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人物及其各自领导下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虽然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其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作者的虚构创作,因此它更准确地被归类为历史小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经过了艺术加工,比如诸葛亮的形象就被大大美化和神化了。
在文学史上,《三国演义》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短篇故事向长篇叙事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历史|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把《三国演义》当成正史的?
而民间对三国人物故事的流传也十分盛行(开始于隋代),流传形式主要分为说话系统和戏曲系统。宋代说话技艺非常繁荣,所以民间段子手怎能放过跌宕起伏的三国故事不谈?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中还出现过一位专说三国故事的著名说话艺人霍四究。到了元代,民间说话中讲说三国故事则就更为普遍了。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了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历史。南朝宋裴松又为之作注,写成的《三国志注》引用的史传杂记达二百一十多种单机三国打兵的游戏机,资料极为丰富。其他的一些野史杂记也记载过许多三国人物和故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辑录了三国人物的许多轶事,多被后来的罗贯中所采用,尤其是其中有关曹操的十几则轶事,如曹劫新妇、铜雀储妓、杨修恃才、望梅止渴等,差不多都成了罗贯中塑造曹操这一形象的素材。
还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治,评价人物,因此对刘备的所作所为作了充分肯定。同时可能是对法家思想有那么一点偏见,也鄙视曹操的人格,因此对曹操的政治行为作了较多贬损。所以今天就有很多人读这部小说,或是因为支持刘备懂得联络感情、广施仁义,讨厌曹操擅搞权谋、不择手段;或是因为讨厌刘备优柔寡断、虚情假意,支持曹操以法示众、唯才用人。
三国演义最早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是历史还是文学?
“通俗历史读物”,将“通俗”这个定语加之历史之前,表明说明这类作品一定要具备通俗化、大众化的基本特征。其次,毕竟叫历史,因此又必须符合历史学“求真”、“求实”的基本要求。因此通俗历史读物应该重在向普通受众传播、普及历史知识,而不是单纯以取悦受众为目的的娱乐化的戏说。
“通俗”一词首先出现在东汉末的服虔所著的《通俗文》一书书名中,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由此可见在汉代“通俗”二字就意味着贩夫走卒能懂的、所操的语言。因此“通俗”一词后来一直是指“浅显易懂,容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正如《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所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抛开小说演义,原来真实的三国时期有这么多颠覆常识的冷知识
不过,实际上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起到的作用并不算大,草船借箭和日后的空城计等等也都不见于史料。另外,真实的周瑜也并不是一个善妒的小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他不但才貌双全,还有着极高的人格魅力。对此,《江表传》给出了佐证:老将程普曾经多次欺侮周瑜,但他都始终以礼相待,从而换取了对方的尊敬和佩服。
离开了荆州,刘备与孙权组成了对抗曹操的联军,赤壁之战也在不久后爆发。按照《三国演义》的讲述,此战当中诸葛亮出尽了风头,他先是用草船借箭之计为联军赢得箭矢十万支,后来又和庞统等人配合火烧了赤壁,让曹操大败而归。甚至,战争胜利后诸葛亮还活活气死了东吴将领周瑜,这让世人为周瑜打上了气量狭窄、嫉贤妒能的标签。
官渡之战过去数年,刘备与曹操相遇在了荆州,而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便是于此时爆发的。在小说里,赵云为了救出年幼的刘禅只身在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宛如天神下凡。在历史上,赵云虽然并没有如此神勇的战绩,但却同时保护了刘禅及其生母甘夫人幸免于难,和小说中麋夫人投井自尽相比,似乎反而是史实更加令人感到庆幸。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专业研究者和三国迷重视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尤其是强调,毛本比嘉靖本更加尊刘贬曹。但在更大的视野下观察,毋宁说毛本的基本立场和嘉靖本是一致的,就是要把《三国演义》改得看起来更像是历史。并且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它做得确实比嘉靖本更到位,所以后来它就成了影响最大的版本。今天在书店里买到的《三国演义》,绝大多数是以毛本为底本的。
但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版本。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过的《三国演义》,这个版本,一般被称为毛本或者毛评本,因为父子俩给《三国演义》写了大量评语,全书开始的地方有总评,每一回前面有回评,正文之间还有夹评。
限于篇幅,一般的《三国演义》版本,我们就不介绍了。大多数没有什么特色,还有的就是书商为了压低成本,出的删节本。全套不是贵吗?我就大加删节,但删了我也不说,仍然声称是全的,可是我卖得比人家便宜,来买我的吧。这种营销手段,今天我们仍很熟悉。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
再比如,陈宫本来是个屡次背叛主人的人,小说却把他塑造成了忠义之士,而且足智多谋,可事实上的陈宫是“有谋而迟”,也就是有谋略,但是不够灵活,缺乏机变的能力。如果有人在无意间把他当作榜样了,那可真就是犯糊涂了!
