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区别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由明代作家罗贯中编著。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其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与军事冲突。而“正史”则指的是官方认定的历史记录,如《三国志》等,它们更加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国演义》与正史的主要区别:

1.文学加工:《三国演义》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文学加工,包括虚构的情节、对话以及人物性格的夸张描绘,旨在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例如,诸葛亮被塑造成了近乎神化的智者形象,其许多事迹(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在正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或与史实有所出入。

2.立场倾向:《三国演义》倾向于美化刘备一方,将其描绘成正义之师,而对曹操一方则多有贬低。这种倾向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以及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忠君爱国思想。相比之下,正史虽然也会受到编纂者的主观影响,但总体上力求公正、客观地记录历史事件。

3.细节描述:由于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于战争场面、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更为细腻丰富,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而在正史中,这些内容通常较为简略,更多关注于事件本身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

4.时间跨度:《三国演义》的时间跨度较广,从黄巾起义一直写到司马炎建立晋朝,涵盖了近百年的时间。而正史往往根据不同的朝代划分,如《三国志》主要记述的是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5.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经过了艺术化处理,与正史中的记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关羽在小说中被塑造成忠义无双的武圣,但在正史中,他的形象相对复杂,既有勇猛的一面,也有骄傲自大导致失败的例子。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在忠实于基本历史框架的同时,融入了大量艺术想象,使之成为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然而,若要深入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则需要参考更为严谨的正史资料。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着多大的区别?

最后便是国家社会矛盾的加剧。其主要体现土地兼并上,世家大族的不断涌现,使得大片土地被兼并,百姓流离失所,阶级矛盾不断深化,对于这种问题,汉朝政府并非无所作为,但此时的汉王朝政府本身就已经穷途末路,对于地方世家大族的管理早已不同往日,因此也是有心而无力。

其次便是朝中党锢之祸。面对外戚宦官专权,官僚集团必然会不满,一些有志之士,对王朝的未来感到担忧。因此便组成了一支专门反对外戚宦官的文臣群里,代表人物如陈蕃等。但奈何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一些普通的文人真三国无双从哪个游戏盒子,根本无力对抗手握大权的外戚宦官等。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区别小说

别被演义给骗了:《三国演义》与正史记载中有哪些不同呢?

演义中第九十五回: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知大势已去,将所有兵马都派出去迷惑魏军,自己带了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他又将一半人分出去运粮,城中仅剩二千五百人。这时司马懿带大军杀奔而来,如果弃城逃跑,魏军势必轻骑追击。诸葛亮于是大开城门,摆下空城计,司马懿果然不敢进城,退兵离去。

演义中第九十三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夺取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兵出祁山。魏明帝曹睿派大将军曹真和司徒王朗领兵迎战,两军阵前,王朗想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骂得口吐鲜血,落马而死。

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为联吴抗曹,在柴桑见到孙权,孙权帐下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分别与诸葛亮辩论,均被诸葛亮辩得哑口无言;演义第四十四回:诸葛亮一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激得周瑜勃然大怒,誓与曹操不共戴天。

你知道《三国演义》和正史三国差距有多大吗?这才是真实的三国

说出来可能吓你一跳,首先正史《三国志》刘关张并未桃园结义,他们只是情似兄弟,关羽年龄比刘备还大两岁,不像演义那样叫刘备大哥。吕布也没有跟董卓、丁原认做义父,他跟董卓只是视为父子,就跟现在酒局上喝多了认了一个兄弟是一个意思。正史中刘备不是整天掉眼泪爱哭的人,相反他性格火烈,武艺高强,还是游侠出身,不要被电视剧欺骗了。

《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不一样的地方

6、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纯属战败被擒,并没有讨价还价,只是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罗贯中虚构了“土山约三事”。《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2、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三国志.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张飞的莽撞的性格特点,把这事情算到了张飞头上。

盘点正史里的三国与演义小说三国的出入

9.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去见刘备,讲的是官渡之战中,关羽协助曹操斩杀了袁绍上将颜良、文丑后得知了大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于是在许昌带着二位嫂嫂拜别曹操去寻刘备,但曹操避而不见,关羽不辞而别,途经关隘由于没有曹操手谕,守关将领拦阻,关羽便一路过关斩将。

3.演义中的张飞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所为,黄巾起义时刘备因镇压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朝廷有令要取消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刘备在此列。于是该郡督邮前去遣散刘备。刘备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拜访,督邮不愿见他,于是刘备就将督邮绑起来鞭打,之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最终投奔公孙瓒。

