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武将年龄阶段的实力划分
干大事要趁早!说说《三国演义》人物的年龄
三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三十岁到四十岁,是一个人干事业的黄金期,虽然未必就成功,但是确实是最重要的十年!还有一人,我踌躇很久也不知道该把他放在哪个段落,舍弃不谈心里又过意不去,这就是赵云。赵云的生年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9年)去世。在蜀汉建兴四年,赵云力战五将时有“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的诗句,邓芝还祝贺说:“将军寿已七旬,英雄如昨”,所以即使按这时赵云七十岁来算,他应该寿七十二而终。由此倒推赵云应该出生于公元157年,这就比刘备年纪还大了,可是又不可能,因为关羽在受封五虎将的时候说“子龙久随吾兄nodejs制作 网页游戏,即吾弟也”。赵云出场是在191年,当时是一位少年,既然是少年,那就不会大于20岁,以20岁计,赵云生年应该是172年,长坂坡单骑救主时37岁,正是武力值巅峰时期,街亭之战时57岁,次年去世,只有58岁,离70岁差不少。
三国演义小说年龄护肤品
另外,七零后还有个重要人物,只是书中也没有交待年龄,这个人是孔明一生的对手,他就是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大两岁,与庞统同龄。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司马懿从一出场就被画成了须发皆白的老人,所以我印象里他就是个坏老头儿,不过司马懿很能活,活到73岁。
说刘备就不能不提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书中交待得很清楚,关羽亡于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五十八岁,也就是公元220年1月。张飞在第二年被害,五十五岁。推算起来,关羽生于162年,小刘备一岁,张飞生于167年。
189年,曹操假借献刀意欲刺杀董卓,与陈宫逃亡路上杀吕伯奢全家,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金句,这一年曹操35岁,年轻气盛不知韬晦。190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36岁的曹操拉起自己的队伍。40岁为报父仇兵进徐州,血洗沿途州县。42岁迎汉献帝于许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46岁在官渡大败袁绍。54岁自任丞相,发动赤壁大战。59岁封魏公。62岁封魏王。66岁卒。
还有一人,这就是被张飞称作“三姓家奴”的吕布,吕布死于199年,在下邳城白门楼被曹操下令缢死。书中没有交待吕布的年龄,但是他比刘备要大,因为在徐州吕布叫刘备贤弟,引发刘备的小弟张飞的强烈不满,刘备生于161年,所以吕布有可能是五零后。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和关羽、张飞相比,到底谁的年龄更大一些
说说咱们的美髯公关二爷,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关羽在被吴军俘虏并杀害时已经五十八岁了。那按照这个算法,关二爷应该是在公元162年左右出生的。接着是咱们的黑脸张飞张翼德,他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五十五岁去世,那么他应该是出生于公元166年左右。
咱们今天聊聊《三国演义》里的那些事儿,尤其是蜀汉五虎将里的关羽、张飞和赵云。话说回来,这三位英雄好汉的年龄问题可真是一道难题。正史里没说清楚他们到底是哪年哪月出生的,这就给咱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不过,《三国演义》里倒是给了我们一些线索,尽管这些线索有时候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三国演义》最大的硬伤是什么?和赵云有关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对赵云年龄的描述是前后矛盾的,赵云的年龄从开始一直是正常的,直到第一次北伐才偏离了时间线,这也许是罗贯中老先生对文艺作品剧情的需要才这么写的。虽然有这样的硬伤,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赵云和这部书的热爱。
啪!啪!啪!这句话说得真是打脸啊!邓芝是何许人也?蜀汉出名的说客,也就是会说话的专家。这句话说得就像是对一个20岁的小姑娘说:“大姐,你虽然40多了,但保养得像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一样靓丽!”你这是在夸人吗?奇怪的是,赵云对邓芝这句话表示肯定。并且罗贯中也写诗赞曰:“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
重任在肩的诸葛亮,计划先平定南中孟获,然后北伐。公元225年,蜀汉征讨南蛮,孔明对赵云和魏延说:“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险,为蛮人所算,失其锐气耳”。这一年赵云的年龄在49至53岁之间,是标准的中年将军,而魏延的年龄还要再年轻一些。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评书的引经据典,不是为拉典而拉典,而是为情节内容服务,进而有助于描摹人物。在评书中,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基础上的。比如曹操看望蔡文姬,评书较原著内容有所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藏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虀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杨修的形象呼之欲出,曹操的不满跃然目前,与前文形成呼应,观众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正是评书技法手段的完美显现。
“顺理成章”固然重要,对于评书而言,“奇峰陡起”更值得玩味。奇,本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而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入情入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如“关黄对刀”,先表述关羽、黄忠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再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入情入理,令人击案。
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那么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诸葛亮事先早就算好了,一支箭估计有多大分量,船两边幔帐都是草束,一条船一面受箭受多少支时杯中的酒倾斜到什么程度。如果一条船一边受箭,得了七八千支,你拔下来后得有折的、坏的,剩下的好箭五六千支,所以二十一条船才能得上六七万支箭。调过头来,两面都射匀了,船也能摆平了,十万支雕翎箭绝不会少一根。
3.蕴含合理性。理,指人物性格的逻辑性和情节的可信性,所谓“顺理成章”。比如对诸葛亮的塑造,鲁迅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评书设身处地、揆情度理,扬小说之长、藏原作之拙,为这场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的实际主帅恢复了“人”的光彩。比如“草船借箭”: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鲜有实体布景,惟独诸葛亮借风,台上高搭法坛,再现典型环境,皆因为它是“戏核儿”,必须与众不同。评书中这一段也如是,属于“有话即长”,必须细致描述,否则不仅失去了细腻的特色,而且也削弱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形象性。而这种笔法本身蕴含着充足的知识性。
