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作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人物及其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因其丰富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广受读者喜爱。
关于《三国演义》的话本小说形式,这里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1.话本的定义:话本是中国古代一种文学形式,原指说书艺人的底稿或讲义,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话本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适合口头讲述,同时也便于阅读传播。
2.《三国演义》与话本的关系:虽然《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完整的小说,其最终形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话本”,但它的成书过程受到了话本的显著影响。在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通过民间说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口头传承的故事对罗贯中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不仅吸收了大量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还将这些材料整理加工,形成了既有历史依据又充满艺术想象的作品。
3.结构特点:《三国演义》采用了章回体结构,每一回都有相对独立的情节,但又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这种结构既便于分章节讲述,也方便读者按部就班地阅读,非常符合话本小说的特点。
4.语言风格: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文言小说,但在语言上尽量做到了通俗易懂,许多地方使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同样体现了话本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话本”,但它深受话本文学的影响,在结构、语言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话本的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罗贯中能横贯三国吗?《三国演义》的作者之谜
《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图卷,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然而,《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这就是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影响。同时,在运用夸张想象手法时,有时有些过分。夸刘备如何如何像兄长,如何如何宽厚待人,让人觉得有点假;夸诸葛亮怎么怎么足智多谋,怎么怎么聪颖过人,让人以为他都成妖精了。
在双方备战阶段,作者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惯水中作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几番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派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因此,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催造箭杀孔明,计谋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于周瑜。作者不仅善于写紧张的战斗,还善于在紧张的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调进行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塑赋诗等,就是这样的闲来之笔。
三国演义的话本小说形式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出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尤其善于写各种战争。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变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以"赤壁之战"为例,书中以长达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求和与求战的争议,处处强调了孔明的作用。
火影网页游戏图片高清壁纸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上)
直接的源头是宋元讲史话本,而间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佛教寺院的俗讲。因为一朝一代的历史故事要分多次才能讲完,就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小说。而说话人为了招徕或留住听众,所以往往会在情节高潮时打住,留下悬念;而为了使听众对所讲的内容事先有了解,也往往用易记易背的对偶句将要讲的故事做概括,这就形成回目。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这是从长篇话本发展而来的。因内容丰富,一次讲说不完,故说话人就需要将其分成若干章回,每次讲一章或一回,连续多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因而得名。明清时代是其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另外,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还经过很多人的修改和补充,比较著名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修订的本子,对《三国演义》从文字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修订,大部分修改得比以前好,但也有改得比以前差了的,详见裴效维二O一三年六月修订《三国演义》的前言。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1.余本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写十常侍专权,“这十个把握朝纲,是他门下,得官做;不是他门下,干有功劳,且守缺期。灵帝自尝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语言俚俗,声口逼肖,生动地勾画出宦官气焰熏天而灵帝自甘为儿皇帝的情状。嘉靖本则作:“这十人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朝廷待十人如师父。”显然文字雅驯了不少。
