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关于选择哪个版本的《三国演义》比较好,这主要取决于您的阅读目的和个人偏好。
1.学术研究或深入学习:如果您是出于学术研究或希望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目的,推荐选择注释详细、校勘严谨的版本。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演义》(校注本),该版本基于明刻本进行校对,并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说,适合学术研究使用。
2.普通读者或初学者:对于普通读者或是初次接触《三国演义》的朋友来说,可以选择一些语言更加通俗易懂、配有插图的版本。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三国演义》普及版,这类版本通常会简化一些古文表达,使故事更容易理解,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增加阅读乐趣。
3.儿童阅读:如果是为孩子挑选《三国演义》,市面上也有专门为儿童改编的版本,这些版本往往将原著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改写,使其更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如《少儿彩绘三国演义》等,这样的版本不仅文字简单易懂,还配有丰富的彩色插图,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总之,选择合适的《三国演义》版本,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希望您能在阅读这部经典作品时获得愉快的体验!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阅读本/评点本盘点
介绍:《三国演义(注评本)》的点校,以大魁堂本为底本。黄纸封面书题:正中双行书名,上方横刻“金圣叹外书”,左、右旁镌“毛声山评点三国志”及“大魁堂藏板”。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六字,偶有眉批及行间旁训。白口,无格,四周单边。正文十九卷,书分二十册,内有数叶补板。据纸质及板式,初步鉴定为清初刊本。复以咸丰三年朱套板刊本及光绪庚寅上海图书集成局印本《绘图三国演义》两种为校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本《三国演义》为参校本。
三国演义小说什么版本好
介绍:毛宗岗将罗贯中的原本加以修订,整理回目,削除论赞,修改诗文,增删琐事,改订文辞,从而形成了今日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宗岗的评语虽然有些迂腐之论,但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连用十二个《三国演义》一书有什么什么之妙来夸赞该书,就指出了《三国演义》的精妙所在。他提出的《三国》之中有大关目、小关目以及前后呼应等有关结构的问题,也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介绍:康熙四年(1665),毛纶废目,《第七才子书》的评点由毛宗岗执笔代书。次年征程三国单机游戏推荐阵容,毛宗岗商请其师“药溪浮云客子“撰写序文,成书刊行。康熙十八年(1679),李渔为《三国》毛评本撰写序文。此书由醉耕堂刊行,是现存最早的《三国》毛评本。
为什么对于大众阅读和收藏要介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呢?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对四大名著的校勘从1953年就开始了,早不说而且在校勘上可以说比其他出版社更专业。比如说:第一回写曹操的出身,毛本、明本同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都”字是形讹,当作“部”,今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改。洛阳是县,并无“都尉”官职,“北都尉”之名是不可通的。唯一的缺憾:整理本书仅收演义正文,正文内亦不收毛评。
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有成就的历史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写三国时代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与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要求安定的强烈愿望。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一、首次将《三国志演义》由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题变为双题。虽然合并得很简率,回目亦长短参差,但一百二十回的形式却被后来大多数版本所沿袭,清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便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金文京先生的见解不乏独到之处,但许多问题他却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仍以关索故事为例吧。人们不禁要问:商人既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何苦还要搜肠刮肚地虚构故事,并颇费心机地插进原文中去呢?且不说插增故事的商人是否具备杜撰传奇的才能,单是那份淡泊名利的耐心便足以令人心生疑窦了。还有,林林总总的志传系统二三十种本子,为何插增部分大同小异呢?是共同遵从一个母本,还是相互之间借板袭用?种种疑难,恐非金先生三言两语所能判明。
旅日韩侨、日本京都大学的金文京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金先生在《〈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11)]一文中指出:嘉靖本与建安本“两者内容上的差异,除了建安本中出现了嘉靖本所完全没有的关索的故事以外,都是很细小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无二致,文辞也大致相同。这样看来,说两者的关系是来自同一源头的同系统版本的异本关系,最为恰当”。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异本呢?金先生的解释是:“最大的原因在于明代早期这种书籍是以抄本的形式流布的。”盖嘉靖本所附弘治七年(1494)庸愚于序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眷录。”所附嘉靖元年修髯子序曰:“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似乎嘉靖本是最早的刊本,此前只有抄本供人阅读。于是,金先生据此印证,嘉靖本与建安本间文字内容上的差异,不过是在抄本阶段不可避免产生的失误而己。
余象斗本封面题“谨依古板”云云,虽是宣传性的广告语,但据前所论,亦不可武断地以为纯属虚张声势的诳文妄言。至于所“依”之“板”“古”到何种程度,是依照嘉靖元年本而又有所加工改造呢,还是那“古板”本来就先于嘉靖元年本呢?以及究竟哪些才是罗贯中原作中的文字?诸如此类的迷离是非,尚需精审细辨。
不过,虽然刻印精美、向受推崇的嘉靖本所潜藏的舛错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建安本却委实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可厘正嘉靖本谬误的善本。客观地说,倒是它更不正确,更需要细心推敲。不妨仍以该系统中余象斗本为代表,举例如下:
地名。嘉靖本卷三写曹操迁都许昌,乃“使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余本则作“程昱为东平相,屯兵范城,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令”;乔山堂本、英雄谱本莫不如此。按,《三国志·程昱传》云: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可见,嘉靖本误把地名“范城”当作人名“范成”了。此足可证余本的某些内容不会在嘉靖本之后。
人称。余本多直呼关羽其名,逢曹操却敬称“曹公”;嘉靖本则称关羽作“关公”、“关某”,而径呼曹操之名,其间的感情色彩不言而喻。嘉靖本作“骨肉”、“女婿”、“农夫”,余本则作“血脉”、“女夫”、“田夫”,一派市井田间的口吻。嘉靖本写吕布使者见袁术称“明上”,下有小字注曰:“当时袁术僭号,故称明上”;余本则作“明公”。若出于嘉靖本,岂能无视小字注的提示!
