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作家出版社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关于出版信息,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代文学作品,最初的版本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出版社概念。但自其成书以来,这部作品被广泛流传和多次再版,由不同的出版社发行了多个版本。

在现代,许多出版社都出版过《三国演义》,包括但不限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这些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通常会包含注释、评论或是现代汉语翻译,以便于当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70周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纪念版

到了清代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他们进一步突出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文字情节也做了不少改动,改善了原本松散拖沓的地方,使全书更加紧凑畅达。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的《三国演义》刊行后,很快成为广泛流传的大众阅读版本,影响至今。

到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作家出版社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三国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经常提到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甜点搭配素材下载网页游戏,《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就是经过民间集体,比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等等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三国演义》的70年

今年10月,人文版《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版推出,其文字内容与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并增加了陈全胜的“三国”系列插图。装帧设计方面,复古风格和创新元素结合,力图为读者呈现一部精美雅致、品质优良的纪念版。(本文图片均由人文社提供)

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这次整理,标点的基础仍是50年代的,当时的句读习惯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今天有所不同。另外,正文文字有少量底本(毛本)可通的,整理时也做了主观改动。还有,个别注释的行文用语难免保留了当年的时代痕迹。鉴于以上情况,2019年,人文社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阅读本/评点本盘点

《三国演义》从毛氏点评以来都是古人的观点和思维,虽然很多观点独到可取的地方也很多,不过还是有他历史的局限性。当代的点评更符合现代人的思想,也是我们阅读三国在思维上有所新的启迪,所以在读毛氏的点评同时读当代的点评也是不错的选择。

点评:清之毛氏父子,以己意删修明初原璧,尊蜀汉,抑曹魏,盲从正统,一切旧本乃不复行于坊间。今周泽雄批《三国演义》,取精用弘,纠谬清源,识原著之本真,辨人物之初衷;又匠心别裁,凿他山之石,引人文之光,立古国瑰宝于世界文学之林。周氏站在多元社会和文化批评之视角,以正史佐演义,借百家寻文心,笔墨精警内敛,姿态允执厥中。每回末之主题总评,尤可瞩目:点明主旨,映照全局,鲜活文字,灿烂精神。不读《三国》,焉知曹刘;不观此评,何以续进?古典文学批评样式,自当如此赓续传统,守正出新!

点评:盛巽昌先生的《三国演义补证本》在文学与历史的交叉点作了千则的补证,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物故事,将大众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与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为读者深入阅读,沟通文史提供了一种具有新意的水浒版本。特别提醒适读人群 :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

介绍:盛巽昌先生博闻多识,著述甚富。《三国演义补证本(增订本)》1249则补证,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物故事,文字又通俗活泼,读来饶有趣味。作者将学术性与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学术更具生命力,必将有力地推动“三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为什么点评本很重要呢?因为毛宗岗的评点,拈出了《三国演义》塑造大量重要人物而能刻画其身份气概、个性特征的优长,强调诸葛孔明“智绝”,关云长“义绝”,曹操“奸绝”的三奇与三绝,极为生动准确。他详尽而精湛地分析概括了小说情节结构,认为小说有“六起六结”,是“天然妙事凑成天然妙文”,体现出对历史事实和小说虚构间关系的独特认识。毛宗岗一方面模仿金圣叹对小说结构的评点手法,一方面更加深入细致,举出“虚实相生”“冷热相济”“避犯”“衬染”等“文法”技巧,总结尤为透彻。

见证!作家出版社建社70年历程(1953—2023)

2022年3月,发布“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征文。8月1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截至目前,已出版关仁山《白洋淀上》、欧阳黔森《莫道君行早》、王松《热雪》、周瑄璞《芬芳》等作品。其中,杨志军《雪山大地》2023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相信读者对这句话并不陌生。这句话,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头,也开启了《三国演义》对东汉之末至西晋之初百余年间历史风云的描绘与演绎。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的文学与文化地位杰出,它是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这一类型作品的代表,其史料基础与成书过程源远流长。

