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非被“抹黑”的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从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历史故事。该书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描绘历史事件、展现智慧谋略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书中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等,这些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符号。同时,书中充满了智慧与策略的运用,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虽然《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并非完全遵循历史事实,其中融入了大量虚构和艺术加工,但其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仍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所以,它并非被“抹黑”的小说,而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深度,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宝。
当然刘禅不是唯一的倒霉蛋,隔壁的周瑜就比他更惨一些,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抹黑记的另一篇文章:《三国演义》抹黑记:国士无双真英雄,却成为心胸狭隘的反面角色
他也确实是一个文学作品的被牺牲者,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倾注了大部分笔墨去塑造、神化诸葛亮的形象,那么诸葛亮也好、他的继任姜维也好,自然不可能去背起蜀国灭亡的责任,那么没有太多实际政治建树、又有一些黑点的刘禅自然就成了最佳人选,再加上“乐不思蜀”,才挂上一个草包皇帝的标签再无洗白的可能。
三国演义被抹黑的小说
而觉得他投降是为百姓、“乐不思蜀”的言论是忍辱负重的想法则大可不必了,因为史书中他投降时并没有任何向晋朝求情保全蜀汉百姓的说法,至于“乐不思蜀”的言论,只是一个正常人身陷囹圄时为了自保,出于一点点小聪明所说出的话,与韬光养晦实在是扯不上关系。
最后,刘禅只是个有脑子的正常人,而不是像部分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在任前期确实都用对了人,但不管是诸葛亮、蒋琬,每一任宰相都用到死,后期又宠爱黄皓,与姜维离心,这些行为确实不似一个有主见、能明辨的君王。
其次,蜀汉亡国刘禅并不能担全责,他是亡国之君不错,但自三分天下的那一刻起蜀汉各方面都远逊于魏国和东吴,灭亡是早已注定的结局,不然何以诸葛亮这个旷绝古今的天才,竭尽一生北伐哲平游戏解说pc网页游戏,也没能救回蜀汉;
公元263年邓艾、钟会出兵讨伐蜀国,刘禅经过一番考虑,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于是不少人将此举解读为“为了蜀汉九十多万百姓”的无奈之举,适时的投降,保全了蜀国百姓。
而诸葛亮死后,刘禅主张休养生息,几次大赦天下,还降低了对外战争的频次,他掌权的29年里几乎没有大的叛乱,蜀国百姓也过上了乱世中难得的安稳日子。
这条论据说起来还出自诸葛亮,他对刘禅的评价就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从刘禅当皇帝的几十年间来看,这八个字也确实担当得起。他一直都给予臣子充分的信任,对下人也不也不严苛。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自求降职,刘禅安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几度哭晕,还亲自挂孝三日。
因此不少人认为,蜀国的最终灭亡并非刘禅一手导致,如果他不是生在飘摇的乱世而是生于盛世,大概率是能当一个太平皇帝平安到老的。
刘禅16岁即位,到263年投降曹操,其在位的41年时间中可以分为诸葛亮去世前和去世后两个阶段。诸葛亮去世前他听从刘备遗志,将蜀汉大事全权交给他,自己从未主动作出过任何政治决策,所谓“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在内先后任用蒋琬、费祎等人,在外全力支持姜维北伐,自己也不作死,除了晚期宠信黄皓,在用人方面几乎没有黑点;而且他宠信黄皓也没有到失了理智的地步,在黄皓跟姜维对立的时候也能在二人中间起到平衡之用,并未因为亲信小人而残害忠臣。
刘禅就此获得“扶不起的阿斗”称号,与“何不食肉糜”齐名,一同成为草包皇帝的代表,几千年来后人教育皇子时都会拿他作为反面教材。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让侍女表演蜀汉的歌舞,其他蜀国的旧臣触景生情暗自落泪,只有刘禅听的很开心,司马昭便问他:“你不想念蜀国吗”,刘禅稍稍思考便说出了那句让他遗臭千年的话:“此间乐,不思蜀也”。
往后《演义》小说里关于刘禅的记载就是各种宠信宦官,昏庸无道,不断拖姜维后腿。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出兵伐蜀,刘禅与大臣商议之后决定投降曹魏。随后他被封为“安乐公”前往洛阳。
公元223年,刘备为替关羽张飞报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却被夷陵一场大火烧断退路,在白帝城去世,16岁的刘禅继任为蜀汉第二代皇帝。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刘禅遵循父亲“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遗志,将国家大事全权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去世之后,他继续当着甩手掌柜,先后任命蒋琬、费祎、姜维接手国家事务,自己跑去宠信宦官黄皓。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第一次出场时在建安十三年的长坂坡之战中,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此时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备无力抵抗不战而逃,逃亡途中甘夫人带着刘禅在乱军中走散,赵云百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最终救出了母子俩。将刘禅报给刘备时,皇叔直接将刘禅丢在地上,说“为熊孩子,几乎折损我一员大将”!刘备摔阿斗 —— 笼络人心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流传的,是不是真的收买人心暂且不论,但当时的刘禅还在襁褓中,却被自己爹这样怪罪,着实属于天外飞祸了。
刘禅生于207年,字公嗣,但小名“阿斗”更广为人知,是三国时期蜀国的第二位皇帝。罗贯中的重心放在三国前期,所以刘禅在小说中出场很早,但占的篇幅并不算多。
然而,《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本小说而非史实,于是我开了一个系列专栏:《三国演义》抹黑/洗白记,一起来聊聊那些对比真正的历史,在被小说中被洗白或抹黑的人。
罗贯中先生以东汉末年至晋初的历史为小说背景,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中无数英雄豪杰、能人志士的精彩故事,描绘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知名战役,对后世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影响,也让这个时代无数猛将贤臣名垂千古。
三国演义写周瑜是被气死的,完全就是抹黑,他是妥妥的爽文男主啊
《三国演义》:一本“毒害不浅”的“意淫”之作!
