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的标题是“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这一回主要描述了东吴的陆逊在猇亭之战中使用火攻大破刘备的故事。刘备为了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被陆逊用计火烧连营七百里,导致蜀军大败,刘备也只好退守白帝城。
这一回不仅展示了战争中的智谋与勇气,同时也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各自为政的政治格局。
白话《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心腹人回来报告江边只有乱石头八九十堆,并没有任何人马。陆逊十分惊疑,突然有人前来飞报:“魏军曹仁出濡须口,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马共计数十万,马不停蹄前进,不知道是什么意图。”陆逊急忙下令班师。
却说陆逊大获全胜,率领得胜之兵往西追袭。前面离夔关不远,陆逊在马上看到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于是勒马回顾众将说:“前面必定有埋伏,三军不要轻易前进。”立即命令后退十里,在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准备抵御敌军。派哨马前去打探,回来报告并没有敌军屯驻,陆逊不信,下马登高远望,杀气再起。陆逊再命人仔细探视,哨马回报说,前面并没有一人一骑。陆逊看到太阳西沉,杀气越重,心中犹豫,再命心腹人再去探看。
小说三国演义八十四回
吴班杀出重围后,又被吴军追赶,幸好赵云迎接,救回了白帝城。这时蛮王沙摩柯,匹马奔逃,正碰到周泰,大战二十多个回合,被周泰所杀。蜀将杜路、刘宁全都降吴。蜀营所有的粮草器仗,尺寸不剩,蜀将川兵投降的不计其数。
这时吴班、张南围困彝陵城好几个月了,忽然冯习赶到,说蜀兵大败,就一起领军兵去救刘备三国志fc单机游戏免费下载,孙桓这才得脱。张南、冯习两将正行进间,前面吴兵杀来,背后孙桓从彝陵城中杀出,两下里夹攻。张南、冯习奋力冲突,终究不能得逃脱,死在乱军之中。后人有诗赞曰:
蜀国祭酒程畿奔到江边,招呼水军前往迎敌,吴兵随后追来,水军四散奔逃。程畿部将叫道:“吴兵到了!程祭酒快逃吧!”程畿怒道:“我自从跟随主上出兵以来,从来没有临阵逃走过!”说完后吴兵杀到,看四下无路,程畿拔剑自刎。后人有诗赞曰:
当天黄昏后,关兴在前,张苞在中,留下傅彤断后,保着刘备杀下山去。吴兵看到刘备要逃走,都要争功,各领大军铺天盖地追赶。刘备命令军士脱下袍铠,堆在山道上焚烧,以阻断追军。正奔走间,喊杀声大震,吴将朱然领一支军兵从江岸边杀来,截住了去路。刘备大叫道:“朕我要死在此地了!”关兴、张苞纵马冲突,被乱箭射回带了重伤,不能冲杀过去。背后喊杀声又起,陆逊领大军从山谷中杀来。
第二天,吴军又四下里放火烧山,军士乱窜,刘备十分惊慌。忽然火光中一将领数骑杀上山来,刘备定睛一看,来将正是关兴。关兴伏地请奏:“四下里火光逼近,咱们不能在这里久留。陛下速奔白帝城,再收拾军马才行。”刘备说:“谁敢断后?”傅彤奏报:“臣我愿意以死抵挡!”
