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它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在日本也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部作品通过各种形式在日本传播,包括翻译成日语的小说、漫画、动画以及游戏等。
1.翻译与出版:早在江户时代,《三国演义》就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并在民间流传。到了现代,更是有多个版本的译本,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2.漫画与动画:《三国演义》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漫画和动画,其中最著名的是横山光辉的《三国志》漫画,该漫画不仅在日本国内大受欢迎,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3.游戏:《三国演义》也是许多电子游戏的主题,如KOEI(现为KoeiTecmoGames)开发的《三国志》系列游戏,这些游戏不仅在日本,甚至在全球都拥有大量的粉丝。
4.学术研究:在日本,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也非常活跃,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探讨其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及文化意义。
5.流行文化:《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日本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诸葛亮、曹操、关羽等角色经常出现在电视剧、电影、广告甚至是日常对话中。
总之,《三国演义》在日本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现象,对日本的文化、娱乐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位巨喜欢三国文化的日本宅男佐久良刚,在完全不会说汉语的情况下,手写三国人物的名字,并用180天的时间打车游历了中国100多个和三国有关的景点。
之后2020年,无厘头的搞笑喜剧电影《三国志新解》上映,我们熟悉的渡边直美出演了貂蝉一角,拿下了超过40亿日元的票房成绩。
《三国演义》小说在日本有多火
同年,因为是纪念赤壁之战的1800周年,日本还兴起了各种“三国知识竞赛”,尽管需要缴纳5000~7000日元的报名费ps经典三国志单机游戏,奖品也只是一张证书,但上千人蜂拥参赛的画面着实是特别震撼……
2008年,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在全日本500多家电影院同时上映,斩获了接连五个星期的票房冠军,最终以3700万美元的高票房创造了华语电影在日本的最好销售成绩。
后来,历经江户时代、明治维新等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时间节点,《三国演义》的热度也一直没有消退,反而逐渐从武士群体的喜好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常识”。
在与我国明朝同时期的日本战国时代,很多武士都特别喜欢看《三国》,日常可做消遣,打起仗来也有点军事指南的意味,甚至有了“半本三国平天下”的说法。
播放权之外,日本人同时将94版《三国演义》的改编权收入囊中并大加使用,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吸收与改造,那款相当出名的街机游戏《真三国无双》就是以《三国演义》电视剧为主要背景创作出来的。
以当时的眼光看这210万,属实算是天价,但是对于这样一部演绎出“金戈铁马、智慧交锋、天下逐鹿、英雄辈出”的三国史的鸿篇巨著来说,日本人拿出这区区210万也没怎么眨眼。
据说,当时《三国演义》的出版价格为每集1.5万美元。加上NHK引进整部作品,进行后期每集约1万美元的制作费用,总共花费了210万美元。
这件事要追溯到1994年的10月23日,也就是28年前,《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当时收获了亿万观众的喜欢和高达46.7%的收视率。
94年登上荧屏的《三国演义》到现在经过了将近30个年头,虽然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当道的背景下,太多人已经不再打开电视机了,但是三国人物的形象却牢牢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日本人到底有多喜欢《三国演义》
至于日本人喜欢《三国演义》的原因,好多人给出了不同答案,我认为日本人这么喜欢《三国演义》,和里面单挑式的武将斗殴,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日本所谓战国时代,都是几十几百人打群架,打架之初,都是先派出武士单挑,期望获胜后提升本方士气,这一方面是不是和三国很像。
三百年前,日本人就开始追《三国演义》了,全译本让人哭笑不得
和《三国演义》不同的是,《通俗三国志》对原本进行了大量删减,从原来的120回减到只剩50回。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历史的纵深感。我们看到第120回的最后一句“鼎足三分已成梦,一统乾坤归晋朝”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世事沧桑、人生如梦的感慨。
有人以为日本人这样狂热地崇拜《三国》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其实不然。日本人对三国的迷恋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从清康熙年间就开始了。《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具体成书时间已经不可考了,但其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所以一般也认为《三国演义》成书时间也是元末明初。
三国文化为何在日本如此风靡?揭秘比东京还热的「三国热」!
其次,日本民众普遍接触「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宗旨的《三国演义》,正好是日本战国时代结束、德川幕府统一日本之后,《三国演义》群雄割据结束、迎来大一统的历史叙事,加上三国英杰与战国时代大名、武士皆演绎出了众多传奇故事,很容易直觉地划上等号。《三国演义》恰好迎合了日本的时代氛围,以及民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典故的好奇,故三国故事即使东传,也能在日本发扬光大。
到了战后,从1956年至1986年30年间,在日本出版的《三国演义》全译本就有6种、摘译本4种、少儿读本9种,总计达19种。此外,还有新编本、改写本、连环画本等形式的《三国演义》近30种。以学界来说,1962年至1987年,日本针对《三国演义》的介绍入门、索引辞典、人物评传,以及应用研究等四大类书籍就有57种之多。光是著名画家横山光辉(1934—2004年)的漫画(1971—1987年连载,全60回),即使分为14开(45册)、32开本(60册),印刷数量就逾8,000万部以上。1991年至1992年,东京电视台以横山光辉《三国志》漫画为基础改编的动画—《横山光辉三国志》(全47话)播出,继续受到观众喜爱,而后日本光荣公司借此开发出《三国志》(1985年起)、《真.三国无双》(2000年起)、《三国志战记》(2002年)等系列游戏,至今历久不衰。
天保年间(1836—1841年,清道光年间)著名画家葛氏北斋的门人─葛饰戴斗(近藤文雄)的绘制75册《绘本通俗三国志》出版,更加强了三国故事的普及化。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赵莹认为,《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宏大战争场面和斗智斗勇的复杂谋略,是日本不曾有过的,对当时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包括妇孺在内的普通百姓,也都能通过栩栩如生的图画,了解三国的人物与故事。不过,为了迎合日本读者喜好,三国人物越来越接近日本百姓熟悉的模样,便进行了「日本化」,因此在葛饰戴斗的《绘本通俗三国志》里,熟悉的三国人物与中国文臣武将模样相去甚远,其长相、服装多被改造成了日本武士的面貌。
《三国演义》风靡全球,日本韩国为何反应各异?
