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张合之死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在这部历史小说中,张郃是魏国的重要将领,他的故事充满了英勇与悲壮。关于张郃之死,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如下:

张郃,字俊乂,是汉末至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他最初为袁绍效力,后归顺曹操,成为曹魏的重要武将之一。张郃以其智勇双全、善于用兵而闻名,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之死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当时,诸葛亮率领蜀军出祁山,意图恢复汉室江山。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为主帅,张郃为副帅,率军抵御蜀军。在一次战役中,张郃奉命追击蜀军,但遭遇了诸葛亮精心布置的伏兵。张郃在乱箭之中不幸中箭身亡,时年七十余岁。这一事件发生在小说的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和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之间。

张郃之死不仅对魏军士气造成了重大打击,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形象被塑造成为一个忠诚、勇敢且具有高超军事才能的将领,其死令人惋惜,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和想象,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可能有所出入。不过,它依然是了解和感受三国时期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诸葛亮出祁山第四次北伐攻魏,战事发生在天水境内,张郃战死的木门道四周天水关、街亭、祁山、卤城(盐官)无法移动,历史记载清清楚楚。如果还将木门道“证”在近千里之外的四川剑阁、略阳,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况且蜀道难于上青天),怎么可能在两地发生同一战事?如果说它们有共同点的话,木门道当年的险要是可以与剑阁相媲美的。或者就像《三国演义》的作者把发生于不同地点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抗魏战争统称为“六出祁山”一样,是演义家言了。

自公元228至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七年间,蜀魏间共有六次大的战争。即世人口中所传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其中第1、2、3、5、6等五次是蜀汉诸葛亮主动出兵北伐曹魏,历史上称为“北伐中原”。第四次交战指公元230年(蜀汉建兴八年)秋,曹魏三路出兵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城固、赤坂。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诸葛亮趁机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今武山西南一带)。这次是魏军主动出兵攻蜀,诸葛亮抗击。因为《三国演义》将这六次战争统称为“六出祁山”,并且演绎得轰轰烈烈、绘声绘色,千百年来深入人心,远远超出了正史影响网页联机游戏代码推荐软件,所以“六出祁山”就成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军事行动的代名词。

三国演义之张合之死小说

战死于木门道的魏国大将张郃也非等闲之辈,据史载,张郃本为汉末韩馥大将,韩馥败后,以兵归于袁绍。袁曹官渡之战时张郃曾献奇计于袁绍,未被采用。袁绍兵败后因郭图献谗言,张郃惧而投归曹操。曹操得其甚喜,将他比作“去殷的微子、投汉的韩信”。“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三国志》)。后随曹操破马超、征张鲁、拒刘备,屡建战功。曹丕即王位后,封其为左将军、进爵为都乡侯。曹丕立帝,又进封其为鄚侯,死后谥曰壮侯。在魏与蜀的众多战役中,张郃都是主将,并屡屡获胜。诸葛亮一出祁山伐魏,在街亭(今秦安陇城镇)兵败失利,大败蜀军的魏军主帅就是张郃。“郃识变数,善处营陈(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三国志》)。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害怕他,可见张郃确非等闲之辈。

天水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三国时期更是魏蜀激烈争夺进行拉锯战的地方,几乎处处与三国历史相关,处处留下与三国时魏、蜀交战相关的遗迹。由于《三国演义》以及衍生的文艺、文学、民间故事等等作品的巨大影响(京剧名家名角创作演出传世的三国戏《“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天水关(《收姜维》)》等等颇负盛名就是证明),蜀汉丞相诸葛亮及其智若神明的传奇、在天水的战例,可以说妇乳皆知、人人耳熟能详。

天水木门道的出名,除了它自古以来是一条由蜀通往陇右直至关中的战略要道的因素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和三国时期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诸葛亮、张郃及一场智慧较量、颇有传奇色彩的战争有关,因为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亦即《三国演义》中的“五出祁山”)时,诸葛亮用计诱曹魏大将张郃至此,伏兵射死了张郃。木门道因此被载入史册,写进演义小说,名扬天下。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君   好三国演义小说   反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