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小说书吗

0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虽然《三国演义》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书中也融入了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因此它更准确地被归类为历史小说或文学作品,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这部作品在中国乃至亚洲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三国演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说,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被描绘得异常英勇或者极端残忍,这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此外,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比如说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或者是关羽单刀赴会,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

ios三国战记手机版单机游戏《三国演义》明明是小说 却被满清当成了兵法教材

三国演义是小说书吗

额勒登保 天性严肃刚毅,每当军中将士禀报军情诸事时,都不敢轻易抬头看他一眼。他赏罚分明,每当打了胜仗,他必会亲自宴请将士酒肉,赏赐有功之士哪怕上万钱,他也丝毫不吝啬。他战功赫赫,但不妒嫉同僚之功,也不嚣张跋扈妄自尊大,虽是武将,但操守极好。

据清人昭梿著作《啸亭续录》卷一「翻书房」词条记载,崇德初年, 皇太极命大学士达海 (1595年-1632年)翻译《三国志》等著作为满文,「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成书于元末明初的《 三国演义 》,它参照的蓝本就是这部《三国志》,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是取自于《三国志》史实。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习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

反观《三国演义》,它在人物塑造、环境设置、情节构建等方面希望呈现的是一种特殊性呢,还是一种普遍性呢?——我认为,无疑问的是一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我们仅以人物塑造为例,鲁迅先生曾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有过一段经典的评论:“(《三国演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此后常常为文学评论家们所诟病,所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恰恰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改编者)所要追求的,他们自始至终所要呈现的都不是特殊的、具体的、真实的人。无论是曹操、关羽,还是刘备、诸葛亮……他们都是一种类型的人的浓缩和提纯,或者说是一种具有普遍人格的形象化,他们的行动也从来不是被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着的,而是被特定的抽象观念所推动着的。

在书中,伊恩·瓦特具体分析了小说(novel)与传统叙事文本之间的差异。我想在这里对他的观点略加摘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一部西方意义上的‘小说’(novel)”这一问题的思考。

“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义的、富于革新精神的价值取向。之前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它们所承载文化的总体趋势,即检验真理的标准便是它们与传统实践的一致性。例如,古典史诗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的故事情节是基于过去的历史或寓言,作者处理情节的优劣得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正统的文学观来评判的,这种文学观是由史诗这一类型中广为接受的模型衍生而来的。这种文学传统第一次受到来自小说的巨大挑战,因为小说的*要标准是追求个人经验的真实性——个人经验永远是独特的,因而也是新颖的。因此,小说是一种文化合乎逻辑的文学载体。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小说对于独创性和新颖性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用‘小说’给它命名可谓名副其实。”(《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他(笛卡尔)的《论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沉思》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这样一个现代假设:对于真理的追求,完全是个人可以作为的事情,在逻辑上独立于过去的思想传统,而且很可能只有远离过去的思想传统,人们才能获得真理。”(《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研究》第一章)

据英国学者伊恩·瓦特(Ian Watt)在《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研究》一书中的介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novel)兴起于18世纪早期。区别于此前的传统叙事性作品,“小说”(novel)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义和现实*义的产物,所要体现的是“个体对现实的领悟”,试图“让思想在最接近事实的意识中跃然纸上”。这一思想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述到笛卡尔——

我们先来谈一谈什么是“小说”?今天人们通常会泛泛地把中西方一切虚构的叙事文本统统称作“小说”,这当然并不算错。但如果我们愿意稍做一点深入的探究,就会发现:西方语境下的“小说”(novel)是有着时代所赋予的特殊历史文化内涵的,和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稗官野史”“小说家言”之间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古典小说原来有“七大名著”,有3部被砍掉,这是为何?

《聊斋志异》是蒲松林耗费40多年心血完成的巨著,他从22岁开始写作,期间断断续续一直写到60多岁,里边总共收录了他创作的近500篇文言文短篇小说,多一半是鬼怪狐仙故事,每个故事都凝注了作者强烈的批判精神,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礼教文化的腐朽,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败。

实际上,在“四大名著”的说法产生之前,文学圈一直有“七大名著”的观点。是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基础上,再加上《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部而构成。后三部的文学价值不亚于人们常说的“四大名著”。

历史小说为什么只有《三国演义》成为了名著呢?

《三国演义》深深影响了我国后世所有关于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就是大方向是历史,但是过程就是天马行空!而像《东周列国志》就是过于本末倒置,它过于偏重历史,虽然也有很多改编,但是我个人觉得《东周列国志》就像是作者对那段历史的看法!但这种创作方式就劝退了很多观众,因为这个模式,那还不如直接让读者看正史呢!

