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下这个过程,我们都知道,史书上的人物一般都比较单薄,像《三国志》里赵云传只有几百个字,到了《三国演义》里就有了七进七出救出少主这样精彩跌宕的故事,赵云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基本上就是虚构的。诸葛亮也差不多,《三国志》里的诸葛亮传比赵云传字多多了,有将近一万字,但是史书上的诸葛亮比演义里的诸葛亮差的可远了,正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上阵打过仗,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这些情节都不是他的故事,当然了,真实的诸葛亮也是特别厉害的,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很有名了,民间就流传着很多跟他有关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很有名,就是诸葛亮之死,我们知道诸葛亮死在北伐的路上,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还鸣起战鼓,假装攻打魏军,这可把司马懿吓坏了,赶紧逃跑,蜀军这才有机会撤退。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现在三国里的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关羽等等都来参加选秀,看看谁能争取到机会拍一个自己的电影,如果你是一个导演,你会选谁做主角呢?肯定是那些特质鲜明有亮点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才有资格成为种子,那我们回头再来看三国故事的演变过程,好像真有这么一位导演,他在历史中选择了那些有潜力的人物,经过加工改造,让人物有了更丰富的故事,他逐渐脱离历史,形象更丰满,特质更突出,这位导演,就是历朝历代所有讲故事的人的集合。他们中有民间传说的收集*、诗人、说书人、戏曲作*、小说作*说相声的、连环画的画师等等。人物这颗种子就是在他们的浇灌下逐渐长成了丰富的故事。
但如果你熟悉古代小说或*经常听单老的评书的话,你可能会想起来,《金瓶梅》和《水浒传》也是这样的,武松杀嫂是《水浒传》里的一小段故事,那里面西门庆和金瓶梅都被武松杀死了,但是到了《金瓶梅》里,这一小段故事衍生出了一百回几百万字的小说,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死法也和《水浒传》中完全不一样,这样看的话,《金瓶梅》不就是《水浒传》的平行世界吗?说到这,自然会出现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人物,这两部小说都是先有人物才有故事,人物就像一颗种子,一旦种下,就会长出枝繁叶茂的故事。
话说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后,关羽抛妻弃子,跟随刘备闯事业去了,那从小没有父亲的关索呢,就经历了年幼走失、拜师学艺、千里寻父的等等一系列民间故事常见的桥段,然后终于历经磨难回到了关羽身边。之后故事就进入了三国演义蜀魏大战的那段时间,关索也参与了战争并屡立战功,最离奇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尾,关羽在荆州战死之后,是关索为他报了仇,杀死了吕蒙、陆逊,而刘备和张飞因为过度思念关羽而病死了,诸葛亮最后回到山里修行去了,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说《花关索传》是《三国演义》的平行世界。
写小说的世界三国演义
当然了,中国古人可没有平行世界的概念,但光看这两个故事体系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像,开头提到的关索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支线故事。在《三国演义》里,关索这个名字只出现过四次,第一次出现已经是第87回了,当时诸葛亮正打算出兵北伐,听说关索突然来求见,他也很惊讶,他也不知道关羽还有这么个儿子,但很快,关索就从小说里消失了。细心的读*肯定会觉得,这个插曲有点莫名其妙,那如果不是1967年,有人从一个古墓里发现《花关索传》这本书,关索的出现可能永远都是个谜,但有了《花关索传》,我们再来看《三国演义》里的这个片段2014好玩网页游戏排行,你就会觉得这有点像电影里的彩蛋,透露出三国主线故事以外还有其他的故事,那你可能会好奇,《花关索传》到底讲的什么故事呢?
在你看来,漫威宇宙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要先有钢铁侠、蜘蛛侠这些超级英雄,其次他们有*立的故事,甚至会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发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然后重要的超级英雄会在一个主宇宙里会和,完成重要的超级任务,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漫威电影宇宙。这样他们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多个英雄、多条故事线、同时又有一个主线故事,这三个特点三国故事都具备,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就是三国故事的主线,相当于漫威的电影宇宙。那除了主线呢,三国故事还有很多支线,就是各种民间流传的三国人物故事。
好久没有写正经的历史了,今天再来讲讲三国。在三国的民间文学里,三国的故事可不仅一本《三国演义》,他像漫威宇宙一样,有好多个平行世界,我们今天读到的《三国演义》只不过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这话什么意思呢?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三国演义》里有一个人物叫关索,是关羽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三国演义》里没什么戏份,但在明朝民间还是很有名的,民间就流传着以关索为主角的小说,情节和《三国演义》完全不一样,但时间线又能对的上。这样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他们为什么会流行,又为什么会消失,他们跟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又有什么关系?
