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古白话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之一,由明代作家罗贯中编写。它使用的是古代汉语,即古代的白话文,而不是现代汉语。在《三国演义》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以及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融入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这部作品既保留了古代文化的韵味,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描绘了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战争场面,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是文言文?语文老师哭了!

一般我们说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都是典型的白话文小说,用古白话文写成,阅读难度不大,基本上识字的人都能看懂个大概,而《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文言文小说的典型代表,阅读难度较大,没有相当水平的文言功底,根本看不了。

看似古文,实为白话,只因为罗贯中讲究语法

我:跟三国的人物有关的成语、谚语、故事、诗词那真是太多了Q版三国下载网页游戏,数不胜数。我们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的就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几乎每个故事都耳熟能详。你虽然没有学过听过,但是这里面的人物有几个肯定不陌生。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

三国演义是古白话小说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建国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例如在王世贞的眼中,“四大奇书”是《水浒传》、《西厢记》、《庄子》和《史记》;但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却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史记》、《庄子》过于官方,不该被列入民间奇书之列,倒是应该把《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加进去。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最开始我国并不是仅仅只有四大名著,而是有整整6本著作,只是后来有其中两本被教育工作者拿掉了,这才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文学格局。那这被拿掉的两本著作是什么呢?它们又为何退出了名著竞选的行列?

也谈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气势磅礴、艺术水平极高的章回长篇小说,作者成功地塑造了400多位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宽仁厚德的刘备、奸诈阴险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羽、鲁莽忠勇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有智有勇但气量狭小的周瑜、老实忠厚的鲁肃,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人们眼前,《三国演义》塑造的战争场面十分宏大,并气势恢宏。

从历史到神话——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发展脉络

杨家将小说也是这样规律。杨家将小说脱胎于《北宋志传》,属于历史演义,到《杨家将演义》就成了英雄传奇,写到后来,神神鬼鬼就出来,最后杨文广就可变成仙鹤腾空飞上天了。

《说唐全传》,就是典型的英雄传奇了。这部作品以粗犷的笔调描绘了草泽英雄的仗义豪侠,勇武神力,反抗隋末暴政,辅佐秦王李世民四方征战,终于一统天下。其中为书中的好汉排名,“隋唐十八条好汉”的说法,就是源于这部书。《说唐全传》中的历史只是一背景,隋唐易代的史实只是作为这些英雄人物表演的一个舞台,对于英雄人物作用进行了超出历史事实的夸大描写,《说唐全传》具有浓厚的民间传说的风味,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的演变。

反映长篇古典白话小说这种变化趋势的作品,以隋唐题材的小说非常典型。目前流传下来的关于隋唐易代题材的古典小说,主要有《隋史遗文》《隋炀艳史》《隋唐演义》《说唐全传》《说唐后传》等等,这些小说正好反映是古典小说的发展变化趋势。

《〈三国演义〉通识》:带你亲自“腰斩”三国,重塑小说人物

本书第三章用类似的方式讲述了“主要配角”吕布、孙策、于禁丰富多面的形象。不同于第二章,这一章之所以动人,是因作者慧眼,择取这三位“差一点成功人士”,勾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旨趣。从人物形象出发,直击小说的思想内核,有的绝非是罗贯中或某位创作者的本意,但文字自有其灵魂。

本书开辟一个专章来讨论关羽,待遇未免太过特殊。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是因为“关羽在小说诞生以前,就是民众崇拜的对象”,而近世道教史是作者许蔚副教授深耕多年的领域。读者既可以把关羽当作《三国演义》领衔主演的典型,举一反三,又可以从中领教大家治学风采。因此乐见关羽“独领风骚”。在这一章里,已经粗具《三国演义》版本、结构大致印象的读者们,可以比较游刃有余地进入三国故事“文本群”,本书徐徐展开手卷,将不同文本中关羽形象的多元差异和盘托出。正如本章引言中所说:“如果我们与明代版本对读,会发现关羽的故事原来还有许多隐含脚本。”多副本的《三国演义》读法,想必已使一些三国爱好者兼电子游戏玩家蠢蠢欲动。

人物与情节是小说读者最关心也最有趣味的主题,但是就前者而言,我们脑海中的三国人物并不见得是小说文本所呈现的原貌。本书用了三章分别介绍被毛宗岗塑造的关羽、吕布、孙策、于禁以及诸位女性人物,与各种明代版本《三国演义》中的差异,以此让读者摘下有色眼镜。这是文学研究者的胜场。毕竟三国故事通过各种媒介深入人心,翻开《三国演义》原著时,难免忽视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好处与败笔。

为了方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三国演义》,并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深造的信息,本书在倒数第二章指出:“尽管我们不主张读者用史书的标准来对待小说,但是读者阅读小说之后产生对史书的兴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这一章就是讲了一些小说与史实有重要差异的例子,可以算是《三国演义》读后指南。同样的,最后一章则介绍了中国本土以及亚洲、西方的《三国演义》相关研究以及“三国热”。首尾三章合观,便是该书使人走近古典、继而走进古典的“法门”。

本书不仅邀请大家担任读者,还别出心裁地引导读者展开一场“思想习练”,化身成古代书商,亲自设想如何“腰斩”《三国演义》原著。当然,从枯燥且苛刻的版本学立场上讲,《三国演义》何来所谓“原著”。这里姑且说“原著”,主要是指各种版本的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包括明清两代系统复杂且不那么容易捧读的诸版本古籍实物,以及它们的影印本和排印本)。本书不仅让读者轻松地领略了一些《三国演义》版本知识,也有助于读者对这样一个部头不小的“古代文学”的结构(以及可能的结构)有所把握,不至于望洋兴叹。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⑥注意:所谓依次排队只是笼统而言,并未具体到任何一种版本;其间亦不一定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尤应注意的是:志传系统中许多版本的刊刻年代虽晚于通俗演义系统,但其文字及内容却保存了较之通俗演义更早的形态。这点后文将详细讨论。