除以上六处外,尚有十四处涉及关索的内容。以上从余本残存的十四卷中的描写,足见出关索是小说中颇令人瞩目的角色。宋元时期,有不少关于关索的记载,明成化戊戌十四年(1478)还曾重刊过据说翻印元本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如此一位传奇人物,为何在嘉靖本中销声匿迹,而到了后出的余本中,却又活跃频繁呢?是刻书家为吸引读者兴趣、提高经济效益而随意妄加出来的吗?果真如此,我们倒要佩服改编者技艺的高超精妙了。
三、批评本系统:包括吴观明本、宝翰楼本、藜光楼本、绿荫堂本、钟伯敬本、芥子园本、两衡堂本、遗香堂本等。该系统与志传系统的建本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吴观明本的刊行地是福建建阳;藜光楼本虽题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然第一百回回末却袭用建本书名,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传》;志传系统的朱鼎臣本书名本为《三国志史传》,但封面却袭用建本特有的书名:《李卓吾先生批点原本三国志传》。不过,宝翰楼本、藜光楼本和绿荫堂本的刊刻地点已从建阳移到苏州;它们不但与志传系统决裂,同时也有别于通俗演义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将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并借助增加李卓吾或李笠翁或钟伯敬的批评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需要再书一笔的是,雄飞馆本是个例外,如套用上面的分组规则,应把它单列为花关索,关索组了。因其第一百五回为《花关索荆州认父》,而第一百七十四回《孔明一擒孟获》里却又出现关索一名。也许是它同时采用两组本子才导致的混乱和矛盾吧。
该组本子的卷数、内容、版式与花关索组相同,区别只在关索部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征讨云南的诸葛亮军中,突然来了一员青年,自称是关羽第三子,名关索。后遂从军作战,但未见立功便失踪了。关于关索登场这一点,与元代《三国志平话》[⑧]相同,但内容各异。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杨美生本、魏某本、北图本等属于此组。因其各本之间的繁简颇有出入,故疑非由同一版本而来。
该组本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花关索的青年和他的母亲胡氏及三个妻子一起来到荆州,青年自谓是关羽之子。此后他转战西川各地,屡建军功,最后病死在云南。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与成化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⑦]的内容大致吻合。余象斗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种德堂本等属于此组。这些本子的内容与文字除极个别处外,基本相同。
二、志传系统:包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忠贤堂本、杨美生本、魏某本、美玉堂本、北图本、种德堂本、雄飞馆本、三余堂本、聚贤山房本、嘉庆本等等。该系统基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形式上表现为上图下文,内容上则多插增关索或花关索故事,因绝大多数刊刻于万历年间的福建,尤集中在建阳一带,故又称闽本或建本。
一、通俗演义系统:包括嘉靖本、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等。各本均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只是嘉靖本和夷白堂本为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为十二卷,每卷二十则。周曰校本同于嘉靖本,卷首亦有蒋大器、张尚德两人序文;夏振宇本又从周曰校本出,二者在书名前增添了同样的附属语:“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同样把嘉靖本的二十四卷合并为十二卷,同样保留了蒋、张的序文。夷白堂本行款与嘉靖本同。这些无不表明,嘉靖本同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间的血缘渊流。关于刊行地,有人认为嘉靖本刻于南京,因无充分论据,此说尚存疑;周曰校本是金陵(今江苏南京);夷白堂是武林(今浙江杭州);夏振宇本不详。
从版本形态的演变考察,我们不妨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分成四大系统:一、通俗演义系统;二、志传系统;三、批评本系统;四、毛本系统。倘若按照版本产生的时代先后给它们依次排队,则通俗演义系统居首,志传系统次之,批评本系统又次之,毛本系统属末[⑥]。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它们各自的情况。
毛宗岗批评《四大奇书第一种》六十卷百二十回,清康熙十八年(1679)醉耕堂大字刊本。白口,四周单边。半叶八行,行二十四字。封面上栏刻“声山别集”,下栏右上刻“古本三国志”(占五分之一位置),左刻“四大奇书/第一种”,大字二行(“种”字下有阴文朱印“天香书屋”一枚)。首李渔序,次总目,次绣像,次读法。总目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总目”、“声山别集”、“茂苑毛宗岗序始氏/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各卷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几”、“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总目与正文板心均刻书名。第93、97、109、119回首叶板心下刻“醉耕堂”。北京图书馆藏。(醉耕堂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明末建阳吴观明刊本。精图百二十叶,有“书林刘素明全刻像”字样。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有眉批总评。首秃子(李贽)序、缪尊素序、无名氏序、读三国史答问、宗寮姓氏、目录。合二则为一回,并取前后二则标题作每回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蓬左文库均有藏。(吴观明本)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二十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壬辰二十年(1592),闽书林双峰堂余象斗刊本。题“东原贯中罗道本编次”,“书坊仰止余象乌批评”,“书林文台余象斗绣梓”。上评中图下文。半叶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稍异旧本的是,此书增加批评及诗。所评者为事实,不涉文字;诗为周静轩作。日本建仁寺两足院藏一至八和十九、二十卷,英剑桥大学图书馆藏七、八两卷,德斯图加特市符腾堡州立图书馆藏九、十两卷,英牛津大学图书馆藏十一、十二两卷,英伦敦博物院藏十九、二十两卷。(余象斗本)
