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情节设置

0

这本书把《三国》的策略、情节、脉络梳理得非常透彻

可见,这本书里,不仅有故事,也有其中的道理。因此,对于已经看过《三国演义》或者了解过三国历史,想要复盘精彩片段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国猛,之所以能够另辟蹊径,用这样的方式来重新理顺《三国》,是因为他多年来一直从事创意文学写作的相关工作。王国猛具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及丰富的创意写作经验,他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又在上海大学攻读了创意写作博士学位,这本书就是他将古代文学和创意写作联系在一起的产物。古代文学给人的感觉向来是枯燥的,冗长的,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这些内容,主题更突出,脉络更清晰,更加引人入胜。

刘相雨│论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情节与风格转换

三国演义小说情节设置

从这一回的情节安排来说,李瓶儿与西门庆商量嫁娶一事,情节舒缓;接着西门庆遭到飞来横祸,情节变得十分紧张,即所谓的“迅雷惊电”;但是,《金瓶梅》接下来并没有接着写来旺如何到京城去打探情况,而是荡开一笔,写蒋竹山勾引、挑逗李瓶儿有一款拼接盒子场景的游戏,即所谓的“柳丝花朵”。

上一回与下一回,均是半苦半乐,一喜一忧。如天时一日之间,半天晴日皎洁,后半天阴雨凄凉。又如地方百里之内,前五十山路崎岖,后五十大道平坦,渐有沧桑景象。正是消长机关,不似五十回前,得意顺心,逢凶化吉。从此六十回后,回光返照,乐极生悲。看《金瓶梅》者,当于此处留神,不可含糊看过也。——《金瓶梅》第五十九回文龙评

第二十三回潘金莲雪天在家中设酒勾引武松,场面温馨、暧昧,情节进展缓慢,描写细腻传神,特别是突出了武松情绪上的变化,从“六七分不快意”到“八九分焦躁”,再到怒火中发,搬离武大家。一张一弛,读者的情绪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投宿店不得,是第一追;寻着村庄,却正是冤家家里,是第二追;掇壁逃走,乃是大江截住,是第三追;沿江奔去,又值横港,是第四追;甫下船,追者亦已到,是第五追;岸上人又认得梢公,是第六追;艎板下摸出刀来,是最后一追第七追也。

这种穿插和转换,一方面改变了原来较为紧张的叙事节奏,使读者的情绪能够得到片刻的喘息和调节;另一方面,这些情节中出现的僧人、道士、隐士多是志行高洁的“方外之人”,他们对于尘世的建功立业、争名夺利没有太大的兴趣。

《三国志》的确有刘备借荆州的记载(见《三国志》第705页),但将借荆州之事由诸葛亮亲提亲作,便与诸葛亮的根本大计相悖,其结果必然自相矛盾,损害作品内容的一致性。(未完待续)

但鲁肃初次讨荆州,诸葛亮先用刘琦挡过;鲁肃曰:“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此时诸葛亮居然说:“子敬之言是也。”便是答应了“公子不在,须还东吴”(见《三国演义》第271页),导致了刘琦去世,鲁肃又去讨荆州。此时,诸葛亮之言更是离谱,居然说:“我劝主公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别图得城池之时,便交付还东吴。(见《三国演义》第281页)” 荆州交付东吴了,何来“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两路夹攻没有了,何来“大业可成”?以诸葛亮之精明,如何肯将荆州付东吴?

比如隆中对,诸葛亮所献国策是取荆州为家,取西川定基业,“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见《三国演义》第202页)可见取荆州为家,乃诸葛亮治国方略的基石。

这些矛盾,本为设置起伏曲折的情节和丰富人物个性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以后的矛盾冲突、情节设计、人物刻划做好了铺垫。可是,如此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竟被《三国演义》完全忽视了。没有矛盾冲突,没有波澜起伏,没有三曲九折,只有疏漏频出的粗略平铺直叙,演义如何能精彩?解读如何能深刻?内容如何不残缺?

