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中的马超

0

《三国演义》是古典文学名著,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在小说中,马超是西凉的猛将,原本是西凉的将军,后来投靠了汉室,并在三国时期的多个战役中显示出了他的勇猛和才华。以下是马超在《三国演义》中的几个主要事迹:

1. 西凉的崛起与衰落:马超是西凉的英雄,他的父亲马腾是西凉的最高军事领袖。在故事的早期,马超与父亲联手对抗董卓的势力,展现出了其勇猛和智谋。

2. 马腾父子的悲剧:马腾后来被曹操所杀,马超在悲痛中宣布为父报仇,但最终未能成功,导致自己被曹操的势力追杀,辗转各地。

3. 投靠刘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失败后,马超最终投奔刘备,加入了蜀汉阵营。他在川蜀之战中多次展现其英勇,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

4. 对抗曹操和孙权:在小说中,马超积极参与了对抗曹操和孙权的战役,尤其是在刘备和曹操的赤壁之战中,马超虽然未能亲赴战场,但蜀汉的胜利也与他的策略和影响有关。

马超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勇猛、忠诚而又命运多舛的英雄,他的故事是整个三国时代豪情壮志和英雄辈出的缩影。他的勇猛和智谋在小说中被不断强调,成为了三国时代英雄的代表之一。

马超是怎么样的人?不孝到忠君,看《三国演义》的形象重塑

《三国演义》中的马腾其中一次亮相是在第五十七回,马腾奉诏入京,企图与黄奎合谋杀死曹操,结果计划泄露,曹操发兵围住马腾,经过血战,马腾等人重伤被擒,不屈而死。而马岱作为幸存者跑回西凉告知马超消息,马超于是愤而起兵。

先是将马腾塑造成汉室忠臣,不仅几次想要拯救汉帝于水火,而且是“衣带诏”的一员,此外在赤壁之战时更是有传言说马腾将会起兵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得到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可的,周瑜、徐庶、庞统等人都曾利用这个观点散布谣言,其实曹操也知道马腾的威胁,因此赤壁之战后,立刻对西凉做出相关部署。

综上可以得知三国十大良心单机游戏排名,马超空有一身本领,却是吕布一般有勇无谋之辈。再加上无谋士辅助,再生活在这个乱世之中,遇到曹操,刘备这样的奸雄,自然会成为棋子一样受人摆布。郁郁不得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正史中的马超不顾父子之情,与韩遂勾结造反,自然也就得不到诸侯的认可,马超在归顺刘备后也就不得重用了。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马超

可见此时的马超是多么的孤单,只有马岱一人值得牵挂。而且刘备在世时,一直没有北伐,所以正史中的马超除了在平定益州时有精彩表现,就无其他了。

在马超归顺刘备后,不久就病故了,年仅47岁。在临死前,马超还上书刘备,说自己一家都死于曹操之手,只有族弟马岱一人还在,希望陛下好好照顾马岱。

在正史中的马超与演义中些许不同。如马超是在其父马腾进京后,勾结韩遂主动起兵,此时的马腾还在许昌做官,“于是征为卫尉”。不但没有被曹操杀害,还做了大官。可见马超起兵完全是自己趁机作乱,根本没有把马腾的死活放在心上。可见马超做起事来真的不讲亲情。

马超其父被曹操杀害,与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马超本想跟着刘备,一起出兵伐魏,一者为刘备建功立业,二者为自己报仇。但在归顺刘备后,就被派去镇守西凉,虽然地位崇高,但只是一条看门之犬。而且不久后,关羽战败,刘备又匆匆率军东征,马超照样被留在后方。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而回,不久后病逝白帝城。刘备一死,蜀汉元气大伤,数年之间难以恢复。而马超天不假年,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病故。可以说马超到死都没踏上伐魏的征程。

