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不是短篇小说

0

《三国演义》并不是短篇小说,而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明朝作家罗贯中编著的,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及他们领导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全书共有一百二十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因其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带你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

第二,关羽在守护两位嫂嫂时,极度注重自己的行为和礼数,每三天到嫂子处问安一次,任何事情都要先请示嫂嫂再做决断。作为独镇一方的领军大将,君命尚有所不受,而关羽为了顾忌叔嫂之间的礼教竟然什么事都听从两位嫂嫂的。作者认为关羽的心中仿佛住了一群看不见的观众,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监督着关羽的一言一行。关羽极度看重礼教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高洁傲岸的形象,一步步钻到固化的套子里。

三国演义是不是短篇小说

第一,关羽当年在兄长刘备战败与其失散之时,不得已携两位嫂嫂投降曹操。关羽对此的解释是:“我是降汉,不是降曹。”其实,关羽说的“降汉不降曹”是一句矛盾的话。因为当时天下用的是汉献帝的年号,名义上还属于大汉的江山。关羽既忠于汉室,就应该是汉室的臣子,何来降汉一说?我们做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在嘲笑关羽降曹,只是认为他对封建伦理的过分执着导致他自身矛盾重重。

首先,关羽忠义无双,这个忠义就是贯穿全书把关羽的精神世界装进套子里的本源。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们在这里可以套用一下,改成“欲显关羽之节义而似伪”。关羽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让人在道德层面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网页版小霸王怎么作弊游戏夜话丨冰心:忆读书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经过长时期的演绎,很多说书人和落魄文人的加工和修改,当然这些修改者在修订时多多少少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上在那些年代上人们多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去着手修改,而在技术性考证方面却不一定擅长,毕竟北宋的沈括这些记录科技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主要原因是那时的官方和民间以读书中举为上,写话本是没落不第之人才去从事养家糊口的,科技更只是工匠的事,是贱民才作的事。

曹操的多疑与诸葛亮的多智

比如,毛宗岗所肯定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艺术形象,和从历史角度来看曹操所得到的印象,二者是存在相当距离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战乱持续了九十多年,户籍流散、灾荒横行,人口大量减少,文化受到摧残,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遭到了极大灾难。曹操在诗里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蔡文姬诗里也说“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诗句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是很明显地反映出当时长期的战乱导致人民生命严重缺乏保障。长期的军阀混战,让东汉朝廷成了空架子,乱世中每个有武力的人都可以争当皇帝,只要谁武力最强能够结束这一场灾难,就会被人视为英雄。所以后人看这段历史,就认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曹操就在这样的战乱中成长为最强的力量,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和军事实力很强,政治相对开明,最后统一了北方,因此曹操也可以称为英雄。但是《三国演义》里显然没有把曹操当成英雄,作者给曹操安排了很多生动的内容,把他写成了一个心狠手辣、残忍好杀的奸雄。

尤其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的形象是非常鲜活的。不仅在我国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力,甚至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他们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删定《三国演义》的毛宗岗曾经评论说,《三国演义》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关羽,他们三位的形象是不朽的。我们这个讲座主要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举几个代表性人物为例,来谈一谈《三国演义》的价值。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句子有不少来源于《三国演义》,比如“赤膊上阵”来自对勇将许褚的描写,“既生瑜何生亮”来自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情节。还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赔了夫人又折兵”“说曹操,曹操到”“大意失荆州”“借东风”等。这么多内容流传至今,也说明《三国演义》艺术力量的深入人心。

其实,从三国时代到元朝末年《三国演义》出现,三国故事流传了1000年左右,出现了各种相关的民间故事、文人创作、诗词改编等,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三国演义》的创作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描写的是不到100年的三国历史,而作者创作小说时依据的主要材料是《三国志》中几百个人的传记,《三国演义》把这些原本分列在不同国家下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内容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了一部伟大的史诗作品。