众文武奈何不得曹操,却奈何得关羽,因此便将怒恨泄于关羽。而关羽既奈何不得曹操,也奈何不得众文武,于是便陷入了曹操爱、文武恨的难堪境地,始终不得安宁。这一深层的矛盾,《三国演义》更无一字涉及。

曹操厚待关羽,是一统天下的战略考量。众文武怒恨关羽,是事关人人切身利益。曹操可以施压,但文武阳屈阴不服。因此,曹操与众文武围绕关羽的矛盾,便难以调和。

关羽身长九尺,高近两米一五左右,体壮魁伟,八十二斤的大刀运使如风,又有温酒斩华雄的盖世之勇,在冷兵器时代,该是何等威武逼人,令人生畏!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了大量故事情节,却始终不忘一个前提

先说这个故事桥段的背景,这个桥段发生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伐魏,也就是最后一次伐魏。诸葛亮一共六次出祁山伐魏,其中前五次皆无功而返,最后一次组织北伐,已抱定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因为诸葛亮的谋略总是比司马懿高出一筹,可以说每每将司马懿玩弄于股掌之上,每逢交战,司马懿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司马懿决定采取守势,高挂免战牌,不与蜀军交战。

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没有火烧上方谷的记载,甚至在野史中也没有提及。这是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多智,升华故事情节,虚构了火烧上方谷这一惊心动魄的故事桥段,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大军事家的高端对决,同时也是这两个当世人杰智慧的终极碰撞。

尽管正史文献中未直接提及《孟德新书》,但从裴松之为《三国志·武帝纪一》所做的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丝线索。他引用《魏书》的记载揭示:“当曹操统御天下,扫荡群雄之际,其军事策略主要遵循孙、吴的法理,但又能灵活应变,出奇制胜,变化无常,据说他自己撰写了超过十万字的兵法著作,名曰‘新书’,将领出征皆以此书为据。”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孟德新书》?迄今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孟德新书》的记载,但却有曹操撰写兵书的记载。那《孟德新书》大多系作者以此虚构。作者在杨修和张松会面的过程中,虚构这样一个桥段,大概率就是为了突显张松博闻强记的能力吧。既然它的使命结束了,作者就让曹操一把火烧掉了。试想,如果不让曹操烧掉这部虚拟的兵书,世上根本就没有《孟德新书》这部兵书?是不是对历史没法交代?

杨修命左右取来一部书,交与张松一观。张松一看是《孟德新书》,于是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张松问杨修此为何书?杨修说是丞相仿《孙子》十三篇而做。张松听后哈哈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也能背诵,何为新书”?这是战国时期无名氏所做,曹操盗窃以为己能,只能瞒你啊。”遂从头至尾背了一遍,杨修惊为天人,深为张松的博闻强记所折服。

更重要的是,魏延是否谋反在历史研究中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谋反。《三国演义》为了符合其文学创作的目的和逻辑,选择了一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将魏延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谋反者。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使得故事更加精彩,情节更加紧凑,符合小说所需要的冲突性和戏剧性,但却偏离了历史研究中应有的客观和全面的态度。

小说对魏延谋反的情节进行了大量的渲染和夸大,过度强调了他的负面行为,而对他的正面贡献却几乎只字不提。实际上,魏延在蜀汉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多年来积极参与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是蜀汉军队的中流砥柱。他在多次战役中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为蜀汉开疆拓土、抵御外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虽然未被诸葛亮采纳,但这一战略构想显示出他在军事战略上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魏延的这些军事贡献和战略智慧是蜀汉军事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小说中却被完全忽视。

在《三国演义》关于魏延谋反的描述中,存在着诸多虚构和夸大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魏延这一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

此外,小说还巧妙地增加了诸葛亮临终前留下计策这一情节。在这个情节中,诸葛亮仿佛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先见之明,他预料到魏延可能会谋反,于是精心安排马岱在魏延得意忘形时将其斩杀。这一情节的设计,从多个方面强化了魏延谋反的形象。一方面,它暗示魏延的谋反是一种必然的行为,是其邪恶本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再次凸显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种对比,魏延的负面形象更加鲜明,而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则更加深入人心。这种情节安排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让读者更加容易接受魏延是谋反者这一设定。

而且,小说进一步描写魏延率军攻打杨仪,将双方的冲突升级为一场激烈的军事对抗。在这个过程中,魏延被描绘成一个完全不顾蜀汉大局、只图个人私利的反面角色。他的军队被描述为一支叛军,对蜀汉军队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描写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看到魏延“谋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强化了魏延作为谋反者的形象。

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中,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被描绘得极其恶劣,充满了叛逆色彩。其中,魏延烧毁栈道这一情节被着重渲染。栈道在古代军事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蜀军交通和补给的关键通道。魏延烧毁栈道这一行为,不仅切断了蜀军的退路,而且严重破坏了蜀军的战略部署和后勤保障体系。这种行为被描述为一种极端的叛逆和破坏,凸显出魏延的反心。小说通过对这一情节的详细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魏延的恶意,仿佛他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来破坏蜀汉利益的叛徒。

