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发展到《三国演义》,中间很关键的一环,是宋朝元朝民间的说书人和杂剧作家们,最终由平民作家罗贯中整理创作而成。所以,三国故事是在说书场、戏台上丰富起来的,充满了市井智慧,跟陈寿的士大夫眼界完全不同。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的课程里还会详细讲。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民间开始热起来的“说三分”,另一方面,是官方和程朱理学对君臣大义的高调张扬。宋代民间和官方态度一致转向,上下异口同声,一路推动着“蜀汉是忠,曹魏是篡”的主题,走到了最终《三国演义》成书。它不完全是创作者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历史和文化思潮互相激荡的结果。
曹操落得这样,大约是印证了孔子那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作为“首篡”,被看作引发了后继的恶性循环。而且,朱熹强调昭烈继汉,他生活时代的皇上赵构应该很高兴。赵构自己没有儿子,他当然希望未来接班的总会是祖上赵匡胤的子孙吞噬进化类游戏网页游戏推荐,不至于是别的姓氏。
程朱理学既然要讲君臣大义,就要选择批评的靶子。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阶段的篡乱时代,一是曹操父子建立的魏朝乃至两晋南北朝,一是唐末的五代十国。虽然曹操父子私下对汉献帝其实很优待,乃至结为姻亲,比起后代心狠手辣的篡位者要和善得多,但宋朝人追篡乱的源头,是拿曹操开头,把后面当作效仿者。
三国演义小说最后的诗
到了南宋初期,朱熹编《资治通鉴纲目》的时候,干脆用刘备的年号“昭烈皇帝彰武元年”,来接上一年的汉献帝最后一年的年号。相当于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他解释说,把刘备跟在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后面,是因为魏国是篡位而建立的,吴国是割据政权,昭烈皇帝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的后裔,才是名正言顺。朱熹提出来的这个观念,被简称叫“昭烈继汉”。汉昭烈皇帝是刘备的谥号。
而官方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苗头首先出现在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虽然也用了曹姓魏国的年号来标识相关的纪年,但他在书中议论说,我这是不得已,实际应该是秦、汉、晋、隋、唐,对于三国时期,不得不取魏国,来纪三国之事。这是士大夫第一次表达“魏国”其实不算正统的意思。
在北宋苏东坡的记述里,小孩听说书人说三国故事,当时叫“说三分”,他们听见曹操败就高兴,听见刘备胜就大喜。苏东坡说,当时妇孺百姓都认为曹操是奸,刘、关、张和诸葛亮是忠。注意,这个记述特别强调的是小孩和妇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苏东坡自己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依旧是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比如王勃的诗“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只是感慨曹操曾经风光一度,但如今台上只剩白头歌女。杜甫还夸过一个姓曹的人是:“将军魏武之子孙”(《曹将军诗》,显然是把曹操看作有面子的英雄。
弄清楚了《三国演义》跟史书《三国志》的这两点重要差别,你可能就会想,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明明是曹魏灭掉了蜀国,刘备功败垂成,历史过了1000年,曹操和刘备的公众形象,怎么会发生逆转呢?大人物的谋略又怎么变成了小市民的生活呢?
对比几部古典小说,《红楼梦》是大人物待在大人物家里,《金瓶梅》《儒林外史》是小人物待在小人物家里,而《三国演义》,是大人物跑去按小市民的规则生活。
又比如刘备讨伐荆州,《三国演义》不谈地缘政治目的,而只强调刘备为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报仇,过程中也高调虚构了活捉和处死杀害关羽、张飞的凶手。这更像是民间帮派打群架的视角。
还有,在《三国志》里,杨修是死于太子争位的问题,他是曹植最得力的竞选支持者,在曹操最终选择长子曹丕为太子后,就需要削弱曹植一系的势力,避免两个儿子因势均力敌而发生内讧。杨修之死完全是曹操的政治安排。但《三国演义》里的“杨修之死”,完全是一个曹操嫉贤妒能的故事。
比如故事开篇,史书上有一段是袁绍、刘表联盟与孙坚,两派势力之间的战争,其实是政治竞争和远交近攻策略的体现。到了《三国演义》则降维改为虚构的大家抢玉玺,因为争夺玉玺而形成联合和战斗,而具体抢法简直类似小贩抢生意。
这诗里说得很清楚,曹操专权,使得汉室江山都归了曹家。而刘备和关羽、张飞、诸葛亮前扑后继匡扶汉室,是补天的伟大事业,可惜没有实现。
但《三国演义》把重心放在了刘备这个三国争霸的落败者身上,书的核心是匡扶汉室、讨伐汉贼。上一讲讲到小说的核心内容,第二和第三部分,刘备和诸葛亮作为领衔主演就可以看出来。
《三国志》成书于公元三世纪末的西晋,它其实是三部史书《魏书》《吴书》《蜀书》的合集。虽然三本书并列,但开头是《曹操本纪》,《吴书》《蜀书》里的刘备和孙权,就只是“传”,显然是把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国看作正统,蜀和吴都是给曹家当配角的,被曹家驱逐、征讨。刘备的定位也只是一个偏霸。更何况,魏国的主要对手其实是吴国,蜀国是三家里最弱的。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的通俗讲史版本,而是比《三国志》晚1000年的中国人,用《三国志》的基本框架和人物作为史料,进行细节填充,从而讲了一套自己的故事,是一次大胆的文学原创。
对不起,没有一个是历史上真有的,统统都是虚构。《三国演义》里还有大量移花接木、添油加醋的情节,击鼓骂曹、三顾茅庐、火烧新野、单刀会之类,都是真假参半。
咱们先来做个测试,《三国演义》里这八个著名段落: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借东风、苦肉计、华容道、空城计,哪些是历史上真有的,哪些是小说家虚构的?
