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

0

《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文学作品,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它基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作,因此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创造。虽然《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社会状况,但它并非完全忠实于历史事实,其中有许多虚构或夸大的成分。

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而言,《三国演义》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主要的历史依据。若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还需要阅读《三国志》等更为严谨的历史文献。《三国演义》因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情节以及深刻的人物刻画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三国演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说,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被描绘得异常英勇或者极端残忍,这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此外,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比如说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或者是关羽单刀赴会,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总结一下,三国历史因为人物众多,且咖位都很足,所以给人一种很纷乱的印象,但其实也很清晰:总策划是袁绍,组局和控局都是曹操,孙策、孙权、刘备等人算是搅局搞气氛的,关羽是中途站出来撑场面的,免得游戏被玩成一边倒哪个游戏盒子可以下新剑侠情缘,诸葛亮是撑局的,撑到最后,至死方休。司马懿是大家都玩完了,最后出来清盘的。

最后,如果大家非要把上述三个人也排个位置,那么最后出来偷桃子的司马懿肯定是要居末席的,这老小子除了拥有了一个“成功者”的身份,对历史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然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也只能居次席,因为理想不能高于现实,你终究还是倒在了理想的大门口。终极男主非曹操莫属,因为天下大势与走向都是他一手创下了的。

其实三国历史的逻辑主线是:袁绍策划了一场士族集团崛起的革命,曹操想要另辟蹊径地把士族压在身下,诸葛亮代表传统士族围绕着最纯粹的政治信仰以皇权的名义与各路“反贼”打擂台,司马懿扮猪吃老虎,趁着各方不注意,以士族代表的身份窃取了革命果实,开启了士族和皇族平起平坐的历史先河。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刘备创立了蜀汉公司,和曹操打下来的曹魏公司成为绝代双骄,但从贡献度和重要性来讲,刘备这个筚路蓝缕的董事长其实是不如那个呕心沥血的总经理诸葛亮。所以只能委屈他把主角光环让给诸葛丞相了。

周瑜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呢?如果说孙策草创了东吴公司,孙权顺利接班了东吴公司,并保证东吴公司坚持很久没破产,那都得感谢周瑜这个融资人、经理人。没有他,赤壁不一定能拿得下,孙刘不一定能拿下江陵;他不死,刘备不一定借得到荆州。周瑜的生,壮大了东吴;周瑜的死,成就了刘备。他不生,历史是另一个模样,他不死,历史也是另一个模样,他没有资格占一个位置吗?

再说说东吴阵营之中的孙策和周瑜。孙策之所以成为三国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因为他是东吴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和奠基者,江东小霸王,那不是浪得虚名的。东吴最后用来恶心和抵挡曹操统一天下的那点地盘,基本上都是靠着孙策以士族眼中所鄙夷的袁术部将身份血腥抢夺过来的。没有他就没有东吴,所以必须要给他一个座位。

而且关羽还有很多能力都那些看问题只看表面的人给被忽略了。要知道关羽可是一直跟着大哥刘备白手起家的,他接手的荆州也是百废待兴的,诸葛亮入川之后,荆州的军政民全部都要靠他一个人,大家觉得他没两把刷子能行吗?当过老板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再说人家修筑江城、训练水师(关羽本人是山西人)、稳定内政(荆州的地方士族人心不稳)……全都搞得有模有样。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官渡战役、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改变了天下走势。其实客观一点来讲,关羽指挥的襄樊之战才更有资格代替夷陵之战入选三国的三大战役的。一战打得天下震动,逼得一代雄主曹操都想迁都了,这是什么概念?

《三国演义》到底有多假

然而历史中并没有这一记载。罗贯中对赵云的夸大是最离谱的。据史料记载,赵云的年龄甚至比刘备都要大,而且跟随刘备一生,也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在《三国》中的排名,赵云仅次于吕布之下,这也由于作者对赵云的喜爱,故意歌颂之。而刘备所封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也是子虚乌有的,即历史有这五人,却并未被封五虎上将。这是罗贯中对蜀汉正统的认可,所以很是力捧蜀国的文臣武将。

首先是三英战吕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虎牢关口,董卓大军压境,吕布为先锋,十八路诸侯都不能取胜。然而最后刘关张三兄弟上演了大战吕布的精彩故事。准确地说,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所谓的三英战吕布。

且这三人所面对的敌人——颜良之于关羽,孙权之于张辽,司马师之于文鸯——全都不是等闲之辈。能够在同样以勇或以谋闻名的将领手中取得这样的战绩,更显此三人勇武非凡,能当得三国猛将三甲之位。

三国的确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无论魏蜀吴还是周边游牧民族,都有不少名存史册的将才,每一个看《三国演义》、看《三国志》的人,也都会有自己心中最为喜欢的将领,每一场战斗带给人的感受不同,也会让不同人对将领战斗力的评判出现不同。

