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中,“擒孟达”是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时期的一个故事情节。
孟达原是刘璋部下,后归降刘备,成为蜀汉的官员。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孟达被派往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镇守。但由于孟达与魏延之间存在矛盾,加上对蜀汉内部权力分配不满,他产生了背叛之心,暗中与曹魏联系,意图投降。
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采取行动。他一方面写信给孟达,假装不知其叛变之事,安抚其心;另一方面派遣马岱率领精兵秘密前往上庸。当孟达准备起事时,马岱已经率军到达,并迅速攻破城池,成功捕获了孟达。孟达被捕后,被押解至成都,最终因叛国罪被处死。
这个故事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和果断,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三国演义》通过这样的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也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忠奸等主题。
第六,司马懿引军从宛城出发赶新城,宛城在新城的东北方向,途中捉到了孟达的送信心腹人,这更奇哉怪也!心腹人从祁山出发到新城,祁山在新城西北方向,这个心腹人是走懵逼了还是特意送货上门被司马懿捉拿?
第五,宛城是司马懿解职后闲居的地方,宛城在魏国境内腹地,并不邻近边境,军马能有多少?尽管有徐晃的兵力加入(徐晃的军也来得突兀),能和边境重镇新城兵力抗衡?
三国演义小说擒孟达内容
第四,诸葛亮未卜先知可以理解,那么申仪未卜先知就让人费解了。申仪获得孟达造反的消息,应该是向洛阳曹睿告密才妥当,怎么直接直接派人走到宛城向被解职的司马懿告密?申仪已经先算到司马懿会复职吗?因为书中说,曹睿派使者宣司马懿复职宣诏完毕,申仪的家人就到了宛城向司马懿禀报机密事。
第三,诸葛亮一听到司马懿出山,就说孟达不是司马懿对手,就预料到了司马懿会获得孟达反叛的信息。后来司马懿果然接到金城太守申仪的密告,不过,纵观全书,诸葛亮未卜先知倒是常事!
第二,孟达说,司马懿从宛城向洛阳请示来回共一千六百里需要一个月时间。而实际上孟达所在的新城和孔明所在的祁山相距两千里以上,孟达的心腹人却来来回回像进邻居家门,这个心腹人有特异功能吗?或亦是梁山好汉行神太保戴宗的祖师爷?
第一,孟达在新城,联络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起事三国单机游戏关押貂蝉,那是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大事,在没有获得申仪申耽绝对承诺后,便敢和申耽申仪透露反叛的真实想法?那不是拿着脑袋让申氏兄弟垫坐吗?事实上告密的就是金城的申仪,甚至还有孟达在新城的外甥邓贤、心腹李辅。
孔明接到回信跌足长叹说,孟达一定会被司马懿擒获,因为司马懿如果晓得消息,不会等洛阳的请示结果,而是会立即从宛城发兵,到达新城只要十天就能赶到,哪里还要一个月时间?又急忙写给孟达,告诉他如果来不及举事,就不要泄露消息。
孟达接到孔明信后,反而说诸葛亮多心,认为司马懿的闲居地在宛城,离洛阳八百里,离新城一千二百里(那么新城离洛阳二千里),就算司马懿获得了起义消息,等他向洛阳请示后再赶到新城,最少要一个月,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什么都准备好了!因此回信给孔明,把不担心的理由表述了一番,同时请孔明不要担心,只管进攻长安就是!
诸葛亮喜从天降,高兴还没过头,又有消息说魏国曹睿重新起用了司马懿,诸葛亮大惊,认为孟达如果遇到司马懿,起义的事就会失败。马谡建议写信提醒孟达,要他早做准备,孔明急忙写好信要孟达心腹人送回新城。
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期节节胜利,兵锋到达祁山。一日,镇守永安宫的李严派遣儿子李丰到祁山大营,向孔明禀报说李严好友孟达,之前投降了魏国,受到曹丕重视,委以镇守新城、上庸、金城三郡重任,引人嫉妒,曹丕过世,无人依靠,又想反叛魏国,回蜀国效力。向诸葛亮约定尽起新城、上庸、金城三郡兵力进攻洛阳。李丰汇报的时候还带来了孟达的送信心腹人。
专题: 三国演义书小说 小说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之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是现实小说吗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内容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