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明清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也是研究明清小说发展的重要参考点。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窥见明清小说的几个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1.历史与虚构的结合:《三国演义》虽然基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但作者罗贯中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和民间传说,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种历史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在明清小说中非常普遍,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2.章回体结构:《三国演义》采用了章回体的形式,每一回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同时又与前后章节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这一形式便于读者阅读和记忆,也成为了明清小说最常用的结构方式。

3.丰富的社会内容:《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小说,它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状况。通过对各种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复杂多变的社会风貌,这在明清小说中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4.深刻的思想内涵:《三国演义》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如忠诚、智慧、勇气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小说往往不仅仅是娱乐性的读物,它们还承担着传递社会价值观、教育民众的责任。

5.语言艺术的提升:《三国演义》的语言流畅、生动,既有文言文的精炼,又有白话文的通俗易懂,为明清小说的语言风格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清小说的语言逐渐向更加口语化、生活化的方向转变,更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总之,《三国演义》不仅是明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也为后来的明清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余秋雨233.关于明清小说的基础记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还给人家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三个特点,叫智谋惊人,智慧和谋略非常惊人。毫无疑问,首先是诸葛亮,诸葛亮实在是聪明得无与伦比。鲁迅曾经讲过,诸葛亮聪明到了已经靠近妖了,就有点妖气了,但是大家还是喜欢诸葛亮这个人,他什么都能够算得出来,不管是战争形式,不管是气象,不管是凶吉祸福,不管是对方的军事谋略,他能够排算得出来,他成为智慧的象征。周瑜、司马懿都很了不得,包括曹操,也都是很了不得。

义气第一,在中国影响非常深,而这个义气第一当中,最有义气的人是谁?关羽,不管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管是过五关斩六将,不管是后来捉放曹操,这些东西都是体现义这个字,在关羽身上体现得非常完整。所以,中国历史上根据这个小说,后来好多地方,把关羽说成是关圣帝君来朝拜。这成了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三国演义》的第二个特点是义气第一,这也是给中国民间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的一个情节手游gm盒子那个游戏好玩,桃园三结义,刘关张,我们毫无疑问要以兄弟的身份,生生死死在一起,我们不管做官做了多大,我们不管取得多大的胜利,我们不管在哪个阵营,但是我们的朋友是天造地设、不可改动的。

从三国演义看明清小说

我研究过的俄罗斯大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曾经讲过,一个演员戏要演得好,就是要在正面人物当中寻找不太好的东西,在反面人物当中寻找比较好的东西,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个观点。其实在好多艺术创造当中也是这样,它需要有一种组合,正反分明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个特点。

但是它毕竟是罗贯中这样有文化层次的人写的,他尽管把曹操写成是负面人物,但是我们仔细看的话,在很多方面他对曹操还是佩服的,没有完全彻底的把他糟蹋掉。他的这种正统观念,这种正面负面的观念,确实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艺作品,我们也非常习惯于正、反,就这样来写。而非常简单地写正反,对人性的挖掘,对于我们人类学命题的开发,就产生很大的问题了。

第一个就是它正反分明,正面,刘备、诸葛亮,反面,曹操。大家不要仅仅以简单化、脸谱化来批评它,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它首先是一种说书人的讲唱文学,说书人他是一个通俗文艺的传播者,通俗文艺有个特点就是线条鲜明,正反分明。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不断地要问家长,这个出来的是好人、坏人?要分好人还是坏人,这是通俗文艺的一个起点。它由于来自于通俗文艺,所以它保持了通俗文艺的这个起点,好的是谁,坏的是谁。

另外,它还有个缺点,尽管《水浒传》把统治者心目当中的流寇写成英雄来歌颂,我们是肯定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实在过多地宣扬了暴力,而且不仅是过度的宣扬暴力,而且是不合逻辑的暴力。这些我们已经看成英雄的人,譬如要做,继续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往往会杀掉很多无辜者,这个就造成了一种我们所不喜欢的负面暴力的普及,这个应该说是《水浒传》当中的另一个缺点。