笔者相信,如果不是因为它,如今喜爱三国历史文化的人并不会有那么多。毕竟比起一个真实的形象,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手持羽扇的诸葛亮明显要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三国演义》故事精彩,语言简单,更加适合文言文功底并不深刻,或刚刚入门的历史爱好者阅读。
设想,如果说一个人闲来无事,那么,他会倾向于选择尽是史料的史书,还是生动有趣的小说来阅读呢?答案显而易见,《三国演义》的成书,让三国的这段历史被以更加通俗的语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现在在日本、韩国等地之所以三国历史十分流行,关羽、诸葛亮无人不晓,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三国演义》。
扪心自问,相信很一大部分人最先接触三国历史,都是因为《三国演义》。而那些说它背离历史的人,大部分其实家里也并没有《三国志》。我们不能因为定义不同,就将小说全盘否定。
笔者认为,我们非但不应该单纯因为它不够“真”就否定它,还应该大力支持,让更多人读到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确实满身都是宝。
对于刘备的势力,罗贯中极尽美化之能。而对于曹操,他则是当作仇人一样抹黑,在其笔下,曹操是误杀故人后将错就错,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名句的奸雄。他对皇帝没有丝毫敬意,对汉朝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过,曹操在自述平生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却说:"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小说中,多智近妖的诸葛亮曾创造"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但在历史上,这些全都不见于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气死的东吴名将周瑜,在历史上以宽宏大量知名。哪怕是老将程普仗着自己资历深厚多次不服他,他都始终以礼相待,不放在心上。
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引以为常识的许多三国故事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虚构。刘备、关羽、张飞在涿州相遇,并在桃花林中结拜为了异姓兄弟。而实际上,刘、关、张确实关系亲密,但并没有结拜过,互相之间更不会互称"大哥"、"三弟"。
首先,《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真正三国的差异确实是存在,且不小的。毕竟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它成书的目的并不是记录和阐发历史,所以其中的内容自然并非是完全符合史料的记载。
人们对三国的喜爱,从小说《三国演义》受喜爱程度的经久不衰就可见一斑。不过,也有人诟病罗贯中所写的这部小说和历史有很大差异。
不只是单独的朝代,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得到了人们的垂青,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当然,要说热度最高的,三国当居魁首。
提到我国的古代史,有的人喜欢汉朝,因为汉代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汉族"、"汉服"、"汉字"等名字都来自于它。有人喜欢唐朝,因为当时的中国的世界上最为强盛和开放的大国,留下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佳话。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七侠五义》中相关武功技巧、兵器运用、机关设计、飞檐走壁等描写,更是为后世武侠小家们提供了众多的创作素材,我们可以从后来的知名武侠小说中找出许多与其类似的地方。
南侠、北侠、五鼠的事迹,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更是被改编成了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很大程度上与《七侠五义》及其各种续书的广泛传播有关,有武又有侠的描述更是接近于了后世的武侠小说。
而到了清代中期出现的《七侠五义》则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公案小说的顶礼膜拜者,它对后世武侠小说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但其中侠客以朝廷为依托甘门人“鹰犬”的模式,因以“以武犯禁”的先秦侠义精神相违而被后来的武侠小说家们抛弃。
《说唐》讲的是隋末唐初的那段史实以“演义”的虚构方式,虽然说有点类似于好莱坞流水线上生产的爆米花大片,艺术气质不够,但不带脑子看时还是很过瘾。书中所提及的隋唐英雄排名,对后世武侠小说中已经用滥的各大排行榜写作还是影响深远的。
