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视角去看《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以获得新的理解和感受。以下是几个不同的角度:
1. 女性视角:通常在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被简化或边缘化。如果以女性视角来读《三国演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女性角色如孙尚香、貂蝉、小乔等在历史背景下的角色、情感和选择,探讨她们在男性主导的三国世界中的生存策略和情感世界。
2. 政治视角:通常《三国演义》被解读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强调的是战争、谋略和英雄人物。从政治视角来看,可以探讨书中各势力间的权力斗争、政治联盟与背叛,以及不同政治理念和政策的实施与影响,如刘备的仁政、曹操的实用主义、孙权的平衡外交等。
3. 道德与伦理视角:《三国演义》中充满了英雄主义、忠诚、仁义等道德与伦理观念。从这个视角出发,可以探讨书中人物的道德选择和行为,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了历史进程和人物命运,同时也可以反思这些道德观念在现代的适用性和价值。
4. 文化视角:《三国演义》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以及地方文化特色,如蜀地的山水文化、北方的军事文化等。从文化视角来读,可以欣赏到不同文化元素的交织,理解这些文化影响了人物性格、决策和历史事件的发展。
5. 社会视角:《三国演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种阶层、阶级冲突、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从社会视角来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变迁、经济状况、法律制度、教育水平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通过换视角阅读《三国演义》,不仅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的理解,还能拓宽对人性、道德、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增加阅读的乐趣和思考的深度。
换个角度看《三国演义》,真的只是一本三流兵书吗?
第一,主将单挑竟成了家常便饭。三军主将,身为一军之主,是全军的指挥中枢,干系重大,一般而言,是不会亲临战场厮杀的,除非是偶尔的遭遇战或突围战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主将才会出击。而在《三国演义》中,双方主将动不动就大战三百回合、小兵则在一边看戏,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汜水关,华雄斩了俞涉和潘凤,诸侯联军就瑟瑟发抖,后来关羽斩了华雄,联军就攻无不克,在虎牢关也是一样,刘关张三人合力打败了吕布,董卓就吓得要迁都长安,难道说,联军的几十万大军和董卓的西凉铁骑,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作壁上观吗?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罗贯中创作于元末明初,问世600多年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如果我们暂时抛开文学、艺术和情怀,仅从军事战争、兵法韬略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是一本三流的兵书。
换视角去看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类的苹果单机游戏另一种趣味的角度读"三国"
全书共九章。第一章 故事之始——“三”。写了《三国志》与“三民主义”,事无三不成,三国故事种种等。第二章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历史与小说。写了七实三虚,虚构模式,《演义》的叙事文体——章回小说,《演义》的语言——以“白门楼吕布殒命”为例,文语与口语等。第三章 由《三国志》而《三国演义》——由历史而小说。包括1、唐代以前——三国故事的源流。2、宋元时代——三国故事的形成。3、明清时代——《三国演义》的成立。第四章 罗贯中之谜。写了罗贯中的生平、原籍、其他作品等。第五章 人物形象的演变。这一章充满趣味性,很精彩。比如写
新视角读三国志1、《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三国志》的作者,是蜀国和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寿。陈寿,是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刻苦好学,曾拜蜀国著名史学家谯周为师,研读《尚书》、《春秋》等经史著作,精通《史记》、《汉书》,这为他撰写《三国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你的未来你说了算,不再是那一堆证书!三国演义的成功
知识这东西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且在古代读书识字是有门槛的,不像是今天有九年义务教育。人人识字,能独立读书,古代文盲多的是。我刚去查了一下,明代的文盲大概占总人口的90%,如果你是底层人,你周围的人基本都不识字。
董卓和吕布的过失:董卓的残暴不仁和吕布的忠诚过度都成为了他们的过失。董卓的残暴行为引起了天下大乱,使得诸侯纷纷起兵讨伐他;而吕布虽然勇猛无比,但过于忠诚于董卓,没有能够看清形势,最终也未能改变董卓的命运。
关羽的英勇:关羽在温酒斩华雄的战斗中展现了他高超的武艺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的这一行为不仅赢得了诸侯的尊重,也为他赢得了“武圣”的美誉。然而,他在后来的生涯中也表现出了骄傲和自满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决策和行动。
