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人物及其所属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以其丰富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
《三国演义》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它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等,深受人们喜爱。此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如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三国演义,一个千古经典
9、“草船借箭”: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草船借箭中处处透露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正是他的神机妙算使他成功向曹操 “借箭”。他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巧安排、识人心、知天文、懂地理。这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演义是什么小说经典
7、“三顾茅庐”: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最终说服他出山,为自己出谋划策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这个情节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后续“诸葛亮出山"后续精彩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千里走单骑”: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为啥很多网页都有游戏直播,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孙尚香)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不惜独自一人冒险千里追敌,最终成功将孙尚香救回。这个情节展示了中国人的独立精神和忠诚精神。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相反,在前期,作者已经让读者对曹魏集团产生了深切的厌恶和反感,认为他们是篡夺汉权、残害百姓、祸乱天下的奸雄。而在后期,作者却让读者看到了曹魏集团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天下。这就让读者感到愤怒和不服,对后期的故事没有了尊重和认同。
《三国演义》后期还受到了读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往往会对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物产生一种情感投入和认同感,希望他们能够成功或失败,幸福或不幸。然而,《三国演义》后期的故事并不符合读者心理预期。
中国古典最牛十部小说
它是天下第一奇书,被称为秽书之首,也是最懂女人的一部小说,也是最被低估的一本小说。原本可以排进前三,只因不可描述的内容太多,只好屈居第五,就连《红楼梦》都曾经参考它。年轻人读它,看到的是欲望,中年人读它,看到的是人性,老年人读它,看到的是人生,这就是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思想者|谭帆:“四大奇书”何以成为小说经典?
比如“说话”,这是影响章回小说形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说话”之“遗存”更是在通俗小说的文本中无处不在。但纵观章回小说的发展史,“去说话化”是章回小说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现象。可以说,章回小说形式的成熟过程正是与“去说话化”的过程相重合的。故而自晚明以来,文人对章回小说的改造大多是以去除章回小说的说话“遗存”为首要工作和目的。如崇祯本《金瓶梅》删去了“词话本”中的大量词曲,使带有明显“说话”性质的《金瓶梅》由“说唱本”变为“说散本”。《西游证道书》对百回本《西游记》中人物“自报家门式”的大量诗句也作了删改,从而使《西游记》的文本由“话本”的形式渐变为读本的格局。而到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的崛起,所谓“说话”已不再是小说形式的主流特征。
古代通俗小说源于话本,因此在从话本到小说读本的进化中,其形式体制必定要经由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四大奇书”也不例外。明末清初的文人选取在通俗小说发展中具有典范意义的“四大奇书”为对象,他们对作品形式的修订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完善和固定了通俗小说的形式体制,并对后世的小说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最为明显的特性是强化“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本着这种观念,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作了较多的增删,从情节的设置、史料的运用、人物的塑造乃至个别用词(如原作称曹操为“曹公”处即大多改去),毛氏父子都循着这一观念和精神加以改造。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回中有关刘备和曹操形象的改写。比如,对刘备的描写。明代李卓吾评本是这么写的: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于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而毛氏父子评本则改写为: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再比如,对曹操的描写。明代李卓吾评本是这么写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而毛氏父子评本则改写为: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这突出地表现在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改定和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修改之中。金圣叹批改《水浒传》体现了三层情感内涵:一是忧天下纷乱、揭竿斩木者此起彼伏的现实情结;二是辨明作品中人物忠奸的政治分析;三是区分人物真假性情的道德判断。这三者明显地构成金氏批改《水浒传》的主体特性,在众多的《水浒传》刊本中独树一帜。在对于人物的评判中,金氏将人物行为的政治价值判断和人物个性的道德价值判断分开,故从政治价值出发,金圣叹反对《水浒传》的行为,而从道德价值入手,人物的“真假”成为其评判人物高下的准则。故在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中,虽有着对于作品整体内涵的否定,但一进入具体的评述,就可明显地感受到一种由衷的赞美和充沛的情感贯穿在他的评点文字之中。
在《西游记》的传播史上,《西游证道书》的首要价值即表现在对小说文本的增删改订上,如情节疏漏的修补、诗词的改订和删削、叙述的局部清理等都表现出对小说文本的修正,尤其是合并明刊本第九、十、十一回为第十、十一两回,增补玄奘出身一节为第九回,成为《西游记》之最后定本,在《西游记》传播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而《水浒传》从余象斗《水浒志传评林》开始就明确表现了对小说文本内容的修订,尤其是“容与堂本”《水浒传》,在对文本作赏评的同时,对作品情节作了较多改订,但在正文中不直接删去,只是标出删节符号,再加上适当评语。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全面修订使作品在艺术上更进一层,在思想上也体现了独特的内涵。
在“四大奇书”的传播史上,对于小说文本的修订已成为传统。如《三国演义》,刊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坊主周曰校就“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虽着重于文字考订,但毕竟已有了对文本的修订。毛氏父子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则有感于作品“被村学究改坏”,故假托“悉依古本”对“俗本”进行校正删改。在毛氏父子看来,“俗本”在文字、情节、回目、诗词等方面均有不少问题,故其“悉依古本改正”。毛氏的所谓“古本”其实是伪托,故其删改纯然是独立的改写,有较高的文本价值,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趣味。
在李渔之后,“四大奇书”之名在小说界逐步通行,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部小说的专称了。那么,通俗小说何以在中国古代能成为经典?这实与晚明以来文人批评家对小说文本的精细修改和评价体系的局部转化密切相关,故“改订和评价”是“四大奇书”成为小说经典的两个重要因素。下面,我就分别围绕“改订”和“评价”作进一步阐释。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魅力不仅在于众多英雄群像和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还在于文笔优美的书写风格和巨大的历史价值。读者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艺术价值,还能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的魅力。
