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这部小说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文化作品都有其两面性,《三国演义》也不例外。它在传播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真实性的扭曲:《三国演义》虽然是基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创作的,但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作者加入了很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这导致了一些读者可能将小说中的描述误认为是真实的历史,从而对这一段历史产生误解。
2.价值观的偏差: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塑造可能传达了某些过时或不恰当的价值观,如过分强调忠诚于个人而非国家利益、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等。这些内容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会被认为是性别歧视或政治不正确。
3.英雄崇拜与暴力美化:《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关于战争和武力解决冲突的情节,虽然这些描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如果过度强调,也可能引导青少年形成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甚至影响他们对解决问题方式的选择。
4.地域偏见:由于作者的视角和个人偏好,书中对于不同地区的描述可能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如对蜀汉的正面描绘多于对曹魏的描述,这种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读者产生对某些地区或群体的偏见。
当然,上述问题并不意味着《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缺陷的作品。相反,它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学会区分文学创作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并且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和评价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同时,教育者和家长也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这类文学作品,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相反,在前期,作者已经让读者对曹魏集团产生了深切的厌恶和反感,认为他们是篡夺汉权、残害百姓、祸乱天下的奸雄。而在后期,作者却让读者看到了曹魏集团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天下。这就让读者感到愤怒和不服,对后期的故事没有了尊重和认同。
《三国演义》后期还受到了读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往往会对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物产生一种情感投入和认同感,希望他们能够成功或失败,幸福或不幸。然而,《三国演义》后期的故事并不符合读者心理预期。
攻占地方的三国单机游戏小说《三国演义》为什么是一部悲剧?
三国演义小说负面影响
为何易中天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除《红楼梦》是独立完成的外,其余三部都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改编完成,而这类民间传说中,含有很多神仙迷信的色彩,人物的形象也早已定型,相对来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去除这些神鬼妖魔方面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尽管鲁迅先生还说“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至于他也参与了《水浒》的写作,这个就很不好说了,因为谁也没有看见过施耐庵的写作原稿,只是野史笔记中曾有这么一说,是否是施耐庵去世前将稿件传与他,由他最终完稿,后来又经一些人七裁八剪的,如金圣叹这类人作妖,这些都是没有定论的。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亦在张士诚处的施耐庵,二人趣味相投,师徒相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们并没有投靠大明政权,而是选择了隐居,专心从事小说创作,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我想,这同其曾与朱元璋为敌不无关系。
罗贯中志向远大,史书对他虽无记载,但野史却记载其为“有志图王”,他曾是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僚,为其征战和开创霸业出谋划策,但张士诚并不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枭雄,只想守着苏州周边的一亩三分地,当个偏安一隅的吴王,于是,不久后离开,而张士诚后来也被朱元璋打败,拒降而亡。
《三国演义》对国人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清代顺治帝师魏裔就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而这本书对国人性格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鲁迅就曾言,“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三国演义是混蛋?三观不正?不建议大家读?
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和普通读者,其实大部分普通群众对于史实的了解还停留在“不求甚解”的阶段,各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人甚至无法分辨也不会去考究真伪,更有甚者对于三国的认知是历史、文学、网络信息甚至是影视作品的交织,是混乱、碎片化的,于是我们就常会看到“历史党”、“演义党”甚至“影视党”的争论,甚至有不同“党派”相轻的情况。
为何易中天指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三国演义》是小说属文学作品,又不是历史,何必苛求?!老易你写一部我们看看❗易中天进一步解释道,他之所以不喜欢《三国演义》,是因为这部作品为了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虚构,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在他看来,阅读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让人对历史产生误解,不利于人们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
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先回到易中天发表言论的语境中去,在当天的直播中,易中天正在与观众们探讨中国四大名著的排名,他将《红楼梦》排在首位,《西游记》次之,《水浒传》位列第三,而对于《三国演义》,他则直言不讳地表示:“我认为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曹操奸佞,刘备仁义,《三国演义》究竟给世人带来了多少误解?
刘备退走襄阳时候带走的是荆州本地的世家大族们,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呢?很简单,世家大族是把物资一起带走的,需要人运输,世家大族们还有私兵、家奴,再加上刘琮属下的私兵、家奴,自然就凑出了这么多人了,有钱、有粮,刘备自然就会带上你,没钱、没粮,你也配称作“百姓”?