正文所引诗赋论赞等文字不尽相同。余本多处引录“静轩诗”与希明尉子诗等。按,静轩,姓周,名礼,字德恭,号静轩,浙江余杭人。明弘治十年(1498)曾进所著《续编纲目发明》,另著有《通鉴外纪论断》等[⑨]。嘉靖本则无静轩等人诗,却有明人尹直(1428—1511)的赞词。可见,二者都经过后人加工整理,皆非罗贯中原作初始之面目。
上下段(节)之间的衔接文字。余本常常径自关联,而嘉靖本则有所孳衍,特别是下段(节)开端文字,或复述上段末尾文字,或交代上段末尾故事的缘由。如余本卷八《群英会周瑜智蒋干》末尾,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后,命鲁肃试探孔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其谋,独有孔明,胜如吾见,想此见可瞒他。子敬试以言钓之。知与不知,便当回报。’肃来钓孔明,还是如何也?”下段《诸葛亮计伏周瑜》一开篇即写道:“鲁肃领了言语,径来船中探孔明。”上下段文字连接紧密。嘉靖本上段(卷九)末尾文字基本相同,可下段(卷十)开头在“鲁肃领了言语”之前,又加了如下一段:“却说周瑜用计借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细作报过江来。瑜大喜,乃与鲁肃曰:‘吾料众将可瞒,独孔明不可瞒也。子敬以言钓之,看他知否?’”重复上段末尾,对读者作回顾性提示。
3.余本卷七《长坂桥赵云救主》写糜夫人之死:“糜氏弃阿斗于地,遂将头撞墙而死。……赵云就堆(推)土墙而掩之。”嘉靖本却是这样的:糜氏“弃阿斗于地上,投枯井而死。赵云恐曹军盗尸,推土墙而掩之”。从细节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刊刻时间早的嘉靖本反比后出的余象斗本修改的痕迹更多些。
2.余本卷七《刘玄德走江陵》:刘琮降曹后,“琮未敢往(见操),蔡瑁、张允请了刘琮、文聘同去。聘曰:‘为大将不能保全荆州,当待死而已。’不肯同去。”嘉本则作:“琮惧怕,不敢往见。蔡瑁、张允请行,琮教与文聘同去。”并不交代文聘言行。接下来却有曹操派人寻文聘,文聘来后自称“无颜早见”等文字。据此似可推断,文聘不肯与刘琮同去见曹操一细节乃原著所有,嘉靖本欲将它删去,却又未删干净。
1.余本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写十常侍专权,“这十个把握朝纲,是他门下,得官做;不是他门下,干有功劳,且守缺期。灵帝自尝说:‘张常侍是我父经典单机游戏三国志13,赵常侍是我母。’”语言俚俗,声口逼肖,生动地勾画出宦官气焰熏天而灵帝自甘为儿皇帝的情状。嘉靖本则作:“这十人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朝廷待十人如师父。”显然文字雅驯了不少。
《四大名著》版本那么多,这套给孩子读的版本连央视都在推荐
1、所有选取的阶梯,也需要是”经典“。也就是说,在当下时代,你可以选择音频、视频、所有方式来进入经典,但需要保证他们是优异卓越的,而不是粗制滥造的。粗制滥造的解构经典,如逆水行舟,消磨我们和孩子的时间,使之越退越远,迷失方位。
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有好的推荐没有?
我有三套《三国演义》,版本很一般,却保留着我心中许多美好回忆
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大概好像是一个古训,所以我的曾祖父的书箱子里有许多演义小说,却没有三国。记着我在读五年级的时候,在西汪岸上听我的一个本家的高祖父和一个本家的叔祖父两个老人家在讲三国。他俩讲得入了迷,我也听得入了迷。大概是说的是草船借箭,火烧连环战船,曹操赋诗等等。
古籍办推荐《三国志》及其4种优秀整理版本
陈寿《国志》版本待深入 作者洋卜为 古籍办推荐的这四个版本的史著陈寿《三国志》,能代表21世纪陈寿《国志》的研究吗?其整理的优秀点在哪?其不足处在哪?还有哪些待深入处?能真正表述还原陈寿原本风范的概率几分?等等。 愚下窝居南充,卅余专注陈寿,斯论之横断,弗知先贤之劳苦,如易培基、卢弼、赵幼文、吴金华等贤达。愚下昧断,如今最好的《三国志》研究版本,应该是巴蜀书社的杨耀坤、揭克伦的注释本。此外,方北辰的全译注本,可从参考,因其从底本非佳本,但某些诠释,他本难及,是其独到。可喜之处,中华书局此四种版本,也是近十年来之最佳版本。然,陈寿《国志》之版本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待深入处,甚众。 2023年11月26日晨七时余
缪钺编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志选》。著名历史学家缪钺编选的《三国志选》,便于初学者了解《三国志》的基本内容、编撰体例,以及最能反映三国时期历史风貌的篇章等。该书选择了最能体现《三国志》编纂特点与记述风格的内容,如曹操、诸葛亮、孙权等这一时期最重要人物的传记,以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影响全局的重大战役,并选编了与当时学术思想、文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相关的内容。在选文之外,还进行了精要注释,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三国志选》原是20世纪60年代为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来学习历史而设计的一套丛书中的一种,由历史学家郑天挺主编,执笔者皆为一时之选。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部很好的《三国志》入门读物。
专题: 论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6 三国演义记小说上一篇小说三国演义结局是什么
下一篇欧美人看三国演义小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