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元代末期小说家

0

《三国演义》并非元代末期小说家的作品,而是明代初期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作家,生活在元末明初(约1330年-约1400年)。《三国演义》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每日阅读|读一本好书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元代末期小说家

三足鼎立几十载,奇书一本传后世,不世之功罗贯中

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潜心笃行几十年,成就了影响巨大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成书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目不识丁之人,无人不晓刘、关、张。世人皆知诸葛亮。古人也讲:“凡有饮水处,皆有《三国演义》在。”一个遥远、短暂的历史时代、军阀混战的体裁,居然历久不衰,被称为“第一奇书。”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自我讽刺三国志9怎么保存单机游戏,现实中的失败在书中找寻存在感?

落凤坡这地名就是对隐士高人的自我讽刺,人不能逆势而行,阻碍统一进程。

再说另一个谋士卧龙凤雏中的凤雏庞士元庞统,与卧龙诸葛亮齐名,也是一个悲剧收场,看过三国志的都知道,三国志中庞统死于攻城战,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死于落凤坡,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庞统都是得不到刘备重用,对待庞统一直都是不冷不热,甚至偏冷淡,唯一有记载给刘备出谋划策就是取西川时上中下三策,庞统也算对蜀汉有大功。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真正大范围传播,是在嘉靖时期,那个年代刻书,还是雕版印刷(泥活字印刷并没有大面积使用),需要大量的雕版和钱,书籍传播很慢。武定侯郭勋自掏腰包,出钱印刷发行了《三国演义》,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不过,如果你得到一本嘉靖本《三国演义》,你大概会看不下去,和今天版本的差距非常大。今天的版本其实是清朝毛宗岗父子修改后的版本,嘉靖本文辞更偏文言一点,且里面有大量打油诗,毛宗岗把这些打油诗全给删了,然后更加强调了“尊刘抑曹”的风格,凡是对曹魏有利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虎豹骑”,《三国演义》通篇就没提到过,就是不想突出曹魏的厉害,而拼命渲染蜀汉的强大。

历史上第一个提到《三国演义》的人叫做蒋大器,是明弘治年间浙江金华人,他给《三国演义》写了序言,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

综上所述,“闽中十才子”中林鸿不但被《明史》评为头名,还是“二玄”的老师、王褒的叔父,可谓德高望重。尽管作品现存不多,但他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与赏识,且不慕名利急流勇退,实在堪称德才兼备,足够令人敬重。除他之外,王褒、王偁都曾担任《永乐大典》副总裁官,唐泰则官居正四品,同样也都颇为不凡。

最后说说“二玄”,其中周玄生于闽县,他不但是林鸿的弟子,还曾在高棅处学习十年。永乐年间,他官拜祠部尚书郎。黄玄则生于将乐县,他也是林鸿的学生,且深受老师喜爱。在与蒲松龄一样成为岁贡生后,黄玄得以被任命为泉州训导。

同样出生在长乐的还有十才子中年纪最大的陈亮,他以东晋隐士陶渊明为偶像,不但诗风相近,生活上也效仿陶渊明隐居山中,每日吟诵唐宋文集。由于自诩元代儒生,陈亮终生不仕明朝。王偁生于永福县,他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中举,永乐年间也曾担任《永乐大典》副总裁官,且颇受总裁解缙的器重。可惜的是,也正是由于受到解缙的牵连,他于永乐八年(1410)下狱遭诛。

唐泰生于侯官县,他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高中进士,永乐年间曾出任陕西按察副使,官居正四品。高棅生于长乐县,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洪武年间,他编撰《唐诗品汇》、《唐诗正声》等唐诗选集,首次对诗体、风格进行了分类。王恭也生于长乐,他隐居七岩山,六十岁才出山参与《永乐大典》的修撰工作。书成之后,朱棣本欲将其留在翰林院,他却弃官再度飘然归隐。

