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而提到“严歌苓有声小说三国演义”,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严歌苓是一位当代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以创作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小说闻名,但并没有证据显示她改编或录制过《三国演义》的有声小说。
以推出人文社科经典著称的中信出版社也表示,2月9日前将向全社会免费提供超过3000部电子书和600余部有声书。同时他们还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提供全年的“好书快听”权益卡。在中信出版社给出的免费书单(点击
从《围城》《洗澡》《红星照耀中国》等经典名著,到严歌苓的新书《穗子的动物园》、此前大火的《芳华》《妈阁是座城》等畅销文学,再到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哈佛中国史》《企鹅世界史》《世界简史》等社科经典,均可以线上免费听或读。
严歌苓有声小说三国演义
根据重庆图书馆2月1日发布的最新“攻略”,大家足不出户就能逛街遍整个重图:从听到线上阅读,再到电视上看都能一网打尽。如果大家觉得还不够,新的福利又来了:为了让大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支持抗疫,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等在内的多家国内一线出版机构均已推出旗下的正版有声书免费听的优惠活动。
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是一首荡气回肠、婉转低回的歌曲。如果说,片头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让人豁达的话,片尾曲则充满了对英雄的思念和敬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故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这首片尾曲与片头曲遥相呼应,使历史剧得到在现实意义上的升华。正因为人间有一股英雄气,中华文明才能在几经兴衰后三国网页游戏 抓武将,继续驰骋纵横。
最后一集结束后,导演并没有照例使用毛阿敏演唱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而是使用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只有看完全书,才懂此词的意境。同样地,看完全剧,再听此曲,才能理解毛宗岗父子为何以此词来概括全书故事。这首明白如话的卷首词作为主题歌词,同影视画面鲜活的人物形象结合,既忠于原著,又深化了主题,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效果。随着姜维姓名在末集演员表中划过,“浪花淘尽英雄”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234年,诸葛亮离开历史舞台,其实距离三分归晋还有46年时间。随着这个英雄逝去, 作者已经是兴味索然,下面的书也只剩16回,草草结束。为避免观众失去观看兴趣,编剧把最后7集中的6集集中给了姜维。最后一集中,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主刘禅投降。姜维为了不负恩师所托,利用假投降之计,成功地诱骗钟会坑害邓艾、起兵反魏。最终事情败露,钟会、邓艾都被魏国监军卫瓘杀灭;姜维自尽,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原著中愤怒的魏兵急于报仇,便剖开了姜维的腹部,见其胆大如鸡卵。电视剧为了表示对英雄的尊重,没有拍摄这些画面,代之以一段卫瓘向姜维致敬的话:“蜀国之灭,绝非将军之罪。实是后主无道而致啊。”
长达84集的电视剧要是全部以权谋、战争等方式叙事,未免显得得过于单调。编剧增加了大量的彩蛋。除了像小说一样引用大量诗词以外,谷建芬和王健两位老师为电视剧制作了大量经典插曲。这些插曲出现于重要角色的重要场合,对于剧情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刘备有第1集桃园结义插曲《这一拜》、29集携民渡江插曲《民得平安天下安》、43集娶亲插曲《子夜四时歌》,最后一首还特意用了吴普女声;吕布有第3集赤兔马之歌《烈火雄风》;赵云有第30集长坂坡单骑救主插曲《当阳常志此心丹》。诸葛亮有第27集的《有为歌/卧龙吟》、第77集星落五丈原插曲《哭诸葛》。这些插曲不但起到了烘托气氛功能,更成为电视剧叙述英雄人物生平的另一种方式。伴随着电视插曲,一个个英雄出场又离去,“浪花淘尽英雄”的感觉就这么被表达出来了。
另一大困难是原著有几十场战争,全拍下来的话,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千篇一律。为避免视觉疲劳,电视剧中删减了不少战争故事,它们纯粹是旁白或主要角色对话中带过,如曹操灭青州黄巾、孙坚攻刘表,袁绍灭公孙瓒等无关主线的战争。
尽管很多古代小说有很强的故事性,但在它们被改编成电视剧时,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同样都是在讲故事,小说可以以人物心理刻画的方式展现人物性格。而影视剧是不能通过大量旁白支撑剧情,其情节要靠性格鲜明的人物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支撑。《三国演义》尤其如此。于是,导演就以几个命运跌宕起伏的主角为核心,推进剧情。
