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三国演义》全书共120回,每一回都有一个或两个小标题,概括了该回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三国演义》前几回的简要介绍:
1.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描述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为兄弟,并共同对抗黄巾军起义的故事。
2.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讲述了张飞因不满督邮欺压百姓而将其鞭打,以及何进密谋铲除宦官的故事。
3.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描述了董卓在温明殿上斥责丁原,并通过李肃用金珠收买吕布的情节。
4.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主要讲述曹操向董卓献刀企图刺杀未遂,以及董卓废黜汉少帝,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的过程。
5.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描述了曹操发出讨伐董卓的檄文,各地诸侯响应,最终在虎牢关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对抗吕布的精彩战斗。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发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三国演义》每章回故事简介(1-120回),建议中小学生打印熟读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值得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思维能力。希望广大中小学生能够读一读这部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三国演义》更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部小说,他们可以培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素养。
三国演义里的章回小说
第一部章回小说是水浒传,不是三国演义,“回”就是指的大明?
《西游记》以《清夜吟》隐喻吴回。世德堂本《西游记》以北宋邵雍五绝《清夜吟》:“月到天心处三国杀盒子模拟器游戏,风从水面来。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分一百回为二十卷,每卷以诗中的一个字为卷名:月字卷、到字卷、天字卷、心字卷、处字卷……。
花,是“草化”,谐音“曹化”,朱姓出自邾国曹姓,这是三大名著的总符码,写的就是朱家事,因而有花和尚、花村刀笔吏、花果山、黄花观、花袭人,等等。《石头记》更是把洪武所称天命写成了无稽崖,寓意洪武之说无可稽考。无稽崖又是“吴姬鸭”,吴指吴回,颛顼是高阳氏姬姓,吴回节是姬氏吴姓,邾国曹姓当然也出自姬姓,这才有周武王大封同姓,曹挟被封到了邾国。
既是黄帝之子,朱元璋却又以祝融为国号,自称吴国公、吴王,大明这等“天命论”原本就乱七八糟的,三大名著也就借此讽喻大明太祖,说大明实亡于洪武,《水浒传》、《西游记》就以蜈蚣、多目怪暗写大明太祖。黄花观之“黄”即此喻。
朱元璋出世之年是天历元年,冷香丸、天历元年,就是从《水浒传》到《西游记》,再到《石头记》中的“天香”。黄冠,隐写的是颛顼帝爷爷黄帝,黄帝传位与颛顼,朱元璋是黄帝所赐冷香丸而生,是把自己比作了颛顼之父,继承的是黄帝的帝位。至少,朱元璋说自己不输与颛顼。所以,朱元璋说自己“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以五德为朱家字辈,正好对应五帝。
《西游记》车迟国故事中,孙悟空变作一条变作一条七寸长的蜈蚣,帮助唐僧坐禅赢了虎力大仙。第七十三回,黄花观多目怪节是一条七尺长短的蜈蚣。黄花观隐写的是朱元璋出世,《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太后梦见在舍南麦城遇到一个黄冠,这得了一粒冷香丸,梦醒之后就生下了大明太祖。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至第三十回梗概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双方相持不下。然而,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了曹操,并透露了袁绍的粮草囤积在乌巢的秘密。曹操立即派兵袭击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得知后大为震惊,派兵救援乌巢,但已经来不及了。最终,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给曹操,损失惨重。曹操则趁机扩张势力范围,逐渐统一了北方地区。此战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权地位。
孙权为了收服人心,杀了东吴名士许贡。然而,许贡的门客为了报仇,用弓箭射伤了孙权。孙权在养伤期间,一个名叫于吉的道士来到江东,他使用妖术为人治病,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崇拜。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也深受其影响,开始信奉于吉的妖术。孙权对此非常不满,但无法阻止于吉的影响力扩大。最终,孙权决定杀死于吉以平息民愤。然而,于吉死后,江东的局势却变得更加混乱。孙权为了稳定局势,不得不亲自出面安抚人心。经过一番努力,孙权终于坐领了江东,成为了东吴的开国君主。
关羽在寻找刘备的过程中,遇到了刘备的部将周仓和张飞。然而,此时张飞却误会关羽已经投降了曹操,要与关羽决斗。在关羽的劝说下,张飞终于相信了关羽的忠诚,两人释疑并联手对抗曹操。随后,刘备也亲自前来迎接关羽和张飞,四人在古城聚义,共同商讨未来的大计。
关羽离开曹操后,一路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历经千辛万苦,千里走单骑,前往寻找刘备。在途中,关羽经过了五个关口,斩杀了六名守将,展现了他的英勇善战和忠诚义气。最终,关羽成功与刘备会合,继续为刘备的事业而奋斗。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交战,袁绍的大将张郃、高览等人投降了曹操。袁绍大败,派人去请刘备来帮忙。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来助阵。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提出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曹操为了挽留关羽,送给他许多财物和美女,但关羽拒绝了。最后,关羽挂印封金,离开了曹操,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三国演义》的版本比较复杂,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是上文所述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学界称嘉靖壬午本。卷首张尚德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有“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可乎”数语,可知此本为最早刊本。一般认为,此版本最接近罗贯中原著。此刻本,也开启了嘉靖本流行期——自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约70年时间。
到了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
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关于三国的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炀帝时已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常提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和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是经过民间集体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水浒传》才是第一部章回小说,施耐庵为何以“回”为章节?