《绿野仙踪》讲的是主角冷于冰的成仙经历,剑侠小说中的大著作,难得的将剑侠、人物世情、历史融汇在一起,文笔也是十分出彩,只是个别篇章有些“少儿不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是其中开山立派的说法。
《儿女英雄传》讲述的是侠女十三妹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故事,写情很是生动,给先前以刚硬为主的武侠注入了一股柔情,这也是后世武侠小说极力模仿的对象。
另外,不可不提地,那位写出了《三国演义》的大名鼎鼎的罗贯中所著的《三遂平妖传》,也是可以做为武侠小说的一个分枝剑侠小说来解读,该书对后来的极具神话性质的剑侠、仙侠小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比如说人物的绰号、豪杰们的结拜之义、闯荡江湖的模式、专与政府恶势力为敌、行侠仗义的精神,都是后世武侠小说不可或缺的构成内容。
宋元时期,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少长进,反倒是有衰落迹象。其最大的贡献是话本的传播,让小说中的语言更为大众化,促成了小说从“文言”向“白话”演进,由“雅”变为“俗。”
值得注意的,唐传奇中的“侠”与后来武侠小说中的侠是有区别的,有些甚至不能称作为侠,而倒似反派人物,但这些著作中所具备的有关于剑术、仙法等素材以及以历史为主干融入虚构人物的作法,大都为后来的武侠小说仿效。
其他,诸如皇甫氏《义侠》、段成式《僧侠》、薛调《无双传》、蒋防《霍小玉传》、李公佐《谢小娥传》、薛用弱《贾人妻》、康骈《潘将军》,都可以说是唐传奇中的知名篇章,只是影响力和传播度没有前面所说的高。
其实,从时间线上来看,袁郊所撰的《甘泽谣》中的名篇《红线》更应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具备后来武侠小说的各种要素,情节构思上也颇为精彩。
《虬髯客传》讲述的是“风尘三侠”虬髯、李靖及红拂女的故事,大致就是隋朝末年李靖前往长安谒见杨素,见到红拂女一见倾心,就私奔了,两人途中遇到了侠士虬髯,之后三人组团来到太原见到了李世民。虬髯自知不能与李世民抗衡,放弃争夺天下的野心,将家财全部资助给李靖,让其辅助李世民开创天下。后来虬髯率海船出海入扶余国成就了一番事业。
晚唐时期相传为杜光庭所著的《虬髯客传》被后来的新派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称之为“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是这些小说中比较知名的一部。
书中所记述的大多是鬼怪故事,也有涉及到民间传说、上古神话等手游游戏盒子可以账号交易的,每个故事的篇幅很短,但很有料,很能勾动人的猎奇心理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是武侠文学的又一个源头,与《史记》的写实性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著作偏向于“神秘性”,天马行空的不着边际,是其主流时尚。
与之相反的,班固在《汉书》中,也写有《游侠传》篇章,但大多是以贬低的词汇来进行描绘,封建正统的拥护者自然是有着另一番的说词,而“高大上”的绝对正确自然也是不能引起普通大众共鸣的。
司马迁的文笔实在是太好了,又有自己真实的“激愤”之情代入,这些纸上的刺客、游侠全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从而成为后世人所向往的英雄人物。
《游侠列传》则讲的是汉时期的知名侠客朱家、剧孟和郭解的事情,提及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的摡念,涉及到的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侠客准则。
《刺客列传》分别讲述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的行刺故事,其中荆轲刺秦的故事讲得最为详细,占去了全部章节的五分之三,五人以其行为所传达的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这些著作,有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些可能知名度不高,有些本来并不是以武侠分类,但它们对后世武侠小说家的影响可谓深远,正是这些著作构建起了中国武侠文化的框架。
然而,快意恩仇的侠客们常常以“犯禁”为能事,当然是不会被韩非的话束缚,倒是韩非口中的“乱法”文人,之于侠客的行为尤为热衷,郑重其事地或是以传记形式或是以戏说方式或是以杂记模式记录下来,这也就有了中国式样的古典武侠文学。
三国演义是历史还是文学?谈什么是通俗历史读物
专题: 仿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君 听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逆袭典范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吴荻有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