想要了解三国历史,看这首诗就够了
四大名著开篇及结尾诗词,道尽历史人事沧桑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七雄绕绕乱春秋。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63)
钟振振答:《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篇终曰:“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所录“古风”,即此诗。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四大名著首尾诗词,万千悲喜终归一悟
三国演义影视残阳如血的画面,意境深邃,荡起回肠……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杨慎,24岁便高中状元。但因其性格耿直,仗义直言而被贬至云南。从此开始了他三十年的流放生涯!他带着枷锁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巧见一渔夫与一柴夫江边顶鱼饮酒,谈笑风生。杨慎突然非常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了纸笔,写下这首道尽历史兴替,人生况味的千古一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国演义》片首词、片尾词是谁做的?一个男词人,一个女词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句写的是历史上的事情,很多的英雄当时是那么的有名气,但是多年过去他们就像滔滔江水一样,最后成为一朵浪花。 也感慨自己本来是有美好的前程,现在说一切都是从头来过。
杨慎的家庭条件非常好,他的父亲杨廷和是明朝重臣。那好的出身,杨慎自小就聪明,23岁考中状元,但是他的仕途也是非常坎坷的,后面因为一个叫“大礼议”一事,触怒了当时的皇帝明世宗。被打得半死,最后又被流放到云南去了。但是杨慎并没有就此沉沦,他在云南和家乡四川之间来回走动,有一次在长江上,他做了这首《临江仙》的词。
手游折扣盒子哪个便宜《三国演义》真的是篡改历史吗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民间开始热起来的“说三分”,另一方面,是官方和程朱理学对君臣大义的高调张扬。宋代民间和官方态度一致转向,上下异口同声,一路推动着“蜀汉是忠,曹魏是篡”的主题,走到了最终《三国演义》成书。它不完全是创作者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历史和文化思潮互相激荡的结果。
程朱理学既然要讲君臣大义,就要选择批评的靶子。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阶段的篡乱时代,一是曹操父子建立的魏朝乃至两晋南北朝,一是唐末的五代十国。虽然曹操父子私下对汉献帝其实很优待,乃至结为姻亲,比起后代心狠手辣的篡位者要和善得多,但宋朝人追篡乱的源头,是拿曹操开头,把后面当作效仿者。
到了南宋初期,朱熹编《资治通鉴纲目》的时候,干脆用刘备的年号“昭烈皇帝彰武元年”,来接上一年的汉献帝最后一年的年号。相当于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他解释说,把刘备跟在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后面,是因为魏国是篡位而建立的,吴国是割据政权,昭烈皇帝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的后裔,才是名正言顺。朱熹提出来的这个观念,被简称叫“昭烈继汉”。汉昭烈皇帝是刘备的谥号。
而官方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苗头首先出现在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虽然也用了曹姓魏国的年号来标识相关的纪年,但他在书中议论说,我这是不得已,实际应该是秦、汉、晋、隋、唐,对于三国时期,不得不取魏国,来记述三国之事。这是士大夫第一次表达“魏国”其实不算正统的意思。
在北宋苏东坡的记述里,小孩听说书人说三国故事,当时叫“说三分”,他们听见曹操败就高兴,听见刘备胜就大喜。苏东坡说,当时妇孺百姓都认为曹操是奸,刘、关、张和诸葛亮是忠。注意,这个记述特别强调的是小孩和妇孺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苏东坡自己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依旧是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曹操临死之前写下的《遗令》颠覆形象
看懂了吗?只有这个时候,他不再是那个杀伐决断的君王,也不再是豪云壮志的诗人,而是一个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的垂危老人,一生戎马,毁誉参半,回头来看,实在不值一提。都一切从简吧,我本就是一介凡人,不必伪装怜惜我,让恨我的人继续恨下去。而西风残照,落日楼头,爱我的和我爱的,请你们务必务必各自珍重,最好记得常来看看我。
《遗令》翻译出来的内容是这样的:半夜醒来,自觉身体不适,熬到天亮,吃了粥,出了汗,又服了当归汤。我呢,在军中实行依法办事儿是对的,至于小发怒,大过失,不应当学。天下尚未安定,不能遵守古代丧葬的制度。我有头痛病,很早就带上了头巾。我死之后穿的礼服要像活着的时候穿的一样,别忘了,文武百官来殿中哭吊的,只要哭15声就行。安葬以后便脱掉丧服,那些驻防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吏们也要各尽其责。入殓时就穿当时所穿的衣服,埋葬在邺城西面的山岗上,靠近西门豹祠堂,不必用金玉珍宝陪葬。我的俾妾和歌姬都很辛苦,要把她们安置在铜雀台,好好的对待。在铜雀台的正堂上安放一个六尺长的床,挂上灵幔,供上肉干类的祭物即可。每月初一,十五,从早至午就向着灵帐歌舞。你们要时时去铜雀台,就远远的看望我的西陵墓田,我遗留的熏香可分给诸位夫人,不必以此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儿做,可以学着编织丝带和鞋子卖钱。我一生历次作官所得绶带都放到库里,我遗留下来的衣物和皮衣可以放到另一个库里,不行的话,就你们兄弟分掉吧。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名 找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女小说上一篇单前 方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三国演义之走麦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