按如今的常识来看,司马师可能是眼部伤口没有处理好,因并发症去世。但将其原本就没有愈合好的伤惊吓至更严重者确是文鸯,“惊死”之名当之无愧。

父亲出兵不力并不能证明文鸯的判断不准,因为当时司马师帐内也不是和平景象:司马师当时刚刚做完割除眼部瘤的手术,听得文鸯在外叫阵大惊,以至于做手术的那只眼睛从创口中迸出,这份疼痛可想而知。

时年文鸯18岁,但胆识已经在父亲之上。当时司马师暗中率大军来到乐嘉,文钦得知消息后错愕不知所措,还是文鸯提出要趁着司马师军队立军未稳,先行袭击之。

文鸯最著名的一战便是,其在随父亲文钦攻打司马师一战。彼时司马师废掉了魏帝曹芳,文钦效忠王室,不忿司马师所为,便在淮南起兵反司马。

此时三国基本形势已定,蜀吴两国几无名将,争端只在曹家与司马家之间展开。《三国演义》中交代这一段的笔墨较少,文鸯之名便不显于世。

此后数年张辽镇守合肥,听其威名可止小儿夜啼。直到末年张辽生病时,孙权依然对他忌惮非常:“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曹操更是称赞此战:“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要知道,这次战斗的敌军可不是宵小之辈,而是与曹操能够分庭抗礼的孙权军队。且作为主公的孙权乃是亲征,对军队的鼓励作用不可小视。

这一场八百对十万的战斗从清晨打到中午,张辽数次进出如入无人之境,杀敌无数而未有敢拦截者。此战后吴军士气大不如前,即便是孙权亲率军围城,十余日后仍没有建树,只能撤军。

孙权一时被张辽勇猛镇住不敢应声,只看着张辽部下人并不多,便命令士卒将他们围起来。张辽丝毫不惧,左冲右突,率领身边数十人直接杀出吴军阵中。

于是当夜张辽募集八百勇士,次日天刚亮便亲自披甲上阵,杀了数十人,斩地方两名将领,又大声喊着自己的名字直冲吴军中阵,冲到了孙权麾下叫阵,要孙权下来迎战。

这是一场曹军与吴军的战斗。彼时曹操令张辽、乐进等人率七千余人驻守合肥,孙权趁曹操出兵征讨张鲁之际率兵十万向合肥而来,意图围困并夺回合肥。

相比之下,第二场以少胜多之战,张辽所率之部人数更少,他的单兵作战能力更加突出。这场战斗在《三国演义》中有名曰:“张辽威震逍遥津”。

由于张辽指挥得当,其他将士也奋勇争先,这场数万人的大混战竟是曹军占了上风。张辽虽然说主要担当着指挥者之位,却也在其中左冲右突,并当阵斩杀对方首领蹋顿单于。

尽管当时敌军还没有整顿好阵势,但曹军也处于疲惫之中,且并非主力。张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力劝曹操出兵,并接过曹操授予的麾,居中指挥。

好不容易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抵达白狼山,此时曹军已急行军十几天,且先头部队都是轻骑兵,主力重装步兵还在其后,而袁氏兄弟与蹋顿单于集结数万骑在此虽然仓促,却是以逸待劳。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存在,曹操北征乌桓时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光是骁勇的将领就带了七八位,名将如张辽、徐晃、张郃、张绣等都在其中。

时乌桓单于蹋顿也是个人物,凭借袁氏余威及自身能力,治下各族人口达三十万之众,正所谓“以雄百蛮”,乃至有传言说他要效仿当年匈奴冒顿单于一统北方游牧部落。

这样一个曾经周旋于多方势力的将领,即便其领军能力受到认可,但考察人品仍需要一段时间。早期张辽的事迹并不多,大概便是因为曹操也不放心给予他非常重要的任务。

与关羽相比,张辽的名气要弱上许多。即便在早期曹军阵营内,似乎都有许多将领比张辽更有武勇之名。如许褚、典韦、夏侯渊等以作战无畏闻名者更不计其数。

即便不看《三国志》,单单思考为何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偏偏后世称关羽为“武圣”,便能够推测,关羽的武力值在整个三国时期也绝对是数一数二,且其品格、计谋等均不在人下,这才当得起一个“圣”字。

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割开手臂至骨头,流了一盘子的血,再加上用刀刮骨之痛,常人生生痛昏过去也是可能的。“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关羽仍能谈笑自若,这份心力,无人可及。

