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主要讲述了东汉末*至西晋初*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这部作品的原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三国演义》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这里简要介绍两个较为知名的版本:
1.明刻本: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可以追溯到明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嘉靖*间(15221566)的刻本。这些早期的刻本对后来的版本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因为*代久远,现存的数量非常有限。这些版本通常被认为是更加接近罗贯中原作面貌的版本。
2.毛宗岗评改本:到了清朝,毛宗岗及其父亲毛纶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整理和修订,并添加了大量的评论。这个版本不仅在文字上做了许多润色和调整,使之更加流畅易懂,而且通过评点的形式,增加了许多对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毛宗岗版《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广受欢迎,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这两个版本各有特色,明刻本更接近原著,而毛宗岗评改本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较大的改进,更易于现代读者理解。不过,无论哪个版本,它们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我有三套《三国演义》,版本很一般,却保留着我心中许多美好回忆
我读过竖版三国,读完的时候认下不少繁体字,我另后读的是名字下面划一横的三国,这个三国我爱读,我读了好几遍,再后来我读过绣像三国,一翻过封面,第一页就是三国主要人物画像。
三国演义小说两个版本
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大概好像是一个古训,所以我的曾祖父的书箱子里有许多演义小说,却没有三国。记着我在读五*级的时候,在西汪岸上听我的一个本家的高祖父和一个本家的叔祖父两个老人家在讲三国。他俩讲得入了迷,我也听得入了迷。大概是说的是草船借箭,火烧连环战船,曹操赋诗等等。
我也收藏了三个版的三国三国游戏大全单机版刘备传,一个毛批三国,一个是影印本的三国,还有一个是影印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我有四套,其中一套是四十八本的连环画。 有一套是毛宗岗批评的,读起来那真是赏心悦目!我也老版红楼梦,封面和这差不多,但是没有插图岳飞传我读过三版!水浒传也读过三版。第一个我家里以前有。版本比较一般。我家里有四套,不过出版时间都不长~不同版本,翻阅起来愉悦感不一样。我有一套内蒙古出版社出的这上面的图哪个版本的有?我有三套三国演义连环画孙权赞叹诸葛亮【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观其营垒,同样叹服【天下奇才】。他的孙子司马炎一统三国后,派遣专人收集和学*诸葛亮兵法……
刘备不止是赞叹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人之英】,对曹操这个生平劲敌,在和诸葛亮私下议论时,也每每赞叹其才能(【先帝每称曹为能】),也唯有如此心胸豁达之人,才能做出舍弃一家一姓之私我,千古高义的白帝托孤之举。
想来以诸葛丞相品性之高洁,心胸之豁然,若是看到这群和流量明星小鲜肉粉丝并无本质区别之人,也会哭笑不得吧。而摒弃封建正统观,让罗贯中版《三国演义》原著尽可能回复未被篡改前的原貌,依旧任重而道远。
然而看看至今还有无数人,竭力给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赵国降卒辩解,竭力给战国秦国各种坑陷盟友、背信弃义的作为辩解,甚至这种观点占了主流上风,只因对秦国攻灭六国的推崇,
事实上,我们评价古代历史人物,如果是类似石敬瑭、秦桧、洪承畴这种出卖民族利益,注定****的卖国贼,当然必须严正立场,对他们的唾弃,是不容质疑的大是大非,只因爱国主义是亘古不变,永不过时的真理。
甚至包括司马懿这种老谋深算的政治人物,生前执政时于魏国平民多有德政,收拢人心颇有成效。无数人对他口诛笔伐、视为不可翻案的反面人物的真正理由,也绝对不是什么“对曹魏不忠”,或者内部斗争中灭了曹爽这种无能草包的三族,而就是阻止诸葛亮北伐成功,后代更一统三国成为最大赢家,关于这一点,谁不是心照不宣呢?