为什么历史小说只有《三国演义》成了名著?提起《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上到八十岁老人下到小学生对三国人物都是耳熟能详,这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成功。作为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小说,这也在四大名著里属于独一份的,因为其他三部名著虽然也有历史人物,但大多数都是虚构人物。而《三国演义》则不同,他里面大多数都是历史人物,这也算在名著当中是独一份的存在。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与《三国演义》把蜀国作为正统,把诸葛亮和刘备作为正面英雄人物描写不同,《三国志》是以曹魏这一方作为*要正统来写的。这也可能是陈寿后来作为晋朝的臣子,而晋朝是承袭了曹魏的。《蜀书》之所以只有十五卷,大概由于曹魏和东吴当时都有了自己的史书,而西蜀则没有。陈寿只能自己重新收集资料,或许当时难度有些大。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

小说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有些事难免就要张冠李戴,这样人物形象就更加突出了,这本没有错,是小说的需要,可是这离现实往往就远了些。鞭打督邮放在张飞身上更符合他的性格特征,可是真正鞭打督邮的是刘备,真实的刘备是有男子汉气魄的,而不止是单纯的仁厚。所以,读小说,品人物,要切实地思考和认识那个人物,才能见到真实的他,理解他们的真性情,我们也才能在小说中收获更多。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因此,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他表现出了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他以刘备集团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他认为刘备是汉室正统的继承者,是仁义之君,是民族英雄;而曹操则是篡夺汉权的奸雄,是暴虐之*,是民族罪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虽然不完全遵循历史事实,但也不能完全背离历史。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必须参考历史资料,如《三国志》、《魏略》、《汉晋春秋》等。然而,这些历史资料对于三国后期的记载是非常不足的。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也只是一部小说,所以是不可能与真实的历史完全吻合的。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对原有的历史产生极强的替代效应,这对大家去理解真实的历史是颇有影响的。

《三国演义》是很注意这一点的,觉得夸张的情节会做到点到为止,并巧妙地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比如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人家就交代了,前提是曹操因为爱才不准放箭要活捉;比如张飞和马超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惺惺相惜成为了队友,既体现了两人都武艺高强,又让大家不由自*地去联想,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比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什么前面要写那么多北伐战争的局部胜利?就是让你们去猜,假设诸葛亮不死,蜀国能否北定中原?比如,关羽在书中从来不好女色,但是见了貂蝉也怦然心动了,你一看就能想象得出,貂蝉的确是个大美女……

举一个例子,《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其实也很精彩,但是它们为什么就达不到《三国演义》高度呢?首先,它们给读者感觉的真实性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高,李元霸一手一只400斤的大锤子、高宠连挑12辆重达千斤的铁滑车,这已经超出人们的正常认知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也是有夸张成分在里面,但总体上还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觉得太突兀。如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被写成400斤,大家还会觉得《三国演义》有意思吗?

简单地说一下,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路线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政治游戏不是草莽江湖的玩法,这种事情不允许发生;单刀赴会这种事情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刘备,因为大家搞过商业谈判就知道,一些生死攸关的谈判往往需要老板亲自出马;温酒斩华雄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孙坚干的,华雄也没有书中那么能打……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羽在历史上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分忠义、能力出众的人。

比如,关于书中的忠义担当关羽手游飞车迷情鸿运盒子,书中就有“斩将报恩、挂印寻兄、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大家觉得有违和感吗?你只会越读越觉得关羽这个人无愧于“忠义无双”的评价。

上述便是《三国演义》第一个伟大之处——作品的文化内涵极其精妙和成功,它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便在于它把很多人物形象描绘得过于逼真、生动,进而衍生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和桥段,其精彩之处让人会不由自*地去忽视其背后的真实性,这是最高级的以假乱真。

大家永远要记住,一部小说能够塑造和刻画出几个深入人心的文化偶像,这便是最为不凡的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之中,诸葛亮代表着中华两千年儒家文明的人格极致和智慧化身,关公则担起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忠义的旗帜,这和他们自身的卓越能力、光辉人格分不开,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载体小说也同样分不开。

历史上,我们一提到儒家思想就会想到孔子,一提起道家学派就会想起老子,一说到千古一帝就会想到秦始皇……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光芒万丈、永垂不朽的人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者旗帜。诸葛亮和关羽也是如此。

***为什么常向人推荐小说《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一本通俗小说,它是由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串联而成的,通俗易懂,是它的基本属性,而《三国志》则不同,它是一本相对严谨的史书,它的核心公用是记录曾经的历史,它面对的人群,不是广大的普罗大众,而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专业人员。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本   小说三国演义二   小说三国演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