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非贾平凹所著,而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原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多以陕西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读者的喜爱。代表作有《废都》、《秦腔》、《高兴》等。如果您对贾平凹的作品感兴趣,可以尝试阅读这些书籍,体验他笔下的人物故事和地方风情。
我早期作品清晰、优美,但都是别人的事,别人的话,受启发写出来的。后期是在生活中体会到的,把它写出来。看起来没章法,不清晰,比较混沌,有*部分读者不容易接受,但我自己收获要多些。
贾平凹:别人怎么看,我不以为然,搞写作,谁也估计不来,《废都》出来以后,很多批评文章骂得很难听,说我江郎才尽,写不出东西了。
我反对拒绝外来文化所谓传统的“乡土文学”,许多人讲传统,讲的是明清以后的传统,真正的传统在明清以前,尤其是汉唐。我不满意在形式上走欧美式的。
张英: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新*代作家急于学*甚至模仿欧美小说创作时mdapptv麻豆网页游戏,你透露的却是汉语语言独有的神韵,在修辞上让我们很容易联系到明清以降的传统。
贾平凹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贾平凹:以前那些作品基本还处在模仿阶段、试验阶段,我不知道适合写什么样的作品,还没进入到职业写作阶段。我在寻找自由自在的写作方式,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得益于我的小说观念和小说看法的改变,我找到了自己的说话方式,我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声音。
张英:你在《废都》以后,找到了自己的叙述方式。以前*提起你的作品,就会想到孙犁或者明清小说、魏晋小品文,能捕捉到你作品背后的影子。现在大家反而不会说话了,对评论家构成了某种智力上的挑战。
贾平凹:我就是我,不能用这两种区别来归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对世界了解的进*步加深,就不太喜欢比较灵秀、空灵、浪漫的文风了,想往大气、大境界处走。我不是文章写得呆板的人,我喜欢放达、旷达,不喜欢豪迈、浪漫。我不是政治色彩特别强的人。我为人谨慎,写文章胆大。*生不得意,*生在不停地受批判。命运坎坷和理性重的两种人都能达到旷达、达观境界。
张英:批评家认为文坛作家的写作大致分为两种:入世和出世。前者和社会当下结合得非常紧,后者注重个人和社会整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你说文学史分成杜甫和李白为代表的两条线路。你属于哪类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创作想象力的减弱,你会更注重自身体验和写作经验吗?
贾平凹:不是这样的。我古典文学修养不是很深,要真拿*篇古文*字*句问我,我也不懂,但我能理解。我的领悟能力好,有些字不*定认识,但马上能知道意思。我看过明清文学,每个代表人物的著作都看过,如张岱、归有光,不仅仅看选集,全部著作都看过。每个人的作品都有他自身独特的感觉。《红楼梦》,我小学、大学各读过*次。《红楼梦》《聊斋志异》对我的影响要比“三言”“二拍”大。看《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后,有*种对应关系,能马上理解对女性的那些感觉,特别亲切。世上有两种作家,*种是先天型,*种是后天型。*种是他的作品自成*个完整丰富风格稳定的体系,*种是风格多变求新求异的作家,苏东坡的作品就无法分辨出他写文章的思路,这类大才子,*百年才出*个。前者作家的作品看多了很容易把握、了解他的思路。
张英:我看过有关你的很多评论,有*种观点是:贾平凹的创作思维存在*种异变,背离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传统,反而溯源而上,由明清白话小说*直漫游到魏晋的志怪小品,受古典文学影响特别深。这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贾平凹:文学作品不要求得出社会问题的结论和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文学不是参考书,不是学术论文,那样写文学意义就没有了,这不是文学、作家的责任,是专业知识分子的责任。我只提供故事,这个故事包含了各个层面,这就要求作品的象征性、多义性、丰富性和故事联想空间更大些,读者看完后得出了*些不*样的结论和想法,那就行了。
张英:读你的小说有*个很深的感受,技术社会发展进步了,物质社会丰富了,但人血管里流淌的最原始的野性、反抗意识和原始生命力正在*点点丧失,尖端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本身的动物本性构成了极大危害。你的思考以隐喻来表达,但没给*个结论,哪怕是自己的结论。
写得*直露文学的意义就没有了,文学最反对概念性创作,特别是政治概念和哲学概念,文学家的任务就是提供*段鲜活的生活与材料,让哲学家去得出结论。
贾平凹:好多文学作品都这样处理,无论什么风格,不管是精致的还是大气的。比如写改革或者时代变化在人心理上引起的变化,翻来覆去,像记流水账。咱极力想避开,做得成功不成功好不好是另外*回事。
张英:有很多作家在批判现实,对现实发言,但他们描写的现实是僵化的,往往就*种观念发言,沉浸在愤怒中,你对这类作品怎么看?你从《浮躁》开始写现实,很少在作品中直接发言,很少有明确的评价和结论,你是出自哪些考虑?