⑤就目前所知,国内所藏嘉靖元年序刊本尚有初刻与覆刻之分。二者的文字略有歧异,最突出的表现是卷十六第三则“玉泉山关公显圣”。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关羽被擒及被杀的过程;而这些细节到了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里,却丝毫不见踪影。由此避讳与否的区别,似可推断两本的刊刻时间必是一先一后,盖前者的底本是初刻本,后者的底本则为覆刻本。

版本问题非常重要,它是开展学术研究并使之得以深入的基础。在三国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的今天,不少有识之士却避开群雄角逐的沙场,而甘愿同毫无生气的版本打交道。枯索艰辛的耕作终于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在“三国”研究专家陈翔华先生的亲自主持下,由中外学者联合组成的编委会,将精选宇内所藏具有重要价值的罕见珍本十余种,辑成《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陆续影印出版;先行推出的首辑五种,已于1995年5月同读者见面。无疑,它对《三国志演义》以及中国小说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厚艳芬)

毋庸讳言,在某些人肯定毛本斐然成绩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很不以为然,甚至颇多訾议。争论的范围似仍可纳入前述的两个方面,焦点则可概括为是否忠实于罗贯中原著。这涉及到文艺创作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与版本纠缠在一起,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各存异见,留待他日评说吧。只是无可撼移并需要重申的是,毛氏父子修订的已非罗贯中原著初始之面目的新本《三国志演义》,很快替代诸明刻本而风靡海内外,成为三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本子,以至于现当代出版的读物,莫不以此为底本来加以整理并付梓刊行。[(18)]

其次,从加强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效果的角度看,毛本的修改倒是相当成功的,即毛本对原作中固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进行了必要而巧妙的艺术加工。这方面的修订,虽多表现为局部的增删、枝节的改补,但它取得的成效却不可低估。如妇孺皆知的“秉烛达旦”的故事:“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17)]既到许昌,曹拨一府与关公居住。”不可否认,后人之厌憎曹操之奸恶虚伪,赞美关公之光明磊落、节义凛然,无不与这个小小的细节有关。

再来看刘备。毛本介绍他时谓:“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一回)真是英雄的介绍!可嘉靖本第一回叙及刘备登场时,在“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后还有“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不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等句。这亦有所本。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先主不甚好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许,毛氏觉得把刘备写成一个倜傥风流的人物,虽忠实于史传,却悖于他所演义的形象之完美,故而删弃不惜吧。

先说曹操。嘉靖本是这样写的:“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卷一第二则)可到了毛本,却仅剩下“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第一回)几句冷冰冰的客观叙述,那些褒扬之辞已无影无踪了。

毛宗岗在批评《三国志演义》时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16)]可见其“以汉室宗亲”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当严重。自然,这种“崇刘贬曹”的观念贯穿于他修改工作的始终。兹以曹操和刘备的出场为例次世代游戏和网页区别大吗,且看毛氏父子对魏、蜀两大对立集团领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鲁迅先生间练精辟地为毛本的修订工作划了个大致轮廓。需要指出的是:历来研究者大多仅就“凡例”所举几点去评论,却很少放开眼光,发现“凡例”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材料,至于毛本在修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注意得就更少了。其实,毛本所改绝不止于“凡例”中提到的那些;再者,只有具体分析毛本对原著在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上改得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出它的价值,进而给予它客观正确的评价。应该说,毛本更加突出地宣扬了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又加强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表现技巧、文辞修饰等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简单地加以阐述。

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纂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之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则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月,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己。

最早提到毛本的,是与毛氏同时对《三国志演义》做过修订工作的李渔。他在评阅毛本时赞道:“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诚者第一才子书也。”不仅肯定毛本在文字润饰和纲目修订上的优点,而且还指出它比原著在艺术内容上更加充实与完整。

基于从形式到内容都独具特色的李卓吾评本在当时造成的不凡影响及对以后产生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已公认,正是以之为底本,才有了后来盛行不衰的毛本;更有学者主张钟惺评本和李渔评本亦莫不如此[(13)]。我们完全可以把承前启后的李卓吾评本与嘉靖本、三国志传本和毛本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国”版本。尽管《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既多且杂,但三百多年来,最为民众所熟的孔明、曹操等人物形象,却是从题为“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的《第一才子书》得来的[(14)]。所谓“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一切旧本乃不复行”[(15)]。诚如所言,《三国志演义》普及最广的通行本非毛本莫属。

《三国演义》与诸葛亮主义

何以如此?中国现代文化缺乏世界宗教意识。我这里所说的世界宗教意识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宗教,而是指那种把全人类联结起来的意识、团结的意识、互爱的意识。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全球化浪潮,这之中中国学者反对全球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何以如此?很简单,中国人没有理解全球化浪潮的思维基础。他们更习惯于用诸葛亮主义看世界,用权谋观念看待地球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反正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都是利益考量的结果,互相利用的缘故,什么全球化,就是重新分配世界利益格局。

现代作家对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没有好感,但是,他们却把《三国演义》这样的古代白话小说看成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源头。《三国演义》有什么好,好在讲权术。《三国演义》是一部极端推崇和热衷于权术的小说,认为人的权术可以解决天地间的一切问题。我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部“诸葛亮主义”的争执教科书。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只有对人的智慧的信仰、对策略、计谋、阴谋的信仰、人与人之间的“义气”的信仰而没有对终极的道德、真理的信仰。

三国演义:被文学爱好者严重低估了的小说

专题: 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毛   着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