忽然间喊杀声大震,一彪军马杀入重围,正是张苞,救下了刘备后率御林军奔逃。正行进之间,前面一支军马又来到,却是蜀将傅彤,两下合兵一处前行,背后吴兵紧紧追赶。刘备看到前面有座山,名叫马鞍山。张苞、傅彤请刘备上山,山下喊杀声又起,陆逊的大队人马将马鞍山团团围住,张苞、傅彤据住山口死守。刘备遥望遍地火光不绝,死尸重叠,塞江而下,真是凄惨之极。
在小说中,罗贯中不仅通过战争、谋议的“夜间化”,增强政治、军事波诡云谲的戏剧效果,往往还以灯烛、火把等光源实现场景或人物的聚焦,借此强化叙事场景或人物的视觉冲击力,并有意识地借助星、月等“闲笔”烘托氛围,赋予小说叙事盎然的诗意情调,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小说叙事的文学兴味。此外,《三国演义》还有意识地借助秋夜、冷月等自然界中具有“寒意”的事物,或是通过“占星”与“夜梦”等命定式色彩的文本叙述,或是通过“文本互涉”的形式把小说文本引入悠远的历史语境之中,从而赋予小说文本苍凉的历史情韵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综上可见,《三国演义》中的“倚夜”结纂的叙事方式不仅叙述形态相当丰富,而且弥散于整部小说,是小说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本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掩映在夜色中的政治、军事史。当然,就历史事实而言,小说中诸多的政治、军事活动不可能都是在夜间进行的,罗贯中之所以着意凸显时间设置上的“夜间化”,是因为这种书写建立在自觉的文学创作思维之上的。
此外,小说第6回记叙孙坚“归寨中,是夜星月交辉,乃按剑露坐,仰观天文。见紫微垣中白气漫漫,坚叹曰:‘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言讫,不觉泪下”。毛宗岗在“是夜星月交辉”后批曰:“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干。”[5]68这句诗出自唐代崔橹的《华清宫三首(其一)》:“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干。”[11]6624原诗乃凭吊华清宫的咏史诗,毛宗岗此处的批语深契小说情境,把兵燹之后的洛阳与荒芜的华清宫以“明月”贯通起来,使小说叙事融入历史语境,别具历史的厚重感和苍凉感。
据统计,《三国演义》中的“占星”叙述共出现了37处,横跨小说第6回至第115回;“夜梦”叙述共出现22次,横跨小说第3回至第119回,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参诸史籍可见,在小说中无论是“占星”还是“夜梦”皆虚实参半。重复叙事理论认为:“在一部小说中,两次或更多次提到的东西也许并不真实,但读者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假定它是有意义的。”[10]3大量重复的“占星”与“夜梦”在《三国演义》中又有何意义呢?从表层上来看,二者皆发挥着引导小说叙事的预言功能,如第63回,孔明“见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从天坠下,流光四散”[5]780,精准地预言了庞统的落凤坡身死;第119回,钟会“夜梦大蛇数千条咬”[5]1435,预言了其次日死于乱箭之下的结局。
其次,通过“占星”叙述与“夜梦”叙述等表达“思维理性对之无法解释、无从把握、不甘顺从又无从抗争”[9]的无力感,抒发强烈的“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命定式感伤意绪。
又如,小说第104回提及诸葛亮病亡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的秋夜,此乃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晋阳秋》中的“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3]772而来。但与史书不同的是,在小说中,诸葛亮病逝前后的夜晚情景被不断地描述强调:第103回“五丈原诸葛禳星”,点出“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5]1268;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强调“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5]1275。正如海涅在《还乡曲》中吟唱的“死亡是严寒的黑夜”[8]239,小说对秋夜的反复描写,赋予了诸葛亮病亡浓烈的悲凉意绪与感伤色彩。