我重新返回商州,是根据题材的需要,写到狼,城市不可能产生狼。也许我下部作品会写到城市,即使是返回,也是螺旋式地返回,不像以前那么直接了。
我对城市生活不如我对农村生活了解。我描写的城市西安,在中国也算是个大城市了,它和北京、上海不*样,它更接近乡村,我熟悉的城市人大多数都是从乡村来的。写农村,我写城市人记忆中的农村人,这个城市不是现代化特别浓的城市。我对城市的了解,上至管理层,工业企业的运作,对金融股票和高科技,比较陌生。
贾平凹:我写《高老庄》的时候,已经返回到了商州,《怀念狼》只不过是这种追求的延续。我现在写商州和以前写商州完全不*样了,我观察的角度和立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我通过自己的作品看商州,现在再写商州,通过商州来看自己了,我通过自己的作品,了解我创造的意象世界。它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商州了。
张英:在《废都》和《白夜》中,你写城市文化人灵魂的痛苦和堕落过程,《土门》写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人生存在夹缝里的痛苦,《高老庄》写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而《怀念狼》反映的是人与动物、环境之间的尴尬处境。你*步*步退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写城市的失败而采取的*种明智的写法?
贾平凹:小说怎么写,*是看题材的要求,另外是怎么看事情,它如何表现出来。有的小说需要加法,特别满,比如《高老庄》,总共写十几天的事情,但承担非常多,我在作品里塞了很多其他的。有的要用减法,写得很单纯,但象征性更多,比如《怀念狼》。我用两种办法来处理,自然轻松多了。原来的小说,意象非常多,都比较局部,用得生硬,在《高老庄》的座谈会上,有的评论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就想到了解决办法:以情节直接来写象征,情节不能写得很复杂,用很明亮很单纯的细节写,从整体上去表现象征。
张英:像《浮躁》《废都》《白夜》《土门》以及《高老庄》,这些小说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细节上都非常饱满细致,用的是加法;而《怀念狼》里,你是在用减法,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都是点到为止,让人联想的空间更大。你是不是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可以把宏大沉重的主题用更加轻松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试图表现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在高层次的文化审视下,概括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情绪,力图写出历史阵痛的悲哀与信念。我希望人们意识到那块土地所蕴藏的意义,企图把这种意义导向对于历史对于传统对于现实的民族生活,对于种种人生方式及社会人性内容更深刻的醒悟和理解。
贾平凹:商州是我的故乡,更是我的小说世界。为什么我会反复描写商州呢?这个地方能从另*个角度体察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兴衰变化,我感受着也在参与着民族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的新变革。
好多传奇就是这样产生的。历史素材怎样变成文学作品,有个我的选择,我怎么看这段历史,怎么经过我的话说出来。很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他说面对山水怎么变成绘画,它是我和山水偶然遇见以后我心里的呈现。文学理论讲创造,小说都是创作出来的,它和原来的历史不*样,它就升华了,是经过我的心理作用以后发生的。
历史就是历史,文学就是文学,当历史慢慢变成*种传说,这就是文学化的过程。《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古典小说都在说中国过去的历史,说书人不停地讲,你讲*些,轮到我时我再讲,每个人在讲时都加进了他的*些感情,经过异化,最后由另*个人把它集中起来变成小说。
贾平凹:面对二三十年代的这段历史,怎么转化成文学作品?所有记录历史的书,都不仅仅写历史的*些事情,它都在对历史做*种评判,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想,通过历史呈现出来。
张英:《山本》后记有*段谈到,“我面对的是秦岭二三十年代的*段历史,那段历史不是面对的我吗?《山本》该从哪*段历史中翻出另*段历史?”另*段历史指的是什么?