曹操的智慧:曹操在起兵之初就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智慧,他能够准确地把握形势,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和不满,成功地发起了对董卓的讨伐。他的这一行为不仅得到了诸侯的响应,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董卓和吕布:董卓虽然残暴不仁,但手下有吕布这样的猛将,使得他在初期占据了优势。然而,随着诸侯联军的逐渐壮大和内部矛盾的加剧,董卓的统治逐渐动摇。吕布虽然勇猛无比,但在联军面前也显得独木难支。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面对吕布的强大攻势时,联手作战,虽然未能取胜,但也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和勇气。这一战使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随后,董卓亲自率兵前来迎战,吕布作为先锋,表现出色。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迎战吕布,虽然未能将其击败,但吕布也未能取胜,双方战成平手。这一战,被后人称为“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董卓掌权,残暴不仁,引起天下大乱。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得到了各路诸侯的响应。然而,当董卓手下大将华雄挑战诸侯联军时,多位将领纷纷败下阵来,关羽主动请缨出战,温酒斩华雄,威震诸侯。
我不敢说本片有多好,但至少本片提供了一种态度,根据马伯庸特色而提炼出的历史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形而上的吹嘘和想象,而是用一个个大人物背后的小人物来串联起的,关于历史的回忆。
本剧开局没有像《长安十二时辰》那样大段大段的场景表现。是视觉角度上来说自然弱了一筹。而选择谍战套路说三国,又不符合大众心理层面对三国时期的丰富想象。以一种晦暗和冷酷的状态去表现,不说有多特别,但至少挺“寒心”。
从上帝视角或者国家视角来看,他们的存在与牺牲都是简单的数字。可他们本身作为人,作为家庭一份子,作为别人的朋友,亲戚,同事,他们都是具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人。
用谍战片的风格,解构重塑三国风云,在相对熟悉的知识框架下,以大胆的历史假设来还原斗争细节,是一种很需要观众耐着性子细品的事。毕竟这里面没有正面战场的快意恩仇,只有那种一点点剖析的人性纠葛。
作为改编的电视剧,本片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剧情上的改动。但整体上保持了原作中庞杂的人物线索和人性斗争。或许是习惯了明代特务机构(各种电影电视剧的功劳),《风起陇西》中魏蜀两国的情报局名称,暗线还真得让观众好好冷静下,思考下。
荀诩,陈恭,糜冲、孙令,拼智力的,动武力的,骄纵蛮横的,运筹帷幄的,每个角色都在这场永远看不到头的波诡云谲中相互纠缠,相互堤防,就像刘伟强的《无间道》一样,故事从现代搬到古代,人物角色也发生着变化,可唯一不变的,是永远都在变的局势。
而马伯庸的《风起洛阳》则不同。擅长从历史缝隙当中抠细节,再借宏大历史背景说故事的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见不得光”的三国岁月。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效忠的政权,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们无法获得台前的光鲜亮丽,只能寄居于幕后,以傀儡或棋子的身份完成自己的使命。
对于我这样从小看《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的人而言,三国风云是属于魏蜀吴上层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谋士与武将的乱世英雄起四方。波澜壮阔,大气磅礴,哪怕就是阴谋都是按阳谋的套路来进行的。
初入进奏曹算得上是一个“职场新人”,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终于变成了一个冷静,缜密的人,得到了晋升,但历史的车轮从不为他一个人而转变。
贾逸与搭档田川也在破案过程中,互相不信任,然后又慢慢滋生出些许爱慕。在大家都觉得他们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的时候,一场意外,田川死去了。失去了斗志的人,整天浑浑噩噩的。作为一个小人物,人生一次次的被改写,看起来自己却没有什么能力扭转,生在乱世,普通的生活都是一种奢望了。
三国战乱的年代,普通的老百姓生命犹如草芥一样,故事的主人公贾逸,就是这样一个人。父亲被腰斩于市,自己又辗转的进到了情报机构进奏曹,原本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进入了情报机构,这本书也是以他的视角来展开对三国的描述的。
小说分为《暗战定军山》、《雾锁荆州》、《火烧连营》、《江东杀机》四册,早几年读过了前两册之后就一直在期待着后面的故事更新,这次出版的故事又更新了后面的两册额外还有一些番外的内容。
听瓮(窃听术)、矾书(密写术)、阴符(密码术)、纸鸢(通讯术)、摹迹(仿造术)等等影响古今的情报秘术,全面呈现情报获 取、传递、分析、斗争、影响三国战局的历史细节。
前几年读了一本《三国谍影》这本书的故事比较新颖,我们都看到了三国演义当中战场上的拼杀,却很少有人了解到三国中也有情报部门。曹魏的“进奏曹”、蜀汉的“军议司”、孙吴的“解烦营”3大情报机构,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188个三国人物热血登场。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很多给大家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没有出一兵一卒就借来了十万支箭,还是学生的我们也在讨论,他是怎么算出来那个时候会有东风的呢?
东汉末年分三国,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留存着这样的一首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小时候这首很沧桑的主题歌一响起来就是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开始了。
辩证角度看《三国演义》:什么才是聪明人的思维方式?
