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三国演义小说估值

0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关于曹操的评价,近年来出现了新倾向。在笔者为本科生开设“明清小说研究”课程时,有不少学生在开课之前表示喜欢曹操,欣赏他功成业就的一面。这说明,部分学生过分强调成功的影响,而忽略淡化了人的品性。笔者认为,相较而言,成人应是成功的前提。我们在弘扬《三国演义》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应注重持守正义与正道,弘扬其人文精神。

仔细溯源能发现,关羽形象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提升过程。在陈寿笔下,关羽就是一位“有国士之风”的义士,且是能敌万人的“虎臣”,还有“刚而自矜”的个性特征。到了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有整体的提升——关羽自道“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在这种自信、自豪中,关羽的“义”具有了民族大义。关羽斩颜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被记录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在正史中,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已超过袁绍诸将,有了势不可挡的神韵,到了关汉卿笔下,更升华为“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一折[鹊踏枝])。由“万众”到“百万军”,足足增长了一百倍。一个“轻”字,活现了关羽战众人的轻松自如,又大大地强化了其威力。罗贯中汲取了关汉卿笔下关羽形象的义、勇、刚、傲等性格元素,使他于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从而熔铸成千古义勇、“绝伦逸群”的男子汉大丈夫典范。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怎样拦截手机网页游戏广告,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老版三国演义小说估值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三国演义:被文学爱好者严重低估了的小说

实际,三国演义最大的价值是实用性,书中所描述的政治军事斗争智谋,是可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的。当年太平军打仗时,实际许多智谋就出自于三国演义。当年清军入关后,许多智谋也是出自三国演义。哪怕是现在许多人做生意,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三国演义中的策略。甚至我们许多军事发烧友,在分析政治军事大事时,也在许多时候不自觉地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了。事实上,非但政治经济军事,就是在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就使用起三国演义上的策略了。所以,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许多内容,实际已经融入了国人的精神血脉,这本书对国人的影响面,已经远远超过红楼西游和水浒了。

而三国演义不同,作者笔力雄健,在罗贯中笔下,各方势力的故事被叙述得详略得当,井井有条,这个谋篇布局上的能力,至今没有人全面超过。后来姚雪垠的《李自成》,结构还勉强可以,但是也不如三国演义那样详略得当。看完《李自成》后,对李自成和朝廷这两股势力倒是记忆较深,但是,对张献忠、罗汝才等等其他势力的发展情况,就不太清楚了。也就是说,姚雪垠也只够尽力描述好两股势力而已。另外,最近这些年,还出现了两部比较好的历史小说,一部是《大秦帝国》,一部是《曾国藩》,不过,这两部也只是从矮子里面挑高个子罢了,这两部无论人物描写还是故事结构上,都没达到《李自成》的水平,就更不用说与《三国演义》相比了。

一本三万五!老版三国领跑套书精品

众所周知,上海人美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连环画史上影响很大,其汇聚当时全国优秀绘画及文本作者达几十人之多,精心策划,历时数载完成,堪称中国连环画的一张名片和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古典连环画第一套书。

关于老版《三国演义》 连环画,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版1印的好品全套,未见面市,就连多印全套的市场成交记录也极为少见,早在,2016年西泠印社春拍“中国名家漫画插图连环画专场”中早期老版连环画拍卖中,上海人民美术1963年第2版共60册,品相为库存九八品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全套,起拍价为6万,最终以41.4万元(含佣金)高价成交,也创下当时非原稿类连环画出版物新高。

1979年版48本整套《三国演义》九品连环画小人书 价值几何?

48本中最不喜欢的是《空城计》,画风完全不对,正巧我有一本老版本的《空城记》,但缺封底,去年搬家整理时被一收藏者看中,愿出400元,我儿时收藏过2000本连环画,总花费不过400元,便出让了,能收回几分几角累计的原始投入资金应该知足。

还有西游记,水浒传八十年代初挺好看,为怀念拼多多买的四大名著被我扔掉了,好像湖南x出牌的,画面太差了。

三国演义连环画还 是旧版本好看,内容齐全,没有删减,79年版有删除许多内容,内容不齐全。这套版本我就差一本《擒孟达》,找不到了哦!我还有一套《岳飞传》十五本,八分品相稍后九元可买全套,没钱买,当初只能陆续去新华书店慢慢收集,至今还缺了十几本48本的三国演义套装有一个纸盒装着的,封面选用的是“三顾茅庐”。48版本三国演义,也是"革命性创新版",有特别意义合集!!这是50年代版的,应该说是1979年第Ⅹ次印刷一本一本收齐,真的不容易,我就收藏了一套。我有一套79版三国演义,现多少钱?四十八本的后又增补十二本我有全套。我集了三十来本,后参加工作送人了不容易啊!一本一本买齐了!曾经拥有过,一晃几十年了!初中时我也买过完整的一套我也有四十八本,谁要。谁要全新二套,七成一套

