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话本小说”,但它与“话本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文学史上,“话本”是一种以口头说唱形式流传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时期,主要用于讲故事,往往包含丰富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话本小说最初是在说书人(如“说书人”、“讲史人”)的口头传述中形成,后来经过整理和编辑,才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
《三国演义》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的一部以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虽然它在形式和结构上与宋代话本小说有相似之处,如故事的连贯性、人物的个性描绘、情节的跌宕起伏等,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话本小说”的范畴,更倾向于“小说”。《三国演义》在文学价值上得到了更高的认可,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加工和艺术化处理,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情节、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使之成为一部既有历史背景、又充满文学色彩和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因此,虽然可以将其看作是话本小说的发展和延续,但它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聊聊《三国演义》小说
突然发现,三国演义里名字两个字人挺多的,说说看:刘备,刘备儿子—刘禅,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曹操,王充,袁术,袁绍,马谡,孟获,孙坚,孙策,孙权,鲁肃,周瑜,姜维,徐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马超,……。而三个字的名字相对来说就少,诸葛亮,司马懿,吕伯奢,等等。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有志于王业,只是看到天下终归朱元璋才不得已退出江湖。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断了读书做官的念头,转而发愤著书。除了《三国演义》,他还著有《三遂平妖传》(20回本),《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隋唐志传》等著作,都是政治和英雄小说,与他的平生抱负倒也吻合。据传他还与施耐庵合作,共同创作了另一部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但是,成就最大的还属《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不是话本小说
四大名著,不仅是小说,读懂也就明白了人生
青年人进入了职场,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就会面对事业发展的问题。作为经典,《三国演义》所标榜的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网页游戏大全进556pk游戏,就是中国人信仰的“仁”和“义”,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也告诉人们,凡建功立业者,最后往往都是讲“义”之人,当英雄做大事,不能为目的而不择手段。人生的成功,不只在于事业的成就,还在于是否合乎社会的正义。细品《三国》,我们可以领悟到如何处理好“权谋”与“道义”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研读四大名著,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因此,“四大名著”不仅仅是四部小说,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有人说,研究罗贯中的籍贯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当然有意义,这说明了散曲家罗贯中和写三国的罗贯中并不是一个人,而晚明那些署名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也并非罗贯中原著,这些在《三国演义》研究中都应该去伪存真,大胆去除。
还有人说,东原其实是东太原,借助了兰陵笑笑生可能是兰陵人,可能是南兰陵人的灵感,说南北朝时期侨置了一个东太原,在今天的济南市,区别于泰安市的东平,这个也被人认为是不可能,因为东太原早在北齐年间就废除了,断无可能用这个废弃千年的古称。
著名历史学家王利器先生认为: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 “认定罗贯中是东原人”。“所谓杭人,亦即钱塘人,是新著户籍,东原,才是本籍”。他又说: “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人,还是从《水浒全传》中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记载,元代延祐五年 (1318) 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 、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时代人,他有位好友叫罗本 ,就是三国演义的罗贯 中 ”,“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 。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建在了宿城 ,府府相邻 ”“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这些都记载在自家家谱中。
明清时代,多种刻本一直说他是山东东原人,四部典籍都是如此,怎么到了现代就摇身一变呢,而且东原派指出:《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散曲家的文献,里面没有说过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说他是个散曲家,不能作为证据。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比如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上阵打过仗,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都不是他的故事。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为了凸显“多智”这个特质,罗贯中和之前的文人,一直在给诸葛亮和关羽这些人物打光,使得初始的特质就会不断被放大。甚至把其他人用智谋获胜的故事安在他的头上,比如草船借箭,那本来是孙权的计谋。就这样,《三国演义》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定本小说,这中间经过了近千年,以说书、戏曲、小说等等各种形式不断生长,成了一个有多个英雄、多条故事线的,庞大丰富的故事世界。
但是也有鲁迅批评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形象有些脸谱化,称”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其实这和毛宗岗所处时代有关,当时,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毛宗岗更想以《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来明确所谓的”大义名分“,这也是他身为士大夫的一种情操,可以说,毛宗岗也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位作者之一。
罗贯中能横贯三国吗?《三国演义》的作者之谜
《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图卷,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然而,《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这就是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影响。同时,在运用夸张想象手法时,有时有些过分。夸刘备如何如何像兄长,如何如何宽厚待人,让人觉得有点假;夸诸葛亮怎么怎么足智多谋,怎么怎么聪颖过人,让人以为他都成妖精了。
在双方备战阶段,作者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惯水中作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几番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派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因此,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催造箭杀孔明,计谋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于周瑜。作者不仅善于写紧张的战斗,还善于在紧张的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调进行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塑赋诗等,就是这样的闲来之笔。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出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尤其善于写各种战争。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变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以"赤壁之战"为例,书中以长达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求和与求战的争议,处处强调了孔明的作用。
《三国演义》为什么用一首词开篇?
