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后是什么小说

0

四大名著的成书顺序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同一时代的,在元末明初,而吴承恩是在嘉靖年间,因此《西游记》成书排在倒数第二,而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徒关系,一般而言,是师傅出书早于徒弟,故《水浒传》成书早于《三国演义》,故四大名著的成书顺序为:

读完《三国演义》的读者,接着读这一本三国之后的故事,增长见识

三国演义后是什么小说

陈羡对于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这段历史掌握的更加通透,他能把其中大量的细节讲述给了我们读者们,他的这本书《统一的前夜》超过百万字的体量也就预示着内容的全面,但如此大部头阅读起来难度又不大,完全可以让我们像阅读小说一样沉浸在其中。

而这种力量依然还是掌握在有军权的权臣们中间,他们所要打破的魔咒就是不要在完成统一前被取代。隋朝无疑完成了这一任务,杨坚从北周皇帝手中夺得了皇位网页游戏情侣名字简短霸气,并在有生之年南下灭掉了陈朝,完成中国的统一。虽然统一之后他后代的皇位也很快被取代,但一个统一的进程却已经是无法取代的。

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演义》?

《三国演义》的成功更是给后来的作者们以巨大的鼓舞、信心和启示,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演义小说蓬勃兴起,与目前网文的爆炸式发展相类似,当时的文人们竞相写作历史小说,以一朝一代的兴亡为线索,挖掘史料,演义成篇。

四大名著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四部小说了,其中,《三国演义》更是在整个东亚、东南亚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力,甚至深深植入了很多国家的文化之中。各种基于《三国演义》的小说、戏剧、游戏、漫画层出不穷,叠创新品,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多么强大。

《水浒传》是个大家族,续书和相关作品数不胜数,你都知道哪些?

第四,是现代褚同庆的《水浒新传》。这本小说是重新改写了水浒的故事,描述了很多《水浒传》中不出彩的人物,众人因招安而分成两派激烈斗争。最终,反对招安的吴用、林冲等人死去,穆弘、段景住等人上了太行山,李俊、李立、陶宗旺、项充等人飘洋出海去了暹罗定居,宋江则带招安派归顺了朝廷。

我认为水浒的相关评书中,更好的还是袁阔成的《水泊梁山》。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是个经典,他的说评功力十分深厚,《水泊梁山》就非常出色,尤其是其中的大闹神州擂,十分出彩。另外,早期还有《长车天弩传》、《水浒拾遗》、《风尘十侠》等评书,基本也都有纸版。

再有借用水浒人物的小说,就更多了。清代钱彩的《说岳全传》中,梁山好汉呼延灼、安道全曾出场,还有梁山后人关铃、韩起龙、韩起凤、阮良、张国祥、董芳等人。还有刘盛亚的《水浒外传》,是萧桂英和花逢春等梁山后人抗金的故事,依据的是《打渔杀家》。还有《铁臂金刀周侗传》,有卢俊义、林冲、武松、史文恭等人出场,还有一些梁山中人的父辈出现。就连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也借用了郭盛这个人物,是郭靖的先祖。

这类小说,最出名的莫过于《金瓶梅》了。这本小说由水浒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是最出色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在当时影响颇大,是“四大奇书”之首,而且它还是《红楼梦》的祖宗,可以说没有它就写不出《红楼梦》。

清末之时,还有两本比较特殊的《新水浒》,不属于前两类。一是陆士谔所写,写的是梁山好汉们开银行、办铁路、开报馆。一是西泠冬青所写,是梁山建立共和国,制定宪法,进行工业革命等。这是另类的水浒,跨越了时代,梁山那些人各自根据自己的特长搞起了事业,也是比较有趣的。另外,光绪年间还有寰镜庐主人的《新水浒》,不过只有两回。

再有冷佛的《续水浒传》,也是同一类。这本小说主要写宋江、吴用不想进行招安,千方百计地破坏招安,甚至派人刺杀招安的林冲等人,而且他们打家劫舍,给老百姓带来了很重的灾难。最终,宋江等人被张叔夜生擒活捉,也是符合历史走向。

民国程善之的《残水浒》,也是从七十回开始续写。这本小说主要写的是梁山中人因矛盾走向分裂,鲁智深、武松、施恩、焦挺、林冲、史进、曹正等人投了种师道,而宋江竟然企图接受金国招安,最终带的三十六人被张叔夜擒获。当然,最倒霉的还是段景住,他奉宋江之命联络金国,被关胜当场格杀于忠义堂。不过,这本续书还是很不错的,交待了水浒中的不少疑问。

再说第二类,最大的代表作就是俞万春的《荡寇志》了。《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是从《水浒传》七十回之后开始续写。在书中又有了张叔夜、张伯奋、张仲熊父子为首的势力,有着陈丽卿、陈希真、云天彪等十八雷将,还有十八位散仙。这些人带领朝廷官军剿灭梁山,将一百零八将诛尽杀光,一个不剩。这个版本可谓是最恶毒的水浒续书了,严重丑化了梁山,举名就是为贼,甚至有着勾结蔡京的恶举。

《水浒传》才是第一部章回小说,施耐庵为何以“回”为章节?