那么多人死亡,各种死法,觉得很窝囊,很惊恐。为什么把它写出来呢?这样写是诅咒那个年代,揭露那个年代,人太没有价值,要活得有价值,有秩序,还是要太平盛世。
贾平凹:《山本》里死亡场景特别多,死得都特别简单,有的在路上就死了,或者轰轰烈烈干事,突然就死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这样,没有谁死得轰轰烈烈,偶然就死了,毫无意义就死了。
张英:小说的视角独特,作者仿佛**佛陀,在天空俯视着《山本》落地,不管什么势力背景,*律平视,众生平等,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小说结尾写到,不管天翻地覆,相对于时间和自然,人如蝼蚁,帝王将相、文臣武将登场演出,传奇完毕演员谢幕之后,只有明月清风和沉默苍茫的大山。
《山本》里出现那么多人物,都是在写我自己,写自己的某*个方面。有这样的说话,父母如果讨厌儿女身上有这么多毛病,实际上在讨厌自己,儿女是自己的*部分。好朋友去世了,亲人去世了,失去的是你的*部分。把自己各方面赋予在各个人身上。
作品都在写自己,写自己的各个方面。《西游记》只写了吴承恩*个人的情感,他把人性的各个方面分散开,把*个人分散开,*部分是唐僧有慈悲之心,*部分是孙悟空敢打敢闹,*部分是猪八戒,*部分是沙僧吃苦耐劳,猪八戒懒、馋、贪,把人性各个方面分散开。
贾平凹:麻县长的很多感受就是我的感受和想法。麻县长很无奈,*个知识分子在官场上不会当官,没有背景,没有前途,还要坚持自我,很憋屈地活着。
张英:《山本》里麻县长的角色设置很有意思,他*直在写*本关于秦岭的书,他在小说里的作用,等同于作家贾平凹吗?你原来是想写关于秦岭的山、水、植物、草、鸟兽的。这个心愿变成*小说的外层结构了。
原来大家评论秦岭,都是以*个山来看,或者站在北京,以首都来看秦岭。我这次写《山本》,自己在心中说:我要写*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以秦岭为中心。以秦岭为中心以后,才能说统领南和北,提携了黄河、长江。
贾平凹:写秦岭这段历史,是写整个中国。小说的前面有*个题记,秦岭是中国的龙脉,它最能代表中国,它提携了长江、黄河,统领了南方、北方,这是以秦岭为中心来看的。
最早想写秦岭上的动物草木。在写作过程中,了解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动乱时期的人和故事,主要来自民间流传,后又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觉得挺有意思,兴趣就转移了,写了历史,梳理二三十年代那段历史,展示那段历史中人性的复杂性。
贾平凹:秦岭横跨三个省,甘肃、陕西、河南,山体主要部分都在陕西。以前写商洛的故事、家乡的故事,也是写秦岭,只是没有直接把它说出来。秦岭把家乡扩大了,把写的范围扩大了。
书*旦写出来,它有它的生命,它有它的命运,有些书命运很好,有些书命运不好,《废都》的命运就不好,十多年后才再版。有些书走得很远,它的命好。
当时考虑过叫山记、山路、山事,都是拙口音,后来干脆用“山本”,“本”是打开的。“山本”没有人用过,既然把书叫书本,有账本、课本、绘本,为什么不能叫山本呢?就起了这个名。
为什么要起张口音?孩子生下来,不管哪个民族,中国的、外国的,孩子发第*声叫妈妈是张口音,直接有血缘关系的,父亲、母亲、爸爸,都是张口音,嘴唇*碰就打开。爷爷、奶奶、姑姑、舅舅、姨,也有*些血缘关系,但都变成了拙口音。
《山本》最早叫《秦岭志》,后来觉得和《秦腔》都是“秦”字打头,容易让人混淆,就决定改名。为什么提“山本”呢?给书起名跟给人起名是*样的,给人起名有个讲究,像给孩子起张口音,最后*个字,上下嘴唇*碰打开,那是张口音。忌讳起名最后*个字拙口音,牙咬紧或者嘴噘起来,这样对孩子不好。
刘高兴对我说他是闰土,他当然不是闰土,闰土是二三十年代的农民形象,刘高兴是新时期以来的农民形象,现在的农民和闰土式的农民是有区别的。现在*说到新农民形象,常常说到*些发了财的人,带领大家致富的人,这是新农民形象,更多的,应该是刘高兴这样的人。
五富和黄皮是传统的老式农民。他们从事拾破烂这种不需要知识和技术的活,*看就知道是从乡下来的,大家都是这样认识和理解农民的。
刘高兴这些人都是有文化知识、又不安分的*代农民。他们向往城市,不想回农村,想在城市里呆下来,安家落户,对城市的看法和以往的农民完全不同。
贾平凹:现在年轻的农民,都是有文化的。很多人没有考上大学最近rpg网页游戏好玩的,又不会种地,才进城打工。他们进城过上几年,从穿着和说话上你看不出来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
经常写不下去,我又深入到拾破烂的群体中,和他们聊天,谈天说地。在写法上,我想和《秦腔》拉开距离,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上又反反复复改了几次,推翻了几次,直到第四稿才基本成形。小说字数不多,但我写得很慢。
我会不由自主地把他们对城市的不满、仇恨带到作品里,他们对城乡巨大差距的不满、怨天尤人,带着这种感情色彩,*直写了十万字,因为带了偏见太多,会导致对时代的本质看不清楚,就彻底把稿子烧掉,重新再写。
贾平凹:我没想好怎么把握小说的情感和态度。这些拾破烂的同乡在城里受歧视、被人欺负的经历,让人心里非常压抑和痛苦。如果我没有上大学,会不会也和他们*样,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拾破烂?像他们*样被人欺负和歧视?
在城市里拾破烂很孤独,*回到自己的地方,就特别热闹。大家聚在*块,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有说有骂,欢乐无比,生活味道特别浓。
我是以同乡的身份去看他们,不能说是采访。我没带笔和本子,带了香烟,进他们的屋,坐在他们的床上,听他们的故事。渴了拿起他们的碗就喝水,到了吃饭的时候,端起他们熬的包谷稀饭就吃。还帮他们解决了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才把心里话跟你讲。
专题: 评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的小说 小说后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中小说思想倾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