其中,北海太守孔融忙于对付北海猖獗的黄巾;徐州刺史陶谦并未起兵参战;马腾此时在凉州,与董卓为友好关系;北平太守公孙瓒正讨伐青州黄巾;而曹操属陈留太守张邈麾下,上党太守张杨加入袁绍麾下,长沙太守孙坚属袁术麾下,他们并不是作为单独一路诸侯出现。

1.首先便是诸侯讨伐董卓的这一片段,三国演义中说的是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即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的著作,既反映了大部分纪实的三国历史,又在这个基础上对三国历史和人物进行了带有自己认知、喜恶的夸张、美化、丑化,可以说《三国演义》只是一个大部分真实的三国,却并不完全是遵照历史事实而来。

三国演义与正史的差距,看完将颠覆你的认知

盘点三国演义里和正史相差有多么离谱,甚至抹黑他人(一)

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张郃其实是被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算计之后追击诸葛亮在木门谷战死。这点演义和正史描述相差不大,但是演义里被描述成张郃逞能自己去送死,这就有点抹黑人了,明明是司马懿逼着张郃去追击的,被封为壮侯。

正说三国1、《三国演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曹操,是《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奸雄形象。为了表现曹操的奸雄,《三国演义》把一盆盆的脏水,都泼到了他的头上,像曹操献刀、陈宫救曹操、冤杀吕伯奢等故事,都是虚构的,甚至让曹操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那样反人类的话来。所以,曹操在民间的形象,永远是个白脸奸臣。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重塑造的忠义形象。关羽温酒斩华雄、义释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曲折生动,家喻户晓,使得关老爷的形象十分高大。可惜,这些都是虚构的。甚至连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关羽比刘备的年龄大,如果真结义了,他应该是大哥。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再比如,真实的诸葛亮是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谋略家、军事家,但《三国演义》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过于突出他犹如半仙般的军师角色,结果反而使得诸葛亮“蹈一州之土,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的功绩和能力不能得到世人的正常理解。

比如很多历史人物其实就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袁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志大才疏”的绣花枕头,这就有点不客观了。真实的袁绍其实相当有能力、有格局、有手腕,如果不是遇到比他更胜一筹的曹操,相信在那个时代,他一定是可以大放异彩的。东汉的崩盘其实就是他一手策划的布鲁克林电视游戏盒子推荐,统一北方也基本上在他手里完成雏形的。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无限感慨,但其实“既生袁绍,何生曹操”也是类似的遗憾。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也只是一部小说,所以是不可能与真实的历史完全吻合的。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对原有的历史产生极强的替代效应,这对大家去理解真实的历史是颇有影响的。

《三国演义》是很注意这一点的,觉得夸张的情节会做到点到为止,并巧妙地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比如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人家就交代了,前提是曹操因为爱才不准放箭要活捉;比如张飞和马超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惺惺相惜成为了队友,既体现了两人都武艺高强,又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去联想,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比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什么前面要写那么多北伐战争的局部胜利?就是让你们去猜,假设诸葛亮不死,蜀国能否北定中原?比如,关羽在书中从来不好女色,但是见了貂蝉也怦然心动了,你一看就能想象得出,貂蝉的确是个大美女……

举一个例子,《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其实也很精彩,但是它们为什么就达不到《三国演义》高度呢?首先,它们给读者感觉的真实性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高,李元霸一手一只400斤的大锤子、高宠连挑12辆重达千斤的铁滑车,这已经超出人们的正常认知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也是有夸张成分在里面,但总体上还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觉得太突兀。如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被写成400斤,大家还会觉得《三国演义》有意思吗?

简单地说一下,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路线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政治游戏不是草莽江湖的玩法,这种事情不允许发生;单刀赴会这种事情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刘备,因为大家搞过商业谈判就知道,一些生死攸关的谈判往往需要老板亲自出马;温酒斩华雄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孙坚干的,华雄也没有书中那么能打……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羽在历史上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分忠义、能力出众的人。

比如,关于书中的忠义担当关羽,书中就有“斩将报恩、挂印寻兄、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大家觉得有违和感吗?你只会越读越觉得关羽这个人无愧于“忠义无双”的评价。

上述便是《三国演义》第一个伟大之处——作品的文化内涵极其精妙和成功,它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便在于它把很多人物形象描绘得过于逼真、生动,进而衍生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和桥段,其精彩之处让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忽视其背后的真实性,这是最高级的以假乱真。

《三国演义》VS《三国志》,谁更接近历史真相?

写在最后,《三国志》作为最接近三国真实历史的史书,其实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关于马谡的死有三种说法,在《马谡传》中说是病死,在《诸葛亮传》中是被斩杀,在《向朗传》中又是逃跑。所以,我们只能了解到马谡最终是死了,但是怎么死的,连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陈寿,面对收集的不同资料都无从下手、不能判断,只能记录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更是不能妄下结论了。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声   品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