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原著小说百科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一般认为是明代的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西晋统一全国的故事。

历史背景

时间跨度:从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开始,至西晋灭吴(公元280年)结束。主要事件:包括董卓之乱、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主要人物

曹操:魏国的奠基人,被后世称为“奸雄”,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备:蜀汉的创始人,以仁德著称,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共同创立蜀汉。孙权:东吴的建立者,善于用人,最终使东吴成为三国之一。诸葛亮:蜀汉丞相,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发明了许多著名的战术和工具。周瑜:东吴名将,智勇双全,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关羽、张飞:刘备的结拜兄弟,武艺高强,忠心耿耿。

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和人物成为了后世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创作的重要素材,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至今仍广为人知。

版本与翻译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和再版,形成了多个版本。同时,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结语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三国演义原著小说百科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手机单机游戏盒子修改器《三国演义》简介

描述的是关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在立功报答之后,拜辞曹操,护送二位嫂子,前往河北寻找兄长刘备。从许昌出发后,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得过黄河。“千里走单骑”成为关二爷忠肝义胆的象征,也是其赫赫一生的重要战绩之一。

描述的是: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关羽,字云长,“美髯公”,汉寿亭侯,《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关羽的文学形象是一个忠义仁勇、手持青龙偃月刀的武将形象,高大威猛且武艺不凡。主要事迹如下: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去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成语“如鱼得水”来于此处。原文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提及《三国演义》,基本是家喻户晓,人们对这本古典小说的艺术造诣无不赞叹。其实,《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原作小说(题名不详)的毛修版本,经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加工,继而成为现在通行版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被誉为中国现存文学中的巨著之一

在书中,作者也将许多著名诗句和典故巧妙地融入故事,形成了瑰丽的文学气息。例如,曹操的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大佳话。《三国演义》非常流行于中国,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经典之作。

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方面,《三国演义》多采用发人深省的手法,赋予人物丰富的经历和波折,令读者感同身受,叹为观止。例如,四世三公的诸葛亮,其贞洁高尚、机谋过人、智慧卓越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魏国将领张昭,他为保存江东之地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也让人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乱世时期,展现了英雄豪杰之间的权谋斗争、忠诚与背叛、智勇过人的故事。

【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自诞生至今,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种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大英百科全书》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是“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并认为《三国演义》是十四世纪出现的一部“广泛批评社会的小说”。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英治认为,《三国演义》是“世界古典小说中无与伦比”的作品。泰国文学学会于1914年把《三国演义》的泰文译本评为优秀小说。苏联学者帕纳修克翻译的俄文本《三国演义》序言指出“《三国演义》在表现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卓越的地位,它是最普及的作品之一”,“ 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对此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订和评点。因最后是由毛宗岗校订、加工、定稿的,故后人多将他们的本子称为“毛评本”。毛评本强化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使之表述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便于阅读。毛评本《三国演义》虽然正统的道德色彩较为浓厚,但因其评点的文字见解颇为精到,且在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故此本成为后来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历史与人性的深度剖析:《三国演义》"

作为一部历史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所展示出的历史画卷毫不平淡。书中叙述了从东汉末年乱世开始到三国合一的历程,其间地域变动、人物更迭、兵戈不息。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吴汉蜀三国蓄势待发,群雄割据,互相发动攻势。在众多人物中,主要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等,每个角色都有其饱满而刻画深入的的性格特点和悲欢离合的遭遇,尤其是作者罗贯中的追求逼真和生动,将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性格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赢得读者热烈的响应和高度赞赏。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史诗体小说,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作品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火影网页游戏昵称推荐男生,揭示了人性的各种表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所呈现出的历史画卷和人性描写引人入胜,让读者感到震撼心灵、印象深刻。

三国演义简介|不仅是作战的“教科书”,它开创了历史演义的高峰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另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乃明朝万历、天启间无锡人叶昼所评,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中有眉批、总批,有明建阳吴观明、吴郡宝翰楼等刊本,俗称“假李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就是以此为底本,再行批评删改的。

《三国志传》,现存万历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等几种。该书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估计不是同一系统,书中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详细事迹,嘉靖本中没有关索事迹。《三国志平话》中写孔明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可见这一部分出自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共四集,分写花关索的身世、认父、进川、贬到云南。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专题: 说三国演义小说   逆三国演义小说   看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