作为一个读者,你是否也为那些在帝王基业下的“累累白骨”而感到“不寒而栗”?或者一点同情和怜悯之心?我估计绝大多数都没有,因为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几乎都是周公瑾的雄姿英发、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赵子龙的一身是胆,甚至是“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曹操!毕竟,“绝世美女”和“黎民百姓”相比,哪一个话题的“敏感度”更高?这里“不言而喻”!
至于王侯将相在“建功立业”的战争中,对普通平民造成的灾难,书中基本都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笔带过,读者也就完全忽略,试问曹操破徐州、破荆州之时,城里的百姓咋样了?赤壁之战那“灰飞烟灭”的十万曹军,有几个能够在浩瀚青史之中留下姓名的?
《三国演义》是以宏大史观的帝王视角,以及宏大叙事的写作手法,来描述那一段“群雄并起、战火连天”的历史,正因为《三国演义》写得精彩,才使得读者不知不觉的身陷其中,把自己代入其中的某个帝王将相的角色,甚至出现自己也成了“逐鹿中原”一份子的幻觉,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视角。
这样说吧!截止到目前为止,某小日子国家已经向大海里排放了超过万吨的“核污染废水”了,你又几时“怒发冲冠”一下?有用吗?你尽管抗议,小日子会鸟你吗?联合国那么多理事国,都对此“束手无策”呢,!这样的国际大事,会轮得到你来“评头论足”?你就别在这里“痴人说梦”了,赶紧地,洗洗睡了吧!
有趣的是,很多人反而喜欢指点江山,高谈国际局势,仿佛自己就算不是某个国家元首,也应该是治世之能臣,甚至出现自己“轻摇羽扇”、击退百万曹军这样的“幻觉”。修身、齐家都远远未做到,总想着如何平天下,连眼前摔倒的老太太都不敢扶一下,却还动不动就“怒发冲冠”地“虽远必诛”,这是不是很可笑?
尽管周瑜和诸葛亮在小说、历史上是宿敌,但他们俩有着颇为相似的命运,同样拥有绝世谋略,同样匡扶幼主,同样力挽狂澜;然而可惜的是,诸葛亮尚且能感慨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瑜却连一展抱负的机会都没有。
再看看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年少有美才”、“王佐之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公道自在人心,真实的历史不会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而被掩埋
他也绝非如《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程普,曾经跟随孙坚打仗,自恃劳苦功高,(赤壁之战前)对于资历不如自己的周瑜颐指气使,然而周瑜依然恭恭敬敬对他,丝毫没有与之计较;知道赤壁一战,程普为周瑜出色的军事才能叹服,感慨“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对于如此出言不逊的人,周瑜都能这样宽厚待之,他怎会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呢?
他相貌英俊,才华横溢,又早早年少成名,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与知己孙策一同征伐沙场,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曹操大军阵前力挽狂澜于既倒,一举奠定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基石;又英勇过人,亲上沙场,直到因病去世。
周瑜的一生是灿烂辉煌的,《三国演义》中费尽笔墨去描写那些诸葛亮与周瑜的斗智斗勇,是完完全全的丑化,让读者以为他当真是一个小肚鸡肠、总是功亏一篑的谋士,真正的周瑜是一个有忠诚勇武、宽阔胸怀、豪气万丈的人。
曹操退兵后,周瑜继续与魏方的曹仁对峙,更是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参与战斗,不幸被流矢射中,留下病根。公元210年,周瑜在巴丘染重疾去世,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更是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他的寿命如此短暂,从今往后我还能依赖什么呢?”
