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吴荻有声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作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而“吴荻有声小说”可能是指以《三国演义》为内容,由吴荻播讲的有声书版本。

吴荻是一位知名的播音艺术家,以其富有情感和生动的播讲风格受到听众的喜爱。他播讲的《三国演义》有声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角色塑造,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尽管有时外出,有时有事儿,梁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连播的《精忠说岳》我没听全,但已感受到“连派”评书的“书卷气”和评书重“评”的特点。老连先生的口头禅是“评书要评”,怹认为评书评书,难*一个“评”字,贵*一个“评”字,书不易说,“评”字是金。由于梁彦聪敏、勤奋,再加上有小连先生这样一位近于苛刻又诲人不倦的好老师,“连派”评书一定会薪火相传,梁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常说“生书熟戏”,是指人们耳熟能详的书相对难说得多——因为有的观众看过原著,有的观众看过京剧、电视剧,人家有声、光、电、服、化、道,还有各种“蒙太奇”,而你说书的只有一张嘴,要没点儿新鲜的,观众怎么能折服?所以评书演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连评带批、引经据典,展示书外的功夫。

书这样说,一是细致,二是真实。古今中外,凡诈降者,没有不被怀疑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对杨子荣假扮的胡彪;电影《英雄虎胆》里,女匪首李月桂对于洋扮演的假副司令,哪个不是有所怀疑?相比之下,《说岳全传》原著中王佐说降陆文龙、策反曹宁,显得过于简单,而梁彦*书中让金邦军师哈迷蚩怀疑王佐诈降,不仅增加了情节的矛盾与冲突,而且使书文更具合理性。

三国演义吴荻有声小说

最后,“产生共鸣”。先是王佐和奶娘张氏暗答机锋,由奶娘籍贯到打听陆登之死,再到*问陆登之子的年龄,步步引向真相;而后奶娘脸色大变,执剑逼问王佐,王佐说明苦肉计的同时,奶娘大放悲声三国还有国产单机游戏,道破真情;最后二殿下的身份之谜彻底揭开,他正是陆登之子陆文龙。经过如此一番抽丝剥茧,观众和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自是水到渠成。

其次,“引经据典”。王佐给二殿下说书时,不再说长篇,而改成单段,这是评书所谓的“拉典”。《说岳全传》原文所涉只有“越鸟归南”“骅骝向北”这两个故事,而梁彦*其师兄王玥波的指点下,扩充到“一大四小”五个故事。四个小故事“李陵归降”“苏武牧羊”“越鸟归南”“骅骝向北”既描摹情节,又批讲评论,关键是以禽兽喻人,均有所指。经过四个小故事的铺垫,重点自然是那个大故事——搜孤救孤,包括“闹朝扑犬”“搜孤救孤”等情节,其间由“鉏麑触槐”引出“三槐九棘”和“文字对联”等书外书。之所以说“搜孤救孤”,是因为王佐断臂说书的种种细节与其惊人相似:赵武是仇人之后,屠岸贾收为义子,抚养成人;陆文龙亦是仇人之后,兀朮收为义子,视若己出。程婴挂画献图,述说以往;王佐挂画献图,道破机关……

首先,“讲好故事”。王佐投奔金营,兀朮见他可怜,封他“苦人儿”;军师哈迷蚩心存疑虑,认为王佐有行苦肉计之嫌。这样,王佐、兀朮、哈迷蚩构成评书中矛盾冲突的“三碰头”。那王佐如何*兀朮和哈迷蚩之间周旋?观众的胃口就这样被吊起来了。王佐为了迷惑哈迷蚩,*金营说书,听者座无虚席。先是哈迷蚩偷偷听书,没听出毛病;然后是二殿下听书,王佐正说《封神榜》妲己惑主,二殿下愤然叫停,王佐装作不认识,借机开晚场单说;最后是兀朮听书,王佐正说《隋唐》,随机应变,临时支出去,让兀朮听不出破绽,自然放松警惕。经过“三番”必要的铺垫后,才要“四抖”,此时观众已十分期待王佐如何单给二殿下说书了。

另外,“王佐断臂说书”也是《精忠说岳》中的重要回目。《说岳全传》原文的描述不过四五千字,而梁彦*宣南书馆却说演六回之多,字数超过五万字,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褒奖。他的成功之处就*于“讲好故事,引经据典,产生共鸣”。

这时,演员从剧情中跳出来评道:“岳母刺字时,是将字刺*岳飞的脊背上;我们评书界的传授,是将字刺*胳膊上。为什么刺*胳膊上哪?岳贤母刺字,是叫岳飞看那字,永不更改,叫他忠君报国。如若刺*背上,他如何去看?我们的说法,与俗书不同。”

老太太把墨砚放*面前,手持花针,向岳飞说道:“儿呀,老身见你不贪反王杨幺的珠宝,不受叛贼之聘,不贪图富贵甘守清贫,是好极啦!但恐你此次入朝为官,有利禄小人勾引于你,倘若心志不坚,一时失志,中途做了不忠之事,怎对岳氏门中祖先?我今*你的两只胳膊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叫你时时刻刻存着忠君报国之志。”