马超被击败后,又投奔了汉中张鲁,张鲁本身就没啥大本事,也没啥大志向。但对马超来说也不错,在刘备进军成都时,张鲁命马超入川作战,目的也是趁机捞一把。在经过葭萌关之战后,马超被谋士李恢成功说服,成了刘备手下的战将。马超为刘备平定成都,立下大功,成为蜀汉名将。

马超在演义中,在其父马腾被曹操杀害后,尽其西凉大军,并且与韩遂一同起兵,为父报仇。仗着自己的西凉铁骑在早期占得便宜,但马超缺少谋略,而且心多猜忌。老狐狸曹操就是利用这一点,用离间计分离马超韩遂二人,使西凉军从内部就产生矛盾。不久就被曹操击败了。

以上战绩都说明,论单打独斗,马超不输三国任何武将,甚至民间还有“前表吕布,后表马超”的高度评价。而马超的最大贡献,就是率军平定成都,为刘备立下大功。甚至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封马超与关羽张飞同列为“五虎上将”,在称帝后,更是拜为“骠骑将军”,成为蜀汉武将第一人。如此风光无限的猛将为何说其郁郁不得志呢?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马超是个人才,无论是长相还是武艺都是三国中顶尖的存在。原著中说其“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刘备看到后,不禁暗暗称赞“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再看马超的武艺,更是了得。

马超位列五虎上将,为何鲜有功绩?只因他情商低害死了父亲

此后彭羕因为被刘备外放到了其他地区驻扎,心中非常不满,在见到马超之后大吐苦水,马超有意讨好刘备,故意套彭羕的话,诱使其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然后马超迅速去找到了刘备和诸葛亮,向他们如实回馈了彭羕的话,而彭羕也因此被处死。

《〈三国演义〉中让人意难平的角色之马超篇》

可惜的是,马超是三国时期又一位英年早逝之人。《三国演义》中马超于诸葛亮率军一出祁山之前去世,而历史上马超实于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七擒孟获)之前就去世了。也许让马超参与平定南中之战是有些大材小用了,但马超若有机会参与蜀汉军的出祁山北伐,那么蜀汉军的首出祁山虽不一定能一统天下,但至少完全有可能成功夺取长安。

所以,《三国演义》塑造马超为蜀汉五虎上将,可谓英雄人物,这与历史记载有很大出入。马超为人残忍狂妄,在蜀汉难以立足,其一生留下了残忍反复的印记,可谓可悲可叹。我们不应该对马超有太美好的幻想,而应该从客观的历史事实,评价这位备受争议的大将军。

马超性格暴戾,为官独断,治军苛刻,又好大喜功,这些缺点最终导致他在蜀汉无法得意。公元222年,马超因郁郁成疾而死,年仅47岁。马超一生战功卓著,但其为人处世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成就了他备受争议的一生。正如后人所说,马超狂妄自大,最终因自己的过错而身死异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马超加入蜀汉后,被刘备提拔为左将军,与关羽、张飞并驾齐驱。但由于马超过去反复的前科,加上马超为人残忍,刘备对他一直存有戒心。马超唯一可以信任的,就只有自己的亲人。后来,马超的挚友因言语冒犯刘备而被其杀害,此事使马超心生怨恨,但也无可奈何。在蜀汉军中,马超可说是孤家寡人,无人相交。

马超生于东汉末年,本是西凉名门望族马氏的后人。起初,马超追随父亲马腾效力于曹操,参与了多场战事,曾立下不少军功。但由于马超性格桀骜,不愿屈就于人下,加之曹操开始猜忌马超,马超遂与曹操反目,联合关中诸侯共十万大军讨伐曹操。然而,马超不能抓住战机,多次放过曹军,导致大军渐渐落败。此后,马超又依附张鲁,见识穿凿而出走。机缘巧合之下,马超终于投奔了蜀汉开国者刘备。