胡适和鲁迅对《三国演义》的意见,我觉得很有意思。两位先生对于文学的贡献是确凿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评价是偏颇的。比如说对于刘备形象的批评,我个人认为,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乱世中的军阀,他讲话的时候讲一半留一半,或者是对人讲话言不由衷,这对于军阀来说也是正常的。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比较学术化,他引用了清代学者章学诚的观点,章学诚提出《三国演义》“七实三虚”,也就是七分内容跟《三国志》正史记载是差不多的,而另外三分是虚构的,结果造成了“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惑乱观者”。鲁迅也认可这一观点。在艺术方面,鲁迅批评《三国演义》有两个人物写得很不好,一个是刘备,为了表现他的宽厚,结果写出来的他很虚伪。第二个就是诸葛亮,鲁迅说写得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智慧高超到像妖怪一样。

比如胡适就认为,《三国演义》有很大问题,它就是把《三国志》里面有关的材料,再加上一点宋元的戏曲,还有《世说新语》里的一些元素,并把这些故事等凑在了一起,没有什么文学想象力、创造力很薄弱。在胡适看来,《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通俗历史演义,不能算是一部很有文学价值的书,而且他还认为作者的思想非常腐朽,胡适称之为“陋儒”,认为作者过分拘泥于历史,又缺乏想象,因此不能称之为艺术。胡适这个看法与鲁迅是一致的,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讲中国小说史,胡适看过鲁迅的讲稿,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受了鲁迅影响。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从世界文学史来看,在《三国演义》成书的公元14世纪左右,世界其他地区至少欧洲还没有出现经典长篇小说,只有一些短篇小说,比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及一些骑士小说。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何被认为挽救了长篇小说?

在元代小说遭遇困境的时候,罗贯中成为了逆转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其流传于世的记载十分有限,不过他在年轻的时候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及有着出色的文笔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其在元末的乱世中,发现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便投身于话本长篇小说的创作之中。

而且此时的话本还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其中迷信思想极重,比如元代流传甚广的《三国志平话》,就将汉末三分的局势附会为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对于汉高祖的报复,而司马氏能够统一天下,则是因为秀才司马仲相"判断公明",这让其很难得到文人的认可,因此话本和小说只能在普通百姓中流传,这让其地位受到了打击。

另一个不利于话本艺术发展的问题是元代戏曲发展的兴盛,话本本就脱身于变文,是百姓用于日常消遣娱乐的读物,随着元杂剧的不断发展,百姓有了更丰富的娱乐形式,而且相较于表演形式单一的说书,杂剧的表演更加生动,因此更受喜爱。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文人和民间创作者都将精力投入到了元杂剧的创作中,这让话本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不过在元代的时候,由于学子的地位一再低落,这让文人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且文化交流氛围也和南宋时期相去甚远。从事话本创作的作家从南宋时期的文人逐渐转向普通百姓,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是其在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无法与南宋作家相提并论。现在流传于世的《三国志话本》等作品虽然在故事的构思上还算精巧,但是白字俗语极多,和南宋的作品差距较大。

在南宋时期,曾经流行于世的变文已经衍生出了话本这一的艺术形式。而大量文人的加入也让话本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无论是描写民间故事的短篇故事,还是描摹史实的《五代史平话》等作品,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这也为之后长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是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帝王。你想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献帝作为一个傀儡在他手里,但这个时候,他写诗的时候,竟然有非常细腻的心思。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是接下来马上就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而《三国演义》小说的立场,就非常顽固地认为,这个天下一定要是刘家的才行。对曹操的形象过于贬损。在我看来,这个小说其实有非常封建的思想。”

再者,曹操作为我们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人。你读曹操的诗歌,你会读到很多东西。他的诗里,对战争给人民生活造成的破坏,他是有反思的。对老百姓在战乱中悲惨生活,他也是有反思的。比如说他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么我们来想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有哪一个能达到曹操这样的思想高度?很难找吧。

提到中国传统文学,阿来提到,如果是读诗歌,散文,读古典作品,他“没意见。但如果是《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我觉得那不如读当代的好作品。”阿来对《三国演义》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它是“一本观念非常陈旧的书”。这部脱胎于《三国志》的古典小说,在阿来看来,“观念很狭隘。比如说三国时代里最有作为的人物,就是曹操。但在罗贯中笔下,曹操变成了一个很负面的人物。不光是看曹操治理魏国的政绩,比蜀国、吴国都要好,不然他不可能统一中原。

