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董太师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在这部小说中,“董太师”指的是董卓,他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军阀之一,以其残*和权势著称。

董卓原为凉州军阀,在十常侍之乱后,以平乱的名义率兵进入洛阳,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后来的汉献帝),自封为相国,掌控朝政大权。他性格残*,手段狠辣,经常使用****反对者,同时对百姓横征*敛,导致民怨沸腾。在《三国演义》中,董卓的形象被进一步夸张和丑化,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面角色。

董卓的专权引起了众多忠臣良将的不满,最终在司徒王允等人的策划下,由其义子吕布所杀。董卓之死标志着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局面的开始,也为后来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在文学作品中,董卓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荡时期某些人物行为的批判,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忠奸善恶的传统价值观。

吕布再次上前,砍了董卓脑袋,将董卓尸体弃于街市。看守尸体的士兵,在董卓的肚脐眼上引上一盏灯。由于董卓膀大腰圆,体内脂肪很多,这灯燃了好几天才熄灭。

董卓到了长安恶行依旧,又把长安的诸皇陵、公卿家祖坟刨了一遍,又派自己女婿牛辅带着李郭汜,到关东劫掠。派自己的弟弟驻扎西线稳定后方。

就曹操这位有志青年比较耿直,在众诸侯之间一番慷慨陈词网页游戏门户 github,振臂高呼!然而诸侯们态度都是:一别玩去,我们还指着这点家底儿逐鹿中原呢。

《后汉书》:初,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又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董太师

董卓后来迁都还是因为黄巾军!有股黄巾余党先是祸乱了并州,后又流窜到了三辅地区(长安周边)。董卓派了自己女婿牛辅去清剿,还没打过。

董卓一路尸山血海这么多年,身经百战,自己并、凉军队战斗*又高。关东这些士族刚到地方,能组织多少靠谱战斗*?所以一开始并没有瞧得上关东这十多路诸侯。

这十二路诸侯要么是老袁家的门生故吏,要么是袁绍的朋友。十二路诸侯并没算上曹操,更没有刘备,跟《三国演义》有很大差别。曹操此时体量不够,还只是在张邈手下充当马仔。

少帝刘辨就是一直寄养在民间的皇子,不同于刘辨,献帝刘协从小跟着董太后长大。皇宫中受教育长大的皇子,跟民间成长起来的那见识差距海了去了。少帝在动乱时的表现,其实情有可原。

这里有必要替汉少帝说句话,东汉八世十四帝,六个皇帝没有后,很多皇子生下来没有多大就夭折了。皇室为了皇子们能长大成人,就寄养在民间,毕竟贱命好养活嘛。

董卓掌控洛阳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儿 ,就是给自己封官。先是太尉,后是国相,超越”三公“的地位,执掌相权。再后来自称”太师“,这也是他最为人们调侃的称谓。

东汉末年,骑兵冲击作战日渐成熟,在野战中地位有取代步兵趋势。并、凉二州的异族骑兵就是董卓军队的中坚*量,后来吕布也是靠这支并州骑兵纵横中原。

特别要说一下董卓手中的这支军队,这支军队在凉州长期跟羌人作战,加上董卓的影响*,招纳了很多少数民族骑兵,战斗*彪悍!比洛阳的西园军、羽林军禁卫强上不少,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到袁绍在十常侍之乱中的判断。

董卓给了灵帝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上表说:凉州还处在混乱之中,叛乱未平,正是臣效命的时候。将士们也摩拳擦掌意欲报国,纷纷拦着臣的车不让臣走,陛下还是先让我干着前将军吧。

你以为灵帝这是让董卓给自己当大管家?他一个草莽的西北汉子能干得了会计的活儿?这是一个京官,灵帝的本意是,调董卓进京,明升暗降,顺势拿了董卓的兵权。

少府这个官,职掌主要分两方面: 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权*的本质是恶的,在一个缺乏法律道德限制的环境当中,权*恶的本性会无限制放大。权*之恶会放大人性之恶,人性之恶又将权*之恶发展到极致……

为什么掌权之后的董卓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史书中没有记载 ,这让很多人都很疑惑?有人猜想是董卓出身不好,不受士族待见,但是这应该占不了主因。

中间做过掌管西域诸民族事务的西域戊己校尉,后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最后又召回京都,拜中郎将。在征讨黄巾过程中,军败抵罪被撤职。

董卓被选为郎官后,先是在军中担任军司马,后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有功,被提升为负责守卫京城皇宫诸殿的郎中,并赏赐细绢九千匹。

《礼记》中讲”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豚“,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保护耕牛。到了秦汉,更是列入法律,甚至农户把牛养瘦了,就会挨打治罪。