在真实历史中,东吴的兵力是赤壁之战的主要战斗力,周瑜则是东吴的总指挥,提出使用火攻,指挥东吴士兵趁着火势攻上北岸后乘胜追击,逼得曹操败走华容道。当然真实历史中,曹操也没有在华容道碰上关羽,他能跑掉纯粹是因为自己溜得快。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里,诸葛亮出尽了风头,什么借东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都是这个时候发生的,然而在真实历史中,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他从头到尾都是主战派,根本不像小说中一样需要诸葛亮的《铜雀台赋》来激励。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占领荆州,逼近东吴。大军面前,不少东吴的大臣主张应该与曹操求和,张昭、秦松等人更是提出直接投降。千钧一发之际,孙权将远在鄱阳的周瑜召回,周瑜一语道破曹操的弱点,得出曹操“自送死”的结论提出联合刘备一同抵抗曹操,三国三大战役中的赤壁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在周瑜的帮助下,孙吴在短短几年内收服多股小势力,并且在建安十一年攻打麻、保二屯,取得重大胜利,随着领土的扩张,吴国势力逐渐稳固,三分天下的局势开始有了雏形。孙权称帝时,曾当众对所有人说:“若不是周瑜,我是没有今天的。”
带兵前来奔丧的周瑜觉察到了微妙的局势,尽管手握兵权,他依然选择帮助孙权坐稳王位。《三国志》记载孙权当时的官职只是将军,部下诸将对他的礼节比较简单,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面见他,孙权的地位就此稳固。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此时孙权尚且年幼,难以服众,吴国境内的多个郡县都发生了叛乱,就连张昭也一度打算废孙权立孙翊。
这一年,周瑜刚满二十五岁,身居重职,与江东小霸王孙策是生死之交,又有绝世美女为妻,志得意满,年少有为,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孙策授命周瑜为建威中郎将,为他修缮精美的住所,说道:”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与我有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相助于我,这些赏赐远不及他当时给我的支持呢!”后来二人又一同迎娶大小乔,成了连襟,关系更是亲上加亲。
随后二人兵分两路,周瑜回到了丹阳老家,当时袁术曾向周瑜伸出了橄榄枝,然而周瑜认为袁术并不能成气候,便请命先行担任居巢县长,期间他广招人才、养精蓄锐,还结识了自己的接班人鲁肃,等到198年袁术败落,周瑜便带着鲁肃渡江,来到吴郡直接加入了孙策麾下。
这对惺惺相惜的知己再见面已是4年之后,公元195年,孙策率军东渡长江,欲平定江东,便写信邀请周瑜相助。周瑜也没有让孙策失望,他带着部下和粮草就直接投奔了孙策,两人先克横江、当利,又渡江打败了薛礼,攻占了湖州、拿下丹阳。
公元190年,孙坚起兵讨伐董卓,他的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十五岁的年纪就开始结交各路好汉,周瑜闻名前去拜访孙策,两个少年一见如故。周瑜送了套豪宅给孙策,并一度劝说他也搬来庐江居住,两人亲如手足,同起同住;然而次年(191年)孙坚去世,孙策匆匆搬离了庐江。
除了家世显赫,周瑜还“长壮有姿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帅哥;同时才华横溢,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颇深,“曲有误,周郎顾”指的就是周瑜即使喝过三大碗酒之后,但凡有人在他旁边弹奏出错了,他依然能够一下子察觉。
据《后汉书》记载,周氏家族“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因此尽管周瑜出生时正逢东汉末年,党锢之祸作乱朝纲、汉灵帝昏庸、黄巾军四起,周氏家族在乱世中仍然算得上是当地一雄。
周瑜,字公瑾,公元175年生于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他的堂祖父、堂叔都曾经担任汉朝的太尉一职,父亲也曾经担任洛阳令,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名门世家。
而真正的周瑜并非如此,相反,他是一个相貌出众、少年成名、胸襟宽阔、才华横溢的人,被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歪曲历史,是因为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带有强烈的“尊刘抑曹”倾向,对蜀汉一方的人物大加赞颂,于是周瑜就被他选中,成为那个“陪衬”诸葛亮的角色,以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不止如此,他顺便还把赤壁之战的主要功劳算到了诸葛亮头上。
托《托国演义》的福,周瑜上百年来一直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中,一度被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气量狭小、屡屡吃瘪,甚至最后被活活气死的形象。事实上,三气周瑜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两人甚至终身都完全没有碰面的机会。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网页游戏帝王还能玩吗知乎,影响甚广,诞生了数不清的典故,倘若要给这些典故的知名度排个号,“三气周瑜”必定能够排在前列。
此外,曹操本家传记中写道我们是曹参的后人,曹参乃是汉朝相国,和夏侯家关系交好世代姻亲。曹操和夏侯渊就是连襟,娶了一对亲姐妹,根本不存在曹操姓夏侯这一说。
很多人在三国演义中看到过曹操是姓夏侯,但是这个是出自东吴人写的《曹瞒传》,书中说曹操是曹操他爹过继给夏侯家的。而且三国演义本来就是演义小说,并无可信度,《曹瞒传》更是敌国之书,很大程度上抹黑曹操。
吕不韦和赵姬是有过夫妻之事的,这一点很明确,所以才有了后人的疑惑。但我们不能忘了吕不韦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把赵姬送给当时还是落魄公子庄襄王,目的就是把这个质子培养成秦国国君,有这么大的野心,赵姬成为庄襄王的妻子,他肯定不会和赵姬藕断丝连,赵姬足月生下嬴政,也说明嬴政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
为何易中天指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三国演义》是小说属文学作品,又不是历史,何必苛求?!老易你写一部我们看看❗专题: 小说版三国演义 小说反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小说上一篇老版三国演义小说估值
下一篇什么是小说三国演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