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文化圈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因此,《三国演义》并非某个人的小说鼻祖,而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是谁?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罗贯中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1330~1400)年间,名本,号湖海散人。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一些材料记载,多有参差,其中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较为可信。《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望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教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与施耐庵合著《水浒传》。其中,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我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自《三国演义》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逐渐被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影响着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是谁的小说鼻祖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三国史实的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如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福建建阳等魔戒下载网页游戏推荐版本,还证实罗贯中曾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河边有故居,在那里著书立说,至今还有故居遗址。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还有,当时人的传说,认为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书,不止《三国演义》一部,尤其是喜欢讲,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然后说,因为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子孙三代,都是哑巴,因为《水浒传》的道德倾向实在是太坏了。现在也有人觉得《水浒传》的思想不好,太暴力,然后就有人为《水浒传》辩护,说不要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代的小说。其实按照古代价值观,《水浒传》一样思想不好,《水浒传》的很多思想价值,其实倒是现代人赋予的。《水浒传》的好处,根本就不在思想性上。
比如说他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甚至说他曾经也是有野心,想要争夺天下的,结果遇到朱元璋,那是真命天子,就自觉放弃了,改行去写小说了。这些说法也不确定是真有依据,还是明朝后期的文人在说段子。《三国演义》是讲怎么争天下的,说作者曾经也想过争天下,小说的说服力仿佛就上升了。就好像西方人曾经为了论证《伊利亚特》写得好,就说荷马是阿伽门农的秘书一样。
《三国演义》是一部六十万字的大书,今天我们看惯了动辄百万言起步的网络小说,觉得60万字没什么,但《三国演义》之前,从来也没有人写过这种规模的长篇小说。这么大规模的书,光是纸就挺贵的。罗贯中怎么会想到写这么一部书的呢?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小说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明清诸刻本超过100种,书名不一,总体分两类:一类叫“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修版流行以后,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当今则广泛以“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但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经典推荐:真实的三国之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有志图王”的他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虽然颇有建树,但时事变化无常。在其他同僚多已离开的情况下于至正二十三年离开了张士诚。辗转多地后于至正二十六年回到了杭州,开始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这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是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在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去世,他接过老师的笔墨,继续从事《水浒传》创作,并完成了这一部经典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另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乃明朝万历、天启间无锡人叶昼所评,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中有眉批、总批,有明建阳吴观明、吴郡宝翰楼等刊本,俗称“假李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就是以此为底本,再行批评删改的。
《三国志传》,现存万历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等几种。该书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估计不是同一系统,书中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详细事迹,嘉靖本中没有关索事迹。《三国志平话》中写孔明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可见这一部分出自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共四集,分写花关索的身世、认父、进川、贬到云南。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接地气的《三国演义》罗贯中
至此三十多岁,罗贯中对历史与人生均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便回到杭州开始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与其老师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同一时间,并在其老师去世后整理增补了《水浒传》。之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历史类小说如《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西学正在东渐,中学也将西传,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正日益迅速地为中国文化所汲取,而无论西方和东方,也都需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汉法对照的《三国演义》于200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面系统地翻译出版,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追求和梦想。
许昌三国专题文献馆现存《三国演义》306册,有绣像本、汉法对照本、英文本、线装本、线装手抄本、大字古本、彩图注音本、漫画本 、毛批本、周泽雄新批、王炜辑评等12个版本《三国演义》,分别由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岳麓书社等57家知名出版单位64次再版。
为何易中天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至于他也参与了《水浒》的写作,这个就很不好说了,因为谁也没有看见过施耐庵的写作原稿,只是野史笔记中曾有这么一说,是否是施耐庵去世前将稿件传与他,由他最终完稿,后来又经一些人七裁八剪的,如金圣叹这类人作妖,这些都是没有定论的。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亦在张士诚处的施耐庵,二人趣味相投,师徒相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们并没有投靠大明政权,而是选择了隐居,专心从事小说创作,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我想,这同其曾与朱元璋为敌不无关系。
罗贯中志向远大,史书对他虽无记载,但野史却记载其为“有志图王”,他曾是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僚,为其征战和开创霸业出谋划策,但张士诚并不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枭雄,只想守着苏州周边的一亩三分地,当个偏安一隅的吴王,于是,不久后离开,而张士诚后来也被朱元璋打败,拒降而亡。
《三国演义》对国人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清代顺治帝师魏裔就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而这本书对国人性格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鲁迅就曾言,“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这个就有些偏激了,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不可能是从史书中得来的,早期是戏剧、是评话,后期是小说或影视作品,而这些渠道中的作品,都是由文人改编后形成的,都是带有作者的观点,不可能同正史完全契合,其中加入了很多虚构成分来表现作者的爱恨情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电视盒子体育游戏软件,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来表现,何来的文学和艺术!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云:‘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蒋大器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评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
《三国志通俗演义》题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开头有蒋大器的序言,当时浙江金华一个叫做蒋大器的人写了一个序言,蒋大器号庸愚子,后来在最早刊刻的嘉靖版中,卷首所载的也是这篇序言,这篇序言是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要资料,他写道:
只是很多人有疑问,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可是,《三国演义》最早出现却是在150年之后弘治年间的事情,倘若这本书明初就写成了,为什么一直湮灭不闻?连一部不是什么精品的《剪灯新话》都在民间流传甚广,没理由这本书在那100年间神秘地消失吧。如果这本书是明初写成的,那这100多年间,却无人知道有这部书,真是奇哉怪哉了!
专题: 三国演义了小说 续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不如电视剧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书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