《三国演义》的书写风格非常优美,语言简练却表达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小说中使用的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让整个小说的文笔更加精湛,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这种优美的书写风格,也是《三国演义》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符号
曹操,这位权谋之王,以其智慧和谋略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历史形象。他年少时即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曾经为了拯救百姓而挑灯夜读,磨砺出深厚的学识。他对待部下宽厚仁爱,但在面对敌人时又可以狠辣无情。他通过充分运用谋略,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势力,还建立了魏国。然而,他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建安之初失去了妻子,后来又陷入了赤壁之战的挫折,最终因病逝世。曹操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权谋与情感的交织,以及历史巨变中的坚持和挫折。
吕布,叱咤风云的猛将,被称为“飞将军”。他武艺出众,勇猛无比,但由于性格鲁莽和缺乏谋略,多次陷入困境。他曾是董卓的得力助手,但后来因为权力争斗而反目,被曹操所败。吕布的一生充满了战斗和磨难,他的英勇和悲剧性的命运使人深感唏嘘。
貂蝉,被誉为绝世美女,是吕布的爱人和舞姬。她的美丽吸引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注意,成为了争夺的对象。在《三国演义》中,她的形象更多地成为了情感的象征,吕布和董卓等人都为她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尽管她的角色相对较小,但她在故事中起到了连接不同角色和情节的重要纽带。
陆逊,智勇双全的吴国重要将领,他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夷陵之战中,他巧妙地运用火攻,击败了蜀军,稳固了吴国的地位。然而,陆逊的一生也充满了磨难和考验。他在吴国内部政治斗争中一度受到质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为国家的利益付出了巨大努力。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争、政治和家庭的种种波折,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
赵云,常胜将军,他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也是刘备的忠实战友。赵云年少时便仰慕刘备的仁德和志向,主动投奔刘备,从此成为刘备的得力干将。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以不败的战绩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他虽然武艺出众,但内心却隐藏着深深的孤独和无奈。他曾经守护着刘备的儿子刘禅,但后来却因为家族的私心而离开。赵云的一生,既是战斗的传奇,也是情感的沉淀,他的坚持和忠诚令人钦佩。
正如曹操在故事中所言:“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激烈的权谋斗争,以及智慧与勇气的展示,为我们传递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借鉴这些智慧,指引自己前行,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时光荏苒,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依然在人们的心中生动地存在。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面镜子,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人生选择。通过阅读这个宏大的历史史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更可以在其中找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无论是友情、智慧、忠诚还是权谋,这些元素都在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让我们从中受益良多。
除了人物形象,故事中的战争场景也是引人入胜的一部分。历经百余回,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古代军事策略的精彩与惊险。这些战争情节不仅仅是娱乐,更是让人们了解到战争背后的残酷和无奈,呼唤着和平与珍惜。
历史上的“三国演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说,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被描绘得异常英勇或者极端残忍,这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此外,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比如说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或者是关羽单刀赴会,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此外,我还从《三国演义》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和社会道德的知识。例如,曹操虽然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政治家,但他却缺乏人情味和道德观念;而关羽则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他为了保护刘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能和能力,还取决于他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一分钟看懂《三国演义》——揭秘经典名著的魅力!
除了诸葛亮,刘备、赵云、张飞、关羽等英雄豪杰也颇具魅力。刘备的礼贤下士光明大陆游戏盒子下载,赵云的武艺高超,张飞的粗中有细,关羽的威武忠诚,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使得《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加精彩绝伦。
在这些英雄中,我最崇拜的是诸葛亮。他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聪明绝顶、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形象深入人心。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取汉中、七擒孟获等故事中,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但人非圣贤,即使是聪明如诸葛亮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在北伐之际,他任用了自以为是的马谡镇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在马谡被斩后,诸葛亮放声痛哭,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先帝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天读了《三国演义》就顺手推荐一波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它通过描写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文化背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被广泛地运用在文学、电影、电视剧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此外,小说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也被广泛地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情节之一。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利用火攻打败了曹操的大军,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诸葛亮是一个智谋过人、谋略高超的人物。他的智谋帮助刘备打败了曹操,成为了蜀汉的奠基人。他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谋略被广泛地运用在文学、电影、电视剧等各个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诸葛亮也有一些缺点。例如,他有时候过于自信,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在一些情况下会导致他的失败。总之,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物。
专题: 说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网 猫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故事会有声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白话小说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