梁彦说的《精忠说岳》,尽显“连派”《岳飞传》与钱彩《说岳全传》及其他评书文本的多处不同。连本《精忠说岳》,由岳贤士日接双旨开书,至朱仙镇断臂说书为止,其中热闹的节目有牛皋智取卧牛山、岳飞黄河口练兵、八盘山首败金兵、栖霞岭再败金兵、青龙山三败金兵、害贤士假旨调岳、八将闹凤台、牛皋攒御状、孟太后棍打张邦昌、双槐岭收杨再兴、火烧藤甲军、牛皋跳油锅、刺死八贤王、张邦昌复活、兵困牛头山、挑滑车勇将丧生、岳元帅辕门斩子、大战金蝉子、擂鼓战金山、天良关双斩子等。就拿“岳母刺字”来说,这是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让我们看看“连本”的与众不同之处——

梁彦是中华书局的编辑,从小酷爱评书,拜*连丽如门下之后,现场观摩、台下点拨、自下私功,艺业渐进。梁彦能成为中华书局的编辑,学识丰富自不用说,有时候连丽如遇到生僻的字词典故,会去找梁彦探讨,这就是教学相长。梁彦还协助贾建国、连丽如夫妇先后整理、出版了《东汉演义》《三十六英雄》《评书三国演义》《精忠说岳(外五种)》等多部评书文本,*编辑过程中,他对于说书技巧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加之从2008年开始,梁彦每周六*宣南书馆说书,十余年的时间里,他说演了《西汉演义》《封神榜》《明英烈》《精忠说岳》等多部长篇大书,说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如今已是中国曲艺家协会评书艺术委员会委员,出版有《北京评书》等专著。

小连先生(其实连丽如已经78岁高龄)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连派”评书,而且使“连派”评书有了再传弟子——2007年6月2日,连丽如首开山门,收了吴荻、贾林、祝兆良、梁彦四个徒弟和王玥波、李菁两个义子。

小连先生连丽如“女承父业”,虽不敢说已超越乃父,但*有些地方,如书中的“贯口”,确有出蓝之妙,这使“连派”评书的艺术特点得到了彰显和发展。

称连阔如为“老连先生”,这是缘于怹的女儿连丽如现*已被称为“小连先生”了。对女士称“先生”,意*显示其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能被称为“先生”的。

北京的评书,概括地可分三派。一派以“贯口”争取听众,表现了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连阔如说的“东汉”“三国”“水浒”等,都属于这一派……一派以“方口”取悦听众,表现为整齐干净、朗朗清澈的风格……再有一派是以“活口”吸引听众,表现为冷隽幽默、亦凉亦热的风格。

提起北京评书,就不能不谈到大说书家连阔如。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老连先生没有给后人留下视频资料,现*能听到的只有《三请姚期》《辕门射戟》《鲁达除霸》这三段短篇评书的录音,所以时下的中青年观众对“连派”评书所知甚少,甚至对连阔如这三个字都会觉得陌生。甭说别人,小可虽已年逾古稀,也只是中学时代*新街口庆平轩茶馆的窗户外头听过怹的“三国”。但老连先生*曲艺界的地位和“连派”评书*业内的影响,却是大家所公认的。

“有声书以音频形式满足人们阅读需求,适用于更多的场景和碎片化时间。评书传承的根本是现场演说,互联网是聚拢观众的一种方式。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尝试,我想,以年轻人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领略到评书的魅力,也许是对驾鹤西去的老艺术家们最好的缅怀。”雅歌表示。

*有声阅读市场增长势头强劲的这几年,也有书场进行网络直播尝试,比如京西五里坨的评书,今年起直播开始井喷。每周上午**观看人数都不低于30万人,最高纪录曾有22家平台同时直播,**观众232.8万余人。

iiMedia Research(艾媒**)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达32.4亿元,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增至45.4亿元。

四年总体算下来,澄书馆收支还算平衡,这主要是因为雅歌等三人都有本职工作,“做评书馆这事始于兴趣,所以大家玩得也挺开心,不是靠评书馆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雅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目前,澄书馆已转战剧场演出。雅歌表示,地点的变化并非是当代MOMA租金的问题,而是评书的*下模式要更多尝试,“我们还曾*邮轮上演出”。

所幸结果还不错。截至今年,澄书馆的*上音频、视频总播放量已超过2000万次,包括正版与盗版。但2000万次,仅仅是当红明星直播10分钟的围观次数。

有粉丝这样评价吴荻《西游记》,其谈吐诙谐风趣,流行词汇迭出,宛如书馆里的“段子手”,“吴荻《西游证道》,借西游说人生之道。”

