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书评

0

「书评」《三国演义》:历史的风云,人性的画卷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第一才子书”。它由明朝作家罗贯中创作,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将历史、政治、战争、道德和人性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壮烈的历史画面。

关于《三国演义》的书评,非常适合喜欢古代历史小说的朋友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之作单机三国战纪双人游戏推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的背景介绍、人物形象、文学形式、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欣赏。对于喜欢阅读古代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选择。

《三国演义》小说书评

在深入分析方面,我们可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主题和思想。例如,小说中强调的义气、忠诚和智慧等价值观念,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追求的品质。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浅谈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 书评

三国我应该是读过三遍了,算上青少年时代不曾读完的那些版本,应该至少有五六次之多的了,这部书肯定不能说是完全读懂了,不过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和思考,权且记录一下,用来勉励自己多多读书学习,不要荒废光阴,多多写作,在互联网上多留下一些痕迹,普通人能做的大抵如此。

本次阅读“三国演义”是我第三次读三国了,这次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第四版,应该是2019年的印刷批次,这是一部不带批注的版本,虽然有一些注释,但是不多,不过对我这样的普通学历,普通身高,普通相貌的人来读,是不错的。

浅评《三国演义》

诸葛亮精心辅佐蜀国两代国君,从不敢有一丝懈怠,即使晚年重病在身,仍苦心经营他恢复中原的事业,这也正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这样一个集才华与智慧于一身的诸葛亮身上,表达了作者向往智慧、崇尚正义的思想感情。同时,对我们的后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启迪与教育。

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的又一传奇式人物,从定三分隆中对策,到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作者无一处不大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才干和他的宽容、大度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斗精神。诸葛亮同样注重农业生产,特别是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像“七擒孟获”的典故就说明了他独具慧眼的政治远见。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爱惜人才,这些都为以后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作者还着力渲染曹操的文学才华。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曹操,他的诗可谓独创一格。有名的“横槊赋诗”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壮语。《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展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作者又写到了曹操性格中多疑的一面,像“错杀杨修”、“兵退斜谷”等就是很好的佐证。

提及曹操,人们立即就会想到“老奸巨猾”等类似的字样,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都是“坏角”。虽然在他那个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逆不道,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这是他的远见卓识所在,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不会看着国君无能而使国家就此衰落下去的。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兵强马壮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首先,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有“浪后波纹,雨后霖霖之妙”,“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必有余势”。本是董卓结吕布,却弄出吕布杀董卓;本是刘备助袁绍以攻曹操,又弄出关公助操以攻袁绍;本是关公寻刘备,却弄出张飞欲杀关公;本是关公立军令状欲杀曹操,又弄出华容道放曹操;本是孔明气死周郎,却弄出了孔明哭周郎……这些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让我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掴掌、时而扼腕,大有“寒凉破热,凉风扫尘”、“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势。

《三国演义》:一本“毒害不浅”的“意淫”之作!

当然可以拥有了,这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怀着一颗善良、积极向上的心,有远大理想是好事,问题是如何把理想实现,这才是关键,而不是晚上回家、锅里都没米了,还在开口闭口就如何安邦定国、拯救地球。所以,在“安邦定国”之前,最首要的问题,应该是先想着如何把自己的家庭给安顿好。

作为一个读者,你是否也为那些在帝王基业下的“累累白骨”而感到“不寒而栗”?或者一点同情和怜悯之心?我估计绝大多数都没有,因为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几乎都是周公瑾的雄姿英发、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赵子龙的一身是胆,甚至是“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曹操!毕竟,“绝世美女”和“黎民百姓”相比,哪一个话题的“敏感度”更高?这里“不言而喻”!

至于王侯将相在“建功立业”的战争中,对普通平民造成的灾难,书中基本都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笔带过,读者也就完全忽略,试问曹操破徐州、破荆州之时,城里的百姓咋样了?赤壁之战那“灰飞烟灭”的十万曹军,有几个能够在浩瀚青史之中留下姓名的?

《三国演义》是以宏大史观的帝王视角,以及宏大叙事的写作手法,来描述那一段“群雄并起、战火连天”的历史,正因为《三国演义》写得精彩,才使得读者不知不觉的身陷其中,把自己代入其中的某个帝王将相的角色,甚至出现自己也成了“逐鹿中原”一份子的幻觉,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视角。

这样说吧!截止到目前为止,某小日子国家已经向大海里排放了超过万吨的“核污染废水”了,你又几时“怒发冲冠”一下?有用吗?你尽管抗议,小日子会鸟你吗?联合国那么多理事国,都对此“束手无策”呢,!这样的国际大事,会轮得到你来“评头论足”?你就别在这里“痴人说梦”了,赶紧地,洗洗睡了吧!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悟

品读三国,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震撼力量,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品读三国,你能体会到其中深藏的魅力、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敬佩不已。掩卷沉思,脑海里都是书中的场景,我忍不住惊叹作者巧妙的构思与精巧的安排。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情不自禁地一口气看完,然后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翻开这本书,就如同翻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文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那朴素直白的语言却更加打动人,只需点点笔墨就绘出这幅画卷中的朵朵奇葩,让人沉醉不已。这里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兄弟之间的情义、尔虞我诈的阴谋,还有情深意长的爱情……纷繁复杂的内容让人震撼不已,宏大的故事构架让人唏嘘慨叹,这也许就是经典之作的不同之处吧,也无怪学者们将这本书列为“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为什么很多人说后期“烂尾”了?