日本比我们更加喜爱《三国》,重金购买央视版权,还评出十大名将
这样的作品一旦完成拍摄,而且还是最热门的三国题材,我们完全不担心它的收视率和销量。日本人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才硬着头皮挤进来分一杯羹的。就在老版《三国演义》登陆日本之后,果然掀起了日本史上最大一次的三国热。日本人甚至根据电视剧中各大演员的演技,列出了类似于我们“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样的十大名将排名。日本人认为,排在榜首的是诸葛亮,因为他运筹帷幄的本事并不亚于在战场上厮杀的武将。在日本动漫作品和自制影视剧中,诸葛亮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角色。其次就是赵云,刘备,曹操,关羽,周瑜和张飞等。至于吕布为何未被列入十大名将之列,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吕布空有武力而没有忠诚,对于信奉“皇道”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不可取的。
但是,日本在购买播放版权时也有附加的请求,那就是希望主角之一的曹操让日本演员来担任。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想迎合日本观众,因为这1.5万美元一集的热门电视剧如果有日本角色出现的话,日本观众会更加欣喜。其次,日本也想通过这样的手段,炮制“曹操是日裔”的说法,然后公然篡改历史,其想法和韩国是一样的。但是,导演王扶林当即拒绝了日本制片商的请求,理由很简单,这是中国历史改编拍摄的历史剧,怎么可能让日本人来担任主演?其次,虽然剧组当时极度贫穷,但是钱主要花在了服装道具上,人物所穿服饰是文物复刻制作的,攻城片段找不到合适取景地,剧组干脆就建了一座城墙出来。除此之外,为了复现汉军对阵型兵法的讲究,剧组请来了解放军客串士兵,这才有了经典。
日本人喜欢《三国演义》?不,他们喜欢的是符合自己审美的三国
但吉川英治改写时于此处加上了两行诗:“吾レ高台ニ独歩シテ兮、俯シテ万里ノ山河ヲ観ル”(吾独步高台兮、俯万里而观山河),并将情节改成曹操诗写到一半时才听到刘备占领荆州的报告。这加上的两行诗也就更凸显了曹操的文采。
日本人最爱读三国,对曹操更是情有独钟!
远处一只彪悍的军队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原野上驰骋。一眼望去,整只军队都举着红色的旗帜,军队最前方有一位英雄,他的头盔、铠甲、剑、剑鞘、马鞍全都是比烈火更加鲜艳的红色。听到玄德的打招呼声,背插红旗身穿红色铠甲坐在红色马鞍上的英雄,策马来到玄德面前,微笑地对他点头。
吉川英治才华已超越罗贯中?改写《三国演义》为何在日能走向巅峰
元禄二年至五年(1689~1692),日本京都天龍寺僧人義轍、月堂兄弟以湖南文山的笔名用文言体日文译成《通俗三国志》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这也是中国白话小说在日本的第一个全译本。此后,大量以三国为题材的插图本、浮世绘、画传、绘本、歌舞伎、净琉璃等不同门类的各种艺术作品相继诞生,造就了江户时代繁荣的三国热。
《三国演义》于1380年完书天猫盒子能安装什么tv游戏,而记载有诸葛武侯内容的日本古典文学《太平记》成书时间、后世认为大约是在1370年,所以传入日本最早的三国文化内容不太可能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大概率可能是《汉晋春秋》或者是《华阳国志》之类的野史或裴松之《三国志注》等民间部分训读内容记载。
公元1380年《三国演义》全书完成,共历时14年。从风华正茂开始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此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在融合了陈寿著《三国志》《裴注三国志》等典史、并加入自身丰富阅历对社会、历史高度成熟的见解后所创作的这部中国古典历史巅峰巨作《三国演义》终于完成了!这也是中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公元1363年,元朝力衰张士诚再次称王,此时罗贯中与诸多幕僚均建议张士诚暂缓称王,先和元联合陈友谅对抗朱元璋后再图谋但未被其采纳,众多幕僚相继离去。罗贯中对张士诚也渐渐失去了信心,并于同年9月离开了张士诚,回到老家太原后开始了四处游历之路。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原著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诞生的背后,却有着一些不一样的故事:罗贯中当年是在极其动荡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写这部小说的,他写作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追念曾经的挚友张士诚,又有人说当年的罗贯中是奉朱元璋之令而写作、写此书用以感化风俗人心……多种说法至今仍然有诸多争论,到底谁说的比较靠谱?这还得从青年罗贯中开始说起。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流传和嬗变
成为日本喜欢的“三国第一人”。他们还突出塑造了诸葛亮悲情的一面,并与日本的国花樱花的象征意境相结合,诸葛亮命陨五丈原,被视为英年早逝,像樱花一样在最灿烂的花期突然凋谢,日本的汉学家曾用“花之生涯”形象他的一生。
专题: 小说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记小说 三国演义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