看《三国演义》,学*写小说技巧,看了直接上手!
《三国志的世界》:一部别开生面的三国历史通俗读物
其一,本书在叙述汉末三种政治势力外戚·宦官·清流时,还提到了第一个出名的宦官赵高、第一个帝国时代的外戚吕氏,而作*对秦始皇与诛灭吕氏的陈平、周勃等人的称呼,则分别为“***”与“高祖的家臣”,对此,虽不无道理,但听起来仍然是怪怪的。
在后来几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如下*:一是儒释道的地位都在其时期得到确立,还有融合。前*就拿儒学来说,汉末郑玄虽是古文一派,但其对今文也非常了解,他能够将两*融合,虽然其间还有很多反对*,但无一例外,后来的学*均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来解释古文与今文某一派,后*拿所谓二十四孝来说,其主人公多是三国之人物自不待言,关键其中还出现了佛教的影子,甚至有吴猛这类道家人物,或曰,其故事本身之光怪陆离,便与佛教的流行,以及神怪小说的出现密不可分。另外,关于曹丕与臣下讨论忠与孝的结果,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后*的重视,私认为还表现了当时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特点;猪八戒的原型便是那位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十行;华佗一直都想让曹操将自己当作士看待,而曹操不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华佗之死。其在演义中,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吴、蜀、魏,而据作*所说,只有给曹操医治头痛才是史实,前两次只不过是借着叙述让这位名医亮一下相而已;此外,作*对太平道与五斗米教的划分,以及后*对《老子》进行的现世式解读,尤令我耳目一新。
另外,在正面介绍完三国的历史后,记得包括终章,还有三四章通过专题来介绍除了政治,三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如上述第二点便是在介绍完政治史之后随即叙述其时期外交的部分。此外,通过蜀汉、东吴的统治*与臣下联姻而曹魏不为、以及其时期流行的间谍战如修改对方书信字迹等手段曹魏、东吴用而蜀汉却较少出现等方面,或许也能看到某些*特现象。对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还有作*在其中所展示曹魏和东吴的几首鼓吹曲,据其所说,这种体例便是后来说唱文学的雏形。对此,蜀汉又是不为的。
肖文津先生笔下的三国世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亦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三国演义既是我国第一部⻓篇历史小说,又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似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内涵和光芒四射的艺术成就。而肖文津先生关于三国人物故事的绘画,*辟蹊径,以诙谐幽默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笔下人物的动作神态,开辟了观*触碰三国人物故事灵魂的惊奇之路。
辕门射戟是吕布为了阻止袁术击灭刘备所使的计谋,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战争。作品采用经典京剧形象作为参考,运用流动的线条和艳丽的色彩,这种由最初的视觉传达而连绵不断地直抵灵魂的美的信息,便是绘画的最初的艺术质感,而一旦你在画前久久凝视,突破表象深入本质,随着画境登堂入室,便可作出更加深入的浏览和思考,获得意想不到的快慰和惊奇。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国著名小说改编,上映直接影响全世界各国
同时,《三国演义》也对三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小说中,作*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三国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风貌。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读*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除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三国演义》还通过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战争场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忠诚与背叛、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懦弱等各种人性的表现。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性画卷,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们谈论《三国演义》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那些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宽厚、孙权的英明果断,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的忠诚勇猛,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的喜怒哀乐、成长与挣扎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弦。
但目前对此所知甚少。因为像罗贯中这样的古代小说家生前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贱视,所以他们的生平及创造的原始形态,史籍记载少得可怜。我们只能从发现的几个版本和一些只零片断的记录中去考索,去探佚;只能从已凝铸的小说叙事结构形态中去探寻,去解读。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实质,是艺术创造终于达到了反映历史生活整体真实所需要的个性和共性的审美形象的统一。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也是我们认识问题总的出发点。从三国题材的来源和创造*的参与层面来看,不难发现,它始终都是在两个系统内进行,一个是史传文学系统,另一个是俗文学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素材在小说审美意象建造和艺术形象统一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史实与虚构的关系。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的根本点在于艺术虚构。