陆树铭的关羽、李靖飞的张飞很符合原著中的“美髯公、丹凤眼”和“豹头环眼”形象。 陆树铭在特别节目中坦言就是因为眼睛像传说中的关羽而入选剧组的。然而,就如上文所讲,简化的武斗使他们的表演并不出彩。笔者个人认为,第一部中最为出彩的主要配角反而是张光北的吕布。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以文戏见长的吕布。他通过脸部表情的变化,把吕布反复无常的性格拿捏的很到位,使之复杂的人性完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他既有得志时俯视天下的霸气,也有索取时惺惺作态的虚伪,更有走投无路时的软弱,简直是教科书版的吕布。在十多年后的《亮剑》中,我们也见到过张光北老师精彩的演技。
编剧虽然继承了“拥刘反曹”“尊重原著”等主调,但也对个别人物进行了按史修改或自创修改,使之形象更加丰满。曹操是个奸雄,但不可否认也曾是个英雄。他早期也是忠于汉室,在掌握权力的同时,野心也不断放大。青年曹操率先于己吾揭竿举义,讨伐董卓。与袁氏兄弟为了争夺地盘不同,十八路诸侯中只有他真正想击败董卓,拨乱反正。董卓败退后,谁也不敢追击,唯有曹操单独引兵西行。在此之时,导演为曹操配上了《蒿里行》,真实、深刻地揭示汉末军阀混战给民众带来的苦难,曹操的形象顿时丰满了许多。之后的《观沧海》《短歌行》,分别描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雄心和统一天下的壮志。
皮肤白皙的孙彦军本来想试着去演曹操的,但导演认为他的形象更适合刘备。事实证明了导演的眼光,孙彦军将刘备的仁义和优柔的性格演绎得非常到位。按照小说原著的精神,刘备是前期第一主角。不过,刘备前半生的历史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电视剧必须也结合真实的历史。这样,第一部群雄逐鹿,其实是有刘备、曹操两个主角。鲍国安版的曹操,表里如一地演出了枭雄气质,达到了灵魂附体、形神合一的高超境界。他的奸诈、多疑,甚至可以以“可爱”来形容。电视剧除了如实演绎“错杀吕伯奢”“煮酒论英雄”等经典桥段外,还为曹操增加了适当戏份,更加突出了他奸雄的气质、奸诈的性格。修改后的曹操也知道连环船容易遭火攻,没有轻信庞统。他选择连环船的原因,是认定冬季无东南风。
小说已经成功塑造了“仁绝”刘备、“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勇绝”赵云等众多经典形象。电视剧要拍出效果,让观众满意,最终还是通过演员表演出来。主要演员并没有让制作人员和观众失望。
1990年8月起,剧组进行演员遴选,至1991年5月作大体结束。这部电视剧剧组团队实在过于庞大,只能实行总导演负责、执行导演分头拍摄制度。演员如何安排角色成了一个重点难题。最后,剧组决定,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六个最主要人物的演员一律不变。其余演员分组拍摄,实在无法调配时,可以调整扮演者。这样,就出现了三人演赵云、一人分演孙乾和普净等现象。
电视剧还存在着不少低级失误。蜀汉的旗帜经常出现“蜀”字。事实上,蜀汉一直以“汉”为国号,以正统自居。“蜀汉”是后人为了区分众多“汉”为国号的政权才给命名。毛宗岗笔下的蜀汉自称也是“大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也沿袭了原著的错误路线。
即便细致如此,电视剧在道具等方面还是了不少错误。如果说,刘关张武器设定依照原著是不得已的话。那么,服装方面就出现了不少失误。刘备和孙仁结婚之时居然是大红色的。《后汉书·舆服志》的记录是,当时的妇人婚服用多色重缘袍,“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练,采九色,禁丹紫绀。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
总美术师何宝通在场景、道具上面花了巨大的心血,为了还原建筑、服装,他把精力都花在资料的收集研究中。最大的单项投资是为拍摄电视剧专门建的无锡三国城。无锡三国城有吴王宫、甘露寺等建筑;铜雀台则放在了涿州影视城。奠定三国版图的三场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夷陵之战还用上了大量的仿真模型。
作为一部古代小说,它自然也包含了大量迷信糟粕。影视有科普教化功能,这些东西自然不能放到电视剧中来。编剧把原著中星相算命之类情节给去掉了,代之以现代科学知识。关羽捉放曹自然不是曹操“天命不该绝”,而是诸葛亮为了平衡三方势力,制约孙权。
小说原著在思想上“拥刘反曹”,电视剧也遵循了这一设定。总导演王扶林认为,既然是通过小说改编,在思想倾向上就必须与原著相契合。仁慈爱民的刘备、奸诈害民的曹操等深入人心的形象就应该在电视剧中体现出来。导演把侧重点放在了文戏,特别是谋略上面。我们看到的战争场面是宏大的,但武斗场面并没有拍成武侠剧,就连赵子龙“单骑救主”也往往是一两个回合解决战斗。这种方式也是见仁见智了,看惯了小说、听惯了评书的观众可能觉得意犹未尽。
这部历时三年拍摄、投资近八千万元,动用数十万群众演员的电视剧可用鸿篇巨制来形容。毛版《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巨型小说,全书长达有120回。过短的篇幅是无法将原著展现开来的。100回的《西游记》拍了25集,故事根本讲不完,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补拍了16集续集。同是120回的《红楼梦》也只拍了36集。此次有了资金保障,编剧将120回改编成了84集。
央视拍摄《三国演义》的计划始于1987年《红楼梦》完成之后,但由于种种原因,拖到了1990年才开始拍摄。剧组成立之时,三国兴亡故事的总导演人选还没确定。最终,由总制片主任任大惠出面,将此任务交给了王扶林。王扶林是87版《红楼梦》的总导演,有掌控大型古装电视剧的经验。