线上平台的迅速发展手机总是弹出谷歌游戏网页,解读经典,成为一个风潮。但如何辨别出真正优秀的经典,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阿来警惕,不要有厚古薄今的心态。“有的人总觉得过去的,被封为经典的,就一定好。哪怕有人觉得没那么好,也不敢提异议。毕竟大家都说好嘛。其实,我们读书是要动脑子的。不要迷信定论。是要培养人独立思考能力。不要一提经典就是四大名著。这个四大名著,允不允许我们用一种现代性的思考去反思一下?我们不是说要反思历史嘛?那么包括历史中产生的东西,其实都是可以反思的。”

谈到此,阿来也提醒一点,“我们总在议论别人,其实我还想指出一点的就是,这些议论别人的人,回到他的本职工作,其实有很多是很差的。与其你去讨论别人的事,还不如从你自己做起。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毛病就是讨论别人,这个不行,那个很差,但对自己的要求很低。”

当今世界,变化迅速,内容复杂。但能将之给与充分呈现的卓越作品,却很少见。阿来却并不认为这值得非常忧虑,“文学的开拓都是一点一点的。你不能要求每一个写作者都写得跟莫言余华那样的水平。你去看文学史,那么多人写作,留下来的也都很有限。经常一两百年,连一个人都没有。但你不能说,那些时间里,没有人写作啊。李白杜甫那个时代,写诗的人多的很嘛,包括杜甫诗里提到的那些他的朋友,都在写诗。但我们今天经常读的唐诗是很有限的。你得允许较为平庸写作的存在。甚至,平庸的写作也是文学生态的一部分。没有草,哪能有树啊?每一个时代的文艺创作,不能说每一篇都得是传世名篇。如果每一件瓷器都是大师水准,那今天收藏瓷器的人该哭了。渴望大师,但您得允许匠人水准的存在。”

如今阿来是郁达夫小说家最新一届的评委。作为小说评委,阿来正在认真读应征作品。当下的小说,从题材到写法,是否有可取之处呢?阿来觉得很好回答,“肯定有可取之处。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我觉得,高水准的还是挺多。”提到普遍认为当代文学长篇小说创作乏力,阿来承认,“长篇可能确实差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读的。我写的《空山》,就值得看嘛。很多时候,你都没有读,就假装说没人写出好的长篇小说。”

尹燕忠,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作家理事、桑田诗文社副社长。曾在《济南日报》《济南时报》、中国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洛阳晚报》《泰山文化》《大汶河》《楚风》、作家出版社《国庆征文选》等发表作品,在中国文化精英专刊上发表传记,小说《方河的婚事》在“鲁王工坊杯”首届小小说大赛中获得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莱芜鲁王工坊锡雕艺术研究院三等奖,报告文学《美丽的毕庄脱贫记》被济南市文学艺术联合会评为优秀奖,小说《梅花》被评为玫瑰文学奖,并多次获奖。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2卷本《萧乾、文洁若译本》,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七卷本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等,他们被奉为现代派的经典,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超越时空概念的潜意识成为小说的中心。

托尔斯泰一生共写出《托尔斯泰全集》90卷,巴尔扎克SPAN>年时间创作小说96部,其作品统一於《人间喜剧》描写人物两千余人。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写人物300多人,生活气息浓厚,场面纷至沓来,人物性格鲜明。

前苏联作家托尔斯泰长篇名著《战争与和平》共写保尔康斯基、别索霍夫、罗斯托娃等人物470多人,战争场面与非战争场面以及家庭聚会和舞场共1000余场景,人物鲜活,栩栩如生。日本女作家紫式部长篇巨著《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内容庞杂,行文典雅,笔意缠绵,表现出鲜明的日本民族气质,表现人物300多人,亲情暖意,爱与被爱等皆表现尽致。

《红楼梦》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包括有名有姓的人物732人,有姓无称谓的243人。在众多的人物中,能看出人物特征的有100多个。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短   下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