马超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常被描写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不仅长相雄伟,武功更是出类拔萃,可谓当之无愧的大英雄人物。然而,如果我们从史实的角度深入剖析马超的一生,就会发现许多与小说塑造南辕北辙的地方,马超作为一位大将军,其为人处事存在极大的问题,最终导致他备受质疑,身死异乡。

马超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蜀汉五虎上将,战功卓著。然而历史上的他为人残忍,反复无常,最终孤独死在异乡。马超一生起起伏伏,光鲜外表下隐藏着悲剧色彩,其生平充满反差,让人扼腕叹息。这篇文章深入剖析马超的真实一面,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备受争议的大将军。

很好的文章,历史的真相值得深思,古人看重身后名,写书的收钱改史也有,抹黑翻白都在纸笔之间。

如果史料也掺杂了编者个人立场和好恶,那么事情就复杂了:是史料抹黑了马超,还是小说洗白了马超?要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要从“正史”的字里行间去探寻被掩盖的真相?在您看来,如果马超打赢了潼关渭南之战,马腾一家的结果又会如何?马超听从曹操调动而入朝,是会像张辽张郃一样位列五子良将,还是会被曹操满门抄斩?

曹操于建安十七年五月杀马腾不见于《三国志》而见于《后汉书》——我们不要被书名误导,以为先有《后汉书》后有《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时期陈寿写的,《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范晔写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这顺序很明确,范晔比陈寿晚生一百六十五年,您说谁的记载更可靠?

马腾被诛三族和马超起兵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陈寿在《三国志》中居然没写,我们看《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里面没提马腾死于何年何月,《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建安十七年正月到十八年正月的重大活动,也没说他杀马腾:“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马超余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冬十月,公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马超不敢入朝,马腾估计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才把本部人马交给马超统领,这也等于为许都的马腾一家上了一道保险,让曹操投鼠忌器,不敢彻底撕破脸。

前面两件事都很可疑,第三件事就更重要了:马超和马腾一处朝堂一在西凉,遥相呼应令曹操忌惮,所以曹操就想把马家拢到一起管控:“曹公为丞相,辟腾长子超,不就。”

韩遂与曹操的关系,可不像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那么铁,他们的“旧情”三言两语就能说完,而且当时除了韩遂和曹操,还有马超的劲敌阎行在场,曹操还跟阎行聊了几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行谏约(韩遂原名韩约,字文约),不欲令与超合。及太祖与约交马语,行在其后,太祖望谓行曰:‘当念作孝子(阎行的父亲也在曹操那里做人质)。’”

韩遂和曹操在阵前欢声笑语聊了一两个小时,史书和小说的记载和描述都是“只叙旧情不言军务”,这话不但马超不会相信,就是读者诸君也会觉得不正常。

鱼豢是魏国人,陈寿是蜀国(严格一点说应该是季汉)人,蜀人陈寿没记载的私聊,由魏人鱼豢记载,这原本就不合常理——以陈寿的“降臣”身份,如果马超真说了如此丧尽天良之言,陈寿还不得大书特书?

“前锺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司隶校尉钟繇让马超干掉韩遂),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番话并不见于《三国志》,而是出自大部已佚的《魏略》,要不是裴松之注引,我们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本史料和马超说过那番话。

史书有没有抹黑马超,笔者虽然一向对马超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也发现了马超变黑过程的三个疑点,其中第一个疑点,就是马超有没有说过不要老爹马腾而认韩遂为干爹?

陈寿先吃刘家饭,然后又端起了曹家和司马家的饭碗,就像后世许多“大师”一样,对刘家是有一点意见的,所以他对曹魏“五子良将”基本都是赞美,却对蜀汉大将关羽张飞马超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史书抹黑和小说洗白,就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史官也是人,人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尤其是陈寿,他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有投机献媚之嫌,同时也夹带了不少私货,这在房玄龄主编的《晋书》中是有过揭露的:“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给他差评)。”

正史虽然有靠不住的地方,但我们却不能因为少数靠不住的地方就全盘否定正史,因为我们不信正史而信小说,那就太搞笑了——《三国演义》原本就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来,如果不信《三国志》而只信《三国演义》,岂不是本末倒置?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有真相,但很难弄清楚:“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

有一部电视剧把马超演成了一个披头散发的西凉莽汉,估计伏波将军马援看了一定会很生气:我家世代公侯,后人马超怎可能是如此形象?

