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研究古代小说家笔法的重要文献。在创作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使得《三国演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1.夸张与浪漫主义:《三国演义》中充满了各种夸张的描述和浪漫主义色彩,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长坂坡一声吼等情节,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可读性。
2.对比与映衬:罗贯中善于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曹操与刘备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机智狡猾,一个仁慈宽厚;又如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智谋较量,既展示了两人不同的智慧,也加深了读者对各自性格的理解。
3.象征与隐喻: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既表现了他对天象的精准预测能力,也可以看作是他智慧超群、能够扭转战局的象征。
4.情节设计:《三国演义》的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充满了悬念和转折。作者巧妙地安排了许多伏笔和呼应,使整个故事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
5.语言风格:罗贯中的语言既有文言文的凝练典雅,又不乏白话文的流畅自然,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性格灵活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6.心理描写: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主线的作品,但罗贯中并没有忽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绘,使得许多角色更加立体饱满。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小说家高超艺术技巧的经典之作。
浅析《三国演义》中夸张修辞格的运用
如赤壁之役,周瑜与诸葛亮曾想过以火攻曹军的计策,但周瑜却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苦恼,于是请诸葛亮帮忙,诸葛亮建七星坛以祭风,结果东南风如约而至,最后赤壁之战,蜀吴大获全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三国演义的小说家笔法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旁人皆“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并且还大笑并站起来说:“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
少年三国志gm游戏盒子《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视频讲解+知识汇编+经典片段
答: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答:诸葛亮不能审时度势、穷兵黩武、不善用人等。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统一天下已不可能;蜀魏百姓均已厌战,诸葛亮逆此而行,连年北伐。不善用人:未选拔有才能的人,所提拔的蒋琬等人过于谨小慎微;让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
答:三气周瑜。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
答:《三国演义》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不把主要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赤壁之战,在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
答: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吕布。吕布从后面拍马赶来,将戟在曹操头盔上一击,问:“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因此得以脱险。这反映了曹操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性格特征。
答: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他才发现杀错了人,但他又杀了出门打酒的招待他的吕伯奢。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从此离开了他。
答: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长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是也有些描写让人觉得他虚伪。最典型的莫过于长坂坡之役,赵云大战之中,浴血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里自然不无心疼赵云的意思,但毕竟太不合人情。连作者也说其“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是明显的作秀了。诸葛亮形象里,确实存在着某些“近妖”的分子,他能算定大雾天气,草船借箭,能祭东风而呼风唤雨,能预见庞统之死,早在人川时就预摆石阵,后来困陷陆逊(他自己说等于预伏10万兵),还能祈天出泉、祭泸水解鬼怨、五出祁山驱使六丁六甲、五丈原禳星祈寿等。其中除草船借箭与借东风可以解释成诸葛亮深通气象,筑坛祭风乃故意装神弄鬼以求脱身外,其他皆具有非人力因素所能为的意味,批其“近妖”恰是中肯之语。
2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性意见,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认为这里批评的情况在《三国演义》中确实存在吗?如果有试作具体说明。
答:例1: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例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欲收服关羽,热情款待,赐美女、金银、官职。后来关羽挂印封金,只收下赤兔马,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斩杀六将,最终完成使命。例3:单刀赴会: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答: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其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箸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答:曹操中庞统连环计,钉锁战船;周瑜欲用火攻,而时值隆冬,独缺东风,忧而成病。诸葛亮借探病献计,自言能于南屏山祭借东风;周瑜于是在南屏山筑坛让孔明作法借风,瑜嫉其能,暗遣丁奉、徐盛于风起时杀之。诸葛亮却预遣赵云舣舟而待,同回夏口。
答:张飞见曹操亲自率大批人马到来,他让手下二十多人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分两队在长坂桥后跑,等到曹军来到前,他知道曹操向来多疑,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连喝三声,声如巨雷,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见状忙下令撤军。
看《三国演义》,学习写小说技巧,看了直接上手!
