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 这是《三*演义》的开篇词,由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这段词用极其精炼的十四句话,描绘了三*时代的历史沉浮与时间的无情。词*不仅提到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们的命运,还暗示了历史故事最终只是后人谈笑的资料,展现出一种超脱的豁达态度。这样的开篇词,不仅为整部小说奠定了深沉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见解,引导读者进入那个充满智慧、勇气与谋略的三*世界。
不过清朝完了以后,清史没修好,就留了一部《清史稿》。建*以后倒是出了一部《清史》,但认同度不高。还是“二十四史”的说法大家最认可。至于“二十五史”,是民*时候,大总统徐世昌把《新元史》加进去的。史学界也有把“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叫“二十五史”的。还有把《新元史》和《清史稿》都算上叫“二十六史”的。“二十七史”就是在“二十六史”上面再加上当代的《清史》。这几种说法,您大概了解一下就行。
其实“二十四史”这种说法是清朝才有的。之前的大一统朝代也会官修正史,到明朝的时候才有“二十一史”的说法。另外,还有“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二十七史”这些不同的正史说法。明朝的时候,官修了元史,再加上之前的史书,钦定了二十一部,叫“二十一史”。到了清朝,明史修好了,就有了“二十二史”。然后加了《旧唐书》,叫“二十三史”。又加了《旧五代史》,最后乾隆皇帝定了“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说法就最常用了。
《二十一史弹词》讲了十段历史,每段都用诗词开头结尾,《临江仙》和《西江月》就在里面。“二十一史”是啥呢?说到古代官方认定的正史,您可能想到“二十四史”。
三*演义小说定场词
《三*演义》那首词的词牌是《临江仙》,《东周列*志》的是《西江月》,都出自他的《二十一史弹词》。后来的小说家都爱在篇头放上杨慎点评历史的诗词,这也能看出杨慎在文人心里的地位。
嘉靖是从藩王入京当的皇帝,所以他这一朝,好多事情在法统上有问题。他就经常跟大臣争来争去的,争政治路线,争*本、大礼议这些。杨慎他爸是嘉靖朝第一个倒台的权臣。杨慎自己也参与了斗争三*戏英杰传游戏盒子下载,受到打击迫害,被贬到了大西南。那时候的西南地区还是很荒凉的。本来要是正常发展,杨慎在仕途上可能会很有前途,当年他可是状元呢。但是嘉靖皇帝活得久,也不许给他翻案,杨慎的政治生命就这么结束了。于是他就专心研究学问,所以才能写出这么有沧桑感的诗词。
可能您想不到,两部顶级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定场诗”都是明代同一个文学家写的,这个人叫杨慎。杨慎他爸原来是内阁首辅,权力大得很,不过后来出事了。正德皇帝死了,没儿子,继位的是他堂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嘉靖帝。
咱们现在读的《三*演义》可不是上面说的那个版本。现在通行的版本是以清代乾隆年间毛氏父子修改的那个版本为底本的。毛氏父子在那句经典的小说开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前面加了一首篇首词,就是三*演义电视剧那首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词,您肯定也熟悉。加了这首“定场诗”,小说一开头那感觉立马就有了。不过您可能不知道,罗贯*写《三*演义》的时候,这首词还没出来呢。这首词也是在明朝*叶嘉靖年间出现的。至于《东周列*志》,咱们现在看的版本和冯梦龙当初写的也不一样。当时书名叫《新列*志》,也是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叫蔡元放的作者给润色了一遍,名字改成了现在的《东周列*志》,也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开头的定场诗说不定也是这时候加上去的。
这四部经典是标杆作品,引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小说。《东周列*志》在历史演义小说里的地位仅次于《三*演义》。前面提过,《三*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朝*叶嘉靖年间的,您记住这个年代,后面还会说到。