明清小说、评话本有很多错得离谱的历史、地理概念。《三国演义》也是比比皆是,如出现了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才有的南徐。最离奇的故事恐怕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只提了一句:“(袁)绍遣先主将兵与(刘)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说书人把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根据地放在了长安,黄正甫刊本出现了“关公斩了庞德……报到长安,曹操大惊”之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起点自然也成了长安城,再到洛阳城,再到荥阳城。毛宗岗把起点纠正为许昌,但是后边的路线并未修改,就出现了绕远路寻兄这一令人匪夷所思之现象。毛氏似乎也忘记修改曹操送别关羽的地点长安城东“灞陵桥”,以至于灞陵桥搬到了许都。
现今我们看到的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为卷首词的120回《三国演义》便是毛氏父子评改版。毛纶是个盲人,他负责口授,儿子毛宗岗负责笔录。除点评以外,毛宗岗还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去掉了大量不符合史实的元素,增强了史实性和文学性。
之后,《三国演义》的版本也如东逝的长江之水,后浪推过前浪,又出现了众多的《三国演义》批评版本,如明《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清李笠翁评本《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众多《三国演义》版本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四大奇书第一种》。
《临江仙》自然不会是罗贯中放上去的,罗贯中也并不一定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三国演义》显然经过历代说书艺人、文人改编,它的版本复杂程度恐怕不下于《水浒传》。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首现以三国为题材的文本《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由建安虞氏刻,共分上中下三卷。全书故事与史实相差甚远,但它奠定了尊刘贬曹的基调。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之最早刻本,并未出现作者“罗贯中”。出现“罗贯中编次”字样的版本是晚到嘉靖后期才出现的。当时其他如《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小说,也是一下子出现“罗贯中编次”字样。这就让很多人怀疑“罗贯中”是出版商伪托。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开篇有一首荡气回肠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原作者是明代大才子、明中叶状元杨慎;而大众所知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关了小号网页游戏直播,罗贯中怎么把一百多年后的词放在自己小说的卷首呢?
央视版《三国演义》于1994年10月23日正式播出,每天播出一集(周六不播),至12月19日播完前二部。1995年1月6日起开始播出第三部,至2月20日全部播完。
近日,《中国文艺》之“向经典致敬——九四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特别节目在央视播出。94版《三国演义》王扶林、任大惠、鲍国安、唐国强等主要演职人员应邀参加。这部长达84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以人物角色鲜明、战争场面宏大而著称,一直深受观众,尤其是海内外三国迷的喜爱和追捧。
据了解,小说《芳华》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部队文工团里少年男女朝夕相处、碰撞出的故事。小说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开他们命运的悲欢离合和流转变迁。同名电影由冯小刚导演,将于今年10月份上映。 (记者王浩也)
谈到这部小说的叙事构架,严歌苓直言这是之前没有的,算得上是自己的一次“闯荡”,“与之前的作品不一样的是,《芳华》不再是以同一个人的视角来讲故事。三个女主人公也就是三个女兵都是故事的叙述者,从三人不同的叙事中相互补充,第二个补充第一个、第三个补充第二个”。
因为自身有着文工团的经历,严歌苓后来就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写了,“作品是虚构的,但是《芳华》里我写了很多真话。因为我的亲身经历让一些细节都变得鲜活起来。里面有我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也有对那时一些事情的忏悔。所以整体来说,我写得很自然,作品写出来就像是孕妇十月怀胎,到了该分娩的时候就分娩了。”
严歌苓回忆,写《芳华》的起因是导演冯小刚,“当时他找到我,说一起创作一部关于部队文工团的电影,他还同我分享了他在部队的故事”。
据粗略估算,会堂现场大约摆放着450张椅子。签售会开始前十分钟,椅子都已被“填”满。有的读者干脆挨墙坐着,静静地听严歌苓分享创作《芳华》的那些事儿。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书粉”中有的是高中生,有的已为人母,有的白发苍苍。他们的手里或抱着《芳华》或捧着严歌苓其他作品。找到位置之后,他们一边互相讨论自己看过的严歌苓作品、交换看书感想,一边等待着见到作者本人。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中 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轻小说上一篇所有关于三国演义的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是文言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