这座七星坛一共三层,每层高三尺,方圆一共二十四丈,在下面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是七面青旗,按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总名叫苍龙,布出苍龙之形;北方是七面皂旗,按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总名叫玄武,有的说是龟,有的说是蛇,还有一种说法是龟蛇合体,是北方的神,所以布出玄武之势;西方是七面白旗,按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总名叫白虎,布成白虎之相;南方是七面红旗,按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布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八八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边一层用的是四个人,这四个人头戴束发冠,身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方左边这个人,手里拿着长竿,长竿的尖上用鸡羽为葆,就是扎上鸡毛,以观察风的动静;后方左边立着一个人,捧着宝剑;前方右边立着一个人,手里也挑着长竿,竿上系着一条七星号带,以表示风的方向和强弱;后方右边站的人手里捧着香炉。七星坛下还有二十四个兵士,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在四周环绕。
咱们中国射箭跟外国射箭用的功力不一样,中国射箭八个字:撑、拔、拐、抹、托、捋、刁、合。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儿,十三把半这张弓算是拉开。拉弓的人都得背着手往这儿一站,拔脯子调脸儿,练这个站功。站功练好了,吊膀子。膀子吊好了,才能拉硬弓。……左手攥着弓背儿,右手攥着弓弦儿,举过脑门儿,往下落。弓一撑,前把推,后把一拉,前把托住,后把捋住,一拔脯子,拐胳膊肘儿,一调脸儿。吕布左手攥弓背儿,右手箭认扣,左手手指头还要掐着箭杆儿,箭杆儿这儿叫扣门儿。箭杆儿翎毛尾巴这儿有一道深沟儿,还把弓弦搁在里头,这就叫填弦。
三国演义赵云年龄探秘
但即便关羽所说,也是“弟弟”的“弟”,其实也是合理的,因为在我们的世俗文化中,异姓之人称兄道弟,谁是兄、谁是弟其实年龄也只是一个参考项,其他诸如实力、能力、地位、甚至入伙先后,也是参考因素,甚至在重要性上超过年龄。例如水浒梁山好汉的大哥宋江,其实年龄比108好汉很多都要小,并不以年龄排序。再例如先今同门师兄弟之间,也不以年龄排序等等。而关羽、赵云之间除开年龄,无论以哪方面,关羽都具备压过赵云的条件。所以这里关羽称年龄更大的赵云”即吾弟也“,具备关羽以地位、实力、入列先后等相称,而并未以年龄相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也不算一个矛盾。
这里似乎也有年龄上的矛盾我们知道 演义中关羽生于161年,那赵云如为157年,则赵云年长于关羽,而关羽却以弟相称。但这里我有一点自己的理解,对比翼德吾弟也,这是由于桃园结义的义兄弟表示的就是结义兄弟的排位。 而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也许只是表示一个亲疏,因为赵云从来没有进入到刘关张这个兄弟集团中。任何人也不可能私下给三兄弟突然再增加一个兄弟。 实际关羽表达的意思是“翼德是我三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也算我自家兄弟” 。这样理解的话,年龄大小也能说得过去,并不存在矛盾,当然,这仅是我一家之言。
演义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中关羽被告知五虎上将之名后,对黄忠与之并列颇为不满,并有如下言论:《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三国志传》,现存万历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等几种。该书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估计不是同一系统,书中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详细事迹,嘉靖本中没有关索事迹。《三国志平话》中写孔明南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可见这一部分出自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共四集,分写花关索的身世、认父、进川、贬到云南。
《三国演义》的版本有数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种。现存最早的是嘉靖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全书分二百四十则,二十四卷,约八十万字。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序云:“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引》云“简帙浩瀚,善本甚难,请寿诸梓,公之四方。”加之该书注释内容过了十二点怎么玩网页游戏,可推知该书不会晚于元末明初成书,先以抄本流传,嘉靖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刻本。
三国题材的戏曲也非常丰富,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司马昭复夺受禅台几乎都有剧本。金院本中就有《襄阳会》、《刺董卓》、《赤壁鏖兵》等剧目,南戏中也有《貂蝉女》、《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剧目,元杂剧中有六十余种,《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隔江斗智》、《三战吕布》、《火烧战船》都是其中的名作,还有部分内容为《三国演义》所没有。
聊聊《三国演义》小说
突然发现,三国演义里名字两个字人挺多的,说说看:刘备,刘备儿子—刘禅,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曹操,王充,袁术,袁绍,马谡,孟获,孙坚,孙策,孙权,鲁肃,周瑜,姜维,徐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马超,……。而三个字的名字相对来说就少,诸葛亮,司马懿,吕伯奢,等等。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有志于王业,只是看到天下终归朱元璋才不得已退出江湖。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断了读书做官的念头,转而发愤著书。除了《三国演义》,他还著有《三遂平妖传》(20回本),《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隋唐志传》等著作,都是政治和英雄小说,与他的平生抱负倒也吻合。据传他还与施耐庵合作,共同创作了另一部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但是,成就最大的还属《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武将在不同的年龄所发挥的实力是什么情况呢?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版 三国演义小说9 小说三国演义下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女主角
下一篇三国演义邢道荣小说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