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小说人物出场

0

《三国演义》是一部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历史演义小说,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约公元220年-280年)的故事。以下是《三国演义》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出场顺序:

1. 刘备:故事以刘备起事为起点。公元184年,刘备参与黄巾之乱,后在各地结交英雄,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出场是作为早期起义军的领袖之一。

2. 关羽:关羽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将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就已经与关羽、张飞共同结义,形成极为重要的早期联盟。关羽的出场时间相对较早,与刘备、张飞一同出场。

3.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智谋人物,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正式出场。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在《三国演义》中被极度夸张和美化,被赞誉为“卧龙”。

4. 曹操:曹操的出场较为集中,尤其是在中后期,随着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物的活动,曹操的势力和野心逐渐展现。他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期间正式出场,成为《三国演义》中重要的反派角色。

5. 孙权:尽管三国的鼎立局面是在刘备、曹操、孙权三足鼎立时才完全形成,孙权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相对较晚。孙权在父亲孙策去世后,于公元200年左右正式接手江东地区,成为东吴的领袖。

6. 张飞:与关羽同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张飞的出场与关羽相似,主要在刘备起事的早期阶段。他以其勇猛和忠心,成为刘备阵营中的重要将领。

以上仅为《三国演义》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出场概述,书中还详细描写了其他许多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三国演义》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展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人物关系和道德观念。

《三国演义》中出场的神仙和奇人异士

这是差点把曹操玩死的大仙。左慈曾于峨眉山中得《遁甲天书》三卷,上卷名‘天遁’,中卷名‘地遁’,下卷名‘人遁’。天遁能腾云跨风,飞升太虚;地遁能穿山透石;人遁能云游四海,藏形变身,飞剑掷刀,取人首级。左慈劝曹操功成身退跟他去峨眉山学道,打算把三卷天书相授。曹操以朝廷未得其人婉辞,左慈直接威胁“贫道当飞剑取汝之头”。惹得曹操大怒,但无论是拷打还是枷锁下狱七日不与饮食都拿左慈毫无办法。之后左慈更是展示各种异术,画龙取龙肝,冬天令牡丹花开,水盆里取千里外松江鲈鱼,瞬移出宫而去。因此被曹操所惧怕,派许褚去抓他,左慈继续展示各种异术,羊作人言,死羊接头复活,把全城的人都变成自己模样,最后腾空跨鹤而去。

南华老仙是三国乱世之始黄巾之乱张氏三兄弟的老师,在山中授予采草药的张角太平要术,接着便化清风而去。张角熟读之后能够呼风唤雨,治疗疾病ios玩unity网页游戏,掌握各种法术。这才有了黄巾之乱,单授一本书就如此厉害,可见老仙法术高强。有一种说法,南华老仙是庄子升仙后的化身。

三国演义的小说人物出场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出场人物(第一回)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爱好《左传》,因事亡命涿郡。跟从刘备起兵,**黄巾起义。刘备夺取徐州后,行下邳太守。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关羽兵败被俘,暂时投靠曹操。参加官渡之战,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侯。得知刘备下落后,前往投奔,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得荆州后,随刘备进驻夏口。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江南诸郡,授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刘备平定益州后,都督荆州诸军事。建安二十年(215年),驱逐孙权所置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王后,拜前将军,围攻樊城,水淹于禁统帅的七军,斩杀敌将庞德,威震华夏。面对名将徐晃的进攻以及孙权的偷袭,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县),同年十二月遇害于临沮。蜀汉景耀三年(260年),追谥为壮缪侯。

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在武都之战中,兵败而还。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谥号桓侯。

