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作品不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文笔优美、结构宏大,成功地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风云和英雄人物,深受读者喜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文学价值、历史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因此被广泛认为是非常好看的一部作品。
当时,明朝已经建立,朱元璋曾广招读书人入朝,但罗贯中曾经效力于朱元璋的对头,所以一直没有入仕,致力于小说创作,写完《三国演义》以后,又接连创作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书,最终于建文初年(约1400年)去世。
洪武三年(1370年),罗贯中老师施耐庵逝世,为了纪念恩师,罗贯中暂时停止了《三国演义》的创作,先行整理、修订老师的《水浒传》,一年以后才接着著作《三国》,直到大约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国演义》全书才创作完成。
罗贯中离开张士诚以后,先去太原老家待了三年,然后再次回到居住多年的杭州,在杭州开始了《三国演义》的著作,在为张士诚做军师的几年中,罗贯中亲身经历了元末群雄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征战,为《三国》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到洪武三年(1370年),罗贯中写出了前十二卷。
可惜好景不长,在守卫常州之战中,张士诚胞弟张士德大军被徐达击溃,本人被生擒后活活饿死于南京。此事之后,张士诚与朱元璋关系全面恶化,并听从其弟的建议归顺了元朝,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看元朝日渐式微,再次叛出元廷,自立为“吴王”,并逐渐奢侈、骄纵起来。当时不仅罗贯中,还有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和名士陈基、陈维先都在为张士诚效力,看张士诚不思进取,奢侈骄横,都纷纷劝谏,还建议应该“缓称王”,但张士诚一个都不听,施耐庵与刘亮、鲁渊等人失望透顶相继离去,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
小说三国演义谁写的好看
到元末时期,天祸兵灾四起,至正十六年(1356年),“诚王”张士诚占领苏州,改称“隆平府”,定都于此,在这期间张士诚励精图治,废除苛政,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发展,名望远播,因此胸怀大志的罗贯中离开杭州,投奔张士诚帐下效力。罗贯中为张士诚出谋划策游戏盒子三国杀,反抗元朝暴政,还曾数次击退朱元璋的进攻。
罗贯中出生于元至顺年间(1330年),山西太原人,十几岁时跟随父亲南下苏杭做丝绸生意,但他对经商完全没有兴趣,他父亲看勉强不来,才把他送到慈溪学者赵宝丰那里学习文学,在25岁之前,罗贯中一直生活于苏杭一带,接触了很多诸如评书、戏曲、杂剧等形式的民间文学,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很多素材和经验。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作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著名小说,其中以《三国》成就最高,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罗贯中的小说基本都是政治历史题材,尤其擅长描写复杂的政治斗争、战争场景等,这主要跟罗贯中早年经历有关,他也曾有志于天下,跟随张士诚与朱元璋争霸于江浙一带,只可惜朱元璋最后得了天下,才隐居杭州以写小说一抒胸襟霸业。
我有三套《三国演义》,版本很一般,却保留着我心中许多美好回忆
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大概好像是一个古训,所以我的曾祖父的书箱子里有许多演义小说,却没有三国。记着我在读五年级的时候,在西汪岸上听我的一个本家的高祖父和一个本家的叔祖父两个老人家在讲三国。他俩讲得入了迷,我也听得入了迷。大概是说的是草船借箭,火烧连环战船,曹操赋诗等等。
可惜这种局面在鲁肃死后就戛然而止了。鲁肃去世后,孙权命吕蒙袭取了荆州,关羽兵败身死,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即使后来双方又重修旧好,但也不复当年盛况。
鲁肃一番慷慨陈词,令一向高傲的关羽哑口无言。而面对关羽这样的当世虎将,鲁肃也没有丝毫的恐慌,反而据理力争,其胆识令人赞叹。
待见到关羽后,鲁肃以大义相责:“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只有鲁肃站出来反对:“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只见他坚定地对孙权说:“众人所说,都出于私心,没有为主公考虑。试想一下:我们投降曹操,还可以做一个地方官,而您投降曹操,还会有如今的风光吗?”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三分虚幻、七分真实:三国演义作者的史学水准其实远超常人想象
这段内容并非是作者自己胡乱编造。首先是盐井和银矿,汉书地理志里就记载连然县有盐官,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记载南广县和青蛉县有盐官,到明清时期盐税是云南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在清朝的滇南盐法图里有“古滇九井”的说法,而续汉书郡国志里则记载南中的律高、贲古、双柏、朱提四县都有银矿。关于巫鬼习俗,宋史蛮夷传里记载了大云南蛮和小云南蛮的鬼神信仰,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至今在贵州方言里还有“药鬼”的说法,刚好和演义里的说法一致。