《水浒传》每一回的结尾处,几乎都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却没有这样说,比如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其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试看怎生取胜?”施耐庵更加强化了故事悬念,把说书的场景比较完整地还原在小说中:今天就讲到这里,想要知道这件事后来如何,咱们明天再讲。这就说了“一回”书了。

《水浒传》中借喻了大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与典故,但却在文本体式上不再采用单标题,而是以对仗标题作为回目,两则合成一回。“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柳宗元)”一为“直”,二为“曲”,这是章回小说“回”的又一层含义。

回,原本不是一个量词,其本义如《说文解字》所注,是“转也”,就是“回转”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回避、曲折、违背……之义。故此,施耐庵以“回”划分章节,第一层意思是暗示读者,书中的故事曲折迂回,大有可读性。

上文讲到“三言两拍”以“卷”划分章节,“卷”是古代划分文章章节最为普遍的体式,无论长篇短篇,都可以以“卷”为单元。假如施耐庵这样写:“卷一: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偏偏是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呢?

《水浒传》就是施耐庵一人所为,总共七十一回,没有“罗贯中编次”,梁山大聚义之后,全部都是续书,续书也不可能是罗贯中所写,罗贯中也不可能从元朝穿越而来,为施耐庵续书,“章回体小说”与罗贯中无关,其专利只属于施耐庵一人。

故此,《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可能是明朝时期的作品,大概罗贯中写这部小说时,刘伯温还在青田县隐居呢。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代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施耐庵于永乐年间完成的《水浒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定鼎章回体,开创了小说新时代,功不可没。

假如按照“王道生”的说法,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而施耐庵又是刘伯温的同僚,为何狂赞诸葛亮的好几首诗词没有引用刘伯温的作品呢?刘伯温十分崇拜诸葛亮,写了很多首赞诸葛亮以诸葛亮自喻的诗词,这也是“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说法的一大来历。罗贯中为何不引用师叔或者师伯的诗词,施耐庵为何不指导学生借用这样一个大名人为《三国演义》叫座呢?

从历代评述来看,几乎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脱离文本,纠缠于谬传去考察作者以及成书时间。细读《三国志通俗演义》,除了叶逢春在其中插入一首明代的赞诗外,这部书所引用的三百多首诗,竟然再也找不出明代诗人的诗作。

而民国时期所伪造的“王道生”更是荒诞无稽,伪造“施耐庵墓志”,首次造假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还说“(施耐庵)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

高儒之前,有关《水浒传》的作者之说恰恰相反,比如许子昌在《稽斋漫录》中说,罗贯中是南宋人,写了《水浒传》。田汝成则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说道:“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田汝成还说,罗贯中因为写了一部诲盗的书,他的子孙全部聋哑。

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说,《水浒传》总共一百回,“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一说法其实并不靠谱,高儒此书谬误甚多,有关《水浒传》的说法也是一本糊涂账,大概是没有通过严谨考证而下的结论。郎瑛的《七类修稿》也提出了与高儒相同的观点,高儒错了,郎瑛也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三国志通俗演义》没有采用回目划分章节,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它只是宋元平话文本架构向章回体小说过渡的一种小说体式。《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时经过修订而以回目为章节的,这部书刊行于清代,从文本架构来讲,那就可以说是清朝时期的章回小说了。

1949年,我国六大名著变四大名著,删掉的两本家喻户晓,你知道吗

5本已完结东汉历史架空小说,山河万里尽汉歌,世间自此无三国

小说优点:全方面的丰富,无论是历史进程、政治权谋、沙场征伐、社会面貌、人情风俗等等,基本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考据详尽,文风朴实,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展现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大汉,将英雄仗剑起的风云变幻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历史运动的发展的规律。小说剧情流畅,故事精彩,结构完整,节奏分明,张弛有度,高潮迭起,爽点密集,燃点十足,政治权谋波谲云诡,沙场征伐宏大残酷,有立场无对错。

主角是疑似失忆的穿越者,以奴隶的身份在草原斗争中救出鲜卑大帅,从而获得赏识。接着他探究自己的身世之谜,踏上了艰难险阻的回归大汉之路。其在边疆从小兵做起,凭军功立身,屡建奇功,压制诸胡,受封将军,步入朝堂,以酷吏手段行菩萨之事,卷入士人与武人之争,外放为官,屯田塞外,在大汉崩溃前夕割据并州,以武力威慑天下,拥立天子,迎娶长公主,得拜上将军,饮马黄河,重造江山,以自己的治国理念改造社会,梳理皇权与臣子的权利、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争斗、士族与武人、门阀与寒门等等问题,最终塑造出盛世大汉,以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身份名留青史。