明朝*叶往后,商品经济兴旺起来,市民文学也兴起了,**古典小说跟着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突出表现就是长篇的章回小说大量出现。四大名著里的《三*演义》《水浒传》虽然是元末明初创作的,但是广泛传播开还是在明朝*叶以后,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刊本也是那个时候的。跟它们齐名的《西游记》《金瓶梅》也是差不多这时候诞生的。这么优秀的作品当然不会孤立存在。
《东周列*志》是明朝末年冯梦龙写的。这冯梦龙在文学史上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人物,在好多文学方面都有成就,不过这儿咱就不细说了。
这首定场诗您应该挺熟的,好多评书相声名家表演的时候都用过,是经典*的经典。我在这系列文章开头也借用一下,不过您别误会,我这儿可不是要跟您聊评书相声啥的曲艺艺术。那咱们要聊啥呢?要是您对**小说的发展历程有点了解,就知道**古典小说跟过去的说书艺术,也就是古代说的“说话”,关系可深着呢。不少古典小说开头都有一首类似定场诗的篇首词。开头这定场诗就是古典小说《东周列*志》的篇首词。
依山傍水房树间,行也安然,住也安然;一条耕牛半顷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雨过天晴骂(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晚妻子话灯前,今也谈谈,古也谈谈;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注:原诗《山居吟》(清代道光二十五年状元萧锦忠的《闲居即兴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稀粥淡饭饱三餐,早也可餐,晚也可餐。无事闲游村市栈,棋也玩玩,牌也玩玩。雨过于晴上小船,今也谈谈,古也谈谈。夜归儿女笑灯前,饭在一边,菜在一边。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过手。青石(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注:出自《二十一史弹词》第四段 说三分两晋 西江月,为明杨慎(号升庵)所作。三*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也是杨慎的词。
八月*秋薄露,路上行人凄凉。小桥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万想。心*不得宁静,清早览罢文章。十年寒苦在书房,方显才高志广。注:原诗《西江月》辛弃疾,略作改动。该诗如果换成繁体字,每句首尾相接可以排成圆形:露到路,凉到小,香到日,想到心,静到清(原诗为青),章到十,房到方,广(繁体)到八。这种形式叫做半字顶真,也叫藏头离合。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羚刀。风吹橐(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蝼蚁岂能逃。太平待到(诏)归来日,朕与将军(先生)解战袍。注:原诗《送毛伯温》,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为其写的壮行诗。
伤情最是晚凉天,憔悴厮人不堪怜。邀酒催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钗头凤斜卿有泪,荼蘼花了我无缘。小楼寂寞新雨月,也难如钩也难圆。注:作者是相声大家马季之子马东。马东少年时喜读《红楼梦》《南唐二主词》《纳兰词》等,该诗是马东二十岁时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恋爱失败写下的伤感作品,原诗收录于1995年出版的汪景寿、曾惠杰著《马季传:笑洒人间》第十一章,诗名《无题》,题下有马东自注“少年荒唐,虽幼稚,情却真!”
人人尽说清闲好,谁肯逢闲闲此身。不是逢闲闲不得,清闲岂是等闲人。朝臣带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度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看(算)来名利不如闲。 道意坚时尘趣少,俗情断处法缘生。注:元代高明的《琵琶记》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算来名利不如闲。四句。
再说当下,传媒*散布着一些三观不正、语出惊人的砖家言论;空谈热点的一些大V们,贩卖着焦虑、总想着流量收割变现;*家的脊梁、逝去的英雄*,能被感动到人人知晓的还没娱星艺人多;资本圈里的投机大咖,却常常比科学家们有更多的霸榜弘名...,一想到这些,你是不是会唏嘘不已?!