尤为典型的是,第48回中的赤壁之战前夜,小说特穿插了“宴长江曹操赋诗”一段故事,并强调其时“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5]601。毛宗岗在此批曰“如读《赤壁赋》”。毛宗岗评语的意义在于,通过小说文本与《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7]1082之比较,由景及情的“互文”贯通,大大增强了小说文本的抒情意味。罗贯中巧妙地在惨烈的战争叙事中穿插进如此诸多的“闲笔”,使《三国演义》的历史叙事始终充盈着浪漫的诗心。
再次,罗贯中还在行文中有意识地以“闲笔”点缀“星光”“月色”等意象,赋予小说叙事盎然的诗意情调。如在小说第4回中,特意点出曹操、陈宫在逃亡途中,“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5]49。这一神来之笔与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意境颇相仿,乃“一幅绝妙画景”。尤其是在惨烈的战争爆发前夕,小说常凸显“星月”的踪迹:第30回,曹军夜袭乌巢,“是夜星光满天”;第87回,赵云、魏延二更起军,“月明星朗,趁着月色而行”;第47回中,阚泽密献诈降书“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时“寒星满天”。如此等等,皆在“百忙中偏有写星写月”。上述的星、月,不仅为军事行动提供了自然光线上的便利,而且还以“明”“朗”“澄清”“寒”等字眼修饰星、月,使之流露出饱含感情的诗意韵味。
在人物的聚焦上,小说第12回,曹操濮阳兵败逃窜,“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5]135,毛批曰“吓杀”。此描写正着眼于由“火光里”三字形成的视觉聚焦而产生的强烈心理冲击。此类描写在小说中相当普遍,如第15回,严白虎勒马回走,“一将当先拦住,火光中视之,乃孙策也”[5]185;在第39回中,李典“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5]498。特别是小说第101回“奔剑阁张郃中计”,魏兵“勒回马急退。忽听得山头上大叫曰:‘诸葛丞相在此!’众军仰视,只见孔明立于火光之中,指众军而言”[5]1241。在此,罗贯中巧妙地通过魏兵的“仰视”凸显诸葛亮的高大与神圣,并借助“火光”使其进一步聚焦与醒目,从而形成对魏兵的强大心理震慑,小说叙述相当细腻传神。
摘要:《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一部掩映在夜色中的政治史、军事史。罗贯中不仅通过战争、谋议的“夜间化”,增强政治、军事中波诡云谲的戏剧效果;而且以灯烛、火把等光源实现场景或人物的聚焦,强化叙事场景或人物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他还有意识地借助星、月等“闲笔”烘托氛围,从而赋予小说叙事盎然的诗意情调。此外,《三国演义》还有意识地借助秋夜、冷月等自然界中带有“寒意”的事物,或是通过“占星”与“夜梦”等命定式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或是以“互涉”的形式把小说文本引入悠远的历史语境,从而赋予小说叙事苍凉的历史情韵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再读《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下)孔明巧布八阵图
蜀军死的死,降的降,全军覆没,与历史记载基本上差不多,能随刘备活着逃回去的将领没几个,好像只有廖化随败军退回蜀中,这才有了后来的廖化做先锋。至于周泰斩沙摩柯,孙夫人投江殉情,应该都是杜撰了。沙摩柯应该是与张南、冯习一样,战死于乱军之中。而孙夫人,实在是看不出她对刘备能有什么感情,更别谈殉情。
因此,陆逊怕的不是诸葛亮的“八阵图”石阵,而是曹丕。诸葛亮入川时摆的“石阵图”也困不住陆逊。如果诸葛亮亲自主持阵法,也不一定能够困住陆逊。
陆逊从诸葛亮的“八卦图”石阵中走出后,他放弃追杀刘备,害怕的不是石阵,而是另有原因。他认为刘备已经战败,困守在白帝城,已经不足为虑,他认为魏帝曹丕奸诈,肯定会趁机攻打东吴。如果陆逊带领大军追杀刘备,进入蜀汉腹地,很难快速撤出,江东便危险了。
