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在这部小说中,孟获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是南蛮的首领,居住在今天的中国西南地区,即现在的云南、贵州一带。
孟获首次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是因为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固后方,决定征讨南方的叛乱势力。在诸葛亮的南征过程中,孟获多次与蜀军交战,并且数次被俘,但每次都被诸葛亮释放。最终,在经历了七次被擒和释放后,孟获被诸葛亮的仁德所感动,彻底投降,并承诺永不再反。这一系列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仁慈,也展现了孟获的忠诚与勇气。
“七擒七纵”的故事成为了《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段落,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战略才能,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君主和将领应该具备品质的看法——既有武略也有文治,能够以德服人。
而在叛军完全失败之后,想代表东吴接管叛乱地区的刘阐也只得从交州又返回了东吴。之后,诸葛亮把叛乱地区从4个郡改成6个郡,仍然任命当地人代表蜀汉进行统领。而孟获则随诸葛亮回到成都,在蜀汉朝中为官,最后做到了御史中丞的职位,也就是检察部门的高官。此后南中地区和蜀汉中央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当地与汉地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发生叛乱的次数与程度显著降低,当地的开发也得到了很大促进,可以说这也都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历史功绩了。而这些也基本上就是真实历史上诸葛亮与孟获相关历史的整个过程了。(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也就是代表自己统领的西南夷表态今后约不再与蜀汉为敌。因为这些史书里只是提到了“七擒七纵“这个名词,并没有提及任何过程,所以现代一些学者认为“七擒七纵”可能未必是个实际的数字,但诸葛亮在与孟获作战时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曾经将他生擒后释放又再生擒恐怕还是很大概率曾经发生过的史实了。
小说三国演义中孟获是谁
而诸葛亮也了解到了孟获的这种威望,所以认为将其生擒,让其为己所用才是长期平定这一地区的最佳方式。而一些史料记载,诸葛亮大军在公元225年5月渡过泸水(今云南怒江),很快就大败了孟获的军队并将孟获生擒。而包括《汉晋春秋》、《三国志注》和《资治通鉴》在内的史书里都记载,诸葛亮对孟获曾经七擒七纵三国单机游戏主角是刘备,之后孟获意识到自己再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对抗完全没有意义,所以表态说:
当然,有也学者认为,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曾将一个“夷叟”调到蜀汉中央作官,而这个夷叟很可能就是孟获,那么这就说明他很可能是夷人。另外,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近代仍然有跟孟获相关的传说,这也说明他确实有可能是一个夷人。但无论孟获的身份如何,他当时在当地的夷汉民众中确实比较有威望还是没有疑问的。
而其它一些史料以及近代的考古发现显示,在东汉时期的南中地区,孟氏家族是当地的一个非常大的家族。而近代考古发现的一些石碑和印章显示,孟氏家族是一个汉学修养非常高的家族,而且似乎曾经跟东汉派驻当地的地方官通婚。这些迹象似乎都表明,东汉时南中地区的孟氏家族是一个汉人家族,而孟获很有可能就出身于这个家族。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演义里的孟获是一名夷人首领。但其实在严肃的史料里,对于孟获身份的记载却并不是那么确定。首先,在记载三国事迹最为权威的史书《三国志》里,其实并没有孟获的相关记载。但在其它一些史书,比如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和《汉晋春秋》、南朝宋时期的《三国志注》以及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等史书里,则都提到了孟获。不过虽然其中提到了孟获,却只说他是一个“为夷、汉所服”的当地豪强人物,并没有说他究竟是夷还是汉。