普罗大众,常常是那些成为“千古风流、皇图霸业”者的扬名立万工具。天下未定时,大众如蝼蚁之命,是那进阶过程*的炮灰;天下太平时,大众如工蚁之碌,成为安定社会的纳税人。“青史几行名姓”的另一个理解,“再大的碑,也难刻下全部的炮灰大众”。
人所经历的时代、境遇不同,所思所感自然不同,经典的道理在任何时代都能隽永光辉。看遍历史,杨慎的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已经概括完了古今。
摆脱官场束缚的文人,往往能全身心地投入兴趣创作,更能展现其奇思才华。杨慎的诗词,被贬前浮华艳丽,被贬后感时伤怀,风格迥异,但也是因为官场沉浮、被贬经历,使得杨慎的思想更加成熟,其后来的作品篇篇皆内涵深厚。有知识增量的作品,多数是历经沧桑、阅遍人生后的感悟凝练,不是那种“为写而写”的秀文笔。比如杨慎的《二十一史弹词》“十段锦”,其常被各种文学作品旁征博引(如《三*演义》引用的“临江仙”,单田芳评书*常提到的开讲“定场词”等等):
王安石的预感最终应验。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还能止于朝堂,但旧党得势后,尽废“熙、丰年间”新法,并开始打击新法变革时的王安石一党诸人,后罗列“元丰党人碑”,从此北宋的朝政开始陷于党争,为*力内耗埋下祸根。到徽宗时,蔡京为相,又罗列“元祐党人碑”,使得北宋*运日衰,最终东京陷落。
蔡镇楚说:此诗因读历史有感而作。除司马迁的《史记》,后世史书多为官修,几乎是替帝王将相立言,其*开*皇帝的出场常常附带很多神话色彩,更倾向于宗法文化的产物。王安石这首诗所述,认为读史的基本态度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见解十分精到。
王安石的这首《读史》,实为“论史”,借诗抒怀,也是在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担忧,他已经预感到守旧势力不会放过自己。就王安石变法来说,变法强*富民,是必然之道,但当时变法理念和手段还未成熟,“摸着石头过河”,遇到意外因素加上旧党的掣肘,上意未能很好地下达,执行过程*难免出现偏差,而旧党趁机落井下石,最终老王变法失败。历史对失败者的描绘,难免被后世强加污名。
“自古以来,人的功名、品行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的,但未必能如实地全部记录下来。历史从来都是后来人根据道听途说、典籍资料记录下来,一件事的看法众说纷纭,若记录者以偏概全就难以说清,而到遥远的后世就更难以说清了。对于古时流传下来的传说应予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野史、风评多为添油加醋之举,很难描绘清楚古人及古事的原委。史书故纸,未必能表达出古代贤人的高风亮节。”
编给孩子们的古典名著系列——三*篇
公元前202年高祖②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在“昭宣*兴”时达到极盛。公元9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进入三*时期。
精读细品《三*演义》之开篇词
三*时期开始于曹丕篡汉称帝的公元220年,结束于吴***的公元280年。《三*演义》的故事开始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之所以从黄巾起义开始写起,是因为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本,令诸侯并起,东汉已经名存实*,同时也引出了书*的重要人物,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三*演义》既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也是一部智囊全集,还被很多人当做兵书来看待。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吴***的97年时间里,群雄并起,各路豪杰、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谋士等纷纷粉墨登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等兵法、谋略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被当作兵书和智囊全集来用也并不为过。
三*演义
《三*演义》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演义》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吃鸡游戏抽奖盒子大全,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1]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演义》名著导读+视频讲解+知识汇编+经典片段
答:例1: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先后有四位各诸侯*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例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欲收服关羽,热情款待,赐美女、金银、官职。后来关羽挂印封金,只收下赤兔马,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斩杀六将,最终完成使命。例3:单刀赴会: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答: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其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匙箸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答:曹操*庞统连环计,钉锁战船;周瑜欲用火攻,而时值隆冬,独缺东风,忧而成病。诸葛亮借探病献计,自言能于南屏山祭借东风;周瑜于是在南屏山筑坛让孔明作法借风,瑜嫉其能,暗遣丁奉、徐盛于风起时杀之。诸葛亮却预遣赵云舣舟而待,同回夏口。
答:张飞见曹操亲自率大批人马到来,他让手下二十多人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分两队在长坂桥后跑,等到曹军来到前,他知道曹操向来多疑,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连喝三声,声如巨雷,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见状忙下令撤军。
答:诸葛亮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阳平城*。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他自己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司马懿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有伏兵,下令退兵。
答:周瑜想杀死诸葛亮,以除后患,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计,下令弓箭手向江*射箭。当船的一边被射满后,诸葛亮令调转船头,等到被箭射满后才离开。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专题: 查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谁 从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电影
下一篇换视角去看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