陆逊到达陆口后,主动向关羽示弱,麻痹关羽,使其放松警惕,将后方的大部队调到前线,参加襄樊之战,导致后路被截断。吕蒙的奇袭荆州之所以那么成功,陆逊功不可没。像陆逊这么聪明的人,破阵是迟早的事。他刚刚进入阵中,由于不熟悉,才暂时被困。如果陆逊多观察一会儿,很可能破阵。
陆逊,是东吴四大都督之中的第四位,也是唯一一个出将入相的大都督。吕蒙奇袭荆州,背后便有陆逊的身影。当时吕蒙看到关羽沿途设置烽火台,很难悄无声息除掉这些烽火台,来到江陵城下,他愁得都快病了。吕蒙称病,陆逊一眼便看出来了,并完善了吕蒙的计策。吕蒙假装回家养病,替换默默无闻的陆逊守陆口。
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再精妙的阵法,如果没人主持,它的威力将会大大降低。陆逊进入八阵图阵法中时,诸葛亮远在成都,无法亲临现场。当时主持阵法的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但是黄承彦没有学过阵法,也不懂阵法。他只是简单记住如何开启阵法和如何出阵,至于此阵再高深的操作,黄承彦便不得而知了。
陆逊向黄承彦拜谢之后,说了一句“我不如诸葛亮”的话之后,便放弃追杀刘备,回去了。问题来了,诸葛亮设置的“八阵图”到底能不能困住陆逊呢?答案是否定的,陆逊给出了答案,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老者将陆逊带出阵后,为其介绍此阵的来历。原来这位老人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这个石阵名为“八阵图”,乃是诸葛亮昔年入川之时所设三国杀卡牌游戏单机版离线,分为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
陆逊认为诸葛亮是在装神弄鬼,于是带着数十骑亲自进入破阵。他进去之后,突然狂风大作,陆逊被困在阵内,急切之间出不去。突然出现一个老人,笑着对陆逊说道:“将军欲出此阵乎?”陆逊表示愿意,希望老者指引。
陆逊为扩大战果,带兵继续追杀蜀军。但是陆逊在距离夔关不远的地方,看到一股杀气。他派出哨兵前去打探,没有一人一骑埋伏,只有八九十堆乱石。陆逊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亲自前往查看。他看到江边果然有八九十堆杂乱无章的石头,更加奇怪,于是询问土著。当地人告诉陆逊:
刘备在关兴、张苞等人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后又在赵云的接应下,成功逃回白帝城,仅剩一百多人了。蜀军战死无数,如张南、冯习、沙摩柯、傅彤等人都战死沙场。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陆逊经过和刘备蜀军一年多的对峙,找到破蜀之策,那就是火攻。原来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刘备于是将蜀军移到茂密森林之中,靠近溪水避暑,等待夏天过去,再攻打吴军。陆逊得知之后,大喜,他准备采用诸葛亮最擅长的火攻之计,火烧蜀军连营。蜀军连营被烧着之后,由于风大,无法扑灭,火势越来越大。
三国演义章回目录分析二
40.督邮、何进、丁原、李肃、刘辩、公孙瓒、刘表、马腾、孔融、陶谦、郭汜、杨奉、太史慈、严白虎、袁术、夏侯惇、车胄、刘岱、王忠、祢衡、吉平、董贵妃、蔡阳、于吉、刘表、袁尚、许攸、甄宓、郭嘉、刘琦、蒋干、黄盖、阚泽、曹仁、吴国太、许褚、韩遂、张松、杨修、杨怀、高沛、魏延、严颜、张任、杨阜、伏皇后、甘宁、左慈、管辂、耿纪、韦晃、吉邈、吉穆、金祎、庞德、吕蒙、徐晃、华佗、曹植、刘封、马忠、张温、秦宓、徐盛、王朗、孟达、王平、周鲂、曹休、王双、曹真、张郃、曹睿、公孙渊、曹爽、孙峻、司马师、文鸯、诸葛诞、于诠、孙綝、曹髦、诸葛瞻、刘谌、羊祜、杜预、孙皓:1
三国演义中涉及到的人物非常之多,我简单算了一下,只是目录中提到的就有126人。当然,算法不够严谨,例如:“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我将耿纪、韦晃、吉邈、吉穆、金祎这五个人也全都算了进去。虽不严谨,但不影响大局。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视频讲解+知识汇编+经典片段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序 三国演义小说声 三国演义猫小说上一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内容
下一篇三国演义错别字小说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