2014年8月,澄书馆迎客篇就是吴荻的《梦盦说梦》系列三个短篇,随后是长篇评书《西游记》和评书版《聂隐娘》、《大千演艺》、《一休》等。

“这就决定他有两大优势,一是因为他的学生就是青年人,他知道如何与年轻人互动,并知道什么内容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就是要干货多;二就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他*做演出前备书时,知识点丰富,并言必有据。单是《西游记》所用参考史料就达半人高。”雅歌认为。

半路出家说书的吴荻自幼习书画,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喜唱京剧及白派京韵,本职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教师,多年来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他首创“大美术课”理念,将戏曲、曲艺、美术、音乐、舞蹈融于日常美术教学之中,率先进行综合性艺术教育实践,成为美术教师讲京剧第一人。

“从一开始,我们的定位就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所以从选址等方面都是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当然核心的还是内容创作。所谓评书,评论*前,书*后,旨*启发观众理解。我们的听众可能还是偏文艺一点。我们与郭德纲的相声不同,泛娱乐化不是方向。”后受邀加盟的雅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2014年,当80岁的单田芳忙于传统评书、互联网以及公益讲授评书等事宜时, 1988年出生的张添羽以及经验丰富的“70后”说书先生吴荻,*著名文艺社区当代MOMA开了一间“澄书馆”,每周日下午两点,说评书。

*雅歌看来,正因为有了老艺术家的尝试与传播,评书才有了网络时代的种子,“其实,评书还是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键用年轻人的视角去看世界、看历史、看众生。”

“这就是‘网红’与大师的区别,情怀不同。”一位曾与单田芳有过商务合作的企业界人士表示,“我所知道的,即便受互联网冲击,因单老与时俱进,其公司的净利润和收入还不错,至少不输于创业型企业。他的出场费无法与偶像明星相比较,但他依然会为评书的传播与市场培养竭尽全力。”

从2007年开始,一些地方开始申报评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单田芳被定为“评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其实,同期的刘兰芳等艺术家相继都有新编评书并开播了视听平台,效果还可以,受众中,老听众还是主流。”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单田芳曾表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是对评书形式上的一次大革新,评书由广播电视向互联网转换,能够*更大程度上让网友们收听收看他的评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传统艺术。

直到2010年,单田芳将“单田芳网络书场”独家授权给某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收录单田芳不同时期的评书百余部,网站除有视听功能之外,还设立更多与单田芳有关的栏目,比如“学评书”、“单老动态”、“衍生品”等等。

单田芳的“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内容创作。众所周知,单田芳擅长讲说由中国古典小说、典故改编的评书。为求变,当时,已近70岁的单田芳为创作近现代题材收集素材并体验生活,比如讲述恒源祥集团创业史的《老店风云》就是其完成的首部现代商业题材评书。二是传播新平台的尝试,但*2003年,评书的互联网尝试的方向与模式并不清晰,而从2007年到2010年,单田芳先后两次出山,内容均有创新,但播出平台更多是电台与电视台。

那一年,单田芳的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营8年后也需要一些改变。毕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四百多家电台都有“单田芳书场”,每天超过一亿听众,但*2003年,数量虽没太大变化,但人们对评书的热情已开始降温。

面对互联网的巨大冲击,评书界艺术家试图改变。2003年正月初一,评书艺术家连丽如开办了丽如书场,这算是老北京最后一个评书馆——天桥书茶社*18年后以另外一种书馆模式再现江湖,只是当年*天桥观众挤到连丽如台上听书的光景已难现。

这一年,正是互联网转折年,当年各项推动政策频出,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同时开始盈利,*纳斯达克全面飘红,而2003年之后,互联网发展进入“Web2.0时代”,其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趋势也更深层次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应该是十多年前,第一财经记者去单田芳家采访。那时候他已将近70岁了,老爷子精神非常好,梳着油亮亮的大背头,穿着白色西裤、明黄色T恤制作网页游戏情侣壁纸全屏,声音沙哑而洪亮。说话跟说评书的感觉是一样的,那时,他对评书与互联网产生火花还有一些想法。

传统曲艺衰降是单田芳晚年一直很担忧的问题。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评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宋代,明末清初迎来繁盛,但随着说书馆沉寂,评书也日渐衰弱。上世纪70年代末,*广播与电视两大大众媒介兴起的背景下,评书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评书的热度达到巅峰。

作为“85后”,评书馆运营者雅歌认为,尽管今天的娱乐消遣方式多种多样,但评书还是可以找到喜欢它的群体,“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喜欢它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评书,互联网也不会成为羁绊者,而是最好的平台。”

但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强势介入、文化消费品的繁盛,形式单一的评书很难融入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有评论甚至认为,面临互联网劫难的评书正走向其迟暮之年。

公开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许多市级电台评书的播出量甚至高达40%~50%。随着电波的广泛传播,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连丽如等艺术家成为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看到这一幕,澄书馆的大管家雅歌十分悲痛。“评书四大家里,袁阔成、单田芳相继辞世,传统文化的老艺术家走一个就少一个,无论是对于听众还是我们这些从业者,都是巨大的损失。”

专题: 着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云   在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