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三位英雄人物及其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这部作品中,“招贤纳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许多精彩的故事都围绕着如何吸引和利用人才来增强自己的实*展开。
1.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刘备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草庐之中,不问世事。为了得到这位智者的辅佐,刘备不惜三次亲自前往拜访(即著名的“三顾茅庐”),最终感动了诸葛亮,使其出山相助。这一段故事不仅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极度渴望和尊重,也展现了诸葛亮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2.曹操赦免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的谋士,在官渡之战前曾撰写檄文大骂曹操,言辞极为激烈。战后,陈琳被俘,他担心自己难逃一死。但曹操却因欣赏其文采而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自己的幕僚。这表明曹操能够超越个人恩怨,识人善任,这也是他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孙*礼遇鲁肃
这些“招贤纳士”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各路英雄对于人才的渴求与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优秀人才对于国家或集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也能学到很多关于领导*、团队建设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宝贵经验。
孔融迎玄德入城,大摆庆宴。糜竺礼见玄德,具言其事,玄德叹曰:“陶恭祖乃仁人君子,不期亦遭此大难。”孔融曰:“公乃汉室宗亲,今曹操屠杀百姓以强凌弱,何不与融同救徐州?”玄德曰:“备亦欲往相救,无奈兵微将寡不敢轻举。”孔融曰:“融之*亦微薄,然欲救陶恭祖者,虽因旧交亦为大义也,公乃当世英雄,岂无仗义之心乎?”玄德曰:“既如此请文举先行,备借三五千兵马随后便到。”孔融笑曰:“公勿失信耳。”玄德曰:“人无信不立,备必兵至。”于是,糜竺先回徐州,孔融即令人收拾人马。太史慈拜曰:“今北海之围已解,扬州刺史刘繇下书来召,慈不敢不去,容后再会。”孔融以金帛相谢,太史慈不受而去。慈母喜曰:“我有英雄儿,得报孔北海大恩也。”遂令太史慈往扬州去了。
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郡都尉孔宙之子,正是妇孺皆知让梨者也。孔融自小聪颖,年十岁,往拜河南尹李膺。膺本当时人物,非贤达与通家不见。融告门人曰:“我乃李相通家。”及入见,李膺曰:“你祖与我祖有故乎?”孔融曰:“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我祖与你祖有问礼之交,更有论答之谊,我与君岂非累世通家乎?”李膺奇之。少顷,太中大夫陈炜至,李膺谓之曰:“此奇童也。”陈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也。”孔融当即应曰:“如君所言,君幼时必聪明者也。”众笑曰:“此子长成必是一代伟器。”自此闻名,现任北海太守。孔融好宾客,常与人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平生之愿也。”融牧北海六年,仁德明达,甚得民望。
张邈轻财好义,与另七人时称“八厨”,张邈见了陈宫大喜,待为上宾。九江太守边让,与谦交厚,闻徐州有难,亲引五千兵来救。曹操令夏侯惇于路截杀,边让兵败,命丧军中。曹操兵马杀入徐州界,攻城略县所向披靡,凡过之地,纵兵大掠,鸡犬不留,活人斩尽,死人掘坟。陶谦闻报iphone自动弹出网页游戏,仰天悲曰:“谦之罪大于天,致使徐州遭此大难,百姓何辜也!”部将曹豹愤然曰:“某将愿死战,为主公破敌!”陶谦乃引兵出迎。
三国演义之招贤纳士小说
徐州牧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淳朴,素睦四邻,时闻此事,即远出于道,拜迎入城,大排筵宴款待两日。曹嵩要行,陶谦乃亲自送出徐州城郭,又命都尉张闿,领兵五百护送。时正秋初,一行前至华县、费县交界,忽大雨骤至,只好投一古寺暂歇。曹嵩安顿家小于正堂,命应劭、张闿与仆从等屯驻两厢。