而在这种情况下,在西南夷各部中拥有比较高威望的孟获就成了叛军新的首领,大量雍闿和高定的残部也很快投奔孟获,使孟获成为了叛乱能否平定的核心人物,所以也因此成为了蜀汉军队的主要对手。而说到这,我们就必须要说一说这个孟获究竟是个什么人了。
而与此同时,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军主力也不断南进,对叛军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而这又促使叛军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前文提到的西南夷首领高定和雍闿闹翻,并把雍闿杀死。而诸葛亮大军抵达之后,又多次击败了高定的叛军,最终将高定斩杀。
在这种情况下,李恢使出了诈降的计策,对叛军说自己粮草将尽,同时之前进军路上跟沿途官民发生过很多矛盾,所以也没法回师了,因此也想加入叛军。而李恢的这种姿态使叛军放松了警惕,李恢则借机发动突袭,大败叛军,与马忠实现了会师。
但要招降叛军,首先当然也还是要在军事上压倒叛军。军事进攻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诸葛亮在抵达南中后不久,很快就派大将马忠和李恢分别领兵对牂柯和建宁两郡发起进攻。马忠很快顺利地在且兰(今四川、贵州和云南交界地区)击败了朱褒。但负责进攻建宁郡的李恢在抵达昆明之后,被两倍于自己的叛军包围,而其它蜀汉军队又一时无法联络,所以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境地。
就这样在经过了一年多的准备之后,诸葛亮率军从水路经过越巂进入南中地区。而综合前期调查得到的情报,随同诸葛亮出征的参军(即军事参谋)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大方针,也就是主要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招降叛军。
之后,李严给雍闿连着写了六封信说明利害,要求他停止叛乱。但雍闿叛乱的决心似乎非常坚定,只回了一封信,而且在其中说现在天下已经形成鼎立的局面,称帝的就有3个(指魏蜀吴三国),我们边远地区的人不知道该归顺谁。那意思就是现在三足鼎立,我干嘛非要归顺蜀汉,我就归顺东吴了又怎么样?
而在南中地区发生叛乱,特别是有东吴势力介入其中的情况下,蜀汉政权肯定不能坐视不管。所以蜀汉也很快派统领内外军事的中都护李严率军南下,在属于越巂郡的新道县(今四川甘洛县)击败了高定的进攻,使局势稍微得到了一些稳定。
而在此前后加入叛乱的西南夷里,包括越巂(suǐ,今四川西昌周边)地区的一名西南夷酋长高定,他杀死了蜀汉越巂郡太守焦璜,很快也成为了叛乱的主要首领之一。不久之后,蜀汉任命的牂柯(zāngkē,可能在今贵族贵阳周边)太守朱褒也加入了叛乱。
而史料记载孟获在联络西南夷地区的酋长时,说蜀汉政府要求他们提供300只黑狗,3斗螨脑(可能是玛瑙)以及3丈长的断木3000根,你们能满足吗?也就是说蜀汉政府要横征暴敛,西南夷各部根本无法负担,因此叛乱才是上策。最终在他的游说下,促使一些西南夷部落加入了雍闿的叛乱。
此后不久,在归顺东吴的交州(今中越边境地区)军阀士燮的引诱下,雍闿归附东吴,将张裔送给了东吴。在此之后,东吴很快任命雍闿为永昌(今中缅边境地区)太守,等于也通过这种方式介入了南中事务。不久之后,东吴还派投靠了东吴的益州旧主刘璋的儿子刘阐前往交州,准备代表东吴接管叛乱地区。不过在当时,永昌郡的府丞王伉和功曹吕凯却拒绝投降雍闿和东吴,这两个人率领部分军队对雍闿进行了拼死抵抗,使雍闿的军队无法不能前进,其叛乱陷入困境之中。
那么看到这里大家也可以想像到,雍闿这个人以及他周边的部众其实对刘备是没有太多忠心的。所以在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之后,雍闿就动了反叛的心思。当年夏天刘备去世之后,雍闿立即发动了叛乱,将蜀汉任命的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正昂杀死,之后又把蜀汉派来继任太守的张裔囚禁。
现代观点一般认为,这个雍闿基本可以肯定是一个汉人后裔,而且可能是西汉初年就随汉高帝刘邦起事的同乡,后来成为汉朝大将的雍齿的后裔。而雍闿的家族应该是很早就迁居到了南中地区,所以在当地很有根基,因此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就将他任命为了益州南部的耆帅,也就是德高望众的武官。