我们补说这个细节绝非闲话,它意味着三国历史的演进与积淀已经相当丰厚,文化土壤、观念准备已经非常成熟,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已经呼之欲出,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了。
这个开头尽管我讲得比较简单,但大家已经可以看得出来,它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严重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历史感。我们读这个开头好像读《西游记》,不太像《三国志演义》。罗贯中在写小说的时候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取这种荒诞不经的铺排,上来就讲东汉末年的历史,这样的处理比之民间创作无疑是更高明的。
这部《三国志平话》共分三卷,六十九节,讲述了一部基本完整的三国故事,但因为是民间文学,还显得相当粗糙,怪力乱神、不合逻辑之处到处都是。比如说,平话一开头,为了给“三国鼎立”找一个因果报应的关系,就讲了一个“司马仲相断狱”的故事。
元代的“三国”文学营养不仅体现在戏剧创作之中,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部作者不详的《三国志平话》。“平话”也叫“评话”,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最初有说有唱,逐渐演变为只说不唱,记录“平话/评话”的文字底本就称为“话本”,是古代白话小说的雏形。
为什么戏剧和史实完全颠倒了呢?在上面讲到的三国历史演变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我们没来得及讲:随着王朝正统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三个国家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因为曹魏代汉而立,但后来,大家认为刘备姓刘,他的蜀汉政权才是汉朝天下的正传。宋朝在瓦子里说书的时候,每说到刘备吃了败仗,听众就异常沮丧,甚至“汪然出涕”,听到曹操吃了败仗才“霁然色喜”。于是在大众文化观念中,曹操成了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刘备及其军事集团的人物都被刻画成了正面人物14年三国单机游戏排行,而东吴夹在中间成为灰色地带,跟蜀汉友好的时候就是正面人物,反之就是反面人物。出于这样一种观念的需要,才出现了“单刀会”的主角配角被颠倒的情况。
《单刀会》讲的什么故事呢?我们知道,这出戏的全名叫做《关云长单刀赴会》。关羽应东吴名将鲁肃的邀请,充满英雄气概地从荆州渡江到东吴赴鲁肃的会,挫败鲁肃的和谈阴谋以后,又充满英雄气概地回到荆州。“单刀会”的事情有没有呢?有,但是其中的人物设定正好与史实相反。我的意思是说,历史上真实的单刀会主角是鲁肃。他邀请关羽赴会谈判,义正辞严把关羽责备了一顿,取得了巨大的外交胜利,在这出戏中,英雄气概远胜于关羽。
《西蜀梦》写的是关羽走麦城被杀后,张飞又被部将杀害,刘备夷陵之战被陆逊打败,病死在白帝城,兄弟三人的阴魂在成都城下相会,是一段很悲凉的故事。这出戏艺术成就不太高,后来影响也不大,但《单刀会》情况完全不同,它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至今还活跃在各地的戏曲曲艺舞台上。比如,河北昆曲剧团每年的年度演出压轴大戏依然是《单刀会》;相声演员郭德纲在返场的时候,应观众要求唱一段太平歌词,百分之七八十都会唱《单刀会》,只不过唱着唱着,就改成了“骂一声贼子你叫于谦”,拿于谦找个包袱儿。
凡此种种,都说明从隋到唐到宋,三国历史已经从精英文化层大幅度地下移到了市民文化层。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迎来了《三国志演义》形成的最关键阶段——元朝。
古代社会身份比较低下的平民阶层是没有权利为自己取字号的,他们起名都相当草率,或者拿排行、或者拿出生日期对付一下就当名字了。很多读者可能都看过一部著名的历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大家可能还记得第一页有个表格:“姓名——朱元璋;曾用名——朱重八”,也就是说,朱元璋是他发迹以后取的好名字,之前按兄弟排行叫朱重八。“重”者,“双”也,“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他高祖的名字叫朱百六,曾祖名字叫朱四九,祖父名字叫朱初一,父亲名字叫朱五四。这样取名字不是因为老朱家热爱数学,而是因为社会身份低下。所以,我认为这位说书艺人的名字更有可能是“霍四九”,他的地位就相当于今天的袁阔成、单田芳。这时候,三国故事可能已经相当系统了,但没有文字资料留下来,其面貌我们也不得而知。
瓦子里会提供很多娱乐方式,比如说歌舞啊,卡拉OK啊,其中也有说书。宋代说书行当主要分三大类:一是“朴刀杆棒”类,那就是武侠小说、江湖传奇,《水浒传》可能就在这一类里头;二是“银字儿”类,讲男女风月、爱情故事,类似后来的《金瓶梅》《杜十娘》等。第三类,也是受欢迎的一类是“讲史”。这一大类中,最受欢迎的分支是“说三分”,即讲述三国历史。史料中还记载了一位最负盛誉的说书艺人霍四九的名字,有的书上把他的名字写作“霍四究”,我认为还是“霍四九”可能性更大一些。
下一个阶段是宋代。宋代是城市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市民阶层崛起的时代,为了顺应广大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一些大都市,像汴梁、扬州、杭州等开设了不少娱乐场所,一般称为“瓦子”,取“来时瓦合,去时瓦散”、人口流动频繁之意。从城市文化史的角度来说,宋代是开启“全天候中国”的时期。宋代以前一直都有宵禁令,晚上不准出行,不准进行娱乐、商业活动。大唐朝那么发达繁荣,到了晚上,长安城也免不了黑漆漆一片。到了宋代,才可以二十四小时经商娱乐。
我们看到,尽管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属于比较聪慧的,但晚唐时期毕竟有这样的四岁小孩,他已经对某些三国人物的性格特点甚至生理缺陷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当时三国历史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老幼咸闻的境地,它进入通俗文化层的程度显然更进了一步。
专题: 品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二 三国演义声小说上一篇明清小说鉴赏三国演义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吕布与貂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