张飞,(?—221年),字翼德,幽州涿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关羽年长数岁,张飞以兄事之。中平元年(184年[78]),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建安元年(196年),张飞因交恶曹豹而被吕布所破。建安三年(198年),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建安五年(200年[81]),刘备衣带诏事情泄露,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徐州刺史车胄。后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当阳桥厉声大喝,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1](一作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郡太守赏识。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渐失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高楼,引火自焚。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安葬于惠陵。蜀汉未给刘备奉上庙号,汉国皇帝刘渊称其庙号为烈祖。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黄巾起义。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过程中创业屡遭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谦、刘表表态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年5月15日[97]~223年6月10日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朱儁,(?-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末年将领。朱儁出身寒门,赡养母亲,以好义轻财闻名,受乡里敬重。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任兰陵县令,颇有治绩。因功升任交州刺史,率家兵五千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拜官谏议大夫。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朱儁任右中郎将,与皇甫嵩等**颍川、汝南、陈国等地黄巾军;又围攻南阳赵弘、孙夏等部黄巾军。以功进封西乡侯,调*贼中郎将。中平二年(185年),进拜右车骑将军,更封钱塘侯。后外任河内太守,击退进逼的黑山军首领张燕。权臣董卓秉政时,想用朱儁为副手,遭其婉拒。其后出逃荆州,更屯军中牟,徐州刺史陶谦等欲推举他为太师,并传檄各州牧伯,相邀讨伐权臣李傕、奉迎汉献帝。但朱儁却奉诏入京任太仆。初平四年(193年),升任太尉、录尚书事。兴平元年(194年),又被授为行骠骑将军事,持节*关东,因故未成行。兴平二年(195年),李傕与郭汜相互攻杀,郭汜扣留朱儁作为人质。朱儁性格刚烈,即日发病而死。

皇甫嵩少时好诗书,*弓马。汉灵帝时被征为议郎,迁任北地太守。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令其为左中郎将、持节,前往颍川郡**黄巾军波才部,后击退波才,封都乡侯。十月,奉命北上,领军与张梁激战于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次月,又击杀张宝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升左车骑将军,兼冀州牧,封槐里侯。中平二年(185年),被宦官诬告,罢左车骑将军。中平五年(188年),出任左将军,与所督前将军董卓合兵往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专权,任命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至京师,董卓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欲杀之。因众人求情,改任议郎、御史中丞。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皇甫嵩任征西将军,继为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卒。

卢植,(?-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名臣、经学家。卢植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成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郡、庐江郡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同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卢植被授为北中郎将,率北军五校将士与张角交战,将其围困在广宗。后被宦官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推功于卢植,使其复任为尚书。权臣董卓企图废黜汉少帝时,百官无人敢有异议,唯有卢植挺身抗辩,险遭董卓杀害。因蔡邕等人相救,仅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

唐周,(生卒年不详),一作唐客,济南人(一作济阴人),东汉末年黄巾军首领张角的弟子。中平元年(184年),唐周向朝廷告发了张角要发动起义,使张角失去了在朝廷的内应,让朝廷有了准备的时间,张角不得不仓促起事。

《三国演义》章回标题提到的人物统计

19次提到刘备,唯一一次直呼其名的是“刘备自领益州牧,6次称“刘玄德”,4次称“刘皇叔”,一次称“刘豫州”,一次称“汉王”,一次称“新郎”;一次称“英主”,两次称“先主”,一次称“豪杰”,一次称“三英之一”。

《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不是刘关张,更不是张角,为什么会是ta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古人因为科学知识的匮乏,所以会通过不科学的方式对一些事情进行解释,同时,也是希望通过这种神仙的传说,加强自己的正统性。而在《三国演义》里面安排这样一场,《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不是刘关张,更不是张角,为什么会是它,想必更多的应该是为了勾起读者们的兴趣。

后面刘邦又想要改成黑帝,是因为他发现前朝只供奉了白帝、青帝、黄帝和赤帝,剩下一个黑帝并没有供奉。刘邦转念一想,这天下五帝,等我到了不就是集齐五帝了,于是又改称黑帝,不过问题就在于,黑帝象征水德,而水德是秦朝的德运。所以后面汉文帝的时候,就想改为土德,不过却都阴差阳错而失败了,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终于是确立了土德制。

三国演义出场人物(第二回)

刘宏亲政后,诛杀权宦侯览、王甫,刻印“熹平石经”,为儒经提供定型文本,推动印刷术的雏形“拓印”问世;又创办世界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推动文学艺术发展,开辟了世界教育史的新纪元。科技上,引进“胡床”(凳子),改变了汉人跪坐*惯;又任用毕岚发明引水洒路装置“渴乌”,降低了道路扬尘率。[67]但另一方面,刘宏公开标价卖官,大修宫室,信用宦官十常侍,兴起第二次“党锢之祸”,终激发黄巾起义。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刘宏病逝,终年34岁。