金圣叹,非常高水准的金圣叹,他选《水浒传》,拦腰一刀,就到七十一回就算了,后面的不能算了,后面的看不上了。按照我的说法,后面上山以后如果更高水准的话,应该增加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不能老是招安和不招安,要不要打方腊,这些问题上,就又回到了一个前面他出发的时候所背叛的那些统治理念和社会理念去了,绕了一圈,就不对了,而且对那些重要的英雄人物的性格也是一个磨损。在这个情况下,我是非常希望出现更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

为什么明清小说盛行

所以你看历史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不是按创始人想的那样发展的。很多东西也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流传下去。不少行业能手总希望自己的技能,经验不失传,设置各种各样的规矩,结果没几代,传承的人消失了,手艺技术也消失了。

我们喜欢看的就是所谓的故事,精彩的情节,就可以了啊。而这些名著之所以能够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是因为背后的文学价值么? 传播这么几百年的主要因素,是大众最深层的需求,鲜明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情节,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不是他们背后的批判文学高度。

神魔志怪,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谁与争锋

小学必背古诗,当然明清小说也不是在明清才发展起来。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 则是罗贯中记录的民间故事。小说这种文体形式在明清发展到了巅峰,故而称作明清小说。

不知道你第一次接触明清小说是什么时候?我是小学时就接触了,毕竟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桃园三结义,武松打虎......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这些故事都来源于中国文学中的四大名著,而《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这四部著作又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优秀明清小说比如《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每一部都值得人细细品味!

《每天读一点中国文化史》作者 李妍数千年的风雨涤荡,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华夏汉唐、五十六个民族……凝练成最绚丽灿烂的文化之花。细述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纵横深入,精辟客观。

《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地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包含着对封建道德原则的蔑视,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他的痛苦,则体现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曹家是康熙的亲信近臣。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抄家,曹雪芹随全家来到北京,境遇潦倒,晚年生活更加穷苦。曹雪芹将他的悲剧体验,他的探索精神,都熔铸到了《红楼梦》中。但遗憾的是,曹雪芹并没有将《红楼梦》完成,他只写到了80回就不幸辞世,他80回的残本在社会上流传,后40回文字,由高鹗所补。《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甚至形成了专门以研究《红楼梦》的一门学科——“红学”。这部书以庞杂的线索和情节,细致刻画的人物,揭示了封建王朝由盛转衰,并终将走向没落的时代命运。这正是曹雪芹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洞悉和对自身及家族命运的感慨,这其中表现出来的深刻反思达到了一种极高的觉醒境界。

在语言风格方面,《水浒传》也算是较早地运用白话文写作的佳作,作者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明快简洁,表现力强。《水浒传》对环境的描写也比较成功。它生动描绘了城镇市井的风俗人情。自然环境的描写,简洁洗练,能和人物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还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语言也十分贴近人物的自身性格。《水浒传》是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其作者施耐庵,名子安,本名彦端,元末明初小说家。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无所不通。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写就了一部经典之作——《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很多,明末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将120回本砍为70回本,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成为后世公推的版本。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全书共写了大大小小40多场战役,都描绘得生动具体、惊心动魄,各有特色,充分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不同人物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塑造和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意志。在具体描写中,又把斗智、斗勇和战斗过程结合起来,着重表现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等,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因此《三国演义》不断地被后世搬上舞台和银幕,其中的一些经典故事也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熟知。

人与人之间的义气也是《三国演义》情节的重点。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异姓兄弟关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回报和温情,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明清是中国小说的巅峰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和一系列优秀的不同主题的小说,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被后人赞颂不已。