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大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于禁、典韦,谋臣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更有文武兼备者刘晔、毛玠、满宠、吕虔。还旧有一人,乃河南尹中牟县人,姓任名峻,字伯达,总管钱粮。一切落定,曹操遣泰山太守应劭,前往琅琊迎请父亲曹嵩。先前,曹操陈留起兵,曹嵩迁避琅琊郡。当日,嵩见操书大喜,乃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口,仆从一百余人,车百余辆,往兖州进发。
曹操会同鲍信一起进兵,击贼于寿阳,鲍信冒进,孤军深入战死。曹操屡战屡胜,追贼直至济北,擒获数万。操用降卒为前驱,兵马到处,皆望风归降,不过百日,青州皆平。操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人口百万,曹操择其精锐三四万,留用军中,号为“青州兵”,其余尽放归田里。捷报传入长安,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自此曹孟德声名鹊起,威震关东。
忽报青州黄巾又起,聚众数十万,大小头目不详。太仆朱儁曰:“有一人可破群贼。”李傕、郭汜忙问何人。朱儁曰:“东郡太守曹操。此前,南太行黑山,群贼啸聚,贼将于毒、白绕、眭*等十余万众,劫掠东郡各县,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敌。曹操兵入东郡,大破白绕于濮阳,袁绍上表,朝廷诏命曹操为东郡太守。今春,操兵在顿丘,于毒等攻东武阳,曹操用围魏救赵之计引兵西进,攻于毒本寨,于毒遂弃东武阳而还。于是,曹操击贼将眭*,又击匈奴单于於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自此,曹操名震大河内外,广有军兵。设若命其领兖州破群贼,不费朝廷一粟,可获大胜。”李傕闻言大喜,遂连夜差人赍诏命前往东郡,加曹操为兖州牧,命其与济北相鲍信一同破贼。
不料,李傕之侄李别,将此事回报其叔,李傕大怒,欲兵伐樊稠。贾诩曰:“今天下未服,频动干戈于我不利,不如设一宴就席斩之。”李傕大喜,遂设宴相请。张济、樊稠欣然而来,酒方半酣,李傕忽变色曰:“樊稠!你私通韩遂,欲图造反乎?”樊稠大惊,未及回言刀斧手一拥而出,樊稠人头已落案下,张济吓得伏地不起。李傕上前扶起曰:“樊稠谋反,故尔诛之,公乃我心腹不必惊慌。”即命将樊稠所部拨张济统领,张济兵回弘农郡。李傕用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屡劝其安抚百姓,招揽贤俊,故尔朝廷略有气象。
李傕、郭汜闻报大惊,更服贾诩先见之明,忙令张济、樊稠坚守勿出。果然,未及两月,马腾粮草将尽,乃与韩遂商议退兵。恰侍中马宇家僮出告,李傕将马宇、刘范、种邵三家老小尽斩于市,命人枭三人首级,号令两军阵前。马腾、韩遂即拔寨退军。张济引兵来赶马腾,被马超杀退。樊稠引兵追韩遂,看将赶上,韩遂回马向樊稠曰:“我与公乃是同乡,何太无情?”樊稠曰:“上命不敢违也。”韩遂曰:“我此番前来,乃为国家,公何苦追逼太甚?”樊稠闻言勒兵而回。
李傕闻报,忙聚众商议。谋士贾诩曰:“马腾、韩遂远道而来,粮草不济,其利在速战,我只须深沟高垒,不过百日,彼军粮尽自然退兵,我乘机攻之,二将可擒。”帐下李蒙、王方奋然出曰:“此非好计,自古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今敌杀来,当率兵迎战,方显我威!末将愿领精兵一万,斩马腾、韩遂人头献于麾下!”贾诩笑曰:“你二人若出兵迎战,必遭败绩。”李蒙、王方齐曰:“我二人若败,甘愿受斩,若得胜而还,你当自献首级。”贾诩谓李傕、郭汜曰:“长安之西二百里,乃盩厔县,此地山曲水绕,古人云:‘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尔得名。可令张济、樊稠屯兵此地据险而守,李蒙、王方前出迎敌。”李傕、郭汜听计。
李傕、郭汜自掌朝*,遣心腹侍帝左右,献帝举动如处荆棘。二贼为揽人望,宣朱儁入朝,封为太仆同领朝政。雍州前将军马腾,字寿成,右扶风茂陵县人,乃大汉名将“马伏波”马援之后。马寿成为人方正,面鼻雄异,贤良忠厚,深得人望。并州刺史韩遂,字文约,凉州金城郡人,忠义勇武,与马腾为结义金兰。二人闻李傕等欺君覇朝,义愤填膺,遂密结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三人为内应共图贼党。三人密奏献帝,帝大喜,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各与密诏命合*讨贼。马腾、韩遂起大兵十余万,浩浩荡荡杀奔长安。
中国的“奥德赛”:德译者眼中的《三国演义》
答:小说所处时代的某些道德标准应该是德国人难以理解的。按照儒家思想,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所以受到尊崇,但这种尊崇有时很极端。小说中写到刘备曾经在逃亡过程中路过农民刘安家,刘安家里很穷,但为奉上酒肉款待刘备,杀了自己的妻子把肉做给刘备吃。刘备知道缘由后非常感动,后来还送钱财给刘安。这样的故事和它背后所反应的思想是德国读者所不能理解的。