郑定生于闽县,此前曾追随元朝将领陈友定,后者败亡后便闲居于长乐。洪武年间,郑定曾被齐王征辟为纪善,永乐年间又担任过国子助教。除了作诗之外,他还工于书法,尤擅古篆和隶书。王褒生于侯官县,他有个特殊身份那就是林鸿的侄婿。永乐年间,王褒参与了《太祖实录》的修撰,后来更是担任过《永乐大典》的副总裁官。

从林鸿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国横秀色,兹山何郁盘。黄金亘楼观,青翠开峰峦”的秀丽景色,也能体会到“将军帐中卧,万马夜不哗。国耻犹未雪,壮士莫思家”的爱国情怀。如今福州台江的大庙山上有一“钓龙台”,林鸿也曾为之题诗道:“逐鹿屠龙事渺茫,空台依旧枕崇岗。衣冠神禹传蒲裔,风壤宗周列职方。南粤云来螺浦白,东瓯天接虎门苍。登临送别兼怀古,不惜狂吟倒玉觞。”

在林鸿看来,汉魏时期的诗文“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两晋南北朝也存在各种不足,唯有唐朝诗歌达到了圆满的境界。因此,他努力仿效唐朝风格,取得了极高成就。相传,他是靠着《龙池春晓》和《孤雁》两首代表作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可惜这两首诗如今已然失传。

不可忽视的是,《明史》提到十才子中“鸿为之冠”,如此看来林鸿可以说是官方认定的头名。林鸿生于福清县,洪武初年受到举荐而踏上仕途,先是担任了将乐县的训导,后来又于洪武七年(1374)官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由于性格洒脱、不慕名利,一段时间后林鸿辞官归隐,从此专心诗文创作。

首先,根据《明史》记载:“闽中善诗者,称十才子,鸿为之冠。十才子者,闽郑定,侯官王褒、唐泰,长乐高棅、王恭、陈亮,永福王偁及鸿弟子周玄、黄玄,时人目为二玄者也。”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闽中十才子”分别是林鸿、郑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和黄玄。

而在战乱不休的同时,文学却得到了高速发展,举例来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就分别由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罗贯中创作完成。在战火相对不那么激烈的福建,更是有十位精于诗文的才子陆续崭露头角,他们活跃在元末明初的诗坛,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那么,这十大才子分别都是谁,其中谁的成就最高,堪称其中魁首呢?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集团的昏庸与残暴,积怨已久的百姓终于揭竿而起,一时间神州大地上各路义军纷纷涌现,动荡成为了时代的主基调。乱世之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为首的起义军势力一边互相争斗,一边共同将蒙元统治者赶回了北方草原。最终,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一个崭新的时代终于到来。

金庸不懂历史,却想写新《三国演义》

事情缘起是这样的,他在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对谈时曾说道,《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蜀汉的偏袒实在是过了分。金庸说,罗贯中因为是山西太原人,所以特别偏袒他的同乡山西关公,痛扁曹操。那也罢,连东吴人物也一定贬低。在我年纪大了之后支持手机网页游戏的浏览器,常常感到不服,孙坚、孙策、孙权,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乡,阜阳人。我甚至想过要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陆逊。

罗贯中写三国那么厉害,为何轮到自己时,却选错阵营一败涂地

奇书一本千秋传,不世之功罗贯中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人们耳熟能详,其实并不是阅读,而是众多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民间早就有“演不完的三国戏”的说法,可见戏曲和说唱的流行,大大促进了《三国演义》的盛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历久不衰,无与伦比。

【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对此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订和评点。因最后是由毛宗岗校订、加工、定稿的,故后人多将他们的本子称为“毛评本”。毛评本强化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使之表述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便于阅读。毛评本《三国演义》虽然正统的道德色彩较为浓厚,但因其评点的文字见解颇为精到,且在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故此本成为后来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本,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刊本大多来源于此,比较著名的有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共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只是在插图、考证、评点、回目等方面略微有调整。到明万历时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本实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将240则改为120回,并将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因其评语价值不高,流传不广。

专题: 诡三国演义小说   孟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家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