甚至于谨守臣节、丹心报国的陆逊 、邓艾等正史中一贯评价甚高的正面历史人物,也仅仅因为不但站在蜀汉政权的对立面,更给蜀汉政权造成了严重到难以挽回的损失,便同样被此类人尽可能去挖空心思编织罪状,强行抹黑。诸如此类其【粉圈论史】思维,早已登峰造极,走火入魔。
更有很多人单凭个人喜好,强行发明历史的所谓文章,对真实历史的刻意扭曲程度,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数百*前的罗贯中。因为秉承着“蜀汉一方为绝对正义方”的立场,还当真就把曹操、孙权、司马懿等历史人物,当做如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刻骨仇人,咬牙切齿地贬斥唾骂,实在令人哑然失笑。
时至今日,已经有太多言必称《三国》的人,完全秉承“非黑即白”“非忠即奸”的“粉圈思维”来讨论历史。他们不止是没看过《三国志》原文,事实上也根本没有几个真正看过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原著全文,对这部伟大古典名著的了解,其实局限于衍生的影视剧、游戏、网文,即使偶尔有一些翻阅原著的,看的也只是毛宗岗父子的对罗贯中原著的篡改版本。
因为毛宗岗改编版本的《三国演义》更迎合了满清王朝极度“崇刘反曹”,以关羽为武圣,以刘备为正统,贬曹魏为僭伪的历史观,于是毛宗岗父子的修改版,居然鸠占鹊巢,取罗版而代之,成为《三国演义》的通行版本。最后人云亦云之下,反而是罗贯中和“真《三国演义》”,替满清当局和毛宗岗父子,背上了“篡改历史”的罪名,——天下焉有是理乎?
然而,当满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有腐儒毛宗岗父子,将罗贯中原著中,上述那些客观评价魏、吴两国著名人物能力和贡献的赞诗,尽数删除,更大量添加尽可能丑化曹魏人物、褒美蜀汉人物的段落和评语。
辽东边陲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为明朝边军将领时,同样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他的众多儿孙如皇太极、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莽尔古泰、代善、阿巴泰等人,从小便人人熟读《三国演义》,把这本书当做他们的军事启蒙教材。
当时此类历史演义小说众多,《三国演义》是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最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一部书,更通过衍生的戏曲,评书等多种形式,深入民间亿*大众之心,在市井中广为流传了二百余*。
其实,这些看似和故事剧情并不相符的人物赞诗,也就和罗贯中尽可能避免恩师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道具法宝流”一样,仍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的作者,应有的底线和矜持。
武昌夏口吊周郎,两岸春风起绿杨。上竟霸图何日在?追思尘迹事难忘。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山河远夕阳。千古吟翁哀瘦马,诗成吟咏转凄凉。
*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青春*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不妨看看对曹操、郭嘉、司马懿、周瑜,罗贯中这部首倡“拥刘反曹贬孙”的小说,又是怎么在《三国演义》原著中,最后给他们的英雄一生盖棺定论的:
但另一方面,罗贯中虽然立场上绝对做不到对三方阵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但同样在很多剧情的旁白用词和点评中,对曹魏、东吴的杰出人物,加以无保留的赞誉。
虽然罗贯中深受元末明初时,已在民间极为普遍的“拥刘反曹”思想影响,给诸葛亮、关羽、赵云等蜀汉著名人物,添加了「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三气周瑜」「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七进七出」等众多虚构剧情,同时对曹操、周瑜等曹魏、东吴阵营的重要人物,加上了许多用以衬托蜀汉人物的虚构“丑化”情节,
这也使得他笔下的战争和军略场景,贴近于当时的真实军中场景,比如战前刺探情报,确定战略战术,定下火攻计、伏兵计、诈降计等各种计策,读来也就颇具可信度。
罗贯中曾效力于当时盘踞江淮、自称“周王”的军阀张士诚,为其军中幕僚,并亲身经历了张士诚和明太祖朱元璋的争霸战争。因此,自身也就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战略与战术造诣。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撰写这部小说时,根据陈寿《三国志》的真实历史故事,和裴松之《三国志注》提及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广泛博采了汉末三国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话本传奇故事。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的那些版本