楚汉之争的故事背景其实和长江关系不大,但拿来描述三国却再贴切不过——这条东去不回的江水,正是三国英雄们短暂辉煌与人生归寂的隐喻。所以,杨慎的这首《临江仙》即便不是为三国写的,但长江的意象、英雄的宿 命 论调都无缝契合到《三国演义》里。
这首词里,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和三国有关的时代信息。很多话你拿去讲其他时代也不是不可以,“前人田地后人收”,这个现象太普遍了。也就是“北邙”两个字,如果熟悉诗歌史的传统,你会想到曹植,进而想到三国。因为咏北邙的诗虽然很多,但就是曹植这首出名,后世有好诗,大概也在曹植的笼罩之下。
所以,《西江月》中的“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其实就是在说历史上留下了几行大人物的名字,而北邙山上则躺着无数荒坟。这场龙争虎斗,不论多么轰烈,不过是后人踩在前人“田地”上,回顾“前人田地后人收”这一景象罢了。三国的英雄们争得昏天暗地,到头来却是司马家“坐收渔翁之利”。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长期运转的结果,是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识字阶级,有足够多有阅读能力的人。虽然能够考中进士、举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哪怕秀才,在总人口比例中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一旦考中了就是大新闻,就有轰动效应,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而一个社会越是对幸存者偏差没有认识,幸存者偏差的诱导性就越强,因此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读书的人多了,长篇小说有了潜在的读者群。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还有,当时人的传说,认为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书,不止《三国演义》一部,尤其是喜欢讲,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然后说,因为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子孙三代,都是哑巴,因为《水浒传》的道德倾向实在是太坏了。现在也有人觉得《水浒传》的思想不好,太暴力,然后就有人为《水浒传》辩护,说不要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代的小说。其实按照古代价值观,《水浒传》一样思想不好,《水浒传》的很多思想价值,其实倒是现代人赋予的。《水浒传》的好处,根本就不在思想性上。
接地气的《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末,山西太原人,十几岁辍学随父亲去苏杭一带做生意,但不感兴趣,继续拜师学文,20岁左右在杭州了解了很多盛行的杂剧与民间说书艺术。20多岁有志图王单机游戏三国无双花木兰,为农民起义军张士诚作幕僚,但数年后对其之贪图享乐很失望便离开了。
小说排座次早已有之,四大名著是如何最终胜出的?
其先祖清初就寓居北京,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官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出生地:南京(金陵);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上)
欧阳健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研究应当用比较模糊的方式加以处理。”有三个理由:一是作品源于作者对生活产生的冲动,而不一定是事先设计好非常明晰的主题;二是作者本人从没有谈过创作的意图,而一般古代小说中,作者都会通过序跋之类的文字予以说明的;三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的读者有阅读中领悟到的思想往往是不同的。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而成书的。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内容上的特点是“七实三虚”(章学诚语)。罗氏剔除了传说和话本中过分的虚构和想象成分,主要以《三国志》提供的历史事实为根据,加上一些传说和自己合理的虚构。但其中仍有一些迷信描写。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过的。毛氏的加工使全书的情节更紧凑,更符合史实,并强强了其中固有的拥刘反曹色彩。语言也更文言化,回目更整齐化了。总之,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性。
专题: 小说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解小说 看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是家族小说么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