董卓的实际形象可能更接近《水浒传》中的绿林,是个膀大腰圆的西北壮汉,武*值很高!史书上说他*大过人,能背着两只箭袋,在疾驰的马背上左右开弓,一副英雄少年气象。

#夏日生活打卡季#《三国演义》中的董太师被描绘成一个矮胖、丑陋、嗜酒好色、行为粗鲁、*虐残忍的人物,是一个塑造的极为成功的反派角色,大家也更熟悉这个董卓形象。

《三国演义》第八回 王司徒巧用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贾诩这位毒士属于董卓部将,董卓死后投靠李傕、张绣,帮着张绣干掉了曹操的儿子、侄子和护卫大将典韦,最终还能平安归降曹操。贾诩运用谋略计策,先后帮助曹操战败袁绍,平定关中,更厉害的是暗中帮助曹丕成为世子。

华雄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在三国演义里汜水关大破十八路诸侯,先后斩杀多民联军骁将最后被关羽一刀枭首,正史中其实是被孙坚斩杀。王方和李蒙都是董卓部将,在随后的反攻长安中加入。李肃在董卓死后跟着吕布厮混,被牛辅击败之后被吕布直接卡嚓。

李傕、郭汜这两位出身马贼,投靠于董卓麾下,善于用兵。先是合*击破朱儁,甚是得*。在董卓死后这两位因为得不到宽恕,就引西凉余部攻击长安,劫持汉献帝保持朝政。两人之间又相互攻伐,直至最后被部下杀死。

徐荣可以算是董卓集团的非凉人士,也是亲信中郎将,战斗*那是非常给*的,先是在汴水大破刚起兵的曹操,杀的曹阿瞒落荒而逃,差点让未来的魏武帝直接结束霸业,接着大破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那可是个硬茬呀,只可惜在之后的新丰之战中陨落。如果徐荣不早早战死,在之后的三国历史中必将大放异彩。

吕布原来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义子,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武*值在三国中论第一,只可惜吕布狼子野心,狡诈反复,在被王允说服后直接反水董卓,直接灭杀了不可一世的董相国。之后就一直到处投靠到处割据,最后被曹操团灭。

这三位乃是董相国的亲信中郎将,董越与胡轸史料战绩不显,都在*守关中各地,统帅凉州军团的各部,只知道是董魔王的亲信之人。在董卓死后的战乱中董越还被牛辅杀害,胡轸选择跟随凉州余部攻击长安。只有段煨战绩尚可,与其他凉州诸将嗜杀相比,段煨可算是异类,他主张修兵安民,还对汉献帝毕恭毕敬没有造反心思,最后协助曹操讨灭李傕。

牛辅可以算是董卓的半子,毕竟一个女婿半个儿是心腹之人,他前期主要是跟随老丈人征战凉州叛军等,没有突出什么亮点。在董卓当相国之被封为中郎将,主要*守关中要地,在董卓被谋杀后击败前来征讨的李肃,可惜牛辅为人怯弱多疑,最后被随从杀害。

李儒和牛辅都是董卓的女婿,李儒是其首要谋士,毒计无双,李儒的主要战绩就是帮助董卓入主朝野,灭杀不服朝臣,虎拼丁原最后更是干下了鸠杀少帝行废立之举,在董卓迁都更是火烧洛阳这样的恶毒之举,谋划的基本都是毒计。

10分钟快速读名著:《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概括(1-40回)

而董卓也正是在一次次与世家大族的较量中屡屡失败后,选择了最为极端的做法发泄自己的愤恨,进而累积无辜百姓,铸成大错。如此看来,民间流传的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故事,到底那些关东诸强是不是真的那么正义、毫无瑕疵、问心无愧呢?或许还就并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么黑白分明了。#历史##历史故事##三国#

究其一生,董卓要说他是个好人,肯定也不是。其对于权*的执着,也是他一步步迈入深渊的根源。然而出身的低微导致他在东汉这个唯家族是举的大环境下,无论怎么挣扎,都只能是别人手中的棋子或者说是被利用的工具。

此时,董卓的第五大坑也出现了,那就是王允。小说里的王司徒不过是个被董卓欺负的糟老头子,但历史上的王允可是董卓心目中非常值得信任的助手。

进而自此,当年那个心怀理想的一方豪侠算是彻底黑化,开始自*自弃,各种搜刮民财,残害那些不听自己或者令自己心生不悦的大臣,其中就包括当年分走他兵马的武庙六十四将之一的皇甫嵩。

此后西凉军团兵败,董卓也彻底失去了掌控天下的信心,便开始以泄愤式的手段将袁隗等人进行了“物理毁灭”。这种诛杀恩主的行为,在东汉当时的道德观里就跟弑父没什么区别,类似吕布杀丁原也是这么个概念。