小说优点:皇帝流+种田争霸+水晶宫的爽文类东汉历史架空小说,硬派风格,行文流畅,故事精彩,节奏轻快,爽点密集,燃点十足,氛围渲染的相对不错,主角杀伐果断,雄才大略,有水晶宫,但不大仲马,儿女情长近乎于无,更类似使命与任务。

远东,汉军正在进行三国降临前最后余晖的平羌战争;海西,罗马在东征西讨的胜利中将步入乱世;东西间的安息人与贵霜人因为丝绸之路繁荣昌盛;北方,野蛮的游牧民族正积蓄着力量舔舐爪牙。主角重生这个时代,成为了九岁的未来的汉灵帝刘宏,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后,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心腹,在登基后逐外戚,灭宦官,招贤臣,兴内政,将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复汉风,昭武功,北亡鲜卑,南平诸蛮,西败贵霜大食,远交罗马帝国,在一场场胜利中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利,将帝国的版图扩张到全世界。

小说缺点:童话式小说,美好到不真实,政治斗争方面比较理想化,妥妥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位面之子模板。小说虽然文笔老练,行文优美,看得出古文功底,但是其中一些刻意使用的词汇,诸如代称主角的大胖子、小胖子等等,猜测本意是为了中和皇帝冷酷利己且神化的一面,使之更亲民,读者更有代入感,但是出现频率过高,过犹不及,反而容易出戏,另外三代皇帝的故事存在一定的套路模板式情节,微微灌水,中后期审美疲劳。

12本已完结争霸类三国小说,民不惧死,鼎革天地,万里山河一片红

混在三国当军阀,可以看一下,穿越到三国从黄巾军开始,整本小说还是不错的。

小说优点:世界观背景恢弘,设定新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充斥着想象力与创造力。小说剧情流畅平稳,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架构合理,看点十足,新鲜不套路,内容基于原著推演和拓展得好,神话与历史的氛围烘托的相当足,人物刻画立体,感情真挚,性格鲜明。

没有董卓儿子,董肥 差评,估计作者没看过这书

主角穿越到三国时代,无奈之下成为了一名山贼,在设法成为山大王,带领山寨做大做强之后,他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三国世界。上古隐藏的真相,神秘的故事传说,千奇百怪的种族与秘境,这纷乱的三国乱世中究竟隐藏了多少的秘密?又有多少人族以外的异族在其中落子?主角以山贼之身崛起,邂逅公主,探究世界背后的隐秘,一路逆流而上,与众多的种族交锋,与神话中的存在角力,最终……

建议看看三国之最风流!另一本三国演义!

主角开着卡车,带着茅台酒和百科全书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穿越到了三国时代。他贿赂村长,安身立命三国类型单机游戏闯关,以美酒吸引张飞和关羽,取代刘备成为了二人的大哥。接着他发展乡村经济,利用先知先觉交好郭嘉、典韦、赵云等人,发现这是一个低武的武侠三国。他修习武功,与各种情报组织的奸细斗智斗勇,广积粮,缓称王,疯狂地开启基建模式,大军走到哪里,柏油马路就铺到哪里,最终……

看三国还得看坟姐的神话版三国

小说缺点:这是一本新书,但是浓浓的古早味,开始我还以为看错了,结果的确是这两年才完结的。小说属于小白爽文,中二和幻想得有些过了,合理性基本算是落地成盒了,而且文字有些啰嗦和拖沓,基本没什么意料外的惊喜。

那本东汉末年枭雄志真烂

小说缺点:剧情厚度不够,单薄了些,无立体感,平铺直叙,缺乏爆点,金手指夸张,感情线太多而且敷衍,前期有些苟,中后期则存在部分重复式情节灌水内容,有些套路模板化,逻辑性与合理性相对一般,在普遍被矮化的世界里装,有中二和降智的地方。

主角在中了五百万的彩票后穿越汉末三国,简直是人间悲剧,但是幸好他的身体也在穿越过程中受到了改造,具备了超出常人的力量。接着主角以打虎的方式扬名,获得了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桶金,慑服了周边的乡邻,以乐善好施的形象成为了闻名的善人。随后他带头发展乡村经济,在天下尚未大乱之时有意识的囤积力量,利用先知先觉拉拢了典韦等他能接触到的历史名人。之后黄巾起义,主角也乘势而动,他倾尽家资组建出强大的私军,屡立战功,受到朝廷的封赏,带领麾下的精兵强将横扫草原,更是将三国演义变成了四国称霸,最终统一天下。

小说缺点:半文半白,本来应该算优点的,毕竟可见文字功底,但是这本明显是在卖弄了,过犹不及,导致偶有违和和出戏之感。另外小说虽然逻辑通顺,但是合理性一般,细节上存在一定的漏洞,有部分降智和套路模板化的内容,后期画风明显跑偏了,作者对足球的执念貌似很深,比较尬。

专题: 三国演义的小说   搜小说三国演义   神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