版本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通过广泛搜集不同的版本,可以刊误纠谬,为校勘提供基础,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优劣,选择善于本,指导阅读;除此之外,还能鉴别伪作。可以说版本学对于《三国演义》而言是很好的整理辑录的工具。在上世纪70*代,澳大利亚的学者柳存仁最早将《三国演义》的版本分为"志传"和"演义"两个系统。步入80*代后,国内大多数的学者将《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分为 "通俗演义"、"志传"、"批评本"和毛本四个系统。本文对"通俗演义"和"志传"系统进行简单的概述,现将整理的情况述诸于此。
建国以来版本学的不断发展为国内书籍的整理与出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开始对《三国演义》的版本进行系统的分类。这些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学术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珍本书的鉴别,同时还可以探求当时文化的发展情况。因此对于不同版本《三国演义》的制成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金文京先生的见解不乏独到之处,但许多问题他却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仍以关索故事为例吧。人们不禁要问:商人既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何苦还要搜肠刮肚地虚构故事,并颇费心机地插进原文中去呢?且不说插增故事的商人是否具备杜撰传奇的才能,单是那份淡泊名利的耐心便足以令人心生疑窦了。还有,林林总总的志传系统二三十种本子,为何插增部分大同小异呢?是共同遵从一个母本,还是相互之间借板袭用?种种疑难,恐非金先生三言两语所能判明。
旅日韩侨、日本京都大学的金文京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金先生在《〈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11)]一文中指出:嘉靖本与建安本“两者内容上的差异,除了建安本中出现了嘉靖本所完全没有的关索的故事以外,都是很细小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无二致,文辞也大致相同。这样看来,说两者的关系是来自同一源头的同系统版本的异本关系,最为恰当”。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异本呢?金先生的解释是:“最大的原因在于明代早期这种书籍是以抄本的形式流布的。”盖嘉靖本所附弘治七*(1494)庸愚于序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眷录。”所附嘉靖元*修髯子序曰:“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似乎嘉靖本是最早的刊本,此前只有抄本供人阅读。于是,金先生据此印证,嘉靖本与建安本间文字内容上的差异,不过是在抄本阶段不可避免产生的失误而己。
余象斗本封面题“谨依古板”云云,虽是宣传性的广告语,但据前所论,亦不可武断地以为纯属虚张声势的诳文妄言。至于所“依”之“板”“古”到何种程度,是依照嘉靖元*本而又有所加工改造呢,还是那“古板”本来就先于嘉靖元*本呢?以及究竟哪些才是罗贯中原作中的文字?诸如此类的迷离是非,尚需精审细辨。
不过,虽然刻印精美、向受推崇的嘉靖本所潜藏的舛错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建安本却委实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可厘正嘉靖本谬误的善本。客观地说,倒是它更不正确,更需要细心推敲。不妨仍以该系统中余象斗本为代表,举例如下:
地名。嘉靖本卷三写曹操迁都许昌,乃“使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余本则作“程昱为东平相,屯兵范城,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令”;乔山堂本、英雄谱本莫不如此。按,《三国志·程昱传》云: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可见,嘉靖本误把地名“范城”当作人名“范成”了。此足可证余本的某些内容不会在嘉靖本之后。
人称。余本多直呼关羽其名,逢曹操却敬称“曹公”;嘉靖本则称关羽作“关公”、“关某”,而径呼曹操之名,其间的感情色彩不言而喻。嘉靖本作“骨肉”、“女婿”、“农夫”,余本则作“血脉”、“女夫”、“田夫”果盒手游盒子下载软件,一派市井田间的口吻。嘉靖本写吕布使者见袁术称“明上”,下有小字注曰:“当时袁术僭号,故称明上”;余本则作“明公”。若出于嘉靖本,岂能无视小字注的提示!