而在这场战斗中,前西凉军大将庞德,同样有“勇冠(马)腾军”之称的庞德,在一对一战斗中被关羽斩于马下,关羽自身的出色武艺再次展露无遗。

根据《后汉书》记载,这次其实是自然水灾,彼时正赶上秋八月,阴雨连绵十数天,以至于“汉水溢流,害民人”,于禁、庞德及其所率军队不得不在堤坝之上躲避,关羽正是趁此机会大败曹军。

关羽能远远望见颜良,便可以在万军之中单骑杀出血路,迅速取颜良首级后凯旋,未被敌方数万人军队拦下。这是真正的“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守卫白马的颜良在得知有曹军来犯时确有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因为在袁军理解中,曹操大军应该在延津地区,因而颜良的警戒心十分不足,在曹军距离白马只剩下两百里的时候才发现了这支人数不少的军队。

尽管是“部分兵力”,但袁绍作为汉末各军阀中势力最大的一支,仅部分军队也有数万人之众。而当时曹操派去袭击白马的军队只有万余,且是轻骑。

这其中“温酒斩华雄”情节是虚构的,但斩颜良以解白马之围是确实的。《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但《三国演义》终究只是一部小说,其中包含着作者以及删改作者自身的好恶倾向,且为了情节精彩常有与史实不符之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究竟哪几个人称得上是三国武将擂台上的三甲?

从《三国演义》出发,这样的排名自然是很有道理,毕竟该书往往是从蜀汉视角出发,偏爱蜀汉名将;作为书中早期人物,经常以一敌多的吕布也常被认为,是三国中武力值堪称无敌的存在。

当今流传最广的《三国演义》版本是明末清初文人毛宗岗删改过的,这位熟读《三国演义》的文人曾经排出过其中的二十四位名将,前六名分别是: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三国单机游戏汇总图片高清,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因此,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他表现出了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他以刘备集团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他认为刘备是汉室正统的继承者,是仁义之君,是民族英雄;而曹操则是篡夺汉权的奸雄,是暴虐之主,是民族罪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虽然不完全遵循历史事实,但也不能完全背离历史。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必须参考历史资料,如《三国志》、《魏略》、《汉晋春秋》等。然而,这些历史资料对于三国后期的记载是非常不足的。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应该说,身处历史转型时期的我们,是缺乏文化归属感的——无所依寓,无所信仰,无地立足,与那些被“文”所“化”,愿意向着超越个体生命价值之上的崇高意义纵身一跃的人们之间有着天然的隔膜——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的贫瘠。当我们对自己精神贫瘠不加反思,反倒凭着小智小慧,自以为高明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后,会发现自己所赢得的不过是一种与历史隔绝的、寄居于孤岛上的“野蛮人的自由”而已。人文科学从来就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没有对文化的信仰、没有对传统的接纳、没有对权威的追随,仅凭借着个人的理性就能够获得真理的。在人文科学中,“传统经常是自由和历史本身的一个要素”(伽达默尔语),真正的自由与理性从来也不是脱离了传统而实现的,恰恰是在投身于传统的过程中实现的。

譬如我们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他把《三国演义》中刘备这个文学形象(注意是文学形象,不是历史人物)定位为“虚伪的野心家”,并引导学生从书中查找资料来印证自己的判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所谓“批判性思维”——用“批判”的态度来理解刘备,当然是一种读者的自由(虽然并没有尊重作者罗贯中的自由)。但我们必须说,这种“自由”是一种游离于文化语境之外的“自由”。你并没有真的走进这种文化,并不真的理解这种文化,只不过是这种文化的旁观者而已。而站在文化之外去解构一种文化的神圣性,否定一种文化的合理性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无谓的事情。我们不要忘记,古今中外的每一种文化,每一项传统都各有自己的爱憎取舍,都各有自己的含情脉脉与严峻冷酷,都各有自己被视作天经地义的超越性的价值与意义,都把某些牺牲与奉献视作是理所当然并具有崇高意义的事——我们的世界向来不曾、将来也不可能仅靠着个体之间的利益契约来维系。

这段文字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吴先生所反对这种轻佻的、“以一己主观的好恶来随意臧否历史人物”的情况,在我们今天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为着求新、求异而进行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教学展示中)恐怕也仍旧存在。我想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问题,在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体系。

“我觉得,要给历史人物以正确评价,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批判,应该是非常慎重而缜密的事。实事求是的方法,平心静气的态度,是治学问起码的条件。我们既不能用批评现代人的标准来苛责古人,也不能毫无保留地对古人全盘肯定。更应引为大忌的是,不能单从个人兴趣出发,以一己主观的好恶来随意臧否历史人物:或用嬉笑怒骂的态度对古人乱加贬斥,或对古人寄予一些无原则的同情。如果我们不认真负责地来做这件工作,不但对古人无补,反会对今天的人民大众有害。这是值得我们三思的。”(参见《古典小说漫稿》)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7   搜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