刘备征吴失败,在白帝城病故。魏帝曹丕见有机可乘,听从谋士司马懿的计策,联合南蛮孟获、西番羌兵、东吴孙权、反将孟达,再加上魏大将军曹真,共起五路大军,每路十万兵马,从五个方向杀来,大举伐蜀。西蜀当时元气已伤,即便只有一路大军得逞,也会给西蜀造成致命打击。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保守秘密,事情才能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则会招致失败。孔明在对将领传令施计时,常常或授以锦囊,或附耳低言,就是怕走漏了消息,就是在临终五丈原之时,还令部下密不发丧,悄悄撤军,令老对手司马懿赞叹不已。
什么时候退,退多少,分寸的掌握就要靠技巧。求异是一种观念,因为它是一种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哲学思想。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异中求同,而且需要同中求异。求异的观念,就是认识变化、认识运动、认识差异,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开拓进取。
如果他们急功,他二人会结成联盟互相支援;如果我们退军,他二人的矛盾则会立即暴露出来,并导致兵戈相争。我们不如退兵,南向荆州去征讨刘表,在这段时间内等待袁氏兄弟自相残杀,一旦袁氏兄弟自己打起来了,我们再攻击,可一举破敌。
如果司马懿派小股部队入城,引出诸葛亮的埋伏;或者用大军将城团团围住,都会取得胜利,可这不是司马懿所愿。一旦诸葛亮被捉住或被逼死,司马懿也就失去了价值,早晚会被朝中政敌所诛,这是司马懿不想进空城的原因,也是他的生存思维。
从经营企业的视角读三国
刘备抓紧时机,通过实施“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再抛出个“中山靖王刘胜的子孙”这张王牌,共三大战略。(其实所谓的中山靖王第十七代子孙,只是扯虎皮作大旗而已。刘胜是个酒色之徒,他生了120个儿子,且17代以后,还谁理得清这个血统。刘备竖这面大旗只是为了自己的公司挂靠国有更名正言顺而已)。三大战略成熟后,刘备就以自己为董事长、以诸葛亮为CEO、关、张为执行经理的优秀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了他的创业团队,成立了“皇叔有限责任公司”,挂靠国有,实质是合伙经营。这个团队的能力配比组合在当时来说是恰到好处的,刘董事长基本不大管公司的事,一切都交给诸葛亮这个总经理,刘董事长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抹抹眼泪收买人心即可。
正反看三国手机三国志2单机游戏下载,多维思民族:读《三国演义》笔谈(章回一)
如果比较刘备、曹操两人在三国前半部的成绩,曹操在东征西杀建功立业,刘备在东躲西藏浪费青春。但是,在风月催人老之后,刘备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证明了自己,虽屡战屡败,仍不断伺机以自己弱小的“身躯”不断地攻击曹操巨大的“风车”,践行“衣带诏”的诺言和使命,也终于“三顾茅庐”请来了曹操的克星孔明,得逞英雄之志。书中强调刘备的一个“义”字,是不畏强权之义,是一诺千金之义,也是除关羽、张飞外,先后吸引单福、孔明、赵云等人的原因。
所以,曹操在三国前期,是一腔热血、忠贞爱国、奋不顾身的义士,使其拥有了极强的正义感和极大的号召力,很快吸纳了郭嘉、荀彧、许褚、典韦等等众多的人才,一度成为汉室末期的中流砥柱。相比曹操,刘备则需要经过慢慢地经过“三让徐州”积累人望,忍让吕布求得苟安,依靠曹操击溃吕布以求公道,再叛逃曹操以求独立,继而投靠袁绍以抗曹操,又不得不投奔刘表蹉跎岁月,等等,有如丧家之犬。
有志者刘备、公子哥曹操、无德者董卓都亮相了。作者对体现曹操的词句,比较简单的带过,也可以说,曹操的个性形象非常的鲜明。对素有大志的刘备,本回则用了比较多的文笔,先后在本回和第二回的开始,交待了刘备阻止张飞解救被诬陷的卢植和阻止张飞杀董卓等两件事。刘备先后言“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证明他确实“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表现出与曹操绝然不同的立世特征,即:不能立鉴是非,不能匡正罪恶,不能力挽狂澜 ,不能如曹操一样孤身刺董卓,不能类比曹操矫诏联军讨董卓,不会象曹操孤军追董卓而几乎丧命,等等。概括地讲,曹操是实干家,“得策辄行”,积极改变现实;刘备是理想派,寄希望有人主持正义,愿意怀揣美好地等待。
董卓与刘备、曹操等不同。刘与曹在起兵之初,均志在报国,因才干而旗开得胜,董卓则被黄巾军打败。董卓被刘备救出险境时,不思感激,却看不起刘备无官职的“白身”身份,后又以贿赂巧取他人职位,开始就是一副无德无能的形象。这样的人,自私、贪婪、无视正义,一般却能够在乱世中以非常手段得逞,后来的祸乱天下不足为奇。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吊儿郎当、素无志向的公子哥曹操,在普通人眼里,肯定不是什么好鸟,但书中却有三位名家的评价:一、“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乔玄);二、“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何颙);三、“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许邵)这三个评价,逐步点明了曹操在三国中由治世能臣到乱世奸雄的角色转换过程。书中突出了曹操之“奸”,个人认为就是那种胆大敢为、善治而不受制的性格和能力(不是一般的算计),使其免受传统的政治势力和政治思维的挟制,在适当的条件下,由“能”而“奸”是必然的。曹操之奸,决定了他的不忍,显著区别于刘备的忍耐、忍让,使得他更早地勇立潮头中,建功立业。
专题: 小说版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门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