答:对至高**的争夺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无论过去现在,用于克敌制胜或是战胜竞争对手的策略始终是一国政府或一个企业的核心利益;无论汉代还是当今,都需要争夺人才从而战胜对手、****。此外,诸如忠诚与识时务,果敢与不择手段也是亘古就有的矛盾体。这些元素使得《三国演义》可以引起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人民的共鸣以及兴趣。有什么会特别引起德国人共鸣的地方么?我想可能就是德国和中国一样,也曾经历过民族和国家分裂的历史。
《三国演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不胜枚举,其中最丰满最复杂的人物形象无外曹操。他阴险狡诈刚愎自用,但对真正的对手心怀敬意。罗贯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尊刘贬曹,但刘备太爱哭,很少独立决策,几乎完全依赖其军师诸葛亮,相比之下曹操是一个更加独立、可能也是更强大更真实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又是一部关于如何招贤纳士的小说,这点也非常有趣,一个现代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也必须重视人才。
世界名著《三国演义》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不提防李傕之侄李别,见樊稠放走韩遂,回报其叔。李傕大怒,便欲兴兵讨樊稠。贾翊曰:“目今人心未宁,频动干戈,深为不便;不若设一宴,请张济、樊稠庆功,就席间擒稠斩之,毫不费*。”李傕大喜,便设宴请张济、樊稠。二将忻然赴宴。酒半阑,李傕忽然变色曰:“樊稠何故交通韩遂,欲谋造反?”稠大惊,未及回言;只见刀斧手拥出,早把樊稠斩首于案下。吓得张济俯伏于地。李傕扶起曰:“樊稠谋反,故尔诛之;公乃吾之心腹,何须惊惧?”将樊稠军拨与张济管领。张济自回弘农去了。李傕、郭汜自战败西凉兵,诸侯莫敢谁何。贾诩屡劝抚安百姓,结纳贤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不想青州黄巾又起,聚众数十万,头目不等,劫掠良民。太仆朱儁保举一人,可破群贼。李傕、郭汜问是何人。朱儁曰:
马超在后死战,杀退张济。樊稠去赶韩遂,看看赶上,相近陈仓,韩遂勒马向樊稠曰:“吾与公乃同乡之人,今日何太无情?”樊稠也勒住马答道:“上命不可违!”韩遂曰:“吾此来亦为国家耳,公何相逼之甚也?”樊稠听罢,拨转马头,收兵回寨,让韩遂去了。
恰好长安城中马宇家僮出首家主与刘范、种邵,外连马腾、韩遂,欲为内应等情。李傕、郭汜大怒ku25手机游戏盒子app下载,尽收三家老少良贱斩于市,把三颗首级,直来门前号令。马腾、韩遂见军粮已尽,内应又泄,只得拔寨退军。李傕、郭汜令张济引军赶马腾,樊稠引军赶韩遂,西凉军大败。
璋谓众官曰:“可笑黄*、王累等辈,不知宗兄之心,妄相猜疑。吾今日见之,真仁义之人也。吾得他为外援,又何虑曹操、张鲁耶?非张松则失之矣。”乃脱所穿绿袍,并黄金五百两,令人往成都赐与张松。时部下将佐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一班文武官曰:“主公且休欢喜。刘备柔中有刚,其心未可测,还宜防之。”璋笑曰:“汝等皆多虑。吾兄岂有二心哉!”众皆嗟叹而退。
当下张松欲辞回。修曰:“公且暂居馆舍,容某再禀丞相,令公面君。”松谢而退。修入见操曰:“适来丞相何慢张松乎?”操曰:“言语不逊,吾故慢之。”修曰:“丞相尚容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操曰:“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松有何能?”修曰:“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松言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操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见天朝气象。”操曰:“来日我于西教场点军,汝可先引他来,使见我军容之盛,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来收川。”修领命。
却说张松到了许都馆驿中住定,每日去相府伺候,求见曹操。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侍先要贿赂,却才引入。操坐于堂上,松拜毕,操问曰:“汝主刘璋连年不进贡,何也?”松曰:“为路途艰难,贼寇窃发,不能通进。”操叱曰:“吾扫清中原,有何盗贼?”松曰:“南有孙*,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余万,岂得为太平耶?”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左右责松曰:“汝为使命,何不知礼,一味冲撞?幸得丞相看汝远来之面,不见罪责。汝可急急回去!”松笑曰:“吾川中无诌佞之人也。”忽然阶下一人大喝曰:“汝川中不会谄佞,吾中原岂有谄佞者乎?”