不过跃然这些豪强中虽然有不少是汉人,但因为他们已经在当地生活了数百年,跟当地其它族群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再加上当时中原地区也处于分治状态之下,所以他们对于刘备的蜀汉政权,其实忠诚度也比较有限,比如当时南中地区的一个重要豪强雍闿(kǎi)。
在此后的几百年间,汉人和西南夷各个族群长期混居,彼此也出现了一定的融合,有些汉人被西南夷的首领所统治,而有些西南夷则被汉人首领所统治,相互之间分得并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在刘备控制了益州的时代,击中当地的豪强里,其实是既有汉人也有西南夷少数民族的。
但说到这里,我们就还要说一下当时南中地区的这些豪强都是什么人。当时在南中地区,其实是处于一种多民族杂居的状态之中。根据一些中原古籍记载,当地在很早的时候就居住有被称为叟人、僚和璞人的不同族群,后来这些族群被统称为西南夷。而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当地也已经有了许多汉人的足迹。特别是在公元前3世纪初楚倾襄王派大将庄峤入滇,平定西南之后,也有大量汉人进入当地并定居了下来。
而后来刘备的崛起过程,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按诸葛亮的隆中对规划进行的。在他夺取益州并控制了南中(也就是今天的西南地区)之后,也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对西南地区进行了一定的经营,具体的作法就是直接将当地的一些豪强任命为地方官,让他们代表自己维持当地的秩序。
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先说一说在真实历史上诸葛亮与孟获作战的背景。其实诸葛亮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人物,跟他本人确实拥有出众的才华密切相关。而在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也确实是一个眼界非常开阔的人物。比如早在青年时代隐居隆中时,他就已经针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治理有了比较成熟认识。所以在他第一次见到刘备,提出隆中对之时,就已经提出了要“南抚夷越”,也就是对刘备夺取益州之后经营西南地区提出了明确的方针。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夷人首领孟获的相关情节可以说也是书里的一个重要章节,对于塑造诸葛亮智圣的形象及其完美的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三国演义》虽然是基于三国时代的史实,但它毕竟是一部小说,其中也有大量情节和人物塑造都来自于文学创作。那么具体到七擒七纵孟获这件事,里面又究竟有多少史实呢?孟获这个人又是什么人,他究竟是不是夷人领袖?益州旧主刘璋家族又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孟获其实也是南中八大姓之一,而且还有一个证据是孟获后来还跟随诸葛亮返回成都,担任御史中丞。当然孟获也有可能是汉化的夷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孟获的形象绝对不是身高力壮、衣不蔽体的蛮王形象,恐怕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汉族豪强。
《华阳国志》中的这段记载,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焦、雍、娄、爨、孟、量、毛、李八大姓是南中地区的汉人豪族。比如高定所杀焦璜,蜀汉重要将领李恢,李恢的姑丈爨习,叛军首领雍闿都是八大姓的代表人物。所以南中地区的叛乱,并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少数民族叛乱,恐怕是当地汉族豪强所挑起的。
在诸葛亮进军的路上,叛军之间发生了内讧,越巂郡叛军首领高定的部曲杀了雍闿及其部下,孟获取而代之。然后三路大军捷报频传,诸葛亮按照“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恩威并施,诛杀高定、朱褒,收复了孟获,自此南中进入了一段平稳的岁月。
当时蜀汉内外交困,诸葛亮采取先稳定外部,然后平定内乱的战略。诸葛亮先是和东吴修复关系,然后经过两年时间休养生息,亲自率一支军队从左路从成都进发,自安上县由水路攻向越巂郡;别遣李恢中路进军,从平夷出发按大道进攻益州郡;门下督马忠从右路进攻牂柯郡乱夷。