双方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激烈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魏延和杨仪都动用了军事力量,双方互不相让。魏延凭借自己的军事威望和手中的军队,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杨仪则凭借朝廷赋予的权力和对军队后勤的掌控,组织力量对抗魏延。最终,魏延被马岱所杀,这场内部冲突以魏延的死亡而告终。

杨仪向朝廷报告魏延谋反,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也颇为复杂。从客观角度讲,魏延不听从指挥、擅自行动的行为确实给蜀汉军队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和潜在的危险。在战争环境下,军队的统一指挥至关重要,魏延的行为很容易被视为对军队秩序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仪将其视为叛乱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从主观方面分析,杨仪与魏延长期积累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判断。他或许也希望借此机会,彻底解决魏延这个长期以来与自己作对的“眼中钉”,以确保自己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和权力。

杨仪同样是蜀汉政权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在政务处理和军事后勤保障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在政务方面,他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公文事务大型网页游戏bt777游戏实力,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在军事后勤上,他精心策划物资的调配和运输,确保前线军队的物资供应。但魏延的骄横态度让杨仪感到被冒犯,他对魏延的不满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加深。两人的矛盾如同火山下的岩浆,在诸葛亮的压制下暂时处于平静状态,但随时可能喷发。

魏延作为蜀汉军事领域的杰出人物,其军事才能有目共睹。他在蜀汉的军事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在诸葛亮的北伐进程里,魏延犹如一把锐利的宝剑,勇往直前,屡建战功。他的军事素养体现在对战场形势的敏锐洞察力、作战指挥的果敢决断以及士兵训练和调度的娴熟技巧上。在多次战役中,魏延都展现出不畏强敌、敢于冲锋陷阵的英勇品质,这使得他在军队中树立了较高的威望,也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三国志》所勾勒的三国历史长卷里,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纠葛犹如一条暗藏汹涌波涛的暗流,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的一系列行为更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成为后人反复探究的复杂历史节点。

小说中对孙权索要荆州的原因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在真实历史中,孙权索要荆州并非仅仅是出于贪婪或野心,这一行为有着深刻的战略背景。从东吴的战略角度来看,荆州对于东吴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长江是东吴的天然防线,但如果荆州不在东吴的控制之下,这条防线就存在巨大的漏洞。上游的敌人可以利用荆州作为跳板,顺流而下对东吴发动攻击。为了完善长江防线,保障东吴的核心区域不受来自上游的威胁,孙权必须要控制荆州。

在军事行动上,刘备集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来巩固在荆州的地位。他的军队积极参与荆州地区的军事斗争,通过一系列战役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例如,在一些局部战争中,刘备的将领指挥军队击败了曹操或其他敌对势力的军队,逐步占据了更多的领土。这些军事行动并非仅仅是为了保护百姓或者维护正义,更多的是出于刘备集团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

从政治角度来看,刘备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来发展自己的力量。当时荆州地区局势复杂,存在着多方势力的博弈。刘备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矛盾,与一些势力联合对抗其他势力,从而在荆州站稳脚跟。例如,他与部分地方豪强合作,这些豪强对曹操的统治不满,刘备借此机会与他们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在荆州的势力。同时,他也在孙权和曹操之间寻求平衡,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以获取最大利益。

小说对刘备占据荆州的合理性进行了夸大。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备固然有其仁德之处,但他在夺取荆州过程中并非完全如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单纯依靠仁义。实际上,刘备在荆州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也运用了一些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对于孙权,小说中的刻画则突出了他对荆州的觊觎之心,将他描绘成一个野心勃勃的诸侯。在作者的笔下,孙权对荆州垂涎欲滴,似乎荆州只是他扩张领土的一个目标,而完全忽略了东吴在战略上对荆州的合理需求。这种描写将孙权在荆州问题上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贪婪,使得孙权的形象在这一情节中显得较为负面。读者很容易从这种描写中感受到孙权的自私和不择手段,从而对他索要荆州的行为产生负面评价。

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形象同样光彩照人。诸葛亮的智谋如神,他为刘备出谋划策,无论是军事战略还是政治规划,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他巧妙地协调各方利益,使得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关羽、张飞等武将则以其勇猛无畏守护着荆州的安全,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敌人闻风丧胆,同时也让百姓对刘备集团充满了信心。这种全方位的描写将刘备集团描绘成了一支正义之师,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认为刘备占据荆州是顺应民心、理所当然的结果。

专题: 编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老三国演义   从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