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加工:罗贯中大量参考了《三国志》等正史资料以及野史、民间传说等非正式文献,将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艺术加工,形成了《三国演义》的基本框架。
2.人物塑造的创新: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罗贯中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等,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符合读者的情感期待。
3.情节设计的巧妙:《三国演义》中的许多著名桥段,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罗贯中精心设计的情节,既富有戏剧性又不失历史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4.语言风格的独特:罗贯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民间口语,使《三国演义》的语言既古雅又通俗,易于流传。同时,书中还融入了许多当时流行的成语典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5.主题思想的深刻:《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蕴含了作者对于社会、人性、战争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评述,表达了作者对于忠义、智谋、勇气等价值观的推崇。
总之,《三国演义》是罗贯中集历史知识、文学才华和深刻思考于一体的作品,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经过长时期的演绎,很多说书人和落魄文人的加工和修改,当然这些修改者在修订时多多少少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上在那些年代上人们多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去着手修改,而在技术性考证方面却不一定擅长,毕竟北宋的沈括这些记录科技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主要原因是那时的官方和民间以读书中举为上,写话本是没落不第之人才去从事养家糊口的,科技更只是工匠的事,是贱民才作的事。
三国演义作者怎样写的小说
任天堂盒子带的游戏手柄《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明清盛行点评本,清朝毛氏父子在点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订情节、打磨文字、增易诗文,大幅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成为《三国演义》事实上的定本。比如,今《三国演义》开篇点睛之词—明•杨慎的《临江仙》,及“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为毛氏添加。
小说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明清诸刻本超过100种,书名不一,总体分两类:一类叫“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修版流行以后,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当今则广泛以“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但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罗贯中的材料所知甚少。元末明初人贾仲明的《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时八十岁,以此逆推,至正甲辰(1364)时贾应为二十二岁。他与罗贯中为“忘年交”,罗贯中年龄应为五十岁上下。由此大致可推定罗贯中为1315—1390年间在世。
毛评本是目前流行最广的版本。毛即毛纶、毛宗岗父子,长洲(今江苏苏州),清初人,有清康熙刻本。毛氏对史实进行了一些辨证;增删了一些文字,更换了一些论赞,特别是对曹操,增加了诋毁性的文字,删削了赞颂式论赞,加重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把回目改为对偶式;托名金圣叹,卷首附了《读三国志传》,每回有回评、夹批。
另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乃明朝万历、天启间无锡人叶昼所评,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中有眉批、总批,有明建阳吴观明、吴郡宝翰楼等刊本,俗称“假李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就是以此为底本,再行批评删改的。
接地气的《三国演义》罗贯中
至此三十多岁,罗贯中对历史与人生均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便回到杭州开始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与其老师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同一时间,并在其老师去世后整理增补了《水浒传》。之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历史类小说如《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如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福建建阳等,还证实罗贯中曾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河边有故居,在那里著书立说,至今还有故居遗址。
五论莫言:从罗贯中虚构《三国》说起,小说创作体现作者价值观上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曾加入张士诚的队伍,后张士诚失败后拒绝了明朝的拉拢,放弃做官开始编写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在此时编写的,其他同时编写的小说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为何轮到他自己时,却一败涂地
罗贯中能横贯三国吗?《三国演义》的作者之谜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写了从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由写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结束,历时将近100年,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三国类带兵打仗单机游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元末明初年间,在从前话本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长篇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它们标志着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小说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的。据考证,在唐代出现了说话艺术的底本"话本"。说话艺人按现代的叫法就是说书的人,也就是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在一种叫"瓦肆"的公共娱乐场所里给人讲故事,就是所谓"说话"。讲故事前得先把故事情节写下来,这就是"底本","底本"也就是"话本",它成为小说最初的形式。
浅谈《三国演义》中对“奸雄”曹操的形象描写,作者为何这么写?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跟着《三国演义》学写作,第一回读书笔记:教你如何写开头
l 家境虽贫,却出身高贵。为突显人物正统形象,作者还人为在他家门前,种有一棵大如车盖的大桑树,会看相的人见此树,就说:此家必出贵人。而刘备自小与小伙伴做游戏,就能说出“我为天下,当乘此车盖”的话语,可见其自小有大志。
专题: 论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反三国演义 说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改编自哪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