如司马懿以阴谋诡计夺取魏国政权,邓艾以暗中行动偷袭蜀汉都城,陆逊以小心谨慎坐守江东,姜维以苟且偷生出师无功等等。这些人物都没有展现出前期人物那样的智慧和勇气,都没有用明智而大胆的战略战术来改变历史局势,都没有用英雄而豪迈的气概和风度来感染读者情感。

相反,在前期,作者已经让读者对曹魏集团产生了深切的厌恶和反感,认为他们是篡夺汉权、残害百姓、祸乱天下的奸雄。而在后期,作者却让读者看到了曹魏集团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天下。这就让读者感到愤怒和不服,对后期的故事没有了尊重和认同。

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读后拙见

如此,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先是张角三兄弟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起义耗尽了东汉王朝最后的一丝生机。然后便是董卓进长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各地各方诸侯势力交织混战,曹操官渡之战灭袁绍一统北方。再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刘备与孙权大胜,三分天下,三足鼎立,形成了片刻的安宁与和平,奠定了后期的三国大体发展趋势。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数,魏国的获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最后谁能想到,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之后,竟然被司马氏取代了。因此,后人时常感慨道:“夜起观烛,大笑!遥想三国多少豪杰,魏蜀吴三国争雄惨烈,天下归一,其姓竟非曹,非刘,非孙,而为司马家臣!”或许这便是个人在时代面前的无力吧。东汉末年最终需要的只是一个重新统一的王朝,至于开国的君主是谁?姓什么,那都已经不重要了。

这一个个真实的人让我明白了:在那个时代,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有人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小米盒子3玩大型游戏机,亲贤臣,远小人。有人想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人想要捍卫四世三公的荣耀,甚至更近一层,向着天下至尊的位置发起了冲击。有人想要一统天下,问鼎中原,泰山封禅。而有人却想着为了家人、为了兄弟。无论怎么说,他们都是为了利益。君主诸侯的野心也罢,文人墨客的理想也罢,武将士兵的感情也罢。归根结底——都是欲望,都是利益。

换个角度看《三国演义》,真的只是一本三流兵书吗?

第三,反科学的东西太多。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是双方军队的纪律,是谁占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是谁把握了战争主动权,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更多的被一些反科学的东西所左右。比如诸葛亮、谯周、司马懿等人动不动就“夜观天象,紫微星亮”、“主星倍明,客星倍暗”,以此来预测战争走势,准确率竟也极高。比如大风刮断了大旗或者树枝,就预示着有大将要死去。比如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没多久,董卓果然就死了。最离谱的当属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完全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的东西,竟然也能够成为蜀军的主要运粮工具。

第二,对战争严谨性欠考虑。行军打仗,思维的缜密至关重要,兵法云:“有备无患”,一个小小的考虑不周,可能会葬送整个战局,在这方面,《三国演义》弊病丛生。比如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撤退,有华容道和大路两条路可以走,诸葛亮此时命人在华容道上放浓烟,同时又令关羽放弃大路把守华容道,曹操后来果然中计,被关羽堵在了华容道,实际上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安排有“赌”的嫌疑,倘若曹操在惊慌失措之际选择走大路,诸葛亮的“赌”将会贻笑大方。再比如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已经将司马父子围困在谷中,但一场大雨让这个计划泡汤,难道一向谨慎的诸葛亮,竟没有制定应急预案?这从兵法韬略来看,实在匪夷所思。

三国演义:被文学爱好者严重低估了的小说

三国演义之所以备受文学爱好者诟病,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少了风花雪月的词句,读起来少了些诗情画意,喜欢拽文的文学爱好者们觉得是重大缺陷;二是人物一出场就满级,没有啥发展变化。在文学爱好者的心目中这就犯了大忌,等于是没有注意描述人性。因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接受了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就是为了描述人性而存在的。唉,对这种把文学功能局限于描写人性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

实际,三国演义最大的价值是实用性,书中所描述的政治军事斗争智谋,是可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的。当年太平军打仗时,实际许多智谋就出自于三国演义。当年清军入关后,许多智谋也是出自三国演义。哪怕是现在许多人做生意,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三国演义中的策略。甚至我们许多军事发烧友,在分析政治军事大事时,也在许多时候不自觉地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了。事实上,非但政治经济军事,就是在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就使用起三国演义上的策略了。所以,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许多内容,实际已经融入了国人的精神血脉,这本书对国人的影响面,已经远远超过红楼西游和水浒了。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9   三国演义小说吧   三国演义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