此外还有许多人从刘备的信件里挖到了关羽和乐进曾在青泥一带苦战的事,由于这件事无论关羽传还是乐进传都毫无记载,所以知名度不高而且也不清楚详细情形。然而演义里并没有将其漏掉,而是在刘备入蜀的部分里提到诸将防守荆州的分工安排时,把关羽放在青泥隘口挡住襄阳的部队。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里有“曹仁讨关羽,屯樊城”的语句,又写了“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的事,使得许多人在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先动的手还是曹仁先动的手的问题上无休止地争吵。而演义里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相当巧妙,称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反被其侮辱,于是接受步骘的建议派使者请曹操让曹仁攻打荆州,自己再从背后袭击,曹操接受了这一提案并让满宠协助曹仁攻取荆州,诸葛亮知道后就建议刘备让关羽先发制人拿下樊城,瓦解其攻势。演义里的情节可以说完美兼顾到了两种相冲突的记载。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明朝学者谢肇淛曾经批评过以三国演义为首的一些历史小说,称“惟《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认为其过于依凭史实而缺少加工,读起来没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胡应麟又批评演义没有完全遵照史料,认为其情节失实。所以三国演义到底是太真还是太假,从古至今争论了几百年也没争出个答案来。
现存时间最早的嘉靖本的刻本质量其实是毛本之外最高的,而罗贯中最初完成的版本未必是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的合集。嘉靖本上刊刻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以至于有人认为罗贯中其实是写了个史料汇编,不过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三国演义里有这么多来自史书原文的内容。
学界现在大体上认为这三十多个版本可以划分成“演义”和“志传”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差距很大,可能演变自不同内容。而演义体系里最早的嘉靖本和志传体系里最早的叶逢春本都不包含关索的故事,花关索传成书于成化年间,比嘉靖本及叶逢春本都要早,而最后的毛本则有关索出场,一般认为是书商或者说书人为了观众的喜爱将一些民间故事加了进来。
笔者相信,如果不是因为它,如今喜爱三国历史文化的人并不会有那么多。毕竟比起一个真实的形象,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手持羽扇的诸葛亮明显要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三国演义》故事精彩,语言简单,更加适合文言文功底并不深刻,或刚刚入门的历史爱好者阅读。
设想,如果说一个人闲来无事,那么,他会倾向于选择尽是史料的史书,还是生动有趣的小说来阅读呢?答案显而易见,《三国演义》的成书,让三国的这段历史被以更加通俗的语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现在在日本、韩国等地之所以三国历史十分流行,关羽、诸葛亮无人不晓,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三国演义》。
扪心自问,相信很一大部分人最先接触三国历史,都是因为《三国演义》。而那些说它背离历史的人,大部分其实家里也并没有《三国志》。我们不能因为定义不同,就将小说全盘否定。
笔者认为,我们非但不应该单纯因为它不够“真”就否定它,还应该大力支持,让更多人读到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确实满身都是宝。
对于刘备的势力,罗贯中极尽美化之能。而对于曹操,他则是当作仇人一样抹黑,在其笔下,曹操是误杀故人后将错就错,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名句的奸雄。他对皇帝没有丝毫敬意,对汉朝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过,曹操在自述平生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却说:"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小说中,多智近妖的诸葛亮曾创造"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但在历史上,这些全都不见于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气死的东吴名将周瑜,在历史上以宽宏大量知名。哪怕是老将程普仗着自己资历深厚多次不服他网页游戏打不开文字怎么办,他都始终以礼相待,不放在心上。
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引以为常识的许多三国故事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虚构。刘备、关羽、张飞在涿州相遇,并在桃花林中结拜为了异姓兄弟。而实际上,刘、关、张确实关系亲密,但并没有结拜过,互相之间更不会互称"大哥"、"三弟"。
首先,《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真正三国的差异确实是存在,且不小的。毕竟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它成书的目的并不是记录和阐发历史,所以其中的内容自然并非是完全符合史料的记载。
人们对三国的喜爱,从小说《三国演义》受喜爱程度的经久不衰就可见一斑。不过,也有人诟病罗贯中所写的这部小说和历史有很大差异。
不只是单独的朝代,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得到了人们的垂青,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当然,要说热度最高的,三国当居魁首。
提到我国的古代史,有的人喜欢汉朝,因为汉代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汉族"、"汉服"、"汉字"等名字都来自于它。有人喜欢唐朝,因为当时的中国的世界上最为强盛和开放的大国,留下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佳话。
伟人:读三遍都不够!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伟人从中读出什么?
史上水平最高的10首“三国”诗排行榜,杜牧的《赤壁》仅能排第3
这首诗写于杜甫初到夔州时,写的是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蜀军抱头鼠窜,靠诸葛亮的八阵图救了刘备一命。据传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岁月沧桑,周围事物俱变,唯八阵图的石堆坚固如初,几百年来岿然不动。
专题: 三国演义类小说 读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看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之张合之死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是不是鬼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