所以等到各路诸侯形成“讨董联盟”的时候,董卓赫然发现,像里面的一些骨干,袁绍、袁术、鲍信、韩馥等等,居然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所谓的第四次大坑,大抵也是如此了吧。

在董卓朴素的价值观里,他满心以为自己为他人加官进爵,你们理应投桃报李,助我以下克上,取代袁隗。但在这帮已经经营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家族子弟眼里,这些官位即便没你董仲颖的赐予早晚也是我的,反而是经由董卓这么一个西凉蛮人的手,好肉变得都不香了。

讲道理你觉得董卓会甘心吗?当然不甘心,所以他开始了拉拢中原士族的行为,拉拢对象甚至还包括了已经和叔叔袁隗暗生矛盾的袁绍袁本初,还将其拜为了渤海太守,所以此时第四个坑又出现了。

所以看似是董卓在台前耀武扬威,实际上,东汉朝廷的真正幕后控制人还是之前他投靠的恩主袁绍的叔叔袁隗,彼时的董卓只不过是站在台前的代言人罢了,但这口黑锅则是结结实实地安在了他董仲颖的背上,且背负了千年之久,而这也是董卓的第三次大坑。

但对于董卓的这段经历,大家清楚归清楚但也诡异,仔细想想董卓不过是一位仅率数千兵马进京的外将,他初来乍到立足未稳,一个人都不认识,又怎么有能*去废立皇帝呢?毕竟就连日后坐拥半壁江山的曹操都不敢这么做。

此后的故事,众人皆耳熟能详了。董卓从一个在洛阳城外驻军观察局势,思考下一步行动的旁观者,到通过封赏拉拢了当时不少有名望的大儒士人,大*笼络人心以增强自己,再进一步指掌权柄,废立帝王,权倾天下。

这时的董卓就开始痛定思痛了,两次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仅凭自己的*量是真的难寻到一丝机会,于是想到当年曾经举荐过自己的恩主袁隗,即袁绍的叔叔,董卓之后彻底倒向袁家,也是在袁叔叔的操作下,灵帝驾崩后,十常侍之乱中董卓得到了进京勤王的机会,从而进入了洛阳。

但就在董卓春风得意的当口,朝中直接把皇甫嵩空降过来当上了总指挥。并且应该还是担忧董卓这么一个蛮人统兵难以令人安心,所以在不久后的灵帝驾崩前,又将董卓辛苦积攒许久的两万兵马径直分拨给皇甫嵩,可谓是辛苦好多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第二次背锅则是在西凉。因为大赦天下,董卓得以官复原职,此次又被派去平息凉州的韩遂马腾叛乱。这回董卓在自己的主场安卓手机怎么下载爱吾游戏盒子,在其他几路兵马连遭败绩的情况下,董将军可谓是如鱼得水,顺利将叛军击退,彼时的他,满心以为此次在事业上必将能够更进一步。

当下我们去看历史是能体谅的,理解临阵换将的艰难,但东汉朝廷不会跟你讲道理。因为没什么背景,董卓作为救火队长,自然也就成为了那一场局部战役失败后的第一责任人,被免去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之内的所有职务,所谓的第一次背锅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不出意外,曾经笑傲西羌,未来又将直面十几路诸侯的董卓,在黄巾军这帮流寇面前,反而像三国演义小说里一样被打得丢盔弃甲,也就不难理解了。

要知道在一场战役中,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术*惯、指挥方式都与前任有着很大区别的情况下,结果是很容易翻车的。

即使在“黄巾之乱”这样遍地狼烟,给了很多人机会的舞台,董卓也没能落到什么好差事。仅仅是在卢植因为谗言被罢免后,被匆忙换上做了替补,推上前台。

那董太师这一路走来,究竟是如何被屡屡坑过来的呢?年轻时的董卓确实不凡,从游历西羌、仗义疏财、广结善缘,到被提拔为羽林郎军司马,因为武艺高强,擅长骑射,从而立下了赫赫战功,妥妥就是一个少年英杰的形象。但也正因为他的出身是西凉这样的边陲之地,所以始终是中原那帮士大夫心里的蛮人,其所能获得的正经机会也就少之又少。

所谓“冤”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冤枉,一个叫冤种。所谓冤枉是当事人什么也没干,被人硬泼脏水,被强加了莫须有的罪名。像南宋的岳飞、大明的于谦,都属于这种类型。

这几年的互联网上还结合他年轻时的英武形象,赋予他了“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这般爽文大反派的评价。他还能冤?到底还能冤到哪了呢?

汉末三国,谁才是最大的冤种?非董卓,董仲颖莫属。或许有人会反驳,董太师、董相国,那可是汉末三国前期的超级大boss,祸乱天下,权倾朝野,甚至废立帝王。

专题: 三国演义解小说   查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