223年4月刘备病逝,六月前后,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闿,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则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三国志·李恢传》中详细记载了各处的叛乱,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蛮族孟获那么简单。当时南中地区叛乱的主力,也是当地的汉族豪强,然后鼓动蛮夷一起作乱,而且背后还有东吴的身影。
公元225年,在诸葛亮南征之时,夷王高定的部曲杀了雍闿,孟获代替雍闿成为了他建宁郡叛军的首领。之后就发生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了,所以我们需要先捋一捋南中叛乱的来龙去脉!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雍闿越发的肆无忌惮。越巂xī郡叟帅高定、益州郡豪强雍闿、牂柯zāng kē 太守朱褒均发动叛乱,本来益州郡夷人不打算跟着雍闿一起搞事的,但雍闿派出了在夷人中颇有影响力的孟获,他忽悠夷人朝廷准备征收他们完全负担不起的资源,这才说动了夷人们。
益州夷复不从闿,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为然,皆从闿——《华阳国志》
《汉晋春秋》中的这段记载,是《三国演义》里七擒七纵桥段的直接来源。这里边后面一段被罗贯中先生演绎的非常精彩,让人拍案叫绝,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信息是“孟获者,为夷、汉所服”三国3d类单机游戏手机版,说明孟获在南中地区的夷人和汉人很有威望,所以诸葛亮才会想尽办法安抚他。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汉晋春秋》
“七擒七纵孟获”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中,孟获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身着皮草、孔武有力的“野蛮人”形象。但有意思的是,关于“七擒七纵”是否真实存在却存在争议,而且孟获有可能根本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人!
这次孟获当然不服,回去后招来部下木鹿洞主,驱巨兽,又令朵思大王用药箭守三江城。诸葛令部队以土填平城墙,一举攻入三江城。擒了朵思大王。孟获与其夫人祝融亲自来战,奈何不敌赵云神勇。木鹿大王驱兽兵又被诸葛用车破去,惨死战场。孟获于是行诈降之计,又被诸葛识破第六次擒获。
这次被放后,孟获与孟优逃到朵思大王洞中,自以为诸葛不识此中环境,蜀兵必然中毒后撤退,不想其兄长孟节讲述了此中奥妙。西蜀大军一路冲杀过来。孟获等人本欲死战,却见另一洞主杨锋率队来援,孟获自然高兴,饮酒助兴,不期被杨锋捉拿献于诸葛,此五擒也。
第四次孟获带来了精锐部队,刀牌獠丁,直杀诸葛本营,诸葛并不与之交锋,而是不断退兵,孟获不知,一路追赶,其实诸葛已令人迂回包抄,所以孟获被包了饺子,第四次被擒。
诸葛放了孟获后,孟获收拾兵马,退到泸水以南,蜀兵因不知泸水奥妙,死伤惨重。孟获自以为有此天堑便可高枕无忧,乃终日饮酒,被马岱等渡河的部队杀个措手不急,于是二度被擒。
孟获为南方蛮王,与建宁太守雍闿起兵十万侵略四郡。诸葛亮为了北伐时无后顾之忧,起兵南征。诸葛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了孟获党羽雍闿,雍闿部将高定归降武侯。孟获遂合三洞元帅出战,诸葛亮用激将法激赵云与魏延攻打三洞元帅的三路大军,于是金环三结被杀,董荼那和阿哙喃被擒,孟获亲自来战,被诸葛安排几路人马冲杀,孟获打败,徒步登山逃跑时被魏延擒获,此一擒也。
在《三国志》之并没有出现孟获这个人,但是演义当中,孟获的戏份并不算少。第一次提到孟获这个人是后主刚继位,曹丕起五路大军想要平定西蜀,而孟获便是其中一路。然而诸葛令魏延设疑兵便轻松化解了孟获。过后便是经典的七擒孟获。
专题: 小三国演义小说 伪三国演义小说 品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诸葛亮看三国演义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有关的小说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