综合以上论述可见,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中的圆融观照思维方法,既综合了儒家传统的中和观与辩证思想,又具有道家即有即无、非有非无的消解性思维,其思维全貌恰似清代画家李修易在《小蓬莱阁画鉴》里说的那样:“发端混仑,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归混化。”它以圆为小说艺术生命的起源,呼唤那充实浑融的诗性艺心去映照小说艺术世界的“万川之月”,以圆转不息的思维轨迹去烛照小说艺术精神。因此对于批评主体而言,“要求广博的学识、丰厚的鉴赏经验和高度的理性智慧”,才能缘佛入儒,儒道交融。理想状态的批评家,应怀抱中和之思,消除种种执念偏见,体悟小说的整体韵味和玄妙之处时,使自身的批评思想呈现出一种独运匠心的“圆融”意味,一种自发自觉的超越意识,立足有限而观照无限,俯瞰当下而仰视永恒。

序言开篇就立意深远,超然于作品的具体文辞,看到了作品“绛树两歌,黄华二牍”的隐喻多义性和意蕴丰富性,与之前多从“羽翼信史”的功能上将小说比附历史的偏见、俗见相比,无疑高明了许多。戚蓼生肯定作者“蕴于心而抒予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的写作方式,赞许小说达到了“淫佚贞静、悲戚欢愉”的圆融一体、含蕴丰厚的审美至境。戚氏借绘画理论提醒读者紧盯“幽处”去解读文本,体味作品取之象外、得于言表的神韵。“捉水月”“天雨花”,源自两个佛教典故,戚蓼生借以暗喻读者将文字幻象一一消解,超以象外,去“抵抱清辉”“但闻香气”,了悟作品真谛。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予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盖声止一声,手止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天雨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

戚蓼生的《石头记序》得到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高度赞誉:“笔调非凡,见地超卓,已足名世不朽。”戚氏序言因为深度发掘了作者在小说美学上开拓性的历史创新,将这部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的作品,推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巅峰:

此段评语深得环中,看透了作品字里行间无一处直写孔明的风貌,以“无迹而神”的思维方式从作者对山水秀色和卧龙岗各种人物的细细白描中,隐现出诸葛亮遗世独立的精神人格,从而领悟作者刻意布置的“无”的玄奥。评点者并未执念于细节的真赝虚实,而是“妙机其微”,深味“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的构思布局之妙,引领着读者超以象外,品味欣赏作者“九曲武夷”(第38回回评)的文心。

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玄德一访再访,已不觉入其玄中,又安能已于三顾耶?

《三国演义》第37、38回写“刘玄德三顾草庐”,三次殷勤探访能制作游戏的网页版小游戏,诸葛亮只在最后一次姗姗露面。作者以“不写之写”的消解性方式,余留大量的文字段落,营造了一幅超脱高蹈的专属于卧龙先生的“象外之象”。毛宗岗对此评点道:

圆融观照的思维方法除了着眼于“圆”,以辩证思维周延地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风神外,还立意于“融”,以消解性思维化执着为虚通,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以臻审美极致之境。

金圣叹评点时相应调动联觉体验,通过“鼻根味尘,真正奇文”“眼根色尘,真正奇文。真令人手舞足蹈”“耳根声尘,真正奇文。三段,一段奇似一段”的夹批,将作者原发性的描写文字,转化为继发性的联觉幻象,使得味觉、视觉、听觉多种感觉融合共通,从整体上观照鲁达三拳的审美效应,激活了读者感同身受的审美快感。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的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酱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稍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水浒传》第2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拳打场面的铺陈文字极其精彩,作者使用通感的手法,由实而虚地将鲁达三拳的威力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脂砚斋动用听觉感受湘云的咬舌音,非但“不见其陋”,反而“更觉轻俏娇媚”,并更深一步地感悟总结:“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评点家发自内心地欣赏人物形象的缺憾美,打破了世俗偏见中对静态圆满之“美”的执念,从而“产生倾斜的势能,才能产生动态的圆”。看清了圆与非圆的回环转化,才能实质性的“在一个纵深凝聚的潜隐的圆形结构上获得智慧的升华、意义的引申和境界的完满”。

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今见“咬舌”二字加之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

譬如《红楼梦》第20回,黛玉取笑湘云发音不准时说:“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对于这样一件充满儿女情趣的小事情,脂砚斋风趣独到地夹批道:

专题: 真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作小说   伪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