旧版连环画价格10年涨10倍 "三国演义"拍20万

一本好品相的第一版《鸡毛信》可以卖到5000元,1957年版的《瓦岗寨》价值直指2万元,一套《三国演义》更拍出了20万元的高价。而在拍卖会上占尽风光的无疑是连环画原稿。今年春天嘉德四季第37期拍卖会首次推出“妙笔连珠”连环画创作手稿专场,近段时间落槌,全场105件拍品100%成交。近期刚结束的佳士得举行的首次连环画专场拍卖会,成交额超过380万欧元(约合3233万元人民币)。

1963年第二版再版时,《火烧新野》《战长沙》《空城计》进行了重新绘制。在民间找到这样一套完整的书是相当难的。成套率和品相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而市场不成套的老版《三国演义》散本及多次印刷的每册仅几十元几百元之间。

《三国演义》的影响和价值

对于这部作品的总体评价,我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它让人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深入分析方面,我认为《三国演义》探讨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如忠诚、勇气、智慧和权力等。这些主题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感悟。此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例如,“三英战吕布”表现了三个英雄为了共同利益而联手抗敌的主题,体现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可算是开了眼界了,这几本书当年的定价你知道要多少钱吗?

三十年,《三国演义》没涨价!

外国名著,最好还是买人民出版社的,经典,其它出版社的版本,和机译的差不多,看不入去四大名著我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字版!也不贵,非常好!明天就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有插画版的,贵些。 各种版本,满足不同需要,可以理解四大名著的整理本最好的版本就是人文版插图都阉割了也好意思涨价?三国塔防游戏单机推荐阵容

人民文学社《三国演义》1973版整理得失谈

按三国两晋官名中无“散骑长史”之职。《晋书·裴秀传》称裴秀:“历文帝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迁散骑常侍。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按“散骑长史”,实为“散骑常侍”之音讹,人民文学本未能加以改正。

(1)第十七回,写袁术派七路军马进攻吕布,吕布急召众谋士商议。陈宫认为:“徐州之祸,乃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袁术,其军自退。”吕布听其言,命擒下陈珪、陈登。陈登大笑:“何如是之懦也!吾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吕布曰:“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陈登曰:“将军若用愚夫之言,徐州可保无虞。”

(2)第一百二十回,写杜预伐吴得江陵,毛本原文:“遂得江陵,于是沅、湘一带,直抵黄州诸郡,守令皆望风赍印而降。预令人持节安抚,秋毫无犯。遂进兵攻武昌,武昌亦降。”不知为什么?人民文学本竟将原文“直抵黄州诸郡”,改为“直抵广州诸郡”?!这个错误错得极其离谱。因杜预攻占江陵后,方才进兵武昌。武昌还未下,“广州诸郡”之守令怎就能望风皆降?

毛本原文“今蜀兵用埋伏计杀魏兵四千余人”:人民文学本则将这句改成:“今都督用埋伏计杀蜀兵四千余人”,违背了原文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极错误。因为前写曹真所派秦良军五千人被蜀军杀败,曹真不知,此为司马懿派人告诫曹真语。《三国演义》整理者未仔细阅读毛本而乱改,致成此错。

却说曹真心中不信蜀兵来……只等十日无事,要羞司马懿。不觉守了七日,忽有人报谷中有些小蜀兵出来。真令副将秦良引五千兵哨探……秦良领命,引兵刚到谷中……四壁厢喊声大震,前面吴班、吴懿以兵杀出,背后关兴、廖化引兵杀来……秦良死战,被廖化一刀斩于马下。孔明把降卒拘于后军,却将魏兵衣甲与蜀军五千人穿了,扮作魏兵,令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引着,径奔曹真寨来。先令报马入寨说:“只有些小蜀兵,尽赶去了。”真大喜。忽报司马都督差心腹人至。真唤入问之。其人告曰:“今蜀兵用埋伏计,杀魏兵四千余人,司马都督致意将军,教休将赌寨为念,务要用心堤备。”

第三回写董卓控制朝政,欲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卢植劝谏。“卓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毛本原文:“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人民文学本在“议郎彭伯谏曰”前又加“侍中蔡邕”四字,成:“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按加“侍中蔡邕”四字,完全错误。因下一回(第四回)写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后:“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知第四回后,董卓才下令征蔡邕到洛阳,蔡邕也未痛快前来。而这一回中的蔡邕,尚在其家乡高卧,不在洛阳也。

第五十回写曹操赤壁之败后,遭遇华容道的艰难行军,毛本原文有两句描写:“操喝令人马沿栈而行,死者不可胜数”,但人民文学本在此两句前加了十个字:“此时军已饥乏,众皆倒地”,并将“沿栈而行”二字改为“践踏而行”:成“此时军已饥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整理者这一改,效果与前完全不同:读者读后,对曹操的奸恶和为逃得自己性命不顾士兵生死的残酷无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个性显得昭然若揭,极其典型。

专题: 三国演义版小说   小说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记小说