《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问世以来被广泛阅读,对国人的文学素养、文化思维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来,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付梓70周年。《光明悦读》邀请《三国演义》研究专家撰写文章,梳理其版本源流,分享这一经典蕴藏的价值理念及其对当下的意义。

让“三国文化”活起来•第三期|《三国演义》

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对此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订和评点。因最后是由毛宗岗校订、加工、定稿的,故后人多将他们的本子称为“毛评本”。毛评本强化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使之表述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便于阅读。毛评本《三国演义》虽然正统的道德色彩较为浓厚,但因其评点的文字见解颇为精到,且在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故此本成为后来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本,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刊本大多来源于此,比较著名有的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共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只是在插图、考证、评点、回目等方面略微有调整。到明万历时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本实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将240则改为120回,并将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因其评语价值不高,流传不广。

推荐好书《三国演义》|烟台中小学生习作园地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烟台日报社大小新闻教育频道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习作,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只要能表达出孩子的真实情感即可。欢迎各位老师荐稿,也欢迎孩子们自己投稿。来稿请注明孩子姓名、学校、班级。作品可配发孩子照片。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罗贯中还著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演义》、《三遂平妖传》和杂剧《龙虎风云会》;看来他非常热心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可惜生平不详。据说原名罗本,山东人,一说杭州人。明人赵楷《赵宝峰先生文集》中有一篇祭文,署名门人罗本等三十一人,有人以为这个罗本就是罗贯中,但并无确证。从事通俗文学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一向没有也不可能有多高的社会地位。

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排印本《三国演义》以毛本《三国志演义》为依据,有所校勘,加了标点,又有若干注释。此本出于该社专家之手,于1953年初版,1973年三版。我手头用的是1980年第11次印刷本,累计已经印行1,781,000部。印数之大,流行之广,均为一般图书望尘莫及。此后又有各种排印的新本。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苹果平板系列网页游戏在哪,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由讲史话本整理而成的文学读本就是平话,平话亦称“评话”,以其"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①现存说三分的平话有两种:一种是《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扉页有“甲午新刊”字样,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另一种是《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是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内容与《三分事略》基本相同而叙述较详。记述刘邦、吕雉屈杀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受命在阴间了结此案,使刘邦转生为汉献帝,吕雉转生为伏皇后,韩信、彭越、英布、司马仲相分别托生为曹操、孙权、刘备、司马懿,报仇的报仇,领赏的领赏。三国归晋后,刘禅的外孙刘渊从匈奴起兵反晋,自称后汉,灭晋报刘禅之仇。平话的内容除上述因果报应外,绝大部分为《三国演义》所吸收。

三国是这么演义成的

据史料记载: 到元朝,三国类故事己得到了更加系统发展和普遍流行。随着元曲表演形式的出现,不仅元曲里演有三国戏,并且已被改编成适合表演形式的戏本竟多达二十多种,戏中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戏份比现在都多,现存仅有寥寥四五种。

既然有了以说书为营生的行业,在营生过程中肯定会迎合“衣食父母”的口味而编撰出与正史不符的故事来取悦受众。如此这般操作下去,也反映出了小说《三国演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迎合性改编,其改编后的结果,肯定会误导了百姓对真正历史的认知。但由此也证明了三国故事在北宋已广为盛行而深受欢迎状态下得到了普及性发展。

三国志故事到宋时期,形式上已发展到以“说古代故事”为营生的新兴行业~说书。此可见于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的有关描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zhé)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pín cù),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此诗句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就借鉴了以民间传说的三国人物特征来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比喻形式开始呈现其中。嘲弄张飞的胡子~满脸;邓艾虽文武双全却因说话口齿结巴不利索而被别人嘲笑之题材。这足以证明,晚唐时期己有关于三国故事的说讲与故事流传于世了。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简   小说巜三国演义   老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