《水浒传》的作者应该生于元至正末期,在明洪武中期中举为官,在洪武末期或建文初期进入中央机构,亲历靖难之役后又躲过朱棣清洗并和姚广孝结识,之后便隐退山林写成水浒传,在永乐末期病逝应该没活到明仁宗即位。
回,原本不是一个量词,其本义如《说文解字》所注,是“转也”,就是“回转”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回避、曲折、违背……之义。故此,施耐庵以“回”划分章节,第一层意思是暗示读者,书中的故事曲折迂回,大有可读性。
比较认可作者的观点的适用回作为章节的叙事方法,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口语,说朱元璋是回民,但是缺少佐证,因为朱元璋所处的地域来说,不但可能是回民
上文讲到“三言两拍”以“卷”划分章节,“卷”是古代划分文章章节最为普遍的体式,无论长篇短篇,都可以以“卷”为单元。假如施耐庵这样写:“卷一: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偏偏是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呢?
有一点搞不明白,考证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在哪?请指点。《水浒传》就是施耐庵一人所为,总共七十一回,没有“罗贯中编次”,梁山大聚义之后,全部都是续书,续书也不可能是罗贯中所写,罗贯中也不可能从元朝穿越而来,为施耐庵续书,“章回体小说”与罗贯中无关,其专利只属于施耐庵一人。
目前DNA检测的结果证明朱元璋的后裔是南方汉人故此,《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可能是明朝时期的作品,大概罗贯中写这部小说时,刘伯温还在青田县隐居呢。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代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施耐庵于永乐年间完成的《水浒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定鼎章回体,开创了小说新时代,功不可没。
明朝国号就是和伊斯兰教标志星月有关假如按照“王道生”的说法,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而施耐庵又是刘伯温的同僚,为何狂赞诸葛亮的好几首诗词没有引用刘伯温的作品呢?刘伯温十分崇拜诸葛亮,写了很多首赞诸葛亮以诸葛亮自喻的诗词,这也是“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说法的一大来历。罗贯中为何不引用师叔或者师伯的诗词,施耐庵为何不指导学生借用这样一个大名人为《三国演义》叫座呢?
四大名著不能当真,都是杜撰的。从历代评述来看,几乎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脱离文本,纠缠于谬传去考察作者以及成书时间。细读《三国志通俗演义》,除了叶逢春在其中插入一首明代的赞诗外,这部书所引用的三百多首诗,竟然再也找不出明代诗人的诗作。
而民国时期所伪造的“王道生”更是荒诞无稽,伪造“施耐庵墓志”,首次造假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还说“(施耐庵)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
高儒之前,有关《水浒传》的作者之说恰恰相反,比如许子昌在《稽斋漫录》中说,罗贯中是南宋人,写了《水浒传》。田汝成则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说道:“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田汝成还说,罗贯中因为写了一部诲盗的书,他的子孙全部聋哑。
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说,《水浒传》总共一百回,“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一说法其实并不靠谱,高儒此书谬误甚多,有关《水浒传》的说法也是一本糊涂账,大概是没有通过严谨考证而下的结论。郎瑛的《七类修稿》也提出了与高儒相同的观点,高儒错了,郎瑛也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三国志通俗演义》没有采用回目划分章节,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它只是宋元平话文本架构向章回体小说过渡的一种小说体式。《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时经过修订而以回目为章节的,这部书刊行于清代,从文本架构来讲,那就可以说是清朝时期的章回小说了。
罗贯中原著嘉靖年刊印时,总分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合二百四十则。毛纶父子两则合一回,《三国演义》就是一百二十回。最后一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是合并《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两则:“羊祜病中荐杜预”、“王濬计取石头城”。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回小说”三国游戏 回合 网页,而是以“则”为章节,每一则有一个小标题。比如,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则“刘玄德斩寇立功”。毛纶父子修订时,把这两则合成一回,重拟对仗回目就变成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三国演义中,章回目录中的人物有哪些?
上次我们谈了一下三国演义中章回目录中带有“三”的章节,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书中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涉及到的人物非常多,仅在目录中出现的就有126人,当然这并不准确。例如,在“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轻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中,作者将耿纪韦晃吉邈吉穆他率领金祎这五个人也全都算进去了。虽然这种算法不严谨,但并不影响分析结果。在这么多的人物中,自然有主次之分。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人物在章回标题目录中出现的次数来分析一下。
章回小说到明代中叶,小说的回目正式创立,采用工整的偶句,逐渐成为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后直至近代,中国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章回小说主要特点是,一是它保持了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如有些小说用白话写成,有些正文前有楔子,与话本的入话相近等等。二是分章标回。三是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章回小说是讲史和小说话本的合流,作家对民间创作的加工提高,就出现了章回小说。其实《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专题: 穿三国演义小说 在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下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心得体会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两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