《三国志》记载刘备带着的是刘琮的属下和荆州的人,而不是百姓,刘琮的属下会是什么人呢?那自然是当地的豪强贵族和世家大族了,还有刘备从襄阳路过就得到了数千辆的军资,这些军资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么谁给他的呢?那自然是有着大量钱、粮的世家大族。
刘备到襄阳后,就去见刘琮,刘琮直接被吓得双腿打哆嗦(带着2万精兵见人,谁不害怕),随后刘琮的属下和荆州的人很多都投靠了刘备,和刘备一起撤离襄阳,等到刘备到达当阳时,人数规模达到十多万,但粮草军资有数千辆车。
在《三国志》中记载的是,曹操攻打刘表时,刘表刚好死亡,他的儿子刘琮上书请求降曹操,曹操突然杀到了刘备驻守的樊城,刘备自知不敌,马上撤离樊城,率兵退到襄阳,而樊城和襄阳之间就是汉水,刘备是率兵进入襄阳,压根就没老百姓什么事情。
罗贯中抄录并扩展了孙盛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将其变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添加了几个字,这句话的含义就大变模样,让人过目难忘,就凭着这句话,罗贯中就成功地塑造了书中曹操多疑的性格,却把正史中的曹操给黑了一把。
胡适、钱玄同、鲁迅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及刘备等人物形象的
当前易大师侃三国,厚厚的一大本。三国演义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话题。那么,胡适等人为什么对《三国演义》及其相关人物会有这样的评价呢?胡适在《答钱玄同书》中表明了内中的原因。胡适说道:“此书于曹孟德,亦非一味丑诋。如白门楼杀吕布一段,写曹操人品实高于刘备百倍。此外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和诸葛亮。无奈中国人早中了朱熹一流人的毒,所以一味痛骂曹操。”在这里,胡适认为中国人痛骂曹操是因为中了朱熹等人的流毒。南宋理学家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在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其理学思想被明清统治者奉为官学,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胡适等人真正要否定的,正是这种腐朽的封建纲常。
三国演义不配所谓的四大名著,就一垃圾书,毒害无数人钱玄同对于《三国演义》及其人物的评价就更加言辞激烈,他在与胡适的书信中说到:“盖曹操固然是坏人,然刘备亦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曹操;论居心之不良,刘备曹操正是半斤八两。帝蜀寇魏之论,原极可笑。”钱玄同指出:“我因为要祛除国人的迂谬心理,所以排斥《三国演义》。
为什么很多人说《三国演义》毁正史,而不说《水浒传》也毁正史?
《三国演义》从开始黄巾起义、叙述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等历史进程,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展现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斗智斗勇的精彩画面。
说《三国演义》毁正史的人,大概率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之类,没有《三国演义》的普及,三国这段历史早就淹没在时代的尘埃中,哪里会有如今这般影响力,普及度!如果没有陈寿的《三国志》,那三国这段历史估计更是在今天会被一笔带过单机游戏三国战纪话语,大概都不会出现在朝代歌里。
《三国演义》,为什么文学性不足?
另外,如果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四下无路,该是多么紧张惊险?无论是战西寨,还是火烧濮阳,都险象环生,令曹操几历生死,其紧张惊险,堪比此前被徐荣追杀。遗憾的是,《三国演义》由于构思与叙写皆疏漏,故在战西寨与火烧濮阳之时,一再出现该紧张之处不紧张,该惊险之处不惊险的疏失。
《三国演义》写陈宫定计,火烧濮阳,实际上是存在破绽的。此前战西寨,吕布麾下人马尽出,濮阳城中极其空虚,田氏没有遣人联络曹操乘虚取濮阳,吕布大军尽回濮阳,田氏却密遣人联络曹操,对此,曹操及麾下谋士难道不生疑?田氏密使虽说“吕布已往黎阳”,但到底往没往,这多么重要啊,曹操为何不遣人探探,便贸然引兵入城?(见《三国演义》第十二回第59页)此等破绽,直接关系到火烧濮阳之事是否成立,陈宫之计能否奏效。但遗憾的是,《三国演义》并未将此等破绽弥合上。
小谈《三国演义》中的历史错误
《三国演义》中众多人物的形象常常被夸大或虚构,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娱乐性。例如,刘备被描绘成仁德之君,曹操则被塑造成狡诈奸诈的反面人物。这种夸张的描写可能会使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误解,忽略了他们的真实形象和复杂性。
专题: 诡三国演义小说 着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家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初中生
下一篇三国演义是什么传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