程昱模仿徐母笔迹骗来徐庶,三国真的有笔迹模仿与鉴定专家吗
早期董昭也伪造过诏书《伪作袁绍檄告郡》《作曹公书与杨奉》,看来是个作假高手倘若吴蜀两方能出现一位笔迹鉴定高手,说不定他们放下芥蒂的时间将会更早一些。但可惜的是,这种人才还是出现在了曹魏。曾位列曹魏九卿之一的国渊,便是一位笔迹鉴定高手,他还是首位将这种手段运用在“刑侦案件”中的人。
须知,孙权、吕蒙曾背刺过关羽,吴蜀双方就荆州归属还曾大战于猇亭;至刘禅继位后,即便吴蜀两国重新握手言和;但双方之间的信任基础,远不如从前。因此,刘放篡改的书信虽说不能让吴蜀两国大打出手,但起码能让本就对东吴不太放心的蜀汉,暂缓其进攻脚步;这对曹魏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蜀建兴十年(232年)冬,诸葛亮曾“使诸军运米,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结合曹魏方面于233年截获孙权的书信,可知诸葛亮在准备好粮食、军械等物资后,确实打算与孙权联合。然而,直到234年春,诸葛亮的使臣才前往东吴。
年号加“初”多指元年(但不是绝对)。按通称,早在青龙元年(233年),诸葛亮便打算与孙权联合同击曹魏看。结果没想到,孙权的书信却落入了刘放手中。在这位“假冒高手”的炮制下,孙权写给诸葛亮的信竟然被篡改成了孙权写给曹魏名将满宠的。是以,诸葛亮收到信后,命人将其抄送给了东吴;尽管孙权极力解释,但从吴蜀两国的动向看,刘放此举的确起到了一定效果。
有意思的是,这个广为世人熟知的“反间计”,确实有历史原型。据《三国志·刘放传》记载:“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惧出为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
三国演义简介|不仅是作战的“教科书”,它开创了历史演义的高峰
这些三国名将其实并不是战死,为什么罗贯中,偏偏给写成战死呢?
太史慈偷袭合肥之战,中伏身亡。太史慈生前独来独往,却不幸落得背后一击之命运。此可见世事变迁,英雄难度永恒。甘宁带病出战,被一箭射死。甘宁深得孙权倚重,本可安享功名,奈何沦落至此?可知世道艰难,忠义之士,亦难单骑匹马度尽人生风雨。
名动一时的五员武将,本可善终天年,岂料在罗贯中笔下,皆被强行描写成战死沙场。如演义中,张辽跟随曹丕伐吴,轻敌中箭身亡。张辽平生用兵,冷静睿智,岂会轻敌以至一击身死?罗氏此举,无非为渲染“命运多舛”之残酷,以突显忠勇武将,难逃一死之悲情。
被罗贯中《三国演义》抹黑的不仅仅是周瑜和曹操,有位美女也中枪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不过话也要反过来说。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时是不是真的会在意这些“时代错乱”细节呢?我想是不会的。这就像我们在京剧舞台上看到汉代的张苍、陈宫穿戴明代的纱帽官衣,唐代的秦琼、单通身着清代的马蹄袖箭衣一样,并不会产生任何的违和感。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太过粗疏,而是因为在戏曲观众或小说读者看来,辞章、名物、制度、服饰、器具这些反应具体时代风貌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也可能出现在那个朝代。对于这些具体的、特殊的、偶然的东西的考证复原并不会带来他们想要的“真实感”。“真实感”的来源只能是那些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更重要的因素——由文化所赋予的亘古不变的意义和价值: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这些才是历史永恒的支柱。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些品格、价值、意义会冒着不同的人的名字,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戏曲观众也好,小说读者也好,在这样一个由世道人心、天理循环支撑起的历史架构中才能够获得一种他们期待的真实感与崇高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超越具体时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所演绎的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不是某一段历史,而是整个的历史、全部的历史。
钱先生所说的“强汉人赋七言歌行”,指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二顾茅庐时听到孟公威等在酒店里高唱的“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与“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两首七言歌行。其实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凡例”里已经谈到:“七言律诗起于唐人,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壁,皆伪作七言律诗,殊为识者所笑,必悉依古本削去。”——但书中依然还会留有七言歌行这样唐代才会出现的诗文,足见“时代错乱”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是改不胜改的。
“譬如毛宗岗《古本三国演义》诩能削去‘俗本’之汉人七绝律,而乃强汉人赋七言歌行,徒资笑柄,无异陆机点评苏轼《赤壁赋》、米芾书申涵光《铜雀台怀古诗》、王羲之书苏轼《赤壁赋》、仇英画《红楼梦》故事等话把矣。”
伊恩·瓦特所说的“时代错乱”,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中都是常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一)“词章中之时代错乱”一节中所罗列的材料,其中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疏漏: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三国杀战纪是不是单机游戏,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习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书 三国演义小说当 l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比三国演义更精彩的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原著小说谁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