刘志在位期间,任用凉州三明平定羌乱,讨伐鲜卑并将其赶至塞外,重新收服了西域的龟兹、乌孙等国,恢复了东汉与天竺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朝贡贸易;又采纳韩演建议,将专权的五大宦官全部贬黜。但另一方面,刘志兴起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去世无子,其皇后窦妙被尊为皇太后,与其父窦武立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汉灵帝继位后,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尊母亲董氏为慎园贵人。建宁二年(169年),尊董氏为孝仁皇后。因居于永乐宫,故通称“永乐太后”。

刘协,(181年4月2日[151]~234年4月21日),字伯和,东汉末代皇帝。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刘协出生时母亲王美人遭何皇后毒杀,于是董太后亲自抚养刘协,号称“董侯”。中平六年(189年),汉少帝刘辩即位,册封刘协为勃海王,后改封陈留王。董卓废黜汉少帝,改立九岁的刘协为帝,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刘协,迁都许县,正式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协罢免三公,册立曹操为丞相,后又封曹操为魏公。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协册封曹操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授给金玺、赤缓、远游冠,后曹操借天子名义,赐死伏皇后,夷灭伏氏三族。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协册立曹操之女曹节为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薨逝,太子曹丕逼迫刘协禅位,正式建立曹魏,刘协被废为山阳公。青龙二年(234年),刘协薨逝,追谥孝献皇帝,以帝王的礼仪安葬于禅陵。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继位,何氏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剪除董氏外戚势力,逼死董太后,致使何氏外戚专权。其兄大将军何进图谋杀尽宦官,何太后不从,何进乃采纳袁绍之议,召董卓等四方猛将入京施*。何太后感到害怕,便将十常侍与众宦官全部罢免,遣归里舍。后经妹妹劝说,又召回宦官,宦官回宫后乃杀何进,袁绍与曹操又率兵杀尽宦官,董卓抵达洛阳后,逼迫何太后废黜刘辩改立刘协,并以何太后逼死董太后为由,将其迁往永安宫,不久毒杀何太后,群臣奏谥曰“灵思皇后”,与汉灵帝合葬于邙山文昭陵。

何氏出身于屠户家庭,后选入掖庭,得到汉灵帝宠幸,生下皇子刘辩,被封为贵人。光和元年(178年)与其他得宠的姬妾共同陷害宋皇后,致使宋皇后被废。何氏十分得宠,性格强势又善妒,后宫没有不惧怕她的人。光和三年(180年)html网页小游戏小桌球,汉灵帝立何氏为皇后。光和四年(181年),毒杀刘协生母王美人。

何太后,(?~189年9月30日),名不详,史称“何灵思”。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汉灵帝刘宏第二任皇后,汉少帝刘辩生母,追封舞阳侯何真之女,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之妹,东汉“六后临朝”中最后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

刘辩即位后不久,外戚何进借机杀死宦官蹇硕,并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尽诛宦官,召令并州牧董卓进京援助。后尽除宦官之谋泄露,宦官张让与常侍段珪、毕岚等人联手,抢先杀死大将军何进,胁迫刘辩离宫出逃。董卓入京后,依仗凉州军阀集团控制朝政,废黜刘辩为弘农王,拥立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自任相国,控制朝政。刘辩被废黜一年之后,在董卓胁迫下自尽,享年十八。

三国演义出场人物(第六回)

蔡瑁(生卒年不详),字德珪,襄阳郡襄阳县蔡州人。东汉末年荆州名族,蔡讽之子,姑母(蔡讽之姐)是太尉张温之妻,长姐与二姐先后嫁给黄承彦与刘表成为继室。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当时江南宗贼兴盛,蔡瑁协助刘表平定荆州,效力刘表期间,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刘表获得汉廷封赐*南将军时担任其军师。刘表病亡后,拥护刘琮继位。曹操挥军入荆州时,蔡瑁、蒯越等随刘琮降伏曹操,尔后仕入曹操麾下,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

蒯越(?-214年),字异度,襄阳中庐(今湖北襄阳西南)人。东汉末年人物,原本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曾经在刘表初上任时帮助刘表铲除荆州一带的宗贼(以宗族、乡里关系组成的武装集团)。被朝廷拜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刘表病逝后与刘琮一同投降曹操,后来官至光禄勋。

专题: 小说反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锋   三国演义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