正文所引诗赋论赞等文字不尽相同。余本多处引录“静轩诗”与希明尉子诗等。按,静轩,姓周,名礼,字德恭,号静轩,浙江余杭人。明弘治十*(1498)曾进所著《续编纲目发明》,另著有《通鉴外纪论断》等[⑨]。嘉靖本则无静轩等人诗,却有明人尹直(1428—1511)的赞词。可见,二者都经过后人加工整理,皆非罗贯中原作初始之面目。
上下段(节)之间的衔接文字。余本常常径自关联,而嘉靖本则有所孳衍,特别是下段(节)开端文字,或复述上段末尾文字,或交代上段末尾故事的缘由。如余本卷八《群英会周瑜智蒋干》末尾,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后,命鲁肃试探孔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其谋,独有孔明,胜如吾见,想此见可瞒他。子敬试以言钓之。知与不知,便当回报。’肃来钓孔明,还是如何也?”下段《诸葛亮计伏周瑜》一开篇即写道:“鲁肃领了言语,径来船中探孔明。”上下段文字连接紧密。嘉靖本上段(卷九)末尾文字基本相同,可下段(卷十)开头在“鲁肃领了言语”之前,又加了如下一段:“却说周瑜用计借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细作报过江来。瑜大喜,乃与鲁肃曰:‘吾料众将可瞒,独孔明不可瞒也。子敬以言钓之,看他知否?’”重复上段末尾,对读者作回顾性提示。
3.余本卷七《长坂桥赵云救主》写糜夫人之死:“糜氏弃阿斗于地,遂将头撞墙而死。……赵云就堆(推)土墙而掩之。”嘉靖本却是这样的:糜氏“弃阿斗于地上,投枯井而死。赵云恐曹军盗尸,推土墙而掩之”。从细节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刊刻时间早的嘉靖本反比后出的余象斗本修改的痕迹更多些。
2.余本卷七《刘玄德走江陵》:刘琮降曹后,“琮未敢往(见操),蔡瑁、张允请了刘琮、文聘同去。聘曰:‘为大将不能保全荆州,当待死而已。’不肯同去。”嘉本则作:“琮惧怕,不敢往见。蔡瑁、张允请行,琮教与文聘同去。”并不交代文聘言行。接下来却有曹操派人寻文聘,文聘来后自称“无颜早见”等文字。据此似可推断,文聘不肯与刘琮同去见曹操一细节乃原著所有,嘉靖本欲将它删去,却又未删干净。
1.余本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写十常侍专权,“这十个把握朝纲,是他门下,得官做;不是他门下,干有功劳,且守缺期。灵帝自尝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语言俚俗,声口逼肖,生动地勾画出宦官气焰熏天而灵帝自甘为儿皇帝的情状。嘉靖本则作:“这十人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朝廷待十人如师父。”显然文字雅驯了不少。
除以上六处外,尚有十四处涉及关索的内容。以上从余本残存的十四卷中的描写,足见出关索是小说中颇令人瞩目的角色。宋元时期,有不少关于关索的记载,明成化戊戌十四*(1478)还曾重刊过据说翻印元本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如此一位传奇人物,为何在嘉靖本中销声匿迹,而到了后出的余本中,却又活跃频繁呢?是刻书家为吸引读者兴趣、提高经济效益而随意妄加出来的吗?果真如此,我们倒要佩服改编者技艺的高超精妙了。
当然对吴国删除的诗歌也不少,删去了董袭陈武战死的诗歌,还有孙策孙坚周瑜锋芒毕露的诗歌,连甘宁与凌统冰释前嫌的赞诗都除去了。
但是也给毛宗岗删掉了,毛宗岗认为庞德一个本来就不是曹将,先主马超和哥哥都在蜀国,还宁死不屈,认为“其后既不肯背曹操而降关公,其初何以背马腾而降曹操?故庞德之死,君子无取焉。”所以很看不起庞德。
专题: 三国演义老小说 人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名上一篇三国演义里的章回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电子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