可以追随我前去报信。”司蕃大惊,来不及追赶,赶紧派人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大惊道:“曹爽的智囊跑了,这事怎么办?”蒋济说:“驽马恋栈豆,柦范的话曹爽必定不会听从。”

有人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担心桓范也出城,急忙派人召他,桓范就和儿子商议。他的儿子说:“车驾在外,我们不如出南门。”桓范听从,于是上马来到平昌门,城门已经关闭,把门守将是桓范原来的部下司蕃。桓范从袖中抽出一块竹板说:“太后有诏旨,命令速速开门。”

且说曹爽手下司马鲁芝看到城中事变,就和参军辛敞商议:“现在司马懿发动兵变,我们应当怎么应付?”辛敞说:“我们可以领本部军兵出城去面见天子。”鲁芝同意辛敞提议,辛敞急忙奔入后堂。他的姐姐辛宪英看到后问:“你有什么急事,为什么这么慌张?”辛敞说:“天子在外面,太傅关闭城门谋逆。”宪英说:“司马懿未必是谋逆,他只是想诛杀曹爽。”辛敞惊问:“那么这事应该怎么办?”辛宪英说:“曹爽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必然兵败。”辛敞说:“现在鲁司马让我同去,我去好还是不去好?”辛宪英说:“忠于职守,是人之大义。凡人有难,还要前去体恤,手中有权力而不作为,是最大的不称职。”辛敞听从,于是和鲁芝领着数十名骑兵,斩关夺门而出。

早有人报到曹爽家中,他的妻子刘氏急忙来到厅前,唤守府官吏问:“现在我们主公在外,司马懿突然起兵是什么意图?”守门将官潘举说:“夫人不要惊慌,我前去询问后报来。”立即领着弓弩手数十人,登上门楼远望。正看到司马懿领兵经过府前,潘举命令众人乱箭齐射,司马懿不能通过。偏将孙谦在后面大喊道:“太傅是为国家大事,不要放箭。”连喊三声,潘举才下令停止射箭。司马昭保护着父亲通过,领兵出城屯扎到洛河,把守住浮桥。

司马懿率领原来的手下官吏到后宫奏报郭太后,说曹爽违背先帝托孤之恩,奸邪乱国,其罪应当废掉。郭太后听完后大惊道:“天子还在外面,这事应当怎么办?”司马懿说:“臣我有奏报天子的表章,其中有诛杀奸臣之计,太后不要担忧。”郭太后心中害怕,只得答应。司马懿急忙命令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起草表章,派遣黄门出城外,到曹芳那儿申奏。司马懿亲自领大军占据了武器库。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回

《三国演义现代白话版》正在热销中,感谢广大朋友们鼎力相助。专题: 三国演义记小说   小说真三国演义   小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