却说那进计于刘璋者,乃益州别驾,姓张,名松,字永年。其人生得额钁头尖,鼻僵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刘璋问曰:“别驾有何高见,可解张鲁之危?”松曰:“某闻许都曹操,扫荡中原,吕布、二袁皆为所灭,近又破马超,天下无敌矣。主公可备进献之物,松亲往许都,说曹操兴兵取汉中,以图张鲁。则鲁拒敌不暇,何敢复窥蜀中耶?”刘璋大喜,收拾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遣张松为使。松乃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带从人数骑,取路赴许都。早有人报入荆州。孔明便使人入许都打探消息。
却说益州刘璋,字季玉,即刘焉之子,汉鲁恭王之后。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因居于此。后焉官至益州牧,兴平元年患病疽而死,州大吏赵韪等,共保璋为益州牧。璋曾杀张鲁母及弟,因此有仇。璋使庞羲为巴西太守,以拒张鲁。时笼羲探知张鲁欲兴兵取川,急报知刘璋。璋平生懦弱,闻得此信,心中大忧,急聚众官商议。忽一人昂然而出曰:“主公放心。某虽不才,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张鲁不敢正眼来觑西川。”正是:只因蜀地谋臣进,致引荆州豪杰来。未知此人是谁,且看下文分解。
曹操亲自追至安定,知马超去远,方收兵回长安。众将毕集。韩遂已无左手,做了残疾之人,操教就于长安歇马,授西凉侯之职。杨秋、侯选皆封列侯,令守渭口。下令班师回许都。凉州参军杨阜,字义山,径来长安见操。操问之,杨阜曰:“马超有吕布之勇,深得羌人之心。今丞相若不乘势剿绝,他日养成气*,陇上诸郡,非复国家之有也。望丞相且休回兵。”操曰:“吾本欲留兵征之,奈中原多事,南方未定,不可久留。君当为孤保之。”阜领诺,又保荐韦康为凉州刺史,同领兵屯冀城,以防马超。阜临行,请于操曰:“长安必留重兵以为后援。”操曰:“吾已定下,汝但放心。”阜辞而去。
超犹豫未决。杨秋、侯选皆劝求和,于是韩遂遣杨秋为使,直往操寨下书,言割地请和之事。操曰:“汝且回寨,吾来日使人回报。”杨秋辞去。贾诩入见操曰:“丞相主意若何?”操曰:“公所见若何?”诩曰:“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操抚掌大喜曰:“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文和之谋,正吾心中之事也。”于是遣人回书,言:“待我徐徐退兵,还汝河西之地。”一面教搭起浮桥,作退军之意。马超得书,谓韩遂曰:“曹操虽然许和,奸雄难测。倘不准备,反受其制。超与叔父轮流调兵,今日叔向操,超向徐晃;明日超向操,叔向徐晃:分头提备,以防其诈。”韩遂依计而行。
正追之际,忽报操有一军,已在河西下了营寨,超大惊,无心追赶,急收军回寨,与韩遂商议,言:“操兵乘虚已渡河西,吾军前后受敌,如之奈何?”部将李堪曰:“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捱过冬天,到春暖别作计议。”韩遂曰:“李堪之言最善,可从之。”
专题: 三国演义中小说 三国演义伪小说 三国演义传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开篇卷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