喜欢小说中的马超没错,鄙视史书中的马超可能也没错,但是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样,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所以马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还需要读者诸君在综合史料缜密分析之后,再给出一个公允的答案。

按照前面的分析,马超几乎一无是处,但是对马超的评价,还是应该一分为二来看,所以笔者不能说他好,也不能说他坏,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对马超进行了大力洗白的,如果都按史料记载来,称马超为“吕布第二”,还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马超甚至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马行迹近于吕而狠于吕”的意思。

割须弃袍是虚构,许褚怒目退马超有史料记载,所以即使马超有吕布之勇,也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三国名将——他的人品武功跟吕布有八成相似,就是个人经历,也有五分相同,不同的是吕布先后投靠袁绍、刘备,最后都反目成仇,而刘备比较宽宏网页游戏挂机软件有哪些游戏,所以马超在放低身段后得以保全首领,官爵也不比张飞低。

马超确实像吕布一样勇悍,但是在正史中,却没见马超与哪位名将单挑过——三国时期大将单挑的记载不是没有,但却没记载马超:吕布在长安手持长矛对战郭汜,打赢了单挑输掉了战斗;关羽在关羽白马之战中阵斩颜良,因功受封汉寿亭侯;太史慈与孙策在神亭岭单挑,孙策战马被刺兜鍪被抢,他也拔下了太史慈颈后的短戟;黄忠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是单挑还是混战,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按后来的封赏分析,应该是黄忠手刃夏侯渊,所以才受封后将军、关内侯。

如果马超和韩遂起兵抗曹获得胜利或打成平手,许都的马腾或许还有利用价值,曹操未必会将其三族诛灭。可惜马超和韩遂最后也闹掰了,韩马联军一败涂地,曹操没了顾忌,就把马腾干掉了——我们细看《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就能找到这样的记载:“十六年秋九月庚戌,曹操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遂等大败,关西平。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卫尉马腾,夷三族。”

韩遂的儿子当时也在许都做人质(名义上给个官衔,像马家人一样吃俸禄,但没有行动自由),所以韩遂有些犹豫,马超“大义凛然”地表示:我不要老爹了,你也别管儿子了,往后我拿你当父亲,你拿我当儿子就行了!

正因为依据不同,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之间也会“打架”,其中争议最多的,可能就是马超马孟起了:以小说为依据,他是一心兴复汉室、替父报仇的忠臣孝子勇将,以史料为依据,他起兵反曹则在马腾被杀之前,而且事先就知道自己跟韩遂联手,留在许都的马家二百余口一个都活不成。

五虎上将中马超下场如何?全家100多口人被杀,娇妻还被曹操送人

这次失败之后,马超不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变成了一个没有根基的附庸者。马超为了寻找新的复仇机会,他与弟弟马岱以及一些下属逃到汉中投奔了张鲁。张鲁喜得马超,但他手下却嫉妒马超的才能,挑拨他与马超的关系,屡进谗言,马超在张鲁身边自然也就不被重用了,无路可走的马超,最终率兵投靠了刘备。

在马超为报家仇与曹操对战长达4年期间,马超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武艺,打败钟繇,夺取城池,杀败于禁、张邰,刺死李通、杀败曹洪,在渭河恶战魏将虎痴许褚二百余合,一度把曹操打得割须弃袍。自此马超之英武威名,天下尽知。曹操亦赞其不减吕布之勇。

专题: 萌三国演义小说   从三国演义小说   说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