这种富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众性的喜闻乐见,反过来又会转化成巨大的审美理想,激发民间艺人、小说家、戏剧家为群众的需求而创作的内驱力,在前人的艺术成果基础上再创新。创作刺激欣赏,欣赏激发创作,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审美创造的理论问题。我们只能简明地指出这一特征,目的是说明演进的结果是逐渐走向高层次,为罗贯中博取百家、最后熔于一炉回合网页游戏键盘鼠标办公,创作出这样一部伟大巨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上面所述的仅仅是《三国演义》创造的一般过程,还不能揭示其最后成功的奥秘。长期的酝酿和创造过程所产生的丰厚的文化素材,只是为罗贯中最后的创造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和历史的机遇,而究竟如何以他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历史内容的艺术手段,去建造这座艺术的大厦,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命复杂的创造过程。
因此研究《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不能不从其成书过程这一命题开始。在《三国演义》的创造过程中,创造和欣赏这两大主体之中的许多人所充当的角色是很难分清的,既是欣赏*,又可能是创作*。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承接交融,共同创造,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参与。有众多的无名氏作*、著名的戏剧家,还有许多史学家,他们有从审美视野下功夫的,有从道德伦理角度落笔的,有从文化层次着眼的,方方面面,各有侧重。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交叉演进的每一步,尽管他们审美能力的高低强弱各有不同,其艺术想象和艺术理解的程度也会有精粗深浅之别,但从总的演进趋势上来看,都推进了三国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故事情节更吸引人,使更广大的欣赏群体对此发生强烈的兴趣。
罗氏本问世以后,经历了漫长的抄本流传阶段,一方面由于辗转传抄,导致小说文本出现明显的变异;另一方面坊刻刊行,商业营利,又使文字颇为粗糙。这就为封建文人中的有识之士,对作品进行文本修订和全面评点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其中清代毛宗岗是这些评点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修定本结束了以往一切旧本流传的局面,以一种崭新的定本流传后世。毛氏本诸多功绩中重要的一点,是创造了文本价值。通过上面简括地勾勒,大略可知《三国演义》创造过程是在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交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运动中演进和成就的。因此,对《三国演义》艺术魅力的探寻,首先要回溯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写定本之前的成书过程中去。因为创造过程决定了《三国演义》写定本的基本特征:即其题材成分的多元性和艺术描写的不平衡性;历代人们对其领悟的多义性和解读的复杂性。
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有着长时期的酝酿和形成过程的伟大作品,主客体两个方面的审美效应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其创造过程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不是一位小说家的天才创造,而是集中了无数知名和不知名;作*的心血和智慧。从酝酿到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创作、欣赏,再创作、再欣赏....循环往复,交叉演进,推动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俗文学创作形式的结合,使三国历史故事的演说日臻完善。魏晋南北朝出现的三国故事和传说纷纭杂沓,唐代歌咏三国的诗章脍炙人口,宋代的“说三分”遍及勾栏瓦肆,到元代又出现了《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戏,使《三国演义》的情节和人物初具规模。元末明初,便产生了罗贯中的写定本,正如明人高儒《百川书志》所说,罗氏创作《三国演义》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栋叙百年,该括万事”。
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文本的审美价值;另一是在历史沉浮兴衰中,作品文本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大本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时代的接受和读*的解读,作品潜在的艺术世界才能走向开放,还原为鲜活的生命,充满生气。不论是《三国演义》丰富博大的审美形态,还是历代欣赏*对其价值不同层面的发掘和解读,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得起文学长河不断地淘漉的“真金”,越来越光彩灼灼,其生命力与历史并驾齐驱。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读*与作品主客体两个方面审美效应的关系构成的。它不仅表现在作品问世后其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而且体现在作品的整个创造过程之中。
鲍昌曾说:“出国访问时,一位德国汉学家对我说:‘中国的几部古典小说早都译介到欧洲了。据我所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读*比《红楼梦》的要多。因为《红楼梦》里的生活内容对欧洲读*比较陌生,而《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人物情节都能抓住读*。....细一想来,国内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广大读*特别是工农群众当中,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熟悉的程度,终比《红楼梦》略胜一筹。”可以说,它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每个角落,对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生活,曾经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正如恩格斯在提及浮土德、阿加斯菲尔等民间诗篇时所说的:“这些作品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每一个时代都能领会它们,而并不歪曲它们的本质。”。
专题: 轻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吗 小说网三